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3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3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遣侦探,庄严誓师,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申明战场纪律,并采用了佯攻正面、迂回侧翼的战术,一举灭商。周灭商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长期的战争实践为人们探讨和总结军事与战争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日趋复杂的军事组织和大规模的战争现实不仅为撰写兵书提供了新鲜经验,而且有了撰写兵书的客观需要。在军事上,为兵书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西周时,不仅战争有了发展,而且人类的文化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发展。当时人们已经会生产专门的书写材料竹片和木板。竹片叫做〃简策〃,木板叫做〃版牍〃。1972年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等兵书就是用简策写成的,称为简本兵书。早期的兵书都是用〃简策〃和〃版牍〃写成的。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而且制作容易,阅读方便,这就为兵书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西周,兵书应运而生。
  我们说兵书产生于西周,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而且有古文献记载的根据。《左传》中记载的《军政》、《军志》很可能就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在《左传》及一些兵书、类书中不仅记载了这两部书的书名,而且保存了一些佚文。
  《左传》保存《军志》三段佚文:《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僖公二十八年)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宣公十二年)
  〃《军政》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昭公二十一年)
  《孙子》保存《军政》一段佚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军争篇》)
  唐杜佑辑录的李靖军事著作中保存《军志》一段佚文:《军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杜佑《通典》)
  唐李筌《阃外春秋》中保存《军志》两段佚文:《军志》有言:〃攻不足而守有余。〃(注:《孙子》中亦有此句。)
  《军志》有言:〃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注:《孙子》中亦有此句。)
  《十一家注孙子》中保存《军志》两段佚文和《军政》一段佚文:《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军争篇》杜牧注)
  《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进,退为速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势篇》注引孔氏语)
  《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又曰:〃强而避之。〃(《军争篇》张预注)从上述佚文可以看出,《军志》、《军政》已不是战争活动的简单记录,而是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有德不可敌〃,指出了政治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说政治清明,上下团结,就能无敌于天下;〃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是总结的量力而战,避强击弱的作战原则;〃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提出了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的重要指导思想,意思是说,有胜利把握时要先发制人,夺敌战心,挫败敌人的锐气,如果敌人比我强大,不要先与敌争锋,要以逸待劳,乘敌疲惫、士气衰落时发起进攻;〃攻不足而守有余〃和〃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是对攻、防作战和战机选择的理论概括,前一句话意思是,同样的兵力,用于进攻力量不足,而用于防守则有余,这时就要采取防守,以等待进攻的时机,中心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后一句话意思是,对陷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对于正在退回本国的军队不要急于追击,以便瓦解敌军作困兽斗的意志,伺机歼敌。所以,我们说《军志》、《军政》是名副其实的兵书。《军志》、《军政》是兵书产生于西周的标志。

  西周是兵书的产生阶段,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兵书。但是,正象甲骨文、金文为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样,它为兵书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战争频繁,将相分职,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兵书才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孙子兵法》的出现。
  综上所述,中国兵书萌芽于殷商,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第三节兵书的社会意义

  兵书是人类在军事和战争实践活动中为了实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军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借以进步的重要手段。兵书是军事与战争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军事与战争活动的一股巨大力量。因为人类的文化知识是有继承和发展的,军事知识也是这样。下一代人必须在上代人的基础上求得改进和发展。如果每一代人都毫无凭借地从头做起,人类就永远不能进步,社会就不能发展。人们在战争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总结这些经验产生的军事理论。为使这些经验和理论让同时代的其他人借鉴、后代的人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传播开来并保存下去,而兵书就是传播并保存这些经验和理论的最有力、最重要的工具。兵书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兵书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以外,在军事上的主要作用,概括起来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战争实践。兵书来源于战争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它是古代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理论武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以劣胜优、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光辉战例,深入分析这些战例成功的原因,大都是活用兵法的结果。以汉初名将韩信指挥的破魏、灭赵、下齐三个战役为例:这三次战役中都遇到了河川,韩信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具体的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孙子》的作战原则,分别采取偷渡、背水阵、火攻三种不同的战法,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破魏之战是一次渡河进攻战。韩信率军攻魏。魏王豹料定汉军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便率主力扼守河东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阻击汉军。韩信运用《孙子》的〃形人而我无形〃的原则,调集船只于临晋渡口,佯示必渡,造成假象,而暗中率主力从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以木罂偷渡,直捣魏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败魏军。灭赵战役即著名的井陉之战。赵军号称二十万大军据守井陉口,以逸待劳,处于主动地位。韩信兵少,千里远袭,处于被动地位。赵军谋士李左车建议派兵截断汉军粮道,未被采纳。韩信探知这一情报后,即挥军前进。他根据敌强己弱,所领士卒多未经训练的实际,运用《孙子》关于〃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原则,一反常规,在绵蔓水(今绵河)列背水阵,置军于绝地。并选轻骑两千为奇兵。韩信率主力向井陉口进发,赵军出壁迎击。韩信佯败,奔向背水阵。赵军倾巢出击,追逐汉军。背水为阵的汉军死中求生,拼死抵抗。这时两千名奇兵乘虚攻入赵营。汉军乘势两面夹攻,全歼赵军。下齐战役即潍水之战。齐楚联军二十余万与韩信军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然后,他按照《孙子》〃能而示之不能〃、〃我专而敌分〃的原则,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即佯败退回西岸。楚军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渡河决坝,河水直下,将联军分割在潍水两岸。
  汉军乘势迎击西岸联军,杀楚将龙且。东岸联军见势溃散。汉军乘胜追歼,平定齐地。韩信在这三次战役中,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兵书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培养将帅。将帅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军事知识来源于书本和战争实践两个方面。
  由于战争这个特殊事物不能随意实践,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将帅的军事知识主要靠从书本中获得,尽管获得的方式方法不同。这个书本就是兵书。明戚继光说:〃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但敏智之人,自然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成为名将。盖未有不习一法,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而辄能开阖变化运用无穷者。〃(《练兵实纪·练将》)明代唐万龄说:〃读书而不能为名将者有矣,未有名将而不读书者也。〃(《闲暇清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展读历代名将列传,就会发现,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热爱兵法,熟读兵书。如战国时代的吴起弃儒学兵,专攻兵法;孙膑向鬼谷子学习兵法;汉代张良从隐士黄石公那里得到《太公兵法》,刻苦攻读;三国诸葛亮,十四岁进入刘表开办的学业堂攻读兵法,后又遍访名师求教,先后拜襄阳名师庞德公、汝南灵山酆公玖为师,学习兵法韬略;曹操自幼爱好军事著作,广泛搜集、整理了东汉以前各家的兵法书,归纳、摘录精华部分,编成了《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自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版),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兵书是哺育历代名将的乳汁。
  因此,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都非常重视兵书在培养将帅中的作用。他们教育部下,不仅要懂得刀枪剑戟,角力斗勇,更要懂得兵法战阵,以谋制敌。三国时,吴主孙权看到他的将领吕蒙不注重读兵书,对吕蒙提出尖锐批评,并明令他〃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当吕蒙推辞军中事务繁忙,没时间读书时,孙权现身说法,教育吕蒙说:你的军务多,难道有我的事情多吗?我自掌管国家军政大事以来,常读〃三史〃及诸家兵书。此后,吕蒙坚持读书,成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刘备临终前也没有忘记教育他的儿子刘禅读兵书。
  他在遗诏中敕命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三国志·先主传注》)宋代政治家范仲淹认为行伍出身的狄青英勇无比,经常作先锋,所向无敌,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但感到他只凭血气之勇,难成大器。于是授给他一部《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自此,狄青折节读书,遍读秦汉以来的兵书战策,通晓了兵法战阵,懂得了用谋略制敌,成为宋代名将。
  三是训练士卒、教授武生、考试武举。平时军队训练,武学教学,都必须有教材。兵书就是训练和武学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以兵书指导训练。据《史记》记载,孙武曾以他的兵法十三篇训练吴王宫中美女,经过几番教练,使一群开始还嘻嘻哈哈的宫女,被训练成了部伍整齐、进退有节的队伍。这则故事反映了兵书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有些兵书本身既是训练的经验总结,又是训练军队的基本教材。如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前者是他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练兵作战的经验总结,后者是他在蓟镇练兵的真实纪录。他将这两部兵书作为训练的教材,印发军队。在书中具体规定了兵书发放范围和数额,制定了学习方法,对书中重要的条文,规定每个士卒都要背下来,背不下来的要处罚。《练兵实纪》中还规定了学习其他兵书书目、次第和要求,指出要先读《武经七书》白文,次第记诵,不专句读文辞,但求理解精义;次读《百将传》,熟知诸将人品、心术、功业,以为借鉴。这两部兵书在戚继光建立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新军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流传下来的有些兵书,本身就是当时军事部门印发的训练教材。许多训练教材,对兵书的学习都有明文规定,如《安民实务》中规定:〃除孙武子人人习读外,其余六书(注:指《武经七书》中除《孙子》之外的其他六部兵书),及一切名家著述,令之各习一部;除《百战奇法》、《行军须知》,人人精晓外,其余战攻守御之法,立为标式,令之体验。〃宋仁宗时,为了选拨培养军事人才,开始建武学,并设武举。所谓武学就是现在的军事学校。所谓武举就是科举考试中的武科。武学、武举都需要有教材。宋朝廷便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雕版刊行,作为武学教学和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直到明清相沿不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