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帝师 >

第99章

大明帝师-第99章

小说: 大明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跟,“你如果开放海外贸易,我们就任凭倭寇横行,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话,有何区别?

    江夏看完所有从福建呈来的奏折以后,最终将奏折一收,眼神变得有些冰冷。

    他没想到,时至今时今日,竟然还有人胆敢如此跟他说话。

    江夏潜心考虑了一下,此事该当如何应对。

    区区几个福建官员,最大的不过从二品而已,他要弄死他们再简单容易不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既然敢向朝廷出这样的奏折,那么他们肯定是有所依仗的。

    如今现在江夏将他们里面的谁进行调任,或者是抓捕。很可能整个福建会出现变故。

    倒也还真别说,这福建若是出了变故江夏还真会有些头疼。

    福建临海,而官员们说不定又和盘踞在福建的各个倭寇团伙有勾结。如果他们联合造反,朝廷即便是兵平乱,他们也大可坐着船先出海。

    等到朝廷大军回撤,他们又坐船回来,再度祸害福建。

    如此,江夏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想到这里,江夏倒是觉得此事需要好生处理了。毕竟开设海外贸易,是他改变大明经济体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福建的官员会反对开设海外贸易。

    其实联合起大明的历史,这就很好理解了。

    与大明的边关贸易一样,大明的海外贸易也是政治色彩,远远大过于经济贸易的。

    从明初开设,大明就实行了海禁,严禁民间私下进行海外贸易。

    但是大明历朝历代的皇帝又认为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皇帝们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

    所以大明的皇帝不仅仅对边关推行的是“朝贡贸易”政策,对海外诸国亦是如此。

    为了吸引海外诸国遣使来华,大明在中外贸易中从来都只重政治效果,而不重经济实惠。

    以往的大明不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钱接待外国贡使,而且对其带来的贡品一律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价值更高的大明礼品,例如锦缎、纱罗、金银、铜币等。

    在大明优惠政策的招徕下,太祖时期就有东洋、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华通好,并进行贸易。

    当然,他们全都是冲着大明要“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政策而来,怀的是占便宜的心思。

    不过那个时候大明国力日渐昌盛,所以也没在意这些。

    但偏偏咱们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弄了一个“郑和下西洋”。

    其实抛开历史意义和文化礼仪的意义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一个白痴到无聊的行为。

    同样是船队出海,寻访海外国家。

    人家西班牙和英国就是武力掠夺,大肆展殖民地,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而咱们大明呢,则是运送着数额巨大的大明物品,走到一个地方就赠送一个地方,压根儿没想过要武力掠夺的事儿。

    当然,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彰显了咱们大中华民族是善良的,爱好和平的,文明的种族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行径跟现如今那些土大款赚了钱,走到夜场便胡乱给服务生小费,以彰显炫耀自己的财力,似乎区别也不大。

    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西亚及非洲东海岸,前来进贡通好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由于只重政治而轻经济,明初政府从朝贡贸易中所得经济好处有限,而财政负担却不小。

    贡使前来,不仅口岸及进京沿途的地方官府都要负责接待、护送,到京师后的接待及赏赐礼物也花费巨大。

    尤其郑和下西洋以后,随着各国贡船及附舶商队人数大量增加,明朝廷每年接待贡使的花费也不断增大,且有应接不暇之感。

    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时起,大明便渐对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认定资格,颁给“勘合”的制度。

    “勘合制度”即给允许来华朝贡的国家或地区特许凭证,没有这种凭证的外国船只不许入口。

    到了明中期以后,大明更对贡期、贡船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及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日本,定例十年才能一贡,人数不能过过三百,舟不能过三艘。

    大明这也做,海外诸国自然朝贡的热情消退。

    但是众所皆知,中原的丝绸、瓷器、香料等物品一直在清朝以前都是很吸引外国人的。

    那些海外国家只需要购入大明的丝绸、瓷器,运回自己国家转手就能以十倍的高价卖出去。

    鉴于这样大的利润,所以大明一直都存在着私下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么多年,私下的海外贸易早已经运行成熟,在福建形成了一条完正的利益链条。

    福建的官员们和当地富商相互勾结,控制整个私下的海外贸易。一些小的,外来的势力如果想要分一杯羹。他们就指使倭寇去杀人夺财,而官员们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富商们把贸易所得的巨大利润和官员们分摊,官员们得到银子以后就往上头打点,希望上头不要把他们调离福建。

    长此以往,福建的官员们在福建根基威固,势力根深蒂固。朝廷若是调离一些福建官员,派新的官员去管理。

    不出半月,必定福建会出大乱子。倭寇多多少少会联合攻打一次福建。新的官员多半会被杀,然后朝廷迫不得已,只能又把调离的官员调回去,让他们去稳定住局势。

    可以说嘉靖年轻,倭寇的势力会展那么大,祸害宁波、福建、广州沿岸那么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此处。

    所以福建的官员说什么也不会愿意朝廷开放海外贸易,那等同于朝廷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些人吃的一锅饭给端走了,然后分给了很多人吃。

    江夏想了想以后,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他立刻出了皇宫,到千门总坛找到了耿中秋。

    江夏先写了一封信,然后写下一个名字递给耿中秋,道:“耿叔,早点替我找到这个人的下落,然后把我这封信交给他。”

    耿中秋接过那名字看了看,忍不住问道:“这是名字吗?不是咱们中原人吧?”

    “不是。”

    耿中秋见信没有打漆封,这证明他是可以看的。于是他好奇地抽出信看了看,忍不住抬头对江夏道:“大人,这是信吗?怎么像鬼画符?”

    江夏笑了笑道:“你放心吧,只要你把这封信交给我要找的那个人,他自然会明白的。

    事情要赶快,这人可能多半在福建、宁波或者广州沿岸,找到了就立刻通知我。另外,去吏部把有关福建官员的所有资料都拿给我看看。”
 第四六四章 施政措施
    早朝。

    江夏是第一次感觉上早朝有些累,原因无它,昨晚的确是有些。。。。。。纵欲过度。

    未免一些人羡慕或者自卑,就不提江夏昨天究竟有多么纵情声色了。只需特别强调一点,江夏最终也没有碰乌图雅。

    不是江夏不想,也不是乌图雅不愿。

    而是乌图雅的身份非比寻常。

    作为鞑靼的公主,她若是嫁给大明的一个平民可能还没什么,顶多是让鞑靼的人扼腕叹息,让大明的文人士子传作一段佳话。

    但是若是鞑靼的公主嫁给了大明的宰执,那这不仅仅是一个私人事件,而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事件。

    这件事必须得好生处理,处理好了,两国情谊更加牢固。

    处理的不好,那恐怕两国外交会进入冰点。

    当然,现在还不是想这件事的时候,毕竟这件事需要的是从长计议。

    已经当了宰执,那么江夏在早朝时所做的位置就有些不同。他的位置仅仅在四方台下,最是靠近皇位。

    不过位置虽然在哪儿,但江夏却没有坐着,而是选择了站着。

    等到一众大臣把自己要上奏的事奏毕,所有人都看向江夏。大家都想看看,刚刚登上宰执之位的江夏,第一件要做的事究竟是什么。

    江夏扫了众人一眼后首先看向杨一清,“户部尚书杨大人。”

    杨一清立刻站起身来,行礼道:“下官在。”

    江夏问:“现在大明宝钞的通兑比例是多少?”

    大明宝钞?文武百官齐齐惊讶无比,但又暗自松了口气。

    这大明宝钞在大明基本已经不再通行,民间即便有些,那也是因为挤压在手中,无人愿意冒险兑换而已。

    现在的大明,通行的货币基本还是铜钱、白银。

    其实按理说,纸钞便于携带,应该更加容易通行才对,为什么历朝历代发行纸钞最后都会沦为好似废纸呢?

    比如大宋的交子,比如如今大明的宝钞。

    其实很简单,总结下来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只发不收,造成通货膨胀,货币信誉系统崩溃。二是不易保存,毕竟是纸,放久了总是会坏的。三是通兑利率不稳定,以致最后贬值到好似废纸一般。

    如今江夏主动询问起大明宝钞,那证明江夏没准备先从吏治或者土地之类的地方着手施政。

    毕竟一旦整顿吏治,那么不知道多少官员会遭殃。当官的人,无论古今,真正白玉无瑕,经得起查的又有多少?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现世官员,说是全部拉出来,一个接一个毙了,那肯定是有冤枉的。但是若全部拉出来,间隔一个毙掉一个,那肯定也有不少是漏网之鱼。

    所以江夏不忙着先整顿吏治,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土地。

    对于古今来说,土地其实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笔财富。特别是在古代,三亩良田足以传家的古代,土地的重要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银子要赶紧买地。这些当官的难道还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从土地着手施政,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官员会遭殃。

    如今江夏一开始就问大明宝钞,说实话这样满朝文武对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为历代执政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吏治和土地、赋税这三者着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绩,也最快见成效。

    吏治一查,贪官一生的财富便被查抄,国库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充盈。土地、赋税一改,那银子也是滚滚而来。

    杨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禀大人,如今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民间通兑,大约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数据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钱的大明宝钞,只能兑换到一文钱铜钱。而这样的兑率,民间还鲜少有人愿意兑换。

    当然,若是低于十五比一这个兑率,持有大明宝钞的人也不会愿意兑换,因为兑换下来没有什么意义。

    江夏想了一下后,点点头:“好,没什么事了。若是各位也没什么事,那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是!”百官回应。

    然后江夏转身,面相朱载江。

    朱载江身旁的太监高声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江夏只是当着百官问了一句大明宝钞的事,然后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百官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江夏很厚道。

    一项重大的施政举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个脑袋一拍就开始推行的,而是得经过反复商议,论证,经过各方各部同意以后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询问杨一清,其实就是在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递信,告诉他们他下一步准备拿大明宝钞做文章,让他们又一个心理准备。

    能够站在太和殿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江夏如此明显的暗示,他们自然明白。

    百官退走以后,江夏他们六个人照着惯例自然得陪着朱载江一起到乾清宫议事。

    其实程序跟之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江夏的椅子变得宽大华丽了一些,同时位置摆在了朱载江那张龙案下面,位置乾清宫正殿的中间位置。

    将这的左手边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