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

第54章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第54章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以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收到粟裕“斗胆直呈”的电报后,毛泽东既高兴又惊奇,反复权衡,决定先不忙下结论。
  粟裕率军南渡,这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的问题。早在3 月10日,毛泽东还未东渡黄河之前,他曾致电主持中央工委工作的刘少奇:我们拟于3 月20日动身东移,约于4 月15日左右可到你处,届时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
  刚到城南庄的毛泽东,收到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等关于改变渡江南下战略方针的电报,决定要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向中央具体汇报他们的意见,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并把这个问题列人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重要议程,要求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四大书记先作研究。
  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而迫急的,4 月21日他亲自拟电给陈毅、粟裕: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粟于4 月25日至4 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
  因陈毅此时正在主持华东野战军一个重要会议,事关华野全局,所以,陈、粟于4 月22日复电毛泽东,请求由粟裕北上,4 月24日后动身。
  此时,毛泽东已于4 月门日深夜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一定要陈毅前来,他在4 月22日给陈、粟的特急电报中命令道:“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 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对于陈毅和粟裕来说,渡江问题是压倒一切的问题,离原定计划只有半个多月,看来是非去不可了,陈毅、粟裕接到毛泽东的催电后,于23日复电中央:“我们两个于日(25日一一作者注)晚即动身北来。”
  陈毅、粟裕迅即达到城南庄。在城南庄会议上,粟裕汇报了3 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根据。
  听了粟裕的汇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当即进行研究,对渡江跃进问题重新进行讨论,反复研究,最后,毛泽东在听取总结会议意见的基础上,同意和采纳了意见,对华野一兵团的任务重新做了布置。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告诉粟裕,中央决定陈毅和邓子恢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这出乎粟裕的意料,他当即向毛泽东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走。这样,按照中央决定,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敢于实事求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的。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敢于采取这样一个大动作,深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许。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这需要特别的战略勇气和恢宏气度,这种高度的民主,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能够左右这场国共命运大决战。而毛泽东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1948年5 月5 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将中央新的决定、新的部署电告刘邓和华东局:刘邓,并华东局:“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1 、4 、6 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4 个月多则8 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3 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 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第十三章 惜别陕北
  53.陕北之恋
  1948年3 月8 日,周恩来和任弼时指示中直机关负责人廖志高、汪东兴等,开会研究中央机关由陕北转到华北的准备工作。
  3 月10日,周恩来在中直机关全体人员会上宣布: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央决定东渡黄河,移驻华北。
  中共中央前委决定,中央机关和军委总部东渡黄河,到河北平山县杨家沟。
  经过1947年7 月以来的这番激烈角逐,蒋介石在军事上从此一蹶不振,他所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也随之江河日下,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向解放区进攻的300 万国民党军队,死伤。被俘110 多万,占三分之一以上,从建制上说,蒋介石共有248个旅,被消灭97个半旅,也超过三分之一,蒋军必败,我军必胜,将成为事实。
  与此相反,毛泽东作为善于驾驭战争规律的战略大家,以其精湛的指挥艺术和卓群的胆识,赢得了扭转战争全局的主动权,战线迅速向长江北岸推进。全国大反攻的时候到了,无论从陕北这个局部,还是从全国战局来看,中共中央、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革命的统帅部走出陕北,向华北进发,走向全国,在更宽广的天地间绘制更加壮阔的历史画卷。
  启程前,负责中央首长警卫工作的汪东兴,派警卫科长慕丰韵带一个战士到了吴堡、佳县和山西临县,专门了解黄河渡口的情况。渡口选在吴堡的川口。
  为了防备国民党飞机袭扰渡口,汪东兴提前抽调了一个警卫连的兵力到渡口布防,并将到渡口的时间选在下午。
  3 月ZI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和军委机关离开杨家沟,经过两天行军,穿越吉镇、蚂栩峪,于23日中午赶到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园子塔渡口。
  经过精心挑选的二百多名水手组成了水手营,船只也编了号。
  前面是汹涌激荡的黄河,身后是陕北黄土高原。站在黄河渡口,毛泽东留下深长的回味。
  从1947年3 月18日至1948年3 月23日,毛泽东、周思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转战陕北,凡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多华里,途经12个县,驻足38个村庄。这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行程。
  在陕北那战火纷飞的行军途中,哪怕只是临时休息,报务人员也会迅即架起电台,接通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一到宿营地,不等卸下马搭子,毛泽东等便开始办公,批阅电报,起草指示;端起饭碗,手边还不离开文件。不管是炕沿、树墩、缸盖、碾盘,石头,随处一坐,就是办公桌。
  转战陕北的非凡一年中,条件虽然艰苦异常,环境虽然险象环生,但毛泽东却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指挥若定,充分展示出非凡魄力和战略家的远大目光。
  如今,就要离开生活了近13年的陕北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人难舍难分。
  该吃午饭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席地坐在河滩上吃着随身带的干粮,喝附近老乡烧的开水。当地的干部看见毛主席、周副主席这么艰苦,感动得落下了眼泪,觉得没照顾好中央首长,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一再向各位首长表示歉意。
  这时,毛泽东站起身来,面对前来送行的陕北老乡,无限深情地说:“乡亲们,我知道咱们陕北的老百姓生活是很艰苦的,所以就没有事先让你们准备饭,我们打游击在外边吃饭惯了,这没什么关系。我知道陕北人民群众对我们很好,现在就要离开陕北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谢谢陕北的乡亲们!”
  为了防备敌机空袭,吃罢午饭就过河,毛泽东上船前,同送行的地区、县干部和老乡们握手告别,直到船快开动了,还不住地招手。
  接着,毛泽东等又转身同船工们—一握手,说:“同志们,又要辛苦你们了,劳驾你们了。”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毛泽东的船由水手工会指导员薛海玉和12名最优秀的水手驾驭。
  船离开黄河西岸好远了,毛泽东仍不肯坐下休息,站在船上,挥动着双手向送行的人群致意。
  刚起锚时候,水面还比较平静。可越往前行,水面越不平稳。船划到河中间,水面上骤然发生了变化。滚滚的巨流夹杂着磨盘大的冰块,咆哮着,横冲直撞。小小的木船,忽而被推上浪尖,忽而又被卷入巨浪之中。冰块把小船撞得“咯吱咯吱”直响,船颠簸得很厉害,警卫人员怕出危险,都紧靠着毛泽东站着。毛泽东若无其事地说:“你们放心,船工们的本领是很高明的。”
  就在这样的黄河水上行舟,毛泽东仍然兴致勃勃。望着渐渐往后退去的深蓝色远山、黄土地和频频招手的乡亲们,毛泽东依依不舍,他对叶子龙说:“怎么样?以陕北为背景,给我照一张像吧。”
  叶子龙说:“好,照一张。”说完,拿出照相机,给毛泽东照了一张相。
  毛泽东笑着说:“好啊!把陕北的人民,陕北的山水照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船工们经过半个小时紧张而顽强的搏斗,终于使船冲出了激流。
  这时,毛泽东仍然站在船上,望着对岸远去的人们,望着渐渐在眼前消失的陕北一座座大山,深情地说:“陕北这个好地方,陕北人民对我们太好了。我现在和撤离延安时一样,还是不愿意离开陕北。但是,我们不能再提出,不打败蒋介石,我就不离开陕北,如果这么说,那就不切合实际了。”
  这时,运载中央首长坐骑的船上,几匹马被惊涛骇浪吓惊了,在船上相互拥挤,随着一声马嘶,毛泽东骑的那匹老青马被挤进滚滚浊流中,船上的人都急坏了。谁想这匹平日显得极温驯的老青马,竟格外冷静,水性又好,嘶鸣着在河中打转,最后拼命向西岸游去。
  毛泽东看着心爱的老青马游向西岸,这才松了一口气,默默地道:“‘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再见了,陕北!等全国解放了,我一定会回来的!”
  十几条木船把中国革命的统帅部送到了黄河东岸,送到了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前沿。这时,毛泽东凝望着汹涌飞卷的浪花,深情地说:“黄河真是一个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
  毛泽东还说:“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该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船队经过一片浅滩,按预定方向在黄河东岸山西省临县下滩里平稳靠岸。岸上早有成群结队的干部群众迎候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边下船边向大家招手。
  下船后,毛泽东等又与船工交谈,嘱咐当地干部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毛泽东刚上岸一会儿,那匹落水的老青马又被西岸的木船载送过来了,毛泽东抚摸着老青马,连声向送马的同志道谢。为了按时到达宿营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首长没顾得上休息,就又踏上了北上的路程。沿黄河北上,经临县达士、磁口,下午2 时左右到达临县寨则山,决定在这里过夜。
  54.走下马背,非同寻常的喻义
  一到寨则山,毛泽东立即展开调查工作。他让任弼时及有关人员调查当地1947年受灾情况和群众生活情况,他让人找来当地的干部转达中央对当地人民的问候。
  送走村干部,毛泽东不顾疲劳,坐在院子里审阅文件,一直到天黑。
  晚饭后,周恩来、任弼时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商量行军事宜,一直到很晚才结束。毛泽东继续夜间工作,直到天近拂晓才休息。
  3 月24日中午,毛泽东一行沿崎岖的山路,循漱水河上行,到达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
  这里是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所在地,中央土改工作队也在这一带。这里在转战陕北时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机关。那时,党中央只有一部电台,而中央后委有几十部电台,中央同各地的联系一般通过后委下达。中央后委还负责陕北前方的供应工作。后委的领导机关,本来由叶剑英主持,毛泽东、周恩来。任强时来到双塔村时,叶剑英已先期率队前往西柏坡,由杨尚昆留在这里迎接。
  25日,召开了行军动员大会。周恩来首先作行军动员讲话。他说:“这次我们离开陕北到河北平山县去,到了那里中央机关就汇合了,彻底打败蒋介石,离解放全中国的日子不远了!”
  接着是任弼时讲话。
  周恩来朝着正在北房台阶上来回踱步的毛泽东问道:“主席讲话吗?”
  “不讲了。”毛泽东摆了一下夹着香烟的右手。
  不料,大家热烈地鼓起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