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攀做贵人妻 >

第19章

攀做贵人妻-第19章

小说: 攀做贵人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要让我以后再见到你,否则哼!”说着,她狠狠地瞪了那姓韩的一眼,便扭头走了。
  想到又欠下了一笔银子,她忍不住便有些泄气。她真有心将钱财刀剁、斧砍、油煎、笼蒸!只可惜,她是个穷人
  “哈哈,这位徐姑娘也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啊!”
  徐莹听到一个略带磁性的声音在她身后评论她,不由得抚了抚额头。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呢!
  “肚子好饿!我们快去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吧!”韦应奇又开始叫唤了。
  “饿死鬼投胎啊!你!”活该他倒霉,遇到徐莹心情不好。
  “一会我们大口吃肉喝酒的时候,你可以只在旁边看着。”
  韦应奇为扳回一城得意地晃着脑袋。
  徐莹似是因气结而涨红了脸。
  韦应达若有所思地看着她。
  展泰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他们几个的表情。
  徐枫还在低头苦恼。
  至于那姓韩的,无所谓地听完徐莹的威胁,见他们人多势众,早一溜烟地跑了。
  这时,正午悄无声息地到来,徐莹抬头看了一眼冬日难得出现的暖阳,不由得苦涩一笑,大声道:“好吧!为了答谢各位,今日就由我来做东吧!”
  “真的吗?那我可就不客气了!”韦应奇最为雀跃,毕竟此时心里只想着吃饭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这徐二姑娘值得你为她那般。”展泰偏头靠近韦应达,笑着在他耳边低语道。
  韦应达苦笑不语。
  晚上回到家中,徐邹氏看到和离书,脸上又是欣慰又是忧心。等徐莹说了那三百两的事情后,徐邹氏顿时也傻了眼,无措地望着两个女儿,过了良久,才想起去将钱罐拿了过来。
  徐莹也去将自己从项阳带回来的剩余银钱拿了出来。因前两年要还徐枫成亲时欠下的银两,徐世徇去年又新换了马车,所以此时徐家的钱罐中只有56两银子(1两银子约合如今400—600块),加上徐莹身上剩余的93两,共计149两银子,连欠的一半银两都不够。
  徐莹一边听徐邹氏讲家中的经济情况,一边计算了起来。
  收入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徐家有两个门面,每年共可得租金18两;有五亩良田,不过是自给自足,稍有结余罢了,每年约可收7、8两银子;她爹徐世徇运送货物每月约可得3、4两银子,年约40两;徐枫每个月在医馆中有2两银子,每年24两;徐菀去年才开始纺丝刺绣,如今每月只能得约1两5钱银子(1两等于10钱),年约15两。合计每年收入约100两。
  花销方面则比较繁杂:吃食每个月差不多要花2两银子,每年约24两;徐磊每个月束脩为5钱银子,每年为6两;如今徐枫既然和离回家,三个女儿每年的税金共为4两5钱;养马及修理马车的花销每年约3两银子;再加上一些不可控制的花销,就比如她爹徐世徇如今躺在床上半个多月了,不仅没有了运货的银子,每日还要多花销一笔药钱。乱七八糟下来,每年不过可以结余50多两银子。
  三个人算清楚账,忍不住叹气,面面相觑了半天,最后决定先还韦氏兄弟一百两银子,其他剩余的,就只能想办法慢慢还了。
  夜深了,万籁俱静。徐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身穿好衣服,披上披风,她静静地出了后院。提着灯笼,她沿着熟悉的小路,一路到了荷塘。
  仿若还是昨日,她戴着帷帽,黑着半边脸,在荷花艳冶盛开的荷塘边静静地听那风华绝代的少年吹箫。可是如今,荷花已残,心若断梗,徒留一声叹息。
  徐莹远望着去往项阳的方向,忍下眸中的眼泪,正要举步回家,这时一阵大风吹过,她的灯笼一歪,竟熊熊地燃烧了起来。
  起于斯,灭于斯,但愿不再相见。
  尽管前路漫漫,却还得摸索着前行。





  第三十七章 又是一年

  转眼间就又是一年。
  徐莹坐在窗前给韦应达回信。只是提笔几次,她始终不知该如何下笔。
  又打开信笺将韦应达的信读了一遍,只见其中有一段写道:“这时节风景正好,今日与展泰等好友进山一游,尽兴而返。唯遗憾你在百里之外,不能共赏。”
  一年前得知韦应达上元节后就要离开稽陵县时,她才想起来问他是以何营生。这才惊讶地知道韦氏兄弟并非如她先前所想那般只是家中有些钱财的普通子弟。
  韦氏兄弟的祖父韦直善,曾为二郡郡守;父亲韦旭,曾为武威郡守,后拜右将军、南幽州刺史。只可惜他们兄弟早年即丧父母,因此回到故乡稽陵县,投靠族人,由年长的大族兄扶持长大。
  韦应达性格沉敏和正,好读经史。在军中磨砺三年有余,二十岁时,有皇亲作乱,韦应达请为先锋前去征讨,朝廷即以他为统军,西征时屡有战功,如今拜国子博士,正五品上官员,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并担任华阴山郡事。
  展泰自从与韦应达结识后,便与他称兄道弟,因为觉得在家中待着实在是了无生趣,于是在韦应达去任职时,便拜别家人,与他随行去都城安昌游学去了。
  至于徐家,过去一年的日子依旧是水深火热。
  年初的时候,县衙张贴了朝廷下的兵书,徐世徇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朝规定,不论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或劳役。徐世徇已在地方上服过一次劳役;此次则被选为戍卒,要去边疆服役两年。
  当时徐世徇腿伤未愈,尚且不良于行,如何能千里跋涉,去往边疆?
  徐莹当时想到袁历韧是项阳司马,以他做事滴水不漏的性格,必然早已知道了此事,可他却不动声色,必是心中怨恨徐家人,狠下了心不会帮她。
  就在徐莹一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徐皓不请自来了。
  他进来的时候,徐莹正独自坐在厅堂中打络子,看见徐莹,他似是有些惊喜,手无意识地就伸了上来,指腹轻轻划过了她的脸庞。
  自从祖母徐氏过世后,徐老爹又接了新妇进徐家主宅,徐世徇与他爹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极少让家人去主宅那边;再加上徐莹去了项阳,他们堂姐弟已是有五年多不曾见过了。
  徐莹因他的碰触吓了一跳,有些茫然地看着他。
  徐皓似乎猛然间也反应过来刚才的行为有些不妥,尴尬地说了一声:“好久不见了。”转身就进房找徐世徇去了。
  徐皓去参加了武卒选拔。
  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能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更重要的是,因为成了武卒,徐皓可以护送徐世徇去往边疆。
  从徐世徇辗转送回的家书中,徐莹得知徐皓对他多有照顾,就是在他腿伤完全痊愈后,也时常去陪他喝酒聊天。
  提到徐世徇爱喝酒,徐莹就有些哭笑不得。
  她还记得之前每次服侍完她爹喝药,等到要吃饭时,徐世徇就会闹着要喝酒。每次他都要诡辩一番,弄得徐莹哑口无言。
  “帮我拿酒来。”这差不多成了他的口头禅。
  “喝药还是要忌酒好。”徐莹会好言相劝。
  “不喝酒更不易得好。”
  “常喝酒对身子不好。”
  “不喝酒我才觉得浑身不舒坦。”
  “还是喝汤吧!”徐莹婉言劝他。
  “你们就是存心不想让我好过,喝点酒我心里才高兴。”
  “等你好了再让你喝。”
  “不喝就好不了了。”
  
  十次总有个两三次,徐莹实在受不了她爹的诡辩了,不得不无可奈何地奉上藏起来的酒瓶。
  如今去了边疆,那般苦寒,想必他更常馋酒了吧?
  至于徐枫,因她坚持不想再去医馆了,这一年便留在家中帮着徐菀纺丝刺绣。因她不擅女红针黹,手脚不麻利,徐菀不免多有抱怨,但还能勉强耐着性子教她。
  这一年年中的时候,徐敏又回了徐家。她所嫁的夫君尹郎,酒后调戏良家妇女,被人告到县衙,要收监关押两年。因公婆不闻不问,她便回家来求徐家帮忙,后来干脆便在徐家住下了,只是偶尔才回尹家。
  徐莹本来怒其不争,懒得管她的事情,后来见她哭得可怜,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韦应奇帮忙。
  韦应奇拿鄙视的目光瞪了她半天,差点让徐莹崩溃地以为非礼那良家妇女的人是她,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带她们去探监。
  自此以后,徐莹还要偶尔陪徐敏一同去给她的尹郎送饭,其中自是也有颇多苦楚。
  若非有一日徐敏抱着她的胳膊在她耳旁柔声细语:“二姐,我一向知道你对我最好。我还记得当初我回徐家时你给我喝过糖水,那滋味真甜啊!”若非徐敏的这句话,恐怕徐莹也不会如此甘愿为她那般对人低声下气。
  徐菀也快要十四岁了,徐邹氏一直在为她寻找合适的夫婿。可惜与她两情相悦的却是一个面有乌斑的男子。徐邹氏因她额心的红斑一直心存愧疚,又如何肯答应,因而还在寻寻觅觅中。奈何这世间男子多重视那张面皮,懂得欣赏徐菀的人实在是太少。
  至于徐莹自己,债务压身,这一年一心只想多赚银两,对徐邹氏苦口婆心劝她出嫁的话一向只当耳旁风,天天把那算盘珠拨得噼里啪啦响。
  她依旧欠韦应达三百两银子,再加上先前徐家挪用姑姑徐世萍的二百两嫁妆银子,一共五百两银子,她得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挣够这笔钱。
  本来商量好了先还一百两银子,可是到了韦家后她却反悔了,许了韦应达一分的利钱,她只求他能让她延迟一年还那笔银子。
  韦应达自然是答应了。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徐莹以后每个月要与他用信件互通消息,以便让他掌握最新的进展。
  作为她的债主,他自然能享有这份权利。徐莹极为痛快地便点了头。
  ------题外话------
  依旧求收~




  第三十八章 生意经

  钱难赚,债难偿。
  五百两的债务所带来的压力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徐家一度沉闷到大家连咳嗽都不敢大声。
  徐莹说服徐邹氏收回了自家院子前的两个铺面。徐邹氏一开始迟疑了很久,自从知道徐世徇要去戍边后,她更加害怕起失去这一稳定的进项来。毕竟没有马车的进项,家中还能勉强维持;若是失去了铺面的租金,徐家极有可能会入不敷出。
  可是徐莹还是决定了要冒一次险。毕竟富贵险中求,若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他们一家将很难尽快摆脱目前的窘境。
  她首先盯上了她房中的那台织机。
  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人们开始修整桑树,妇女们也开始养蚕。徐莹骑马去乡间去了好几次,只为了寻访那些心灵手巧的妇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总算是说服了一些善蚕桑与女红针黹的妇人,让她们答应会匀出一些丝线、布匹或绣品给她新开的徐氏绣庄。虽然她本钱少,可她为了收货不惧辛劳,去得极为勤快,又不会过分压价,所以渐渐地那些妇人卖给她的各式织品越来越多。
  而在商铺这边,她采用了薄利多销、定期出售一些特惠绣品以及附送络子、手帕等小玩意儿的销售策略,也算是成功地吸引了一批客人。
  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到了酷夏的时候,她手中总算是积攒下了一百多两银子,且铺子中还有价值一百五十两左右的丝线及各式绣品。
  徐邹氏见徐莹用大半年的时间就挣下了他们全家以往一年的所得,自然是心花怒放,逢人便笑得合不拢嘴。
  可是在徐莹看来,这些银两相对于她的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她还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她从此翻身的绝佳契机。
  机会只亲睐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八月流火,这一年稽陵县迎来了一个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酷暑。即便是坐在屋中什么也不做,还是会一直淌汗,人心也渐渐开始浮躁起来。
  有一天深夜,徐莹热得实在是睡不着,正在床上翻来覆去,就听屋外传来了一阵慌乱的锣鼓声,紧接着她就听到有人大喊:“着火啦!快出来救火啊!”
  想起绣庄中的布匹,她一个激灵就从床上爬起,慌忙朝前面的铺子跑去。
  火灾是发生在不远处的商业街,漫天的火势还在蔓延,街上渐渐聚满了匆忙跑出来救火的人群,紧接着便传来了几声撕裂的哭喊,街道上乱成一团。
  徐莹也赶紧去叫家人起来救火。只是走到后院的马车那时,她脑中灵光一闪,冲回房中带上铺子的房契便朝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