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颠覆大宋 >

第432章

重生之颠覆大宋-第432章

小说: 重生之颠覆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位老师快快请起吧!我是特地出来为你们送别的。”赵谌将两人扶了起来,道。
    “陛下,您是君王,我等只是您的臣民,您不必这样做。”李纲感慨道。
    “我和两位老师一起呆了这么多年,从十岁的时候就跟着你们,现在你们要离别,我怎么能不送行呢?”赵谌道。
    “两位老大人,你们不如就留在燕京吧,无论是陛下或者是我们都不希望你们离开!”此刻赵谌身后又有一人道。
    此人正是王庶!在王庶的后面还有曲端、胡铨、王十朋等人。
    “不必了!我们也确实想要回家看看。”李纲笑道。
    他们两人十分坚持,无论王庶等人如何相劝,他们都不愿意留下来。
    到了最后,赵谌等人只能陪着李纲、李若水往前,李纲、李若水此刻已经坐到了马车之中,赵谌也陪他们坐在一起。
    “老师,你们返回家乡之后,如果对朝政有任何建议,也可写信给我!你们对于地方上的政事也可参与。”赵谌道。
    “我等都已经是平民百姓,不应该参与政事。”李纲摇头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是百姓也可以参与政事,若是百姓对某个官员不满,甚至可以将他罢免,百姓选出官员都不是不可能!”赵谌道。
    “陛下,您心中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变革念头?”李纲道。
    “不错,我要一步步变革大宋,使之更加强大。”赵谌道。
    “陛下的雄心壮志,我们是不能参与了,不过,我要劝陛下一句,任何事情都要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李纲道。
    “这我知道,光是教育、科举变革,恐怕就要持续很长时间!等到教育、科举稳定之后,我才会推行下一项变革!我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利害关系,不会肆意妄为!若是某一件事情不具备实现条件,我便不会推行,保持原状,稳定是我第一个考虑的事情。”赵谌道。
    “陛下理政多年,手腕高明,这个我相信陛下!但愿我大宋越来越好吧。”李纲点了点头,道。
    足足走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赵谌、李纲、李若水等人在车厢中说个不停,他们不再说政事,而是说一些家中的琐事,气氛渐渐融洽起来。
    “陛下,你已经送了我们这么长时间了,不要再送了,回去吧!”李纲道。
    “老师,我不舍得离开你!哎,从开封开始,你我大部分时间就在一起,即使分开,我也知道那是暂时别离,可是这一次,我实在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你。”赵谌道。
    “陛下回去吧!老臣即便是回到家乡,也会继续忠于大宋,忠于陛下!”李纲道。
    “陛下请回吧!自古以来哪有帝王这样送臣子的道理,我们两人受不起。”李若水也是道。
    “好,那我就回去,我会让地方官员照顾你们的家人!你们对江山社稷有功,朝廷今后还会对两位老师做出补偿的。”赵谌道。
    “陛下,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要花在我们这两个将死之人身上。”李纲急忙道。
    “自然是有钱之后再奖励对朝廷有功之人!既然这样,我就不再送了,两位老师一路珍重!”赵谌道。
    他从马车上下来,之后和王庶等人目送李纲、李若水离开,等到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不见,赵谌感觉自己的双眼一片潮湿。
    他将泪水拭去,骑到了马上,大笑道:“我等也返回燕京吧!从今以后,朝中没有老人了,只剩下我们这些年轻人了!咱们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让他们放心!”
    李纲、李若水等人离去之后,朝廷中基本上没有五十岁以上的大臣了,剩下的赵谌、王庶、岳飞、曲端等等都是二三十岁,顶多四十多岁之人,全部都是年富力强,而且没有多少人和李纲、李若水等一样思想顽固,这对于赵谌治国大有好处。
    他纵马朝着燕京城驰去,心情渐渐的好起来,他相信在自己这一批人的努力下,大宋变革之事必然能够彻底实行。
    ******
    五月二十五日,赵谌下旨,任命王庶为宰相,全权处置教育、科举变革事宜!
    王庶效率极高,等到了六月十日,王庶已经制定出第一份计划来,他将这改革计划交到赵谌手里。
    “陛下,教育、科举变革,首先是教育!而教育变革,第一则是大兴学堂!陛下那日里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此乃是至理名言,因此教育之事刻不容缓!从今年起,朝廷每年会拿出一成的税收用在教育之上,争取三年之内全国各州各县都有公办学堂出现,十年之内各州各县公办学堂数量要达到三个!除了公办学堂之外,对于优秀的私塾,我们也要支持!那些办学好的公办学堂、私塾,我们都要给予奖励。”赵谌在那边看着,王庶在一旁解释着。
    “不错。”赵谌点了点头。
    “第二则是制定教材!儒学乃是历朝历代私塾必学之书,我们也不能放弃!儒学教材要占到一半,剩余一半则是实学,实学分算学、农学、工学、商学四部分。”王庶道。
    “关于儒学教材,我们也应该审核改编。”赵谌道。
    “审核改编?”王庶一愣。
    “许多儒家典籍曲解了圣人之意,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赵谌淡淡道。


第五百七十九章 变革
    什么!
    王庶一下子呆在了那里,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怎么?有什么不对吗?”赵谌淡淡道。
    “陛下,儒家典籍怎么可能出现错误?”王庶立即道。
    “我不是说儒家典籍有错误,而是说后世之人对于儒家典籍多有误解!”赵谌道。
    “微臣不懂。”王庶道。
    “比方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世人就有误解!依照一般人看来,大夫便不用受刑,百姓便不必行礼,此言大错特错!”赵谌道。
    “那依陛下之见,该当如何?”王庶道。
    “上,尊也,下,卑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以为某个人是大夫,刑罚就不施加在他的身上!不因为某个人是庶人,我们就可以不用行礼。王庶,你觉得如何?”赵谌道。
    “这个……陛下所说似乎也有道理。”王庶思考了许久,点了点头,道。
    这一次他是真的觉得赵谌说的有道理。
    “还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朝历代都认为不应该让百姓知道朝政,不应该让百姓知道太多的东西,这也是误解了圣人之意。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果民众的知识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朝廷来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素养。”赵谌道。
    他站了起来,走到了窗边,观看外面的风景,心中则是在思索儒家的精华、糟粕。
    儒家的精华很多,比方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是劝人好学、谦虚,劝人奋进,这些应该保留,还有礼数、孝道等等都可以保留,但是儒家的糟粕也不少,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有一定的哲理性,但是号召世人都不要出头,都不要力争上游,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人人都存保全之心,人人都不愿意冒头,社会如何能够发展?至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奴性教育,一些官本位教育,一些阶级教育,赵谌更是不以为然!这些奴性、阶级教育对于皇帝的统治大有好处,但是赵谌所要的却不是以往的封建王朝。
    王庶站立在赵谌的身后,此刻却感觉大汗淋漓。
    “朕刚才所说,你赞同吗?”赵谌道。
    “陛下,您这样理解儒家经典,一般的儒士只怕不能赞同!”王庶道。
    “孔圣人死去之后,他的弟子仅仅是记录了他的一些话而已,他的这些话具体是什么涵义,这些都是后人的一些解释!历朝历代的那些大儒可以解释孔圣人之言,朕难道不能解释吗?”赵谌道。
    “陛下所说的这些和历朝历代大儒们的解释完全不同,未必能够让人心服。”王庶道。
    “关于儒学,其中绝大多数知识是不用变化的,这个你尽管放心!如果是一些有争议的,实在不行咱们可以先删掉!又或者是一些年幼的学子不用学习这部分内容,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可以将朕的观点和历朝大儒的观点都列出来,写在书中,看看他们是学习朕的观点还是学习大儒们的观点。”赵谌道。
    “陛下威震四海,学子们自然是选择陛下您的观点了。”王庶苦笑道。
    “王庶,你我要开创前人从来未曾开创的盛世,自然要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制度自然要和前人完全不同!咱们都知道光靠着儒学根本无法兴国,历朝历代都以儒学为尊,儒学号称忠诚,但是历朝历代到了末期,百姓都要反对朝廷,可见儒学不可靠!既然如此,不如改变现在的儒学,将儒学发展成我们所要的新学!历朝历代,儒学都愚弄百姓,现在我们不再愚弄百姓,而是开百姓智慧,让百姓明白事理,这样一来,或许不用蹈前人覆辙。”赵谌道。
    “陛下,这样一来,民智大开,百姓懂得的事情太多了,对于我们治理天下十分不利!百姓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对于朝廷的政策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未必会赞同。”王庶道。
    “如果这朝廷是民智大开的百姓选出来的朝廷呢?”赵谌淡淡道。
    “朝廷是百姓选出来的?这怎么可能?”王庶道。
    “朕心中有一个庞大的想法,现在可以和你说一说了!”赵谌道。
    外面阳光明媚,赵谌、王庶两人在御书房中,赵谌将后世的一些政治模式讲给王庶听,渐渐的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了。
    王庶呆呆的坐在那里,脸色冷汗直流。
    “朕所说的你认可吗?”赵谌道。
    “听起来匪夷所思,这样一来,陛下您的权利大为下降!微臣忠于陛下,是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王庶想了想,道。
    “皇室子弟,良莠不齐,像是朕,被百姓说为圣君,可是朕的子孙后代,谁也不能保证其中每一个人都如同朕一样,又或者会出现亡国之君!在这样的情况下,虚尊皇位,可以保的皇室永远荣华富贵,这已经很好了!朕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后人,考虑大宋未来!如果朕所说的都能够得到实行的话,将来天下百姓或许再也不用受兴亡之苦,我大宋之强也将真正、彻底、完全超越汉唐,真正雄霸世界,无人可敌!”赵谌道。
    王庶根本不敢去想这样的问题,他只是脸色苍白低着头。
    “这些事情即使是施行出来,需要的时间也极长极长!朕已经答应过李纲、李若水他们,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国家稳定,只有在国家稳定繁荣的情况下才会做出一步一步的变革!又或者条件不成熟,朕永远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是去交给后人去做……罢了,能够做多少是多少吧!对了,关于教育变革,你说说还有什么。”赵谌道。
    “是,陛下,各个学堂之中,儒学占到一半!除了儒学之外,实学现在分为算学、农学、工学、商学,其中算学最为重要,因为算学乃是诸多实学的基础,编写算学书籍也最为困难,需要许多人手。”王庶道。
    “关于算学,朕心中也有一些想法!咱们现在记数的方法实在是太过繁琐,朕认为可以将数字简化起来,你来看看朕的这些记数方法。”赵谌道。
    当下赵谌将后世三岁小孩都懂得阿拉伯数字写了出来,将阿拉伯数字的记数方法告诉王庶。
    王庶一边按照赵谌所写的写下来,一边用心的思考,过了一阵之后他呆在了那里。
    “陛下真乃是学究天人,对于算学都如此精通!”王庶震撼道。
    阿拉伯数字本来是印度人发明,一直到了公元八世纪的时候,一个印度数学家将阿拉伯数字带到了巴格达,之后在阿拉伯世界流行起来!等到了十二世纪,阿拉伯数字才传入了欧洲,到了十四世纪才传入中国!不过阿拉伯数字进入中国之后,并没有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才开始大规模使用阿拉伯数字!
    在国际上,阿拉伯数字被当作是数学进步的最大基础发明,对于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赵谌所写的乃是后世现代社会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也是到了十四世纪才正式出现。
    “这些不算什么,朕曾经看过一些色目人记数,和这有些不同,因此加以变化!关于算学,应该由浅入深,先总结出一些简单的算学规律,如加减乘除等等,然后再加入稍稍高深一些的东西!”赵谌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