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澳洲史 >

第39章

澳洲史-第39章

小说: 澳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完完全全是新的问题,无任何经验可借。自1788 年以来,澳大利亚从未发
生过战争,一直处于和平时期,加之澳洲大陆远离政治中心,孤悬于南半球,
四面皆茫茫大海,突然战争到来,而又要使国内生活战争化,确是一大难题。
然而,工党政府为做到这一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首先,在对德宣战后两个月,便派出第一批远征军去欧洲,其中包括一
个轻骑兵旅和三个步兵旅,约2 万人。且在宣战前一日(8 月31 日),联邦
政府将其战舰连同海军士兵2 万人交由英国海军调用。澳大利亚的口号是“拯

救帝国,保卫澳大利亚”。第一批远征军全系志愿入伍。
政府在参战后号召人民自愿报名入伍,报名十分踊跃、积极,很快达到
数万人,且80%以上为澳大利亚出生者。把征募的志愿兵集中在悉尼附近的
利物浦和墨尔本附近的布罗德来多斯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政府还大规模
地制造各种军需品,如马车、马具、制服、枪支、弹药、船只,准备粮秣和
医药品。
到10月底,费舍政府决定把受军训的志愿兵集中起来,组成远征军团派
往欧洲。为了集中士兵,动用了26艘澳大利亚运输船和10艘新西兰的运输
船,把士兵运到西澳大利亚南海岸的英王乔治港,任命布里奇斯将军为远征
军司令。布里奇斯是澳大利亚最早的职业军人之一,他曾随英军在非洲服过
役, 1909—1910年作为澳大利亚代表参加设在伦敦的帝国参谋部工作;澳
创办了军事学院,1914年他被任命为澳大利亚军事总监。他的副手是怀特将
军。怀特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军官,澳大利亚军队每次重大改组都与他有关。
经布里奇斯将军的推荐,怀特将军被任命为远征军的参谋长。怀特也曾在南
非服过役,担任过澳军司令爱德蒙·赫顿将军的侍从武官,后来又在著名的
英国坎伯雷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应英国军事当局之请,在英留居数年,回
澳后任军事指挥官。布里奇斯和怀特两人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广博的学识、敏
锐的观察力和无穷尽的想象力。
1914年11月1日,远征军从乔治港出发,分两队驶向公海。为防止途
中遭到敌舰袭击,派有军舰护航,护航的军舰共四艘:两艘澳大利亚巡洋舰
“悉尼号”和“墨尔本号”、一艘英国巡洋舰“米诺托尔号”和一艘日本巡
洋舰“伊布基号”。运兵船在军舰护送下经印度洋去欧洲。
德军早已得知此情报,立即派海军去拦截。11月19日,德国海军军舰
“埃姆登号”在印度洋上的可可群岛水域拦截并袭击澳大利亚远征军,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护航舰逼迫德国战舰靠近海岸,从而澳大利亚“悉尼号”
击沉德国军舰,为远征军扫除了前进途中的障碍,顺利奔向目的地。
帝国总参谋部原拟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先集中在英国进行进一步
军事训练,然后送往欧洲大陆战场作战,但是由于冬季,英国兵营无法容纳
更多的士兵,更重要的原因是,1914年10月,土耳其加入德国集团,并在
澳新远征军到达前几日对协约国宣战。土耳其军队在两方面威胁着协约国,
在北面威胁俄国,在南面威胁着苏伊士运河,因此英军最高指挥部对士军的
威胁十分不安。根据帝国军事部国务大臣吉青纳元帅的命令,决定把澳新军
队派往埃及,在那里接受训练,等待命令。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参战后不到一个月便出动海军去进
攻德国太平洋舰队。这也是应英帝国参谋部要求,为制止德国太平洋舰队活
动而采取的行动。德国为保卫它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和德属新几内亚曾建立
了一支战略性舰队。“澳大利亚号”为澳海军之旗舰。它负责南太平洋一带
巡戈。该舰在击垮德国太平洋舰队方面发挥了威力,连续击沉多艘德国舰只,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德国太平洋舰队的活动。澳大利亚舰队护送其陆军攻占了
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许多殖民地,如9月初攻占了德属新几内亚、俾斯麦群
岛和所罗门群岛。在这之前,澳大利亚海军还护送新西兰军队攻占了德属萨
摩亚群岛。与此同时,日本还攻占了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属诸群岛。这样,
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来,德国太平洋舰队在福克兰(即
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域为英国海军歼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防得到

了巩固,两国的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同时为保证国内安全与稳定,工党政府颁布了《戒严法》。《戒严法》
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新闻和出版物的检查;二是对在澳大利亚的敌国侨民,
主要是德国侨民的防范措施。此《戒严法》几经修正、充实,形成了澳大利
亚历史上的著名法律。澳大利亚也是应英国政府的请求而颁布了《戒严法》。
战争一开始,伦敦方面要求澳大利亚把敌国侨民集中起来,1914 年10 月又
提出拘禁敌国侨民的要求。同月,澳大利亚国会便授权政府颁布战时戒严法
令。
在澳大利亚实行这样的法令,有两方面的困难。首先,是没有经验,澳
大利亚人具有民主自由的传统,现在要进行严格检查,甚感不便;其次,澳
大利亚德国侨民较多,爆发战争时,德国侨民有3。6 万人,主要集中在维多
利亚小麦产区、昆士兰南部和南澳大利亚之巴罗萨地区。但为要保证防止情
报、货物、金钱以落入敌国之手及防止敌国侨民滋事生非,还是毅然决然地
采取了这一强硬的防范政策。
根据《戒严法》,政府授权负责新闻、出版检查的机构以非常广泛的权
力:有权处置报章、杂志、书籍中任何能被敌国利用的消息、资料或图片等。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同时还对各报刊主编、出版社
主编以及有关人员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使之主动配合检查工作。对负责进
行检查工作的人员严格要求,要求他们谨慎行事,故这项工作在整个战争期
间进行得较好。
《戒严法》颁布前后连续发生了几件侨民极端不轨的事,致使政府决心
推行和充实《戒严法》。当局发现德侨聚居区将原来的一些地名均改为德国
人的名字,如南澳大利亚,仅德侨住宅使用德国地名者达42 处之多。又如在
塔斯马尼亚有一德侨聚居区公然将该区命名为“俾斯麦区”,其他如维多利
亚和昆士兰均有此事发生。这些反映了同情母国的德侨大有人在。有些德侨
在自己门前书有德文横匾,以示不忘祖国之意。更有甚者,一些德侨利用各
种场合发表不满、反对政府政策之言论,如查理·杰吉尔神甫,系一有名望
之神职人员,为德国移民,9 岁来澳,在澳长大,成为神甫后备受人们推崇,
但自大战爆发后多次发表反对政府之言论。当局闻后立即派宪兵将其送往集
中营,后又把他驱逐出境。最为严重的事件为土耳其侨民惨杀旅客的事件。
土耳其于1914 年10 月投靠德奥集团后,其在澳侨民屡次图谋不轨,1915 年
元旦之际,两名土耳其人狂言对澳宣战,在布洛肯·希尔山用步枪袭击火车
旅客,打死4 人,伤多人。
为了使国内安全和控制住敌国侨民,政府根据《戒严法》中“政府有拘
禁妨害作战分子之权”、“政府有权取消敌国侨民归化之权”、“禁止用任
何方法发表对大英帝国之不忠言论”、“禁止陈列或展览敌国徽章、标记与
任何标志”、“禁止造谣惑众、影响社会治安”等规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
措施。首先成立了一个“改变德侨区命名委员会”的机构,将德文地名、住
宅、标志、标记均进行涂改,并换新名,如将上述俾斯麦区改为“柯林斯区”,
即其改名一例。其次,把公开不满分子及潜在危险分子加以拘捕,然后监禁
于集中营,到1917 年先后拘禁5400 人。被拘禁的德侨,供以生活费用,其
每月的生活费用较前线战士为优。大多被拘禁的德侨表示满意,但也有不满
者,在他们煽惑下,集中营曾发生过暴动,死伤德侨多人。再次,对那些死
硬分子,则驱逐出境,或处以死刑。

总之,《戒严法》的贯彻执行,稳定了人心,消除了隐患,使战争得以
顺利进行。
战争在欧洲和亚洲激烈地进行,澳大利亚军队源源不断开往战场,因而
兵源成了当时联邦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澳大利亚没有推行义务兵役制而实
行志愿兵役制,兵源没有根本的保证,使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可以说在整个
大战期间,兵源问题始终是政府面临的最大而又最头疼的问题。许多在野人
士建立了“兵役鼓动委员会”,号召适龄青年报名入伍,宣传义务兵役制的
优越性。但当时执政的工党,一向反对义务兵役制。作为工党领袖的费舍,
身为总理,当然对兵源问题十分头疼,也十分忧虑,但无可奈何。他深知,
在兵役问题上作任何改变,均会招致工党分裂的严重后果,因此不敢擅自更
改兵役制。当有人询问政府是否推行义务兵役制时,他只好违心地答复“政
府决不推行义务兵役制”。费舍明知志愿兵役制不可能满足战场上每月必须
补充至少5000 人的需要。在进退两难之际,他于1915 年10 月毅然辞去总理,
改任驻英国高级专员的清闲职务,工党另一领袖休斯继任总理。
威廉·莫理斯·休斯,1864 年生于伦敦,威尔士人,曾受过很好的中学
教育,担任过中学教师。1884 年移民到澳大利亚。昆士兰一所学校曾聘请他
任教师,被他谢绝。在80 年代,他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当过碎石工、牧场
巡界员、海员、饭厅管理员、牛贩子、剪羊毛工、演员、货物核对员和管家。
年轻时他吃过许多苦头,经历过许多磨难。1890 年,休斯成了悉尼海边一家
商店的老板,出售旧书、锁、雨伞之类的东西,接触不少码头工人。他这时
开始研究工人状况和社会史,并加入了码头工人联合会。在90 年代大罢工
时,休斯积极参加,当选为码头工人联合会书记,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表现十
分出色,因而不久又当选为全澳码头工人联合会主席。他还是新南威尔士工
党创建人之一。1894 年当选为立法会议议员。1901 年又当选为澳大利亚联邦
国会议员。与此同时,他研究法律,卓有成效,于1904 年成为英国王室的法
律顾问。休斯于1952 年去世,终年88 岁。就才能而言,休斯远远超过费舍
及其他工党领袖,是工党的权威智囊。他出任总理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战争
中来,忠实地执行了帝国战时内阁的旨意,被称为“澳大利亚小兵”。
二、欧亚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澳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欧洲有西欧战场、东欧战场、巴尔干战场。
在亚洲有西亚战场,在非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战场,但主要战场在
欧洲,而欧洲战场的主力军,除英法军外还有俄国军队。德军一开始严格执
行“史里芬计划”,企图避免两线作战,但战争一开始,它得在几个战场上
作战,“史里芬计划”破产了,小毛奇将军下台,法金汉将军取而代之。法
金汉改变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即把东欧战场作为1915 年的主攻矛头所
向,因而俄军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之后,俄军处
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所受压力更大。
此外,英法联军在制定1915 年作战计划时,于1915 年1 月向俄军最高
统帅部提出要求,要求俄军在东欧战场上采取积极行动,以减轻西欧战场上
的压力。俄军最高统师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考虑到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愈
来愈大这一严酷格局,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基本点是要求英法联军
必须在达达尼尔海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实际上,英国最高军事当局早在1914 年12 月就制定了在西亚采取军事

行动的计划,其要点为:英法联军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炮轰君士坦丁堡
(今伊斯坦布尔),目的是削弱土耳其的军力,解除对苏伊士运河的危险和
减轻对俄军的压力,并打通通往巴尔干和俄国的通道和切断土耳其同德奥的
联系。因此俄国的要求正中英军总参谋部的下怀。英法军事当局还认为,如
果西亚战场进行得顺利的话,意大利会加速脱离同盟国而站到协约国方面
来,这将是协约国的重大胜利。英法同俄国的这一协约在3 月末4 月初做出
了最后的决定。
在2 月,英法就调集大批海军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从此开始了著名的达
达尼尔海峡战役。英法两国参加的海军力量是:11 艘战列舰、1 艘战列巡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