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帝师 >

第37章

大明帝师-第37章

小说: 大明帝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望京,其它比较有望成气候的势力,那就是山西的齐王、山东的鲁王、四川的蜀王以及湖广的荆王。

    这三位王爷,在以往一直都是不显山不露水。从未参与过任何党派之争,朝政之争。顺风顺水的传承着,所以往常并不被人所注视。

    但是正犹如不叫的狗才最咬人一般,这三位王爷竟然是大明十几位藩王之中,底蕴最深厚的三人。这才短短半个月而已,三人已经各自把控了山西、山东、四川这三处的大部分地方。

    尤其齐王朱贤、鲁王朱弘桓。这两人前者得到了琅琊王家的支持,后者得到了陈郡袁家的支持。所以势力的展度,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至于蜀王朱厚才,他似乎还很得蜀中各老牌家族的支持,整个四川竟然无一个府县向江夏呈递贺表。这就意味着,四川已经被朱厚才牢牢控制在了手中。

    除去以上四股势力之外,其余大明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势力十几拨,并且每隔几天,总还有一两拨势力出现。

    这大变刚刚开始,所有人都想要趁机浑水摸鱼一把。所以这种情况的生,十分之正常。

    并且这前期,大家也不会爆什么战争。因为人人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内。没有巩固好自己的地盘以前,相信谁也没有心思去对别人用兵。

    关于黄飞跃汇报的,江夏听完虽然神色有些凝重。但总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他称帝登基,没有大义的支撑,所以出现这样的分裂情况,实属正常。

    不过江夏并非没有反制的手段,他虽然现在无力对那几大势力用兵,但他手中可还握着一个巨大的杀器。那就是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的总金库,是设在京师的,也就是在江夏的控制范围之中。若是江夏宣布京师以外的大明宝钞不再流通,那么京师之外的经济体系,立刻就会开始崩溃。

    不过暂时江夏还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一旦宣布了这件事,先受苦之人,必定是天下的老百姓。

    黄飞跃汇报完毕以后,轮到海大有说话了。海大有说的问题,则令江夏感觉有些头疼。

    如今山西被齐王朱贤控制,所以齐王已经派人去宣府、大同等地支援边军,抵抗鞑靼大军的进犯。如此一来,宣府和大同的不少边军,算是就此被齐王给接收了。眼下对于江夏来说,比较头疼的就是大宁。

    从大宁处进攻,准备突破长城防线直入京师的鞑靼兵马也不少。眼下那边暂时是由永平军在抵御,虽然估计暂时不会出什么大事,但若是没有京师物资的支持,恐怕是抵御不了多久的。

    故而江夏必须要考虑,立刻带援兵和物资,前去永平府支援永平军,共同抵御鞑靼的进攻。

    算起来,这算是眼前的第一要事。

    若是一旦让鞑靼突破长城防线,那么鞑靼就能够直入京师,十分难缠。

    可是京师周遭,卫所众多。各卫所的兵力,如今不一定完全都听从江夏的指挥。所以江夏要去支援永平军,先就得打出一条通道出来。而京师如今可用兵力为十万余,为确保京师安危,他只能挤出三万兵马前去打开这条通道。

    且不说三万人是否少了,这一时间让江夏决定由谁去做这件事,他也有些犹豫不决,拿捏不稳。

    这其中,最好的人选自然就是他自己。因为那一路上的很多卫所将领,或多或少都有他的人在。若是江夏亲自前去,恐怕很多地方都不用开战,可以直接收服。

    可是自己若是走了,那京师由谁来看管呢?

    江夏微微叹了口气,突然他灵机一动,扭头看向朱载江。

    江夏想了想后,嘴角突然露出了一抹笑意。
 第五八三章 江夏登基大典 下
    吱呀……逍遥山庄的大门一下打开,站在逍遥山庄外的宫中仪仗队立刻打起精神来。

    从门外往门内看去,众人看见的,是早已铺好的红地毯上,逍遥山庄的奴仆、丫鬟、护卫分站两边。身穿龙袍,头戴珠冠的江夏,正从院内往门口走来。

    带领着宫中仪仗队的,一是江夏在杀了崔紫薇任命的那个司礼监掌印之后,自己亲自挑选的一名司礼监掌印。二则是礼部尚书阎洛。

    此刻二人看向江夏,只见身躯挺拔的江夏,身着龙袍显得特别合身。明净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漆黑深邃的眼眸,泛沉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给人一种高贵与优雅,英气和威武的感觉。

    阎洛不是第一天认识江夏了,虽然以往面对着他,也会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久居上位的气势,但毕竟还能承受。可是现在,阎洛见到眼前的江夏,真就觉得这才是传说中,三皇五帝、千古明君应该生有的模样,应该具备的气势。

    即便人还远,但是气势早已经远远地弥漫了过来。

    就连身为一部之尚书,正三品大员的阎洛,此刻也忍不住双腿一软便跪在了地上。高呼道:“微臣阎洛,叩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阎洛这一带头,早已经愣住的仪仗队众人立刻跟着大声喊道:“奴婢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江夏右手一摆,淡淡说道:“尔等平身吧。”

    “谢皇上。”众人站起身来。

    全都微微低垂着头,不敢直视江夏的面目。因为按照规矩,直视圣颜是大不敬之罪,是可以杀头的。

    江夏也没就此多说什么,毕竟身份不一样了,再如同以往一边行事说话,不仅不会让身边的人感恩,只会让身边的人对自己产生轻视。

    新上任不久的司礼监掌印立刻迎上前来,躬身伸出右手,道:“皇上,奴婢扶你上撵架。”

    江夏点了点头,伸手按在那司礼监掌印的手臂上,一步一步地朝着龙撵走去。上了那龙撵以后,江夏坐到那张镶金龙椅上。

    御前近侍随即在此时大声喊道:“皇上起驾,移行太和殿!”

    御前近侍这样一喊,声音立刻远远地传出去。一直传到宫外,文武百官听见,赶紧在此刻做好准备。

    仪仗队开始缓缓前行,在仪仗队后面,跟着的是萧杀他们一行人。

    出了逍遥山庄,来到大街上。百官以及围观的民众,立刻纷纷跪地行礼道:“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实话,坐在这龙撵之上,居高临下地看着身旁的人跪在地上,一脸虔诚地喊着:“万岁”,这种感觉真的很让人迷醉。即便是江夏,在此刻听着这山呼万岁之声,心中也难免会升起豪气云生的感觉。

    不过很快江夏就甩了甩头,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眼前的这一切自己都不能沉迷,因为有一天,这些都将还给载江。

    一路前行,入了皇宫。两名太监手中拎着长鞭,不断鞭打着地面,发出一声声脆响。而玉带河与金水桥的前面,则有乐师等待着。江夏的仪仗一到,声乐立刻响起。

    在声乐的伴随当中,百官与江夏一起进入到了太和殿。抬头看向太和殿正前方,那四方台上的龙椅。江夏禁不住微微吸了口气,他一步步朝着龙椅的方向走去。一直走上四方台,转过身来看向底下的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在这一刻立即开始行跪拜之礼,又是一阵山呼万岁之声。然后江夏坐到龙椅上,高声道:“众卿家,平身!”

    “谢皇上。”文武百官起立。整个登基大典就算完成了,如今的江夏,便是真正的大明皇帝。

    当然,天下究竟有多少人认可他这个皇帝,这暂时还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这京师之中,江夏已经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按理说,新皇登基,应该有新的国号、年号。但是江夏并没有着礼部更换这些,而是把首要之事,改成了传诏书于各省、府、县,告之自己称帝一事。

    一般情况下,新皇登基,传诏天下以后,各省、府、县的官员,应该写贺表呈送京师才对。

    如今江夏登基,他就是要借这个贺表看看,究竟有多少人会支持他登基。又有多少人,会在此时趁机兴风作浪。

    其实不必江夏传诏天下,萧清他们一行等无夏组织的人,自出京师以后没多久,立刻就开始派人写了檄文,传布天下。

    檄文的内容大概就是:“奸臣江夏,自恃功高,便对皇位起了觊觎之心。今已无视礼法,自行在京师宣布登基称帝。此行径无异于强盗匪类,真乃大大的乱臣贼子。如天下尚有有识之士,值此大明江山生死存亡之际,各应行匹夫之责。共同联合,除此乱贼!”

    檄文传播的速度,比江夏的诏书传播速度还要快。并且诏书只是传给各省府县的官员们,而檄文则是在天下各地张贴传播,影响范围比之江夏的诏书,要更大一些。

    这天下之事,不是说哪一个人的威望高,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人支持的。好似江夏这种谋朝篡位的事,被人唾弃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并且在这个时候,但凡是有点儿野心的人,一定不会放过眼下的这个机会。以锄奸、勤王、复正统之名,凡是有实力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地盘上招兵买马。

    或分踞一地裂土封王,做个土皇帝。或带兵杀入京师,趁此乱世取个泼天富贵。这些都是可以的。

    所以大明各地大乱,必定很快就会发生。此时此刻,只不过是还在酝酿而已。

    但是就在各省府县的人都还没有表明态度时,苏州知府却抢先发出了诏书,向全天下江南各府县宣布。大明正统,当今皇上正在苏州。若是忠臣义士,此刻该当前来苏州投奔,集天下义士之力,共同进京平叛!r1058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五八二章 江夏登基大典 上
    每一个国家,其国内不同地域的人,不仅仅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其实在个人见识和对道理的认知上,区别也非常大。

    京师算得上是江夏的主场,他的任何一项行政措施,都是先以京师为试点进行推行。确定在京师试验成功以后,这才会开始向开始向大明各地进行推广。

    由于在京师施政,江夏有不少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出了京师以后,大都是交给手下各级官员去处理。所以切实感受到江夏的好的,多半都是京师附近的人。

    而京师外,其他各地的百姓,则只是听说过江夏的种种好,具体的感触却并不太深。

    嘉靖九年七月十四这一日,从崔政义带着苗仁虎出现在太庙正殿的那一刻起,这一日就注定将被历史铭记。

    整个过程实在是有些太过于戏剧化,突变转折来的也太快,太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现在回想起来,一切却又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门阀本着“遍地播种(,随需而取”的原则。早在当初江夏刚刚开始组建讲武堂的时候,就将邱文石这颗种子安插在了江夏身边。邱文石也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一步步获得江夏的青睐,成为讲武堂里面,地位仅次于高甲的一位人物。

    如果江夏和门阀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的话,恐怕邱文石还会继续在讲武堂,好好效忠江夏。但门阀一旦有需要,作为从小被门阀培养长大的人,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倒向门阀一边。

    所以邱文石叛变,使得太庙的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让崔政义和苗仁虎得以进入太庙正殿。

    在文武百官面前,苗仁虎的突然出现,朱载江的真实面目露出。这两者同时发生,直接就把江夏逼到了绝境。

    他无法证明朱载江的真实身份,也不可能承认苗仁虎的身份是真的。所以他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

    一是逃跑,带着朱载江杀出重围,杀出京师。然后寻觅一个安全的地方先落脚,之后再集合效忠于自己的人马,重新杀回京师来。

    当然,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江夏都会背上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并且要完成杀出京师,再杀回京师这一个过程,无疑会十分麻烦。

    丢掉了京师这个主场,就等于失去了正统的一个象征。江夏一旦离开,整个江系人马将背连根拔起。彼时还有多少人会继续跟着江夏,恐怕江夏自己对这件事也不算是十分乐观。

    所以,如此推算起来,江夏当时就只有做出他已经做出的,那个第二个选择。顺势称帝!

    顺势称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