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利刃 >

第205章

利刃-第205章

小说: 利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机研制的,后期的改进型号逐步具有了空地攻击和反舰能力。具体到空优作战任务方面,苏联空军通过分析其空战经验和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要求米格…29必须既能胜任机动格斗,又能进行超视距空战。
  米格…29设计组的领导是罗斯蒂拉夫?阿波罗舍维奇?别里亚科夫,副手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罗夫和M?R?沃登博格、阿纳托里?A?别罗斯维特。别理亚科夫是著名设计师和院士,二战期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他早在1951年就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设计师。另外还有14名副设计师。作家比尔?甘斯顿在其《俄罗斯飞机百科全书1875…1995》一书中,这样描述了米格…29设计的特性:“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两个低于轴心的发动机配备有可调进气口,能承受持续9G的机体结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武器为机炮外加不少于六枚的空空导弹”。这些是对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后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军和各个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在苏联航空史中,有那么多航空机构联合起来进行一种飞机的整体规划,这还是第一次。
  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试飞中心,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V?费多托夫驾驶原型机进行了首飞。工作效率极高的美国侦察卫星于同月在这一西方称为“拉曼斯科伊(Ramaneskoye)”的机场拍摄到了这一原型机,并暂命名“拉明…L”(RAM…L)。之后的几年里,出于妖魔化苏联和新闻炒作的需要,在西方传媒中对此机的描述充满了近乎夸张的恐怖。第二架原型机78年6月首飞。负责发动机试验的2号机和4号机,均因发动机问题先后于78年6月15日和80年10月31日坠毁。03号原型机是第一架双座米格…29UB教练型,于81年4月28日首飞,仍由费多托夫驾驶。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 
  由于苏联时期,军方对设计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长期设计野战前线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负责国土防空战斗机和中远程对地支援作战飞机的设计。米格的前线战斗机一般以条件较差的前线机场为基地,执行中近短程空优作战任务,兼顾对地支援。因此米格战斗机相比起同时期的苏霍伊战斗机型号,一般轻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统相对落后一些。到了米格…29时代,这一情况仍没有改变。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原设想重型的苏…27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米格…29则作为补充的轻型前线机种。这类似于美国F…15与F…16的搭配,但美国构筑这一搭配的起因是经费问题。米格设计局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产品只能当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设计更加全面,可承担更多类型的任务。但由于总体规划的限制,最终米格…29的整体性能和作战能力仍无法与苏…27相比,尤其是作战半径小、火控武器系统较差,给米格…29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屡受挫折的伏笔。
  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之前的三十余年里,“米格”战斗机出口数量巨大,屡屡与美国战斗机对垒,名声在外,地位显赫。而苏霍伊设计局的产品,尤其是国土防空战斗机,如苏…9/11、苏…15等则受到苏联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国,名气远不如米格机。但是冷战后,俄罗斯取消了对苏霍伊战斗机出口的限制,面对先天条件好的苏…27的强大市场攻势,米格…29无法象其前辈米格…15、米格…21等那样再次在国际战斗机市场独领风骚,外销量少得可怜。米格设计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中。
  米格…29“支点”是俄罗斯单座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最新型战斗机,也可能是该设计局的最后一个战斗机型号。米格…29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种海拔高度、方向、气象和电子对抗条件下,消灭60至200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基型的米格…29具有有限的空地攻击能力,但其改进型号已具有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攻击固定或移动目标的能力。米格…29设计期间共产生了19架原型机,其中制造了代号为9…01至9…11、9…12到9…15共14架,其他停留在图纸阶段。这一新型战斗机很快被北约分析人员命名为“支点A”。
  苏联空军给米格…29规划的典型作战任务是,在战区前线机场携带6枚空空导弹、一个机腹副油箱起飞,执行保卫轰炸机、攻击机编队提供230千米作战半径的护航任务。在适当航速下,这一作战半径可增至370千米。在部分米格…29进行护航的同时,其他米格…29可执行巡逻、拦截任务,为护航编队提供进一步支援。在后一任务类型中,米格…29可前出到机场外185千米处,油量确保能完成一次导弹攻击。假如只携带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各两枚的话,米格…29的作战半径几乎可以扩大两倍甚至三倍。
  米格…29的批量生产于82年开始在莫斯科进行。第一架量产型号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交付。1984年经国家接受检验后,米格…29开始进入前线航空部队。初期生产、试飞和改进工作延续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号也已交付。85年2月装备了空地攻击电子吊舱的第14架原型机9…14号由托克塔?奥巴基洛夫驾驶首飞,揭开了米格…29多任务改进计划的序幕。苏联/俄罗斯空军共装备了超过800架米格…29,外销也达到500架。据称截至95年1月,俄罗斯已生产1216架米格…29单座型和197架双座型,合共1413架。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91年12月苏联瓦解,其拥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个共和国内。俄空军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查尔斯?迪克在其94年发表的论文《俄罗斯军队:现状和前景》中写道:俄空军司令科尔根?P?S?第聂金称俄空军只掌握了原有的米格…29部队中的37%,随着经济的一路滑坡,现在在俄空军中的米格…29数量更是下降到300以下。到了93年底,约100架生产中的米格…29因空军无法支付费用,只好存放在仓库里。其中48架后来用于作为改进型原型机。由于俄空军事故不断,每十万飞行小时接近12起,库存的一些飞机被用来弥补损耗。还有部分库存品出口到了其他国家,如8架出口至印度弥补损耗,出口伊朗41架,叙利亚48架。但“有钱的主”,如马来西亚则购买全新生产的米格…29N。此外还少量提供一些库存品给希望对米格…29评估研究的东亚国家。
  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古巴、捷克、前东德、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朝鲜、波兰、罗马尼亚、前捷克斯洛伐克、叙利亚、土库曼斯坦、乌兰克、也门、索马里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先后从正规、非正规渠道得到了米格…29。由于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东欧国家全面倒向西方,原东德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米格…29归入了北约。因此米格…29也成为北约中唯一的俄制战斗机,但逐步被西方三代/三代半战斗机所取代。
  冷战后,米格…29在出口方面惨败于苏…27系列手下,仅仅得到了少量的订单,如马来西亚。中国作为传统的米格机用户,也在90年代初转向进口苏…27。国内经费不足,MAPO…米格又无法在国际市场中谋求足够的经费,直接拖慢了米格…29改进型研制计划。
  米格…29的基本特点如下:
  整体气动布局为静不安定式,低翼面载荷,高推重比。机翼上有三维方向调节的增升襟翼。
  米格…29的主进气口在起降和滑行时可以关闭,以避免吸入异物。在这些时候空气由进气道顶部的副进气口吸入。
  米格…29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RD…33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8300千克。机身部分结构采用复合材料。机身的部件划分非常便于批量生产。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
  米格…29装备了一个综合火控系统,包含三个互联的子系统,分别是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系统。
  米格…29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规划设计,测试和制造工作同步进行,使得飞机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扩展性,代表着现代战斗机的新水平。将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测试设备,这样飞机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
  1988年,米格…29成为第一种在国际航展上展出的苏联战斗机。
  西方世界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米格…29是在1986年7月,当时库宾卡航空团派出了六架米格…29前往芬兰作演示飞行。现在米格…29对于航空爱好者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由米高扬设计局、俄政府、俄出口机构和空军组成的米高扬…MAPO集团不断在世界各地的航展上展出米格…29战斗机。1989年米格…29第二次参加巴黎航展,不料意外坠毁,飞行员在接近零高度的空中借助K…36D弹射座椅逃生。这件事令米格…29更加出名,但肯定给考察米格…29的外国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米格…29大致情况如下,翼展11。36至13。965米,机长17。32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O千克。大小、重量介乎于F…15与F…16之间。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执行空战拦截任务时,推重比达1。089,与F…16相近,稍低于F…15。
  在设计方面,米格…29在气动设计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设计的翼身融合体。米格…29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即流行的翼身融合设计),机翼内段前端形成边条,后掠角73。5度。机翼外段前沿后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外段机翼上有液压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宽度的液压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计算机控制与后沿开缝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机动性能。副翼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机身中线外1690mm处。垂尾向机身外侧倾斜6度,前沿后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转角为±25度。全动平尾后掠角约50°,操纵面上均无调整片。垂尾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蜂窝结构,平尾和操纵面选用的是金属蜂窝构件。总的来看米格…29的外形和苏…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机身与机翼接缝处的上方,与BVP…30…26M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相连。这一设计相当独特,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提高了从尾旋中摆脱的能力。而通常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机腹或机身两侧的。两个差动平尾前沿后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位于机身前端的边条设计类似于F…16,可防止飞机在以最大俯冲角度攻击时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制造期间,广泛采用了数控机床、结构模块化和自动焊接技术等先进工艺。但工艺水平仍难与美国相比,略显粗糙。在第100架出厂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积。
  米格…29飞行控制系统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各翼面机械操纵方式较为落后,不如西方第三代战斗机使用的数字式线传系统。米格…29的机上计算机可在飞行员做机动动作时提供监测限制,以防飞机飞出自身性能限制的范围。在滚转中,飞机飞到26度迎角时,会出现副翼失效的现象。但在俯冲时可以不考虑迎角和过载的限制。在海平面高度以450千米/时速度飞行时,米格…29标准的持续转弯半径为225米;以800千米/时飞行(这是目前各种战斗机作低空格斗的速度上限)则为350米。这两个指标优于以机动性出众而闻名的F…16。在海平面高度以0。85马赫飞行时,米格…29的水平加速度为11米/平方秒;在6000米高度时,则为6。5米/平方秒。米格…29的机械操纵系统仅有两重液压装置,不象西方那样通常采用三重(又称三余度)或四重装置确保可靠性和被击伤时的生存力。这样会减低米格…29的生存力,但与苏联空军的作战和后勤理论相符。
  米格…29的两台发动机间有较大空间,在机背上形成了一个长条状的凹陷。两个发动机进气口分别安装在两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内倾8度,以配合机翼不同部分的厚度变化。进气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条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进气条件。每个进气口带有一个气流铰接挡板和三个向上开的辅助进气口,用于控制进气来源。在起飞和着陆时,挡板与前起落架随动,挡板挡住主进气口,则辅助进气口工作,此时辅助进气口向下打开,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