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

第13章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13章

小说: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自从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已经在东北的南部(南满)进行了20多年的殖民统治。整个东北在30年代末已经成为日本的经济命脉,日本所用的64%的煤炭产自这里,满洲铁路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大动脉。扩大在中国既有的势力范围,遂成为日本摆脱国内困局的必由之路。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一起南满铁路爆炸——柳条湖段事件。爆炸后不久,日军捏造称,〃奉天北方北大营西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部队〃。

    当夜,日军进攻北大营。由于中国军队奉命〃不抵抗〃,次日早晨,日军完全占领北大营,并分兵三路进兵沈阳。侵略军在沈阳疯狂抢掠和屠杀,仅官方财产就抢走17亿元。东北军的262架飞机和3000多门大炮也拱手让给日本。在不抵抗命令之下,日军在9月19日占领安东、营口、长春和凤凰城等多个城市。

    〃九·一八事变〃掀开日本侵略中国的新。

    面对日本的猖狂进攻,中国军队为何不抵抗?此时已经完成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已经完成了角色转变,集中30万之众的兵力正在投入另一场战争,〃剿共〃。

    日本侵略中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预谋已久,一个是瞅准中国内乱之机。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完成名义上统一的中华民国〃后院起火〃——蒋介石在北伐过程中极力绞杀的共产党,不仅没有被肃清,反而在与国民党决裂之后开辟了革命根据地。一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已经到了需要用大规模战争来解决的地步。

    总结而言,1931年的中国发生的三件大事,对后来的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萧条波及中国,农产品和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地主、资本家和政府利益统统受损,整个经济形势直到1936年刚刚有所好转的时候,又为日本的全面侵略所中断;

    二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满洲建立傀儡政权,为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三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年初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府。中国出现〃国中之国〃,尽管共产党力量弱小,但是通过采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最终胜利夺取全国政权。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1931年的这三大问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需要同时面对。而此时的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分别只有一个主要目标,前者是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者是扩张在中国的地盘。

    已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人头地〃的蒋介石正在面对他一生的致命难题,这也就是历来的统治者常常面对的问题,当〃内忧外患〃同时降临的时候,主政必须作出抉择。

    〃攘外必先安内〃,史有先例。面对不妙棋局的蒋介石并没有更好的招数,一门心思将肃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张学良旗下东北军的〃不抵抗〃。

    评价蒋介石的这一抉择是对是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九·一八事变〃及蒋介石对日本的一贯退让,促使中国的局面走向了三大势力鼎立的局面。此后20年中国的走向,由此埋下了伏笔。

    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向纷纷赴南京请愿的学生宣称:此刻全国应该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抗强权,以和平对抗野蛮,忍让含愤,暂取逆来顺受的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所谓等待国际公理之判决,是国民政府将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的调停。但是国际联盟并没有采纳中国代表要求日本限期撤兵的提议。

    9月30日,国际联盟就〃九·一八事变〃发表一项决议:鉴于日本政府已经声明对中国东三省并无图谋领土之意,而且日军已经开始撤退,呼吁中日双方防止事变范围扩大。

    南京政府的逆来顺受和国际联盟的纵容,助长了日本继续扩张的野心。〃统一满蒙〃,使之与中国相脱离,全面占领东北,已经成为日本关东军的目标。

    10月,关东军采取的轰炸锦州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使中国东北国土大面积沦丧。此时的蒋介石的主力一心用于〃剿共〃,对于东北的沦陷仍然希望借助外交和他国干涉来解决。

    关东军的举动确实引起了其他列强的震惊。随着日军侵略的推进,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舆论,尤其是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就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局再次变动,原内阁下台,政友会总裁犬养毅出任首相。而犬养毅内阁对于侵华采取强硬态度,更加剧了对中国的占领。

    1931年,对于中国的乱摊子,蒋介石已经无力应付了。日本的侵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是外因。中国局面之复杂,除了这一外因以及国民党内部矛盾之一内因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民间经济的崩溃之下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

    或许在蒋介石看来,农民运动之所以可怕,在于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与这一动荡因素的结合。所以,〃日本人皮肤之疾,共产党人是心腹之患〃成为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思想。

    除此之外,蒋介石打内战还有他在政治斗争上的必要性。当时的中国经济不景气、日本侵略严重、国民党内都不止,身为军事统帅的蒋介石只有通过内战才能扩大自己的势力。事实上,在1929年到1931年的内战,让各地军阀认识到了蒋介石的〃厉害〃,阎锡山、冯玉祥相继被〃平定〃。

    到1931年的12月,日本进入中国东北的兵力已经达到4万人。中国国土的沦丧以及政局的不稳,更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并引发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当战争成为国民政府巩固政权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必由之路后,日本的侵略唤醒了中国民族主义热情。这一在辛亥革命后沉睡过去的民族情绪,是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都无法忽略的。也就是说,当蒋介石有意通过内战巩固权力、加紧国内(市场)统一的时候,尽管一再称日本的侵略只是皮毛之患,但民族矛盾的尖锐已经不容回避。

    近代以来,常常是民族矛盾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一次也不例外。

    历史进入1932年,这年的年初日本人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日方在上海频繁制造事端之后,于1月28日夜突然袭击上海闸北。驻扎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反抗,日军动用飞机对闸北地区狂轰滥炸,并大肆屠杀平民。

    在这之前的1月25日,行政院院长孙科由于难以应付局面而辞职,蒋介石重返南京。

    在中国人民抗日热情的支持之下,十九路军的抗日行动初战告捷,并引发了日军的震惊。在作出〃战局不容乐观〃的判断之后,日本大举增兵上海,海陆空全部出动,动用60架飞机、50辆坦克和总共3万人以上的兵力,发动了淞沪战争。

    战争的扩大已经扭转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但是国民政府仍然消极抵抗。国民政府留守在南京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以〃抗日剿共难以兼顾〃为由拒绝增兵,引发国内舆论沸腾。蒋介石虽然迫于压力派张治中率新编第五军前往迎战,但仍然寄希望于与日本和解,希望中日战争尽快进入〃外交途径〃。

    淞沪战争的硝烟果然吸引了美英列强的注意,并尽量斡旋双方停火。事实上,此次战争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日军也伤亡惨重,并使日本陆军的一个半师团深陷上海滩。

    5月5日,在国联和英美的斡旋之下,中日签署《上海停战协议》。该协议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市区。

    而就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之下以及英美列强目光被吸引到上海之际,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悄悄地干了一件大事——于1932年3月成立了〃满洲国〃。

    割走中国东北早已是日本的既定策略。但在如何统治这片中国土地上却有意见上的分歧。

    第一个意见就是直接吞并满蒙。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关东军方面就主张直接将东三省并入日本的领土。而来自东京的意见则是〃消灭东北现有政权〃,树立以宣统皇帝为首的受日本控制的政权。在一番争论之后,日本考虑到国际形势,确定采取后一种意见。

    末代皇帝溥仪自从1924年被驱除出紫禁城后,一直在天津日本租借,成为日本储存的一颗棋子。这个时候,这个被闲置了数年的棋子终于有了合适的用处。

    日本人向溥仪表示,日本对中国东北并没有领土要求,而是希望帮助溥仪恢复大清朝。在日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之下,渴望复辟帝制的溥仪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1932年3月1日,〃满洲帝国〃宣告成立,溥仪在长春重新登上帝位。日本通过与〃满洲国〃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全面攫取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至此,中国领土上同时出现了三个政权,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和〃满洲国〃。此后近20年,以〃满洲国〃为根据地的日本与国民党、共产党三大势力,在中国的土地上上演〃三国争霸〃。

    而就在〃满洲国〃宣布建立半年之后,国民政府抱有厚望的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调查报告才刚刚出台。该报告宣布中国对东北地区拥有主权,而日本的一意孤行决定抛开国际社会而〃走自己的路〃,以表达对国际权威的蔑视。

    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初的日本已经成为在华的最大外国势力,英美对其纵容的背后,是不敢对日本发起挑战。列强不仅默认了〃满洲国〃,甚至还对那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投资的兴趣。直到大约10年之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社会为他们对日本的〃宽容〃付出了代价。

    但现在离世界大战还很遥远,这个时候承受日本重压的只有中国。

    日本以〃满洲国〃为根据地,在1937年之前,将势力渗透到了华北地区。在1935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已经搞定了〃满洲国〃的日本开始致力于〃华北自治〃。这里的华北包括山东、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

    直到这个时候,国民政府中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仍然希望与日本〃共荣〃。他们认为,苏联和共产主义才是中国的真正威胁,要根除这些威胁必须首先与日本维持和平。基于这种主导思想,这一阶段国民政府通过与日本签署《何梅协定》、《塘沽协定》等条约,默认了日本华北的蚕食。

    尽管国民政府此举处于〃理性〃,将肃清共产主义为第一要务,但事实上由于将自己陷于漠视民族大义的不利地位,必然地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最终的事实表明,在日本虎视眈眈和对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停的蚕食之下,国民政府所谓解除共产主义这一〃心腹之患〃的策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退让不仅换不来和平,反而使反对力量找到了打倒自己的充分理由和足够多的民意。

    事实上,在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由于及时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积极提出抗日的口号,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扩大了影响。

    当东北抗日义勇军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呼声时,国民政府〃一心消除内患〃却消极对抗日本的策略的效果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1937年全面侵华以前,日本在中国的力量已经改变了中国的格局。中国的统一之路就此中断,民族矛盾的激化暂时掩盖了政党矛盾。国民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将枪口对准日本,此前企图忍辱换来对日和平的一切努力宣告全部失败。

 〃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

    七、〃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

    在〃黄金10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民国忍耐着日本占据东北的屈辱,一心经济建设。但在日本觊觎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只是空中楼阁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民国政府曾有一段所谓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10年,甚至被称为黄金10年。

    国民政府以最大的耐心,忍耐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进行经济建设。但事实表明,在日本陈兵于中国的国土之上,虎视眈眈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类似空中楼阁——建设得越豪华,后来的破坏就显得越悲惨。

    从成立〃满洲国〃到〃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对中国的华北进行了数年的蚕食和渗透。尤其在1935年到1937年初两年间,日本将目标定位〃华北自治〃,也就是消除中国政府对华北的影响和控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前的1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