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澳洲史 >

第56章

澳洲史-第56章

小说: 澳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一直推行和强化社会福利主义政策,因此到战
后社会福利名目十分繁多,诸如养老金、残废抚恤金、寡妇养恤金、单身父
母补助金、退伍军人及阵亡军人遗孀养恤金、失业及疾病救济金。。不胜枚
举。每年此种社会福利支出数字极大,如1981—1982 年度高达115 亿澳元,
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7。8% 。而各党为了博得选民支持也往往以此作为竞选
纲领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的本身说明在澳大利亚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其生
活处于贫困状态。据研究澳大利亚贫困问题专家汉德逊教授推算,1973 年,
澳大利亚处于贫困的家庭约占全澳家庭的18% ,总计约150 万人。
但是,澳大利亚人民因战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如以收入和消费言,1981—1982 年和1949—1950 年度相比,澳大利亚人的
货币收入增长27。5 倍,消费支出增多24。2 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家庭收
入实际增长3。9 倍,消费支出实际增长2。5 倍。因此,澳大利亚自称为“富
裕”国家。
五、澳大利亚的人口与移民
澳大利亚战后经济发展与其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人口的增长的一个
重要因素是大规模地吸收移民。大规模地吸收移民是澳大利亚传统的国策。
在第二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深深体会到,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不仅
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增强国际实力也会受到限制。况且,战后面临着经济大
发展的局面,极感劳动力的缺乏。因此,战后吸引了大批移民的到来,并于
1947 年提出:“移民就是繁荣”的口号。战后吸收移民约有347 万,其中有
80% 的移民定居下来,1947 年,全澳大利亚人口为757。9 万人,1981 年全澳
人口为1492。7 万人,增长数达734。8 万人,而移民为347 万,占全澳人口增
长的47% 强。
战后澳大利亚人口的显著特点有四:
第一,战后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加上年移民增长率合计1—2。29% 之间,是
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东南地区。据
1976 年普查,东南地区的人口占全澳大利亚人口的92% 。维多利亚和新南威
尔士两个洲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61。9% ,而广大内陆、澳北区、西澳大利亚
则人口十分稀少。
第三,人口城市化,墨尔本和悉尼这两城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1% 。
又如6 个州的首府再加上5 个10 万人以上的城市的人口合计占全澳人口的
69。8%。
第四,澳大利亚人口结构中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移民的较高比重,据
1971 年普查,悉尼人口的25% 、墨尔本人口的27% 、阿得雷德人口的28% 、佩
思人口的31% 出生在海外,换言之是移民。1966 年中国血统的移民为3。5 万
人。

第三节澳大利亚的对外关系
一、50年代的外交活动
1950 年以后,澳大利亚对外关系的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但遗憾的是
自由党——乡村党联合政府参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干涉印尼人民收复
西伊利安的斗争。不容否认,在战后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澳大利亚在国
际事务中亦起过一些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工党执政时期。
澳大利亚外交活动由澳大利亚外交家伊瓦特开创后,与澳大利亚建交的
国家日益增多。澳大利亚50 年代外交活动的特点是同英国关系疏远,而同美
国关系日益密切。虽然保守党历届政府,无论是孟席斯政府或是1966 年上台
的赫尔特政府以及戈登和麦克马洪政府,虽然和伊瓦特政见不同,但在对外
关系上可以说都在执行他制定的外交方针,即把澳大利亚的影响扩展到亚
洲。因此从50 年代到整个70 年代,澳大利亚始终把亚洲和美国作为外交重
点。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的外交部长P。C。 斯宾德于1950 年1 月参加了英联邦
成员国外交部长会议。会议荒谬地认为亚洲的贫穷、落后、愚昧、疾病会给
共产主义向这一地区传播提供机会。在这种“反共”旗帜下,英联邦外长们
表示决心共同努力促进亚洲工业化以及发展亚洲卫生和教育事业,以实现其
所谓的“遏止共产主义”战略。澳大利亚外长斯宾德根据会议精神提出一个
计划:英联邦发达成员国对像印尼、泰国不发达国家应提供财政、技术和专
业人员的援助;援助对被援助国来说是自愿的,是其努力自立的一个补充,
因此援助的项目是那些易于偿还的项目。这就是科伦坡计划。与会国加拿大、
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新西兰和英国的代表都表示接受这
个计划。1954 年末,东南亚各国也都相继参加了科伦坡计划,它们是马来西
亚、新加坡、北婆罗洲、沙捞越、文莱、缅甸、印尼、泰国、老挝、柬埔寨、
越南和菲律宾,但美日两国未参加。
孟席斯政府对“科伦坡计划”的实施十分积极,决定在头六年提供3125 
万英镑信贷,此外再拨出325 万英镑作为奖学金,提供给亚洲大学生,使之
在澳大利亚大学、师范学院和专业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国
家服务。
根据科伦坡计划到澳学习的大学生对澳大利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来自
亚洲、非洲和太平洋诸岛上的大学生和澳大利亚本国的大学生们一起学习、
生活和娱乐。有色人种的大学生占整个澳大利亚高校学生的10% 。他们相互
学习、帮助和了解,这有利于消除澳大利亚种族主义的偏见。科伦坡计划的
优点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冲击了种族主义和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白澳政策。
1946 年3 月5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了反共演说,东西
方冷战由此开始,到40 年代末,冷战日趋激烈,尤其是美苏冷战。1950 年6 
月25 日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原是日本殖民地。日本投降后,朝鲜以北纬
38 线为界被人为地分成南北朝鲜两部分。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利用苏联拒
绝出席联大会议的机会召开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颠倒黑白的所谓谴
责北朝鲜侵略南朝鲜的决议,并盗用联合国的名义派美军侵略朝鲜。6 月26 
日,杜鲁门总统谴责北朝鲜侵略,并宣称他命令美国空军和海军去支持南朝
鲜傀儡政府。两天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帜进攻朝鲜人民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孟席斯政府于6 月29 日宣布它已派遣一个澳大利亚海

军分舰队去朝鲜,并交由美军侵朝司令部指挥。6 月30 日,澳政府又宣布澳
大利亚驻日本空军战斗机队交由美军调遣。当然,孟席斯政府派遣澳军去朝
鲜助美为虐是打着“志愿军”的旗号。7 月6 日,孟席斯总理竟然号召澳大
利亚人民志愿参加澳陆海空军到朝鲜充当炮灰,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我
们是一个基督教国家,相信人类的兄弟情谊,切望和邻居和睦相处,如果他
没有我们那么幸福,我们不惜做出额外的努力去帮助他。”
受孟席斯蒙蔽而去朝鲜帮助美国侵略的澳大利亚士兵是抱着不同的目的
去的。他们当中确实有所谓为保卫基督教文明而去的,而大部分人或是为了
追求奇遇,或是为了想摆脱妻子,或是为了摆脱失业之苦而去朝鲜的。到1953 
年7 月签订板门店停战协定时,澳大利亚士兵在朝鲜有281 人白白为美国侵
略者葬送了性命。
澳大利亚政府于1951 年积极参与了美澳新安全条约的签定。刚上任不久
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凯西于1951 年7 月12 日代表澳大利亚同美国和新西兰
两国代表正式签定了所谓《美澳新安全条约》。条约规定,当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遭到大国攻击时,美国给予援助。
国会在辩论“美澳新安全条约”时,工党领袖华德指责该条约,认为这
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文件”,条约上规定的条款,甚至连语言都是含混不清
的,如果将来澳大利亚遭到攻击的话,美国政府将会根据那时的国家利益来
解释条约,如果那时的国家利益要求尽可能提供军事援助,那么毫无疑问会
立即提供,譬如发生了像珍珠港那样的事件,肯定会给以军援,否则是不可
能的。但是孟席斯政府并没有听取工党的意见,并通过国会批准了这一条约。
二战刚刚结束时,澳大利亚对外政策的最重大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日本再
次侵略。1947 年,澳大利亚外长伊瓦特在堪培拉召开的英联邦会议上力主在
对日和约上采取严厉的方针,因此,他起草了一个“严苛的”对日和约。不
久,因国际形势的变化而美国对外政策亦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澳大利亚
国内政局也有很大的变动,工党下台,保守的自由党——乡村党联合政府建
立。澳大利亚在1950 年6 月29 日参加了侵朝战争,并在1951 年7 月又同美
国和新西兰签定了“美澳新安全条约”。这表明它改变了对日本严厉的外交
方针。
在签定“美澳新条约”后仅两个月,即1951 年9 月,澳大利亚就同日本
签定了和约。但是,澳大利亚对日本并不十分放心,仍忧心忡忡。负责主持
对日和约事宜的外交部长凯西对日本报界就对日和约问题发表谈话就表示了
这种忧虑。他说:“日本人期望澳大利亚很快忘掉过去,这是错误的。同时,
我还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日本将来用她的行动表示出她确实永远抛弃
了日本帝国主义贪婪的目的,那澳大利亚人将准备向日本人让步。”
对日和约的签订,表明了孟席斯政府又进一步接受了美国扼制共产主义
的外交方针,换言之,澳大利亚追随美国越走越远,这充分反映在它逐步地
又陷入了越南战争。从1951 年以后,澳外长凯西经常访问东南亚国家,即所
谓澳大利亚的“近北”。他在东南亚展开外交活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范围更
大的军事防务条约,而美国人为扼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也力图搞这样一个
条约。
1953 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约·福·杜勒斯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这时正是越南人民武装同法国侵略军血战之时。第二年3 月—5 月,越南人
民军同法军在奠边府决战,法军惨败。与此同时,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风起

云涌。美国统治集团对东南亚形势的迅速发展甚为焦虑。杜勒斯打算用美国
空军轰炸刚刚被越南人民军收复的奠边府,甚至考虑使用原子弹,由于英国
和澳大利亚坚决反对而作罢。英国和澳大利亚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反而引
起世界舆论的反对,并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以至原子战争。1954年7
月21日在日内瓦达成停战协议,以北纬17度线作为临时分界线。
美国由于决心干涉越南事务,因而在签订日内瓦协议7周后,9月8日,
在美国策划下在马尼拉签订了一个新的协定。后来美国利用这个协定作为依
据,对越南横加干涉。这个协定是以“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名字出现的,
但通常称为“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参加这个组织的国家有美、英、法、澳、新、巴、菲、泰等国。与约国一致
同意“美澳新安全条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并同意彼此在经济和技术领域
里进行合作。实际上,“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除了为美国提供了武装干涉
越南的根据外,对其他与约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如印巴战争期间,按条约
规定,其他与约国要帮巴基斯坦打仗,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与约国帮助过
巴基斯坦。这个条约是“美澳新安全条约”的扩大或者说亚洲化。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签订后两个月,即1954年11月,澳外长向国
会通报说,英国政府决定逐步从印度洋撤走,并把位于西澳弗利曼特尔至科
伦坡途中的可可群岛交由澳大利亚管辖。英国从印度撤走其军事力量对澳大
利亚、新西兰同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关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早在二战前,澳大利亚认为,对它来说马来亚和新加坡是东南亚的防卫
中心。1949年,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这时英国工党政府、澳大
利亚政府和新西兰政府经过协商,一致同意共同制定国防计划,这就是著名
的“英澳新马军事协定”(AN-ZAM)。后来,英澳新三国历届政府继续执行
和扩大这一协定,但始终未导致签定军事条约。
1955年4月1日,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命令澳大利亚部队(也有新西兰
部队)去马来亚驻扎,以训练马来亚军队和增强其国防力量。这是澳大利亚
在和平时期首次派遣军队驻扎外国。工党强烈反对孟席斯的这一行径。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接管了苏伊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