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第13章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第13章

小说: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爱”兄弟。胤禛知道,善于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一生事业中仅次于诚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随驾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诸弟》诗说:“一雁孤鸣惊旅梦,千峰攒立动诗思。凤城诸弟应相忆,好对黄花泛酒卮(zhī)。”表明他愿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继位之前,处理兄弟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禛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表现出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矢镞,而安然无恙。
  勤慎敬业。胤禛尽量避开皇储争夺的矛盾,极力表现自己不仅诚孝皇父、友爱兄弟,而且勤勉敬业。凡是皇父交办的事情,都竭尽全力去办好,既使皇父满意,也使朝臣口碑相传。自结婚后30年的实际磨炼,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为后雍正手书对联来登上皇位准备了条件。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经批评过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说:“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请您开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记载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谕:“此语不必记载!”胤禛是个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对大臣说:“皇考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胤禛继位后,定做“戒急用忍”掉牌,为座右铭,用以警示。
  康熙晚年因其诸子皇位继承纠葛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其尸体在床上67天没法入殓,以至蛆虫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皇帝。一段历史疑案就此产生。
  储位之争:登极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第一,遗诏继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帝胤禛(3)

 


  第二,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如果说胤禛当时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有人说,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9)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详见下文)
  (10)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在上述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
  其一,雍正是否夺嫡?如前所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采用满洲贵族会议推选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旨制,就是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允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认为雍正篡位者的根据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禎(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
  总之,康熙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康熙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康熙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长的位;燕王朱棣(dì)发起“靖难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后、雍正登极之前没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第三,无诏夺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40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胜利。



  

 



雍正帝胤禛(4)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胤禛登极至今282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雍正继位是否逆取?历史没有留下记载。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正史不会也不可能会对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记载。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继承的遗诏,也不会留下一鳞半爪暗示皇位继承的文献。但是,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
  储位之争:余波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