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超级书院 >

第309章

汉末超级书院-第309章

小说: 汉末超级书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普渡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全世界都是和尚尼姑吗?话说,若是以未来华夏佛教的那些规定来看,这算不算反人类罪?!

    武术传承?不否认,不是他们到处收刮秘籍,这华夏的武艺会流失更多。

    辅助治国?的确可以辅助儒家进行愚民的。

    好吧,佛教其实还是有点用处的

    对于前几代汉帝而言,的确有点作用。但是自从改革政体开始,从实际利益出发,佛教的存在直接让内阁成员非常不满。

    谢信那个时空是那个时空,这里是这里。佛教还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对百姓的影响力也不如未来,简单来说,根基还不算牢固。

    而作为一条寄生虫,它们就和世家一样,需要依附宿主生存与壮大。而如今他们的面前,已经没有任何宿主可以给他们去寄生了。

    用曹操的意思,如今正是大汉帝国做大做强,开启民智想外扩张的时期。这个时期里面,大家还迫不及待的希望百姓的大脑更活跃一些,能够把自己真正看成是大汉帝国的家人,共同为大汉帝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却不是路人甲乙丙丁,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引人向善什么的,道教已经足够了,佛教已经不需要了。或者说,当佛教把大汉子民的血性磨去之后,大汉要用什么来向外扩张?

    埋头发展却不思进取的结果,就是土地资源最终会被彻底开发殆尽,到时候随着人口的增多,大汉帝国必然再次陷入。

    经过内阁的商议,整个大汉帝国进行佛教驱逐。所有的寺庙和附属土地全部收回,所有权收归国家,至于以后会怎么安排就另外公布结果。

    所有的和尚尼姑,必须要进行还俗。否则将被直接驱赶出大汉帝国,至于去哪里,可以选择去华夏共和国,也可以选择回到佛教老家印度那边去。

    期间,有不少和尚领先世界千余年玩起了非暴力不合作。

    他们选择静坐绝食,但就是不还俗,也不离开寺院。于是,大汉帝国很快就让他们见识到,什么叫做国家暴力机器的用途。

    罪名很简单,查查就发现这帮家伙在战乱的十几年来,收刮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其收刮的速度,其实不亚于那些经过买官上任的官吏。

    将这些证据公布出来,并且拉拢一批和尚出面作证,证明什么西方极乐,证明什么地狱都是来自经文传承,到底有没有他们也不知道的这个事实。如此那些坚决抵抗的家伙,死了也没人可怜他们。

    或者说,曾经听信和尚的恫吓,因此入过党的信徒们,为了自己贡献出去的党费,直接爆发出了120%的怒火。

    历时半年,华夏全境已经没有一个和尚。

    就算还有佛教徒,也成为了地下党,头发却是不留不行了。

    在谁也不知道的角落,谢信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和五百多个珈蓝,三百多个罗汉,甚至还有一个菩萨大打出手,结果付出了点伤势直接将这批偷渡客全灭了。

    对于这批秃驴,不仅仅是俗世,其实在修真界也是很不得华夏修真界的看待。毕竟这批家伙本来就是外来货,而本土修士本来还嫌资源不够,多一批人抢资源,自然不爽。

    更何况,这批家伙还经常见到资质好的修士就来上一句‘施主与我佛有缘’,然后就用一切手段,把这个修士渡化成了和尚,从华夏修真体系,转为佛界修真体系;若是有什么好东西,也会来上一句‘此物与我佛有缘’,然后光明正大的明抢,为此一切手段用出来都是对的,因为这是要‘捍卫我佛的尊严’。

    正因为欠扁,所以谢信下手的时候,周围没有一个修士或者仙人下来帮忙。或许对于华夏一系的神祗而言,他们巴不得谢信直接把佛教给全灭了,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当着神仙界的执政党了。

    值得讽刺的是,南方完全和北方对着干。或许他们也知道佛教对加强统治的好处,所以经过司马懿的提议,最终决定加强对佛教的扶持,并且由政府出面宣传佛教的教义。

    好吧,一样看过去,就是一个小孩子在和大汉赌气一般。

    大人不给,他就硬是要那么做。就算隐隐知道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但在意气之争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忘记了那不能确定的危害。

    大汉帝国经过了一次宗教清理,最终还做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决心。

    那就是宣布道教为大汉帝国的国教,同时也宣布道教为大汉帝国的唯一教派。但凡大汉帝国的子民,要么就当个无神论者,要么就只能当道士女冠!

    至于道家的那些书籍,也会由政府出面,开设一个‘道家进修学院’,专门研究道家的学说,以及对新入门的道士进行考核,考试通过才允许发放牌照。

    否则就算是穿上了道袍,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道士。被发现了,还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最严重的,要被直接枭首示众!

    同时,规定的道观的权力和义务:

    道士在大汉帝国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比如允许他们买卖土地、收取香火钱、见官不拜、生育子女等;同时也规定他们必须要缴纳足够数额的赋税,经过考核后上岗,对外传播道教等好几项义务。

    最后,还宣布近期将让五百多名道士共同来到洛阳,编写一部《道藏》,以此作为道教的主流思想。简单来说,就把《道藏》作为标准教材使用,而不允许各道观自编教材,搞得每一个道观的教义和思想,都有些许甚至是很多的不同。

第401章 继续改革新旧交替

    时间,转眼进入了公元215年。

    两国都在互相较劲中发展起来,人民生活自然是越来越好。两国第一次发售债券的期限眼看就要到,所以两国的居民自然纷纷拿着各自的债权凭证,返回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领取到的却不是真金白银了,而是纸币。这是210年发售的新货币,在北方发售了五个月之后,南方也同时发售了这个玩意。

    现阶段,这玩意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普及,甚至支票簿这种伴生物也随之出现,因为双方的兑换能力和可信度都还不错,所以基本上已经得到百姓的认可。

    唯一的麻烦,大概就是南北纸币的兑换率不太一样。南方的十块钱,等于北方的一块钱,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提高。

    当时,因为这件事持有钞票的人自然是怨声载道,结果南方差点再次闹起了起义或者示威游行什么的。结果司马懿果断觉得不妙,立刻停止发售更多的纸钞,并且推出了一些替罪羊,更拿出了一部分钱补助一些受到损失的人民,事态这才平息了下来。

    至于北方,华夏科技院已经开始增加了货币研究所,专门研究货币和市场,以及货币和国家、国民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验结果,非常谨慎的增发钞票,而不是盲目印刷这玩意。

    双方的货币政策不同,但首先发售纸币,信用度一直硬挺的大汉人民银行却是得到了整个华夏的信赖。分行开遍了大江南北,储户更是占据了全华夏总储户的65%左右。

    值得讽刺的是,南北两国的百姓,在兑换了各自的债券之后,大部分的居民选择把现银,又以活期或者定期的形势,再存入大汉人民银行之中;不过华夏银行倒也不至于门可罗雀,还是有不少人把钱存进去的,毕竟那里的利息高一些。

    这些储蓄,两家银行都会作为投资款,将其投入到两国谋取利益。不同的是南方的银行是什么赚钱就在北方投资什么厂房;而北方的却是把污染最重的那些厂房,都一股脑投资在南方。出产的产品,顶级和高级的返销北方,次等的作为合格品卖给南方。

    质量审核问题?难道没人知道,这华夏共和国的官吏,几乎都被渗透了?就算是安全局的人,也别想查到好几年被渗透了的蛀虫。

    而这批蛀虫,在双赢的基础上,当然指的是工厂和他自己双赢的基础上,也就很随意的宣布这些产品为合格产品,哪怕各项标准在内部检测的时候,距离合格产品还有那么一点点距离也可以得到通过和认证。

    不管是什么商品,大汉人民银行都秉承着一个原则:好的留给自己,次等的远销海外,次品和不合格品卖给共和国。而因为直接把大部分的污染型厂房转移到了南方,所以北方的自然环境,姑且还算保持着很不错。

    环境研究部,同样是近年来设置的一个研究部门,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发展,同时也研究各种污染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整改这些危害。

    随着债券的兑换结束,第二期债券的发售也随之展开。

    北方大汉帝国已经打通了自凉州到西域各国,甚至印度的道路。虽然大型高速公路还在建设之中,各项绿化也还在努力,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止,大汉陆军向外扩张,对外掠夺财物资源的欲望。

    简单来说说,大汉帝国完成即将到来换届竞选之后,就要开始磨刀霍霍,刀锋直指西域了。

    至于向东北、西南、西方、东方扩张的改造,也在逐步的进行着。不管是哪一项,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和卫生防疫机构建设等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一点两点。

    而南方那边,他们也需要高歌猛进。最近几年地方的资源开发得差不多了,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不能一口气就狂采。所以向外发展,在别国掠夺资源那是必然的趋势。

    所以,对中南半岛的入侵和开发,自然是势在必行的。

    南方其后潮湿且瘴气、毒物多,所以为了开发这里,司马懿可下了很大的苦心。从劳工招募到基础建设,勉强把交趾到后世的河内一带,全部开发出来,并且开始进行简单的基础建设。

    探矿队开始针对这里进行探矿,而捕获到的野人,能杀的就杀,觉得还有价值的就留下当奴隶。人上人这种玩意,其实是可以成瘾的。以前的四民制度,其实就是让世家大族体验人上人的感觉。

    自从四民制度废止之后,不少享受过人上人待遇的世家自然不干,所以司马懿索性恢复了奴隶制,当然这里所谓的奴隶,只能是针对那些外国的野人。这项政策,其实也是早在十几年前,华夏科技院政治部就提出过的,后来自然被司马懿派出的间谍窃取了。

    不得不说,这些奴隶早期调。教有点难度,但是习惯了之后干起活来还是没差的。用来进行基础建设和采矿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报告也直接导致司马懿更加重视奴隶制度的深化。

    双方都在建设,双方都在竞争,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让他们不得不重视。

    那就是五年一次的换届!

    在这个时期里面,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社会的焦点都会集中到人民大会堂之中,静待新一轮竞选的展开。

    当然,南方和北方的换届,而已是截然不同的。

    南方采取的制,所以所有的议会成员,都是在内部提升上去的。所谓的投票,所谓的演讲,随便一下就得了,反正名单已经内定了。

    北方则正式进入了君主立宪制,只是经过国民的调查,以及各党派一致认可,大汉帝国正式宣布只有现有的三个党派为合法党派,其余的都是违法组织。

    谢信早期为了在特殊时期进行过渡,而制定出来伪君主立宪制,结果反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帝国政体。

    但不能否认,因为三方的互相制约,虽然在意见上或许很难真正做到一致。但是各党派的违法犯罪,以及贪污受贿现象比大汉建元年、建武年的犯罪率还略低一点,几乎可以算是达到了绝对清廉的标准。

    至于那点灰色收入什么的,百姓都知道,但是这部分吃亏的是国家,所以百姓不回去告。而国家本着不抹杀个别官员出仕的个人想法的原则,所以也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越过贪污受贿这条界。

    官员们的子女是可以经商的,只是社会监控力度很强,而且再加上多党互相牵制的原则,所以其他党派还巴不得敌对党的党员的子女犯错,以便把矛头指向对党的党员。

    所以,那些经商的子女们,只能够在允许的援助额度上进行经营。以权谋私什么的,在大汉帝国还真的玩不转。而那个所谓的‘允许的援助额度’,主要还是大汉帝国对人情这玩意的一种默许,就如同灰色收入一样。

    因为大汉帝国内阁的办事效率还不错,而且官吏的廉洁也让百姓比较放心,所以在调查方面,大家都比较认可这种制度。若是按照谢信原本制定的君主立宪制,大家反而不太放心。

    总的来说,就是华夏人民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