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普京传 >

第15章

普京传-第15章

小说: 普京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最早改革计划经济的,由此这五年的生活经历,是盖达尔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
看苏联的经济体制。他和当时的其他经济学者一样,深受科尔奈、美国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亚当。斯密的《原富》的影响。到80年代处,在莫斯
科和列宁格勒已经分别出现了青年经济学者的学术研究小组,莫斯科小组以盖达
尔为首,列宁格勒小组以丘拜斯为首。

    阿纳托利。鲍里索维奇。丘拜斯比盖达尔大一岁,是同一代人,他出生于白
俄罗斯的鲍里索夫克市。丘拜斯这个姓不是俄罗斯族的姓,原来其祖先是彼得大
帝从波罗的海沿岸邀请到的工匠,参与建设圣彼得堡,后来定居下来,就成为俄
国人了。丘拜斯从列宁格勒工程经济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母校工作,成为列宁
格勒人。丘拜斯1988年在匈牙利住了一年,匈牙利当时在经济改革方面走在苏联
全面,丘拜斯得以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深入地研究“短缺经济学”。

    丘拜斯小组和盖达尔小组原来是分别活动的,1982年开始建立了联系,经常
私下讨论苏联的经济问题,后来俄罗斯“休克疗法”的一些雏形,就是当时在小
组的讨论中开始形成的。80年代后期,在戈尔巴乔夫开创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气
氛中,这两个小组通过斯洛文尼亚经济学家L。茨尔克,和西方经济学家建立了联
系,开始了和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

    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的第一副总理,专门负责经济改革。丘拜斯先后
则在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担任副主席和第一副主席,索布恰克当选圣彼
得堡市长后,又担任索布恰克的经济顾问。正是丘拜斯在列宁格勒苏维埃任职期
间,普京开始和他同事。普京和他们是同一代人,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但是普
京不是都经济学的,而丘拜斯和盖达尔在一直从事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没
有普京那样的情报工作经验。

    普京由此和俄国这批新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且可以肯
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受了盖达尔和丘拜斯的经济改革理论,至少受到相当的
影响,但又不是完全接受。盖达尔和丘拜斯主张建立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
制,可以说一种右翼的改革派;而普京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出发,更倾向于德国
式的社会——市场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

    盖达尔和丘拜斯先后主持了俄国的“休克疗法”和私有化,在俄罗斯经济体
制的改革中,是决策者,而叶利钦信任并且重用这些新一代经济学家。这是其他
独联体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叶利钦是这样评价这批新一代的的:“在我国出现
了一批具有全新的心理素质的人。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是顶天立地的人,不等待他
人的援助,不指望任何人,不指望政府,不指望国会,不指望叶利钦。他们责骂
周围所有的人,顽强地做自己的事。只要朝四周望望,就能发现,在商界,在创
作领域,在科学界,在文化界,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这么一批人,主要是年
轻人。目前他们还不引人注目,目前他们忙忙碌碌。但的确有那么一批人。我国
开始出现一批头脑里毫无框框的勇往直前的人,从前此类人是受压制的。”这是
叶利钦对新一代的评价,盖达尔丘拜斯和普京都是这一代,他们虽然都是在苏联
的大学接受教育,但是已经推陈出新。叶利钦在回顾和评价“休克疗法”的时候
说:“居民中一个又一个阶层落入贫困的泥潭,社会分化在加剧,一些人的富有
和另一些人的贫瘠形成鲜明对照。整个社会步入一个社会异化的艰难地带。”

    “能否避免这一切灾难呢?我认为不可能。”当时已经回国的著名作家索尔
仁尼琴在电视台评论“休克疗法”,打了一个比喻:“您是否准备用休克疗法治
疗自己的母亲?”叶利钦对此的回答是:俄罗斯是我们的母亲。但与此同时俄罗
斯又是我们自己。(引自叶利钦《总统笔记》,中译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10
月版)“休克疗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杰斐里。萨克斯首先提出的一种宏观调控方
法,主要内容是放开物价、紧缩银根、稳定货币、减少财政补贴和实现货币自由
兑换,以期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1985年玻利维亚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9 %,通货膨胀率高达23000 %。该国政府根据萨克斯
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1987年玻利维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即达2。1 %,
通货膨胀率为15%,外汇储备增长了20多倍。1990年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也以“休
克疗法”成功地稳定了宏观经济。

    盖达尔受到上述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影响和鼓舞,制定了在俄国实施
“休克疗法”以改革现存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方案冒着极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因为“休克疗法”可能导致物价狂涨和社会动乱,从而产生政治危机。“休克疗
法”实行之后,俄国的物价上涨了三点五倍,市场放开;企业不再有固定的客户
和供应商;政府大量削减军备的采购。这些都是俄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但是普通
民众的生活水平明显地下降了,社会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休克疗法”之后的
两年,即1994年,根据俄国媒体报道,大约0。6 %作用的人是最富裕的,月均收
入约12500 万卢布(25000 美元);3。4 %~3。6 %的人月收入二千五百万至三
千万卢布;收入在五百万至二千五百万的约占5 %~5。7 %。这是最富裕的阶层,
约占总人口的一成不到。中等收入阶层占27。3%~31。5%,月收入为6 万~50万
卢布。贫穷阶层约占27。2%~28%,约收入3 ~6 万卢布。最贫穷阶层约33。5~
34。5%,生活在最低标准以下。也就是说,贫穷和最贫穷人口超过一半。在这种
情况下,人们对“休克疗法”的愤怒都集中在盖达尔身上,这位俄罗斯历史上最
年轻的代总理只做了一年多的政府首脑就被叶利钦解职了。盖达尔还没有下台的
时候,丘拜斯也进入政府。这位经济学家在新的圣彼得堡市政府只当了半年的经
济顾问,1991年12月就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副总理兼国有财产管理委员会主席,
1994年至1996年1 月升任第一副总理。丘拜斯是俄国私有化主要的推动和组织者。
他得到中央银行代理行长的配合,国家杜马也支持他就预算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同时俄国开始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一度波动剧烈的卢布汇率开始稳定。
提出“休克疗法”的萨克斯这个时期曾经在俄国政府担任顾问。丘拜斯主持的私
有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2年10月至1994年6 月。对70%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了
私有化,其具体方法是实行股份制,使企业的机理和员工成为掌握股份;70%的
小企业也实行了私有化。有五千万人成为这些企业的持股者。1992年10月俄罗斯
政府无偿发放私有化证券,持有者可以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票,可以存入基金会
获得利息,也可以转让。这种私有化证券每张的面值是一万卢布,当时合25美元,
每个成年公民都分配到一张。不过,俄国80%的企业不景气,多数并不盈利,购
买这些企业股票的人无法得到好处,卢布贬值和物价上涨更使人们失去对这种私
有化证券的兴趣。少数精明的人通过基金会的投机行为,从私有化获取暴利。

    第二个阶段从1994年6 月开始。这个阶段是以货币私有化为主要内容。在此
阶段,国有企业剩余的股份以股票方式出售,人们如果要成为股东,就要用货币
购买这种股票。出售股票的所得,51%归企业,其余上交国库,目的是补充国家
预算,增加企业资金,使企业获得自主经营的动力。但是方案没有得到国家杜马
的通过,由叶利钦以宪法赋予的特权签署成为法案。经过这两个阶段,俄罗斯大
体上完成了私有化进程,但是成为企业大股东的多为企业原来的经营者如经理或
新生的富裕阶层,而且俄国的市场经济仍然不发达。不过,丘拜斯作为私有化之
父的地位已经确定。

    斯摩尔尼宫的灰衣主教

    普京从1992年至1996年担任圣彼得堡的副市长和第一副市长,成为这个大城
市的主要官员。索布恰克将管理经济的当权交给了年轻的副市长,而普京也忠心
耿耿地为索布恰克服务。普京在圣彼得堡市政府可说大权在握,言出必行。

    俄国在“休克疗法”和私有化之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被破除了,但
是经济的发展仍未走上一条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圣彼得堡在这几年里,市场经
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外资的引进在俄国居前列。丘拜斯在领导实施私有化
时,多次和负责圣彼得堡经济的普京打交道。丘拜斯后来回忆说,普京虽然不是
学经济的,但是对复杂的经济问题领悟得很快。

    普京分管的范围包括强力机构(警察、安全、司法、海关、边防等部门)和
社会团体、旅馆、赌场和外国机构的办事处以及大型投资项目的审批。这些事务
比较烦琐,但是接触面广,普京通常都代表索布恰克参加谈判并在向索布恰克请
示后作决定。

    索布恰克非常信任普京,凡是普京决定的事项,索布恰克都会批准。普京也
代表市政府向国内外媒体吹风。圣彼得堡工商界乃至于黑社会的人士因此都知道,
有事必须找普京。外商更是将结识普京作为进入圣彼得堡的必要条件。因此之故,
人们称普京为“斯摩尔尼宫的灰衣主教”。斯摩尔尼宫是圣彼得堡的著名建筑物,
建于19世纪初。列宁曾经在这里指挥十月革命,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绰号不
含褒贬,有些调侃的意味,普京本人似乎也不以为意。不过普京并非只是管理经
济方面的事务。他的协调才能也经常用于政府和议会之间。1995年圣彼得堡市政
府提出的预算草案,引起了市议会许多批评意见,反对的议员很多。索布恰克非
常不安,因为这个预算事关下一年的市长选举,如果不能通过,对他的施政是很
大的打击。普京使出浑身解数,在各派议员之间游说和解释,终于化解了一部分
议员的疑虑,使预算得以顺利通过。尽管这后来并没有为索布恰克的竞选连任带
来多少选票。

    1993年普京和索布恰克又一同经历了另一次“政变”(索布恰克语,指炮打
白宫事件),虽然这一次对圣彼得堡的直接影响不如1991年那次。白宫是俄罗斯
最高苏维埃(议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这个人代会的前身是俄罗斯的最高
苏维埃,其成员大部分是苏共党员,对叶利钦的政策已经越来越不满。军人出身
的副总统鲁茨科伊本来是叶利钦的亲密战友,也因为反对“休克疗法”和叶利钦
大权独揽转而反对总统,并和最高苏维埃主席、车臣人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结
成了统一战线,对叶利钦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双方在俄国应该建立怎样的政体这
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叶利钦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国,哈斯布拉托夫
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国。1993年3 月举行的全民公决,53%的选民主持叶利钦,
但大多数选民又反对叶利钦提出的提前选举议会。9 月21日叶利钦宣布解散人代
会和最高苏维埃,议会针锋相对,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鲁茨科伊担任
代总统。莫斯科出现了当代世界史上罕见的议会和政府武装对峙的局面。但是哈
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限于白宫一隅,既不掌握媒体,也得不到军方的支持,虽
然得到一部分民众同情。危机中的叶利钦斗志昂扬,他是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政治家,具有反败为胜的高超手腕。10月3 日叶利钦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
并调兵遣将进入莫斯科。10月4 日凌晨,军方以特种兵部队打头,强行攻占议会
大楼白宫,大批白宫武装守卫者伤亡,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沦为俘虏。当局
后来公布死亡人数为140 多人,但后来有参与进攻的军官投书报纸称实际死亡人
数多达1500余人。举世震惊的炮打白宫事件结束了总统和议会的对抗,也结束了
苏联时代遗留的政体。这次事件中,索布恰克领导的“民主改革运动是支持叶利
钦的。他极为关注莫斯科发生的武装冲突,如果议会一方占了上风,叶利钦失势,
尽管对民选产生的圣彼得堡市长和市政府不会有立即的影响,但是整个俄国的政
治风向可能会发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