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

第19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19章

小说: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孤独、自闭、没有朋友、心理异常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到我的心理辅导室来寻求帮助的孩子们中间,就不乏这样的案例:性格内向,孤僻,由于没有朋友,缺少语言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也在悄然而至。他(她)们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郁闷、烦躁,敏感多疑,时常有受欺负的感觉。我在与一位女孩交流中就了解到,在她一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因怕孩子受委屈,十几年了母亲不肯再婚,在自己父母的帮助下独立带孩子。母亲每天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实际上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姥姥。于是形成了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学校——家庭。老人又没有能力经常带孩子去接触社会,放出去玩。一来怕学坏,二来怕不安全,上学后学习成绩不太好,更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于是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单身母亲的呵护和姥姥的封闭式管理,孩子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助,到了十二三岁以后,这些现象就都被归结为“青春期综合症”的表现。所以今天中国孩子的青春期反应与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为“双期碰撞”的中国特色之一。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单一、过主观是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再重谈,只想提醒一些不承认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长,您所表现出来的“不指望他成什么才,当什么家,以后有养活自己的本事就知足了”,与您的潜意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形容这些家长是:一方面用眼睛盯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比自己孩子更出色的孩子),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这种看似不高的期望,使家长对孩子少了些宽松、宽容和宽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过于现实是目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在昨天我给初一新同学上的第一节思想政治课上,我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家长为什么每年肯花1。3万元送你到我们这所民办校来完成初中的学习?目的是想把同学们引向“盼你成才”的结论,然后进入我这一课的主题“要成才先做人”。没想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得很现实:“为了考个好高中”,“为了将来能上好大学”,“为了长大能有份好工作,挣大钱”,“现在爸爸妈妈给我花钱,我以后赚钱多了再回报他们”……唉呀,让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转到了“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成才”的思路上来。能说孩子们回答得不对吗?
  家长们长期以来给孩子们灌输的就是好高中+好大学=有出息,至于硫酸泼黑熊的刘海洋,杀害同窗的马加爵,媒体再怎么扩大宣传,也不会太多地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是极个别的,我的孩子不可能”的想法深藏在每一个家长的心中。而没有人意识到,第一,刘海洋等人的父母可能原来也曾这样想的;第二,高智商犯罪、高学历犯罪正在呈上升的趋势;第三,没有人能够为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打100%的保票。即使你是这孩子的父亲、母亲或其他最亲最亲的亲人,也不例外。目前中国的中考、高考制度确实影响了家长们的教育思路。我也知道有许多家长是违心地、很不情愿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进步,轻全面发展,使孩子的路越走越窄。我虽然替家长无奈,为孩子叫屈,但我更相信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有一个喜爱有加的学生叫张一可,刚刚初中毕业,上了不是很理想的高中,自己很郁闷,父母很惆怅,可是我却对他爸爸妈妈说:“走入社会,一可一定是好样的!”我为什么敢为一个15岁的孩子说这样的大话呢?因为在我心中张一可就是个好孩子,若能抛开学习成绩,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军人家庭赋予他的正直、善良;对人的那份真诚;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我在他的学年评语中曾这样写道:“你爱集体,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惟独不够爱自己。你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所谓的“不够爱自己”确实指的就是他在学习上努力不够。他妈妈不只一次困惑地问我“学习不好,其他那些好有什么用啊?”我肯定地说:“有用,而且有大用。”因为我始终相信成绩不应该是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不仅我相信,孩子们更愿意相信和认可这一点。但家长们却“宁可信其无,不敢信其有”,只好把对孩子的期望锁定在学、学、学,考、考、考上,这种期望是不是很单一呢?
  还是在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们还是生活在家长们的“私有观念”里,可能这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于主观的根源吧。按常理来说,母爱、父爱是最无私的,家长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无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与前途。但是家长们同时也忽略了一点,即孩子本身也是个体的人,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也是会憧憬和设计未来的人。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多元化信息的不断刺激,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不能再心甘情愿地接受家长们一系列的包办代替。我本人就有过一次真切的体会:
  儿子在读高二时,我们开始讨论学文还是学理,将来大学考什么专业。我当时很主观地提出“学经济类或金融专业”。理由是我的哥哥在建设银行总行工作,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孩子大学毕业后能通过舅舅进入建行工作是我的既定目标,是我的理想。我自认为给孩子指出了一条明路,为孩子设计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却不料儿子有一天突然向我明确表了态:“我对搞经济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更不想当什么会计,也不愿意进建行。”咦?我十分诧异,反问他:“你想干什么呀?”就这时候我还满以为他“没想好”或者“没目标”呢!没想到儿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想学法律,我想当律师!”我真的愕然了,因为在这以前我们家的事好像都是我说了算,孩子的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下和掌握之中,现在这么大的一件事,儿子居然要自己作主了。愕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惊喜:儿子长大了,我的主观愿望该退休了,我愿意做儿子的幕后支持者。
  通过这件事是不是可以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主观性呢?恰恰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单一、过主观、过现实甚至过狭隘,当孩子的意愿与家长的要求不协调、不一致时,分歧与矛盾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都企图说服对方,都不愿意改变自己。刚刚产生自主意识的孩子们只能用叛逆来应对家长的专制,所以才形成了青春期与“更年期”的较量——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双期碰撞”的特色之二。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进步,家长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工作之余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育事业,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是一种进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滞后又使得家长们面对孩子们的反叛与不屑感到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而且越是那些执着地力图改变孩子的家长挫折感、失败感越强。因为在这些家长的潜意识中,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自己处处都是在为孩子着想,孩子却完全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妈妈就很明确地说:“我紧唠叨着他还不听呢,如果不说,这孩子不定成什么样呢!”而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
  今年考上高中的一个男孩前几天给我打电话,我嘱咐他:“上高中了,长大了,不要再让妈妈操心了,学习一定要自觉……”我话音未落,他抢着插了一句:“其实我妈她全是瞎操心,我根本不想听。”在孩子看来家长是在做无用功。刚开学上初一的思想品德课,说到成长的烦恼,没料到每个班都有多于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现在就有烦恼,而烦恼的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家长唠叨”和“上中学不让看电视和玩电脑了”两个方面。可怕的是这才刚上初一,刚满12岁的孩子,就已经在拒绝家长的教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烦,家长怒,弄不好就两败俱伤。
  虽然说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看孩子和家长接受信息量与速度的不对等,孩子超前、家长滞后是一重要因素。我在前面说过,青春不是特权,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但青春期的心理反应却在今天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十分强烈,这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信息“快递”不无关系。美国9。11世贸大楼被炸几分钟,中国人通过互联网就得到了消息;俄罗斯人质事件还未结束,北京媒体已经在连篇累牍地追踪报道;美国街舞被孩子们津津乐道;日本动画片让孩子们百看不厌;韩国漫画更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想了解性知识偷偷摸摸访问黄色网站;要体验异性交往到聊天室去寻找伙伴等等。这一切刺激的是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让大人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惟有疏导才是上上策。
  疏——疏通,导——引导,使其思路顺畅,方向正确,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增强自身免疫力,才好平安度过青春期。作为疏导者主要成员的家长,第一,责无旁贷,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第二,你必须比孩子“高明”——不仅能够及时接受各种新信息,还要具备筛选、辨别、分析的能力。换句话说,你得有与孩子沟通、交流、导向的资本,别让孩子看不起你。1998年47岁的我为了能和喜欢足球的学生有共同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我刻意培养自己对足球的兴趣。北京国安队在工人体育场的主场比赛我必亲临现场,学习足球知识,感觉赛场气氛,在和学生聊球、侃球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家长若真的愿意为孩子排忧解难,助孩子成长一臂之力,好了,家长们试着接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吧。不过我要再一次声明的是:我不是专家,教育研究刚刚起步,既不深也不透,但我提炼出来的观点绝对来源于实践,就算是给家长们一点点借鉴吧。

一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家长与孩子的区别有性别上的、年龄上的、知识上的、阅历上的、能力上的、经济收入上的……惟独没有人格上的。受封建社会君臣父子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成人与孩子从来就与“平等”两个字不搭界。所以尽管“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的观点早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专家们为给孩子们争得“平等权”没少呼吁和呐喊,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家长们对于“平等”理解有误,无限提高孩子的地位,维护孩子的权威,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在家里孩子的话就是“圣旨”,孩子的要求就是命令,家长必须执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极个别现象”,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实质上的娇宠,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曾经有一次家访,正赶上一家三口在吃晚饭。吃到一半时已经上初一的孩子顺手拿起一个苹果就啃,我说了一句:“饭没吃完怎么又吃上水果了?你爸妈也不说你呀?”这个女儿立即冲着她父亲说:“你问他敢说我吗?我借他一个胆他也不敢,说话比我声音高了都不行!”只见这位父亲温文尔雅地一笑了之。
  我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场面:孩子在学校门口等家长来接,家长因故来迟了,孩子大发雷霆,家长百般赔罪;在商场高档鞋柜台前,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自己挑吧,喜欢哪双咱就买哪双。”公共汽车上,有了一个座位往往是十几岁的孩子坐下,40岁左右的妈妈站着;还有诸如孩子经常在家里乱发脾气,父母在孩子面前唯唯喏喏,孩子要钱说要100元不给50元等等,我见得真是太多了。
  这种现象看起来给了孩子极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空间,彻底丢弃了传统的家长专制,但实际上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溺爱、娇惯,演变成了孩子对父母、甚至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专制,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很可悲的。
  另一方面是家长们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放不下家长的架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