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主宰江山 >

第378章

重生之主宰江山-第378章

小说: 重生之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同微微点了点头,又看向其他人,他指着主持政务的副相赵枢说道:“你来说一说。”
被顾同点了名,赵枢却也不露怯,其实他对于此次新币之争可谓是感慨甚多,只听赵枢说道:“陛下,臣觉得除了何大人说的这几点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我朝廷上下齐心,始终都不曾动摇,比如我朝建立之后,独有的信息通报渠道,比如天下纷乱之后,民心思定,思稳等等,当然,不能忽视的是,绝大多数的商贾、豪绅,都希望可以有一个南北统一流通的货币,如此,对于他们营生都方便许多。”
“赵爱卿讲得不错,尤其是这最后一点,看得通透。”顾同也不隐瞒群臣,他回想着当初在利人市坊门口看到的那一幕说道:“你们知道嘛,自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之前,真就一直担心,担心豪绅阶层会全部站在朝廷的对立面,可是让朕欣慰的是,商人们并没有被些许蝇头小利蒙蔽了眼睛,事实也证明了,绝大多数的富人是有担当的,他们选择了朝廷,选支持新币,踊跃的将家中的旧钱统统拿来兑换新币,朕要感谢他们。”
“张嘉贞,宋巩。”顾同点出张嘉贞二人,语重心长的说道:“朕要你们将这场新币之争记录成档案,供后人阅览,同时,朕要你们,商议制定新的律令,要将经济、货币、市场等等有关的问题悉数写进新的律令中去,朕还要你们,在新律之中,写下这样的一句话,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陛下‘‘‘‘”一些士人出身的大臣听到顾同竟然说出这样‘逆天’的话,纷纷一惊,想也不想,就要反驳。
不过顾同并没有给他们大放厥词的机会,他沉声说道:“朕知道你们要说什么,的确,农业是本,可是,你们要看到,目前商税已经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重点,农税不过是一小部分,倘若我们还要像前朝那般,约束商人商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将会是逆水行舟,不仅会耽误了朝廷和国家,也必将拖累了我们这个民族。”
知晓社会发展走势的顾同,站起身,斩金截铁的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断言道:“未来的天下,定然会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士农工商,皆为国本,才是我朝万世昌盛之根基。”
多年之后,当顾同一手创建的帝国高度发展的时候,后人们回忆着太祖顾同在朝堂上那一声划破天地的呐喊,纷纷为之钦佩,一位史学家更是忍不住的为此写下:正是太祖皇帝倡导士农工商,皆为国本之策,才是真正让我中华统治世界之基石‘‘‘‘‘
后世种种,顾同自然不得而知,在确定了新的国策之后,顾同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和芸娘等人,回到大同府参观了当年的故居,然后又转道以前的金中都也就是当下的燕京城,慰问了一番东北军将士,然后顺着燕京到洛阳的驰道,到洛阳犒劳了一番正在翻修从洛阳到长安城水陆通道十万民夫,当顾同回到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建元元年十一月末。
从八月初到十一月末,总共三个月的时间,太子顾长生也第一次被以储君的身份留在了长安城学着处理政务,当然,多数都是陈季常、何方等人处理,顾长生在一边学习。
三个月的时间之中,牵扯到蔺文武一案之中的数十家豪绅,按照涉案之深浅,一一问罪,有的被处死,有的则阖家被流放到岭南或者大理,以充实那里的汉人比例。
至于首犯蔺文武,则是受了千刀万剐之刑,蔺府上下,不论男女,都没有逃脱,全部在长安城问斩,此案,也可谓是建元元年的几宗大案之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案。
蔺文武和他的同谋,就这样成为了朝廷推行新币的过程中的祭礼,当朝廷三轮新币全部发行天下的时候,举国响应,有了蔺氏一门被灭的例子,谁就是在不想兑换新币,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和朝廷做对的下场。
回到皇宫之中,顾同听着顾长生板着一张小脸将三个月来的大小政务一一呈报,脸上也不禁浮现出几分笑意,看着儿子总算是被熬住了性子,不像以前那样做事情毛毛糙糙的,顾同的心中,也不禁长长的出了口气。
“长生,这三个月来,幸苦你了。”顾同摸了摸长生的脑袋,由衷的说道。
体会到做帝王不易的顾长生,却向顾同长长鞠了一躬,看着顾同,顾长生无不钦佩的说道:“父皇,您为了天下万民,做了那么多,真正辛苦的是您,您放心,儿子长大之后,一定会为您分担,为您解忧!”
欣慰的看着长生越来越懂事,顾同的心中比当初灭了蔺文武还要开心,正所谓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纵算贵为帝王,顾同也不能例外。

   

第554章 恩科状元
不过顾同的舒坦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秋试之后,尚有取得建元元年恩科进士身份的一众学子们,等待面见圣颜,参加殿试。
所谓恩科,就是非规定之中的科考。因为帝国建立之前,宋金西夏,科考并不同时,为了为帝国招揽贤才,同时也是为了将今后科考时间统一,是以建元元年秋天,才特设秋闱,科考取士。
礼部省试(中书省)结束,已经获得殿试资格的士子们,终于将皇帝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的盼到了,是以在顾同回到皇宫没有多久,礼部衙门就昭告天下,建元元年恩科殿试,将于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皇宫崇政殿之内举行,但凡省试合格者,一律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此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发端于唐高宗,但并未形成定制,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始为常制。
有的史书上说,殿试始于武则天,其实不然。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皇帝李治就亲自在皇宫之中开科取士,此为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不过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即将称帝的武则天,亲自在洛阳聚集万民考生考试,殿试一连几天,正是因为此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映象,是以到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干脆抹杀了高宗李治的功勋,将殿试创始之名给了武则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更远的《旧唐书》中,却清楚的记载了高宗李治主持的殿试,一代名相张九龄也正是那次殿试的五名及第者之一。
翻看着唐宋两代科考史,顾同不得不暗叹一声有些写史的人的春秋笔法害死人,事实上顾同以前上学的时候,学的书上也确实写的是殿试自武则天开始,要不是他后来潜心看过《旧唐书》,此一段还真的可能不清楚呢。
其实不仅是殿试创始人的问题,看了唐宋殿试并无三甲之说,只有金国对参加殿试的士人有上、中、下三甲的划分后,顾同又不得不叹一声后世的电视剧害死人,娘的,一些唐宋剧中,动不动就殿试三甲,殊不知,殿试一甲、二甲、三甲的叫法,是从元顺帝开始的,到了明清两朝不过是沿用元制罢了。
一边看着史书记载,顾同的心中,一面想着此番殿试的题目,殿试考试,一般考的都是时务策,不过这也正和顾同心意,他也想看看,这些书读四书五经的士子们,究竟本事如何。
‘‘‘‘‘‘
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元帝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殿试正式举行。总计一千五百名取得殿试资格的士子,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黎明入宫,经点名搜身之后,又散卷、赞拜、向皇帝行礼,一应礼节完毕之后,即由顾同亲自颁发下策题。
“以士农工商,皆为国本为题,叙古谈今,试以策论之!”
士子们算是做足了准备来参加殿试的,可是当看到皇帝亲口办法下来的策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心里面为之一惊。漫不要说士子们,就是陪着顾同一起监考的朝廷诸位大臣,也没有想到,顾同竟然将几个月前在朝堂上的话用在今日的殿试取士上来,众臣既觉得难以理解,又觉得自家皇上,可真是有几分可爱。
顾同到没有在乎臣工们的神情变化,在出完题之后,他就看向低头苦思的一众士子,看着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此策题之中的含义,顾同不由的就摇了摇头。
他之所以在思考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之后,出这样的一道题目,其实是有双重含义的。一者,诚如朝中大臣猜测,就是要这些即将走向官场的士子们,牢牢记住‘士农工商,皆为国本’这一国策,其二,确实想考验一下这些士子们有没有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因为这道考题,本身就已经流转了出去,但凡关心国家大事,不难得到,得到之后,如果能够深思一番,那么近日殿试,必然可以说的上是得心应手,不会有一点儿的难度。
可是‘‘‘‘‘
陈季常看着顾同一脸不高兴的坐回到主考官的椅子上,当即就陪着笑上前说道:“陛下,您可真的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了,这些士子们一直都在努力备考,哪里知道朝政变化,纵然听说了国策,可是又哪里有心思去思考,嘿,您就不要苛求了。”
礼部尚书,此次恩科考试的主考官张行简也在一旁帮说道:“陛下,您看,那不是有几个人已经下笔如有神了嘛,看来,还是有士子将您的话思考进心里面去了。”
张行简紧张的抹了抹脸上的汗水,他还真的怕,自己主考下的第一批恩科士子,不入皇帝的法眼。
看着陈季常和张行简的样子,顾同也不能继续黑着脸了,堆起几丝笑意,顾同无奈的说道:“好了,你们四处走走看看,发现有好的苗子了,给朕说一声,去吧。”
‘‘‘‘‘‘‘‘
殿试考试,自辰时开始,到巳时结束,一共两个小时之中,士子们或多则两千字,或少则三四百字,纷纷对策题进行了阐述,不管说的合不合顾同的心意,至少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们,都算是尽力了。
殿试一结束,所有试卷,悉数被密封、誊抄,并将抄卷送到礼部衙门,着从长安书院挑出来的师长们,分批阅览,不过三天时间,一千五百份试卷,悉数批阅完毕。
按照顾同的要求,礼部又将其中优秀者一百五十人的试卷原样呈到御书房,由皇帝亲自定夺此次恩科进士及第者。
不过顾同觉得金国的三甲制度还是相当不错的,于是就打算分一、二、三甲,分批取士。一百五十份卷子,看起来,还是着实让人头疼的。顾同自然不会傻到一个人去看,他将朝中的几位丞相,全部请到御书房,同他一起批阅。
应了伟人说过的那句人多力量大的明言,七八个人一起批阅,等到次日天明的时候,统共一百五十名人,高低优劣,全部都被划分完毕。
顾同将众人评议的一甲三名的试卷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发现三人的回答,虽不尽如他心意,可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观点,比之那些千篇一律的锦绣文章,不知道好了多少,尤其是第一名的试卷上,详实的举例说明,工商比例在国税之中增大,士农却又是治国、强国之根基,此番言论,就算是朝中大臣,也不一定说的出来。
“不错,就将此三人,定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其余人等,取二甲四十五人,赐进士出身,取三甲一百零二人,赐同进士出身。着礼部明日开榜,同时让吏部也尽快将这建元恩科的一百五十名进士的去处安排出来。”对着一夜未眠的陈季常吩咐完事情,顾同就打着哈恰说道:“这下可以拆开试卷,让朕看看,朕的第一科状元的名字了吧?”
顾同笑着,用小刀将糊在试卷上面的纸挂掉,然后就看到,一甲头名也就是中了状元者,赫然就是曾经在茶馆之中有过一面之缘的山西阳城周策。
“不错,果然没有叫朕失望。”顾同回想着这个周策在朝廷平定江南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备考时间,也要为朝廷奔走呐喊的举动,有些感动,同时也有些欣慰,毕竟自己看好的人,凭着真本事中了状元,也足以说明他的眼光高明。
就在顾同为周策得中头名状元感到欣慰的时候,一直等在旅舍中的士子们,此时也都是望穿了秋水一样,等待着次日的放榜。
可是就在礼部放榜的当天,却少有人去看皇榜,大多都是指派书童前去,或者由人代劳,人人都怕落榜,是以在张榜的日子里,都有些患得患失。
中了的,自然欣喜若狂,毕竟这就算是有了做官的保障了,至于没有高中的,名落孙山者,则尽是长吁短叹,暗道朝廷无识人之明,等发完牢骚,却又不得不打起铺盖卷儿回家,等着三年之后的殿试考试。
周策和所有人一样,是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之中得知自己中了头榜状元的。当得知自己高中一甲第一名的时候,这个来自山西阳城的寒门学子,不由得喜极而泣。
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他乡逢故知,金榜题名时,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有成就感?
周策中了状元的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真个长安城,人人都想一睹状元真容,排着队想和状元见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