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的青春不迷茫 >

第13章

谁的青春不迷茫-第13章

小说: 谁的青春不迷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人的相遇纯粹是出于机遇,说是一种机会也未尝不可。

可人一旦看重机会了,就难免被机会所支配。

所以我们渐渐连话也少说了,甚至不说也行。

周国平老师有句话能表达我们当下的心思:相思是篇冗长的腹稿,可发表出来却往往很短。

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事件扎堆,荆草丛生的时候,我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在一线天之下走着。光线昏暗,滴水沁入颈部,下蹲或侧身,再小心翼翼地匆匆而行也会沾些许泥浆在身上,不过我丝毫不在乎。能够潜水过五十米,谁在乎你水底的姿势是不是足够好看?

其实我是很怕亲近的人问我一系列的问题,你是不是这样想?你是不是那样想?你是不是不这么想?难道你那样想?

近期的文字狱女王尹珊珊说:

自卑的女人会在ML的时候问对方:你真的爱我吗?

愚蠢的女人会在吵架厉害的时候问对方:你不爱我了吗?

可怜的女人会在冷战的时候问对方:你理我一会儿好不好?

想来,包括我自己,无论男女都会在心智未成熟的时候犯一些诸如此类的错误。所以遇见这样的情况,我通常都是沉默,再沉默,我是憋不死自己的,但是通常是对方把自己憋死了。然后在另外的地方重生,传着流言蜚语,而这一切都已经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了。

以前总有人强迫性地问我,为什么每次你有事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说出来,一个人也不解释也不说明。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懒得解释。一个了解你的人人根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你也不会给真正了解你的人问这个问题的机会。

我是向来不喜欢解释的。可能也是因为很早就工作了,而接触的历任老板都在我嘴唇微启时便一顿劈头盖脸地大骂:别给我找借口。

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嘴唇动动,啥也不说。后来干脆连嘴唇也懒得动,又不是演悲情偶像剧,我想镜头也捕捉不到这般矫情的微小搐动。

解释有何意义?

吵架时问“你不再爱我了吗?”难道我怒发冲冠狠狠地告诉你:“我爱你!”那么你必定会问:“如果你爱我,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们在吵架!!!”“可是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和我吵架的!!!”

你问这种愚蠢的问题,自己就会推断出这种“爱我就不能和我吵架”的愚蠢结论。

爱你还会杀死你,只和你吵架够给你面子了。

爱情不是拍电影,浪费多少的胶片都无所谓。而电影中那般死去活来贴肉贴心的高潮恩爱是因为导演预算不够才勉强让你看到的一个幻像。《我爱你》那样的电影你多看几遍,你就会成长两岁。

一切美好的,底下都堆积着大量残骸。一切矮小的,踩着的都是巨人的肩膀。

如今我人模人样地坐在你的面前,任你嬉笑怒骂都保持着沉默的态度。起码这是一种态度,如果不是我的前几任对我百般摧残,想必我也不会有这种态度。

这个年头,重要的不是纵横捭阖的能力,不是倾国倾城的长相,不是三宫六院的胸怀,也不是株连九族的家世,而是态度。态度,你有么?

你有的是激动,你有的是崩溃,你有的是谦卑,你有的是沉沦,你有的是退缩,你有的是热爱,你有的是憎恨,这些你都有的是。你唯独没有安静的三秒钟,那安静的三秒钟就是你的态度。

一个有态度的人是不会把别人的态度放在心里的。你会衡量,会掂量,但你不会让它占据你的内心。我的做法是想一想,中和中和,像奥巴马那样:我可以为我的言语感到抱歉,但你想要我道歉免谈。对方说什么你就是什么,请问究竟他是你,还是你是你?

有的人的人生就是在“解释,行动,解释行动,再解释,再行动,再解释行动,再解释解释行动……”中度过的。依我看,解释个屁,有种你们就闹掰吧,各有各的生活,如果谁都觉得无所谓了都有新生活了,那就证明你们本来就不应该在一起。如果一方不适应了,另一方无所谓,那就证明你们迟早得分开,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两个人都觉得别扭了,那就证明你们天生就必须在一起,解不解释,都没那么重要。

所以能从一个眼神中读出你的歉意才是你的真命天子,能从一个拥抱中感受你的不舍才是你的知己。虽然我们都不是偶像剧演员,但是爱你的人,是会代替镜头捕捉你所有的一举一动一矫一情的。而那些需要你浪费时间去向TA解释一切的人,必定是上帝派过来收你的人,撤吧。

好像从2009年这一年开始,多年前不停不停地记录和思考开始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提供了准则。比如不解释原则,比如吵架原则,比如很多比如。从这一年开始,人生有了越来越多的坚定,这种并非空穴来风的坚定让我面对很多事情更有了底气。面对很多事情,我当下的态度便是我思考很多年的结果。

2012年9月26日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思考和分享是一种逐渐消失的美德

QQ上收到3条编辑约稿留言。一条是老编辑的约稿,写明了需求,写明了字数,也写了我的名字以及问候。

另外两条是陌生号码发来的。内容非常类似:我是《××》的编辑××,帮我们写个稿子吧。

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息,我就很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坐上编辑这个神圣的岗位的,既然会上网留言,为什么不会思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比如:如果您的杂志足够出名,我想您也用不着来约我的稿。如果不够出名,您还装出一副大家人手一册抢购您杂志的样子,那我就真没话说了。所以起码的,您得告诉我您的杂志是日刊周刊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别以为我特知识分子,没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其实我不知道的事情多了去了。

其实足够出名的人也会谦虚地介绍自己。比如张国立老师,若是打电话给陌生人,一定会说:您好,我是演员张国立,弓长张,国家的国,立正的立。别以为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和你想的一样,上一次回家调查80后作家大家都认识谁,有几位除了我是他同学的原因而认识我之外,韩寒郭敬明一概不知道。

再比如:您得告诉我您的杂志是什么定位吧?我不擅长写鬼怪,不适合写武侠,没写过美食,更不懂得什么是知音体。所以您得仔仔细细地告诉我,您需要什么,您杂志的定位是什么,您看过我以前的东西吗?如果看过,能够告诉我哪一篇是您需要的风格,这样我就快速明白了。如果没有,那也请您告诉我您需要的内容和方向。

再次:如果可以的话,您也可以顺便告诉我您的杂志的稿费大致是多少,如果您可以开出一字一元的价格,您也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如果不是的话,我觉得您还是事先先提两句,虽然我不差这个钱,但是您总不能等我写了两千字后再告诉我,你们的稿费是千字一百元。除非您能够具有超凡的魅力,让我不要钱也愿意写,我心肠很软,也常干这样的活,但前提是请您先把我给征服了,怎么着都没问题。

类似的情况也常发生。常有一些同学投简历到我的邮箱想加入传媒业。态度诚恳,语气真挚,对他们的未来有帮助的信我一般都回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信我不知道是想挑逗我,还是大家想组团测试一下我的善良度。

比如有的信里写:我想从事传媒工作,告诉我怎么样才行?

拜托,我又不是阿拉丁神灯,你喊我一声,我就出来帮你了。传媒工作不是体力活,不是我告诉你把精子和卵子放在一起,再找个好子宫就可以造人了。传媒工作没那么简单,所以一般我回这类信,都只回三个字:要努力!

比如有人写:我特羡慕写小说的人,请问怎样才能出小说?

你还不如直接问我怎么发财好了。

比如有的信里写:我特想加入光线,请问光线有哪些部门,哪些部门需要人?其实现实生活中,好像大多数人常常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哪些岗位需要人?就好像只要那个岗位需要人,他去,这个人就一定会是他。好像光线以及其他的公司都是种萝卜的农产品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管理模式。

张爱玲最烦女演员和她见面说一句话:“其实我也很喜欢写作,只是因为工作太忙了,就没有时间写了。”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工作不忙的话,她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女作家。

一般这样的信我会回:网上去查。

还有的信里写:我想去光线面试,请问你们公司的地址在哪里,我要找谁面试,有什么条件和要求吗?

世界这么大,你可以找到我,难道你不能在网上找到公司的地址么?找不到公司的总机么?不知道总机拨0转的是人工么?不知道每个公司都有一个部门叫人力资源部是负责招聘的么?一般这样的信,我会回:请拨打010…6×××××转0,然后转人力资源。把你想问的全部问了。

这比每天等我回信快多了。

当然还有很多同学的信我是非常喜欢读的,比如有的同学有事没事给我发封邮件,里面是TA最近看到的书摘和感受,这样一来,连我读这封信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清新起来。

分享是一种正在消亡的美德。对于这样的留言和E…mail,我是愿意花时间来讨论的。Boya给我推荐了一部片子《He's Just Not at In to You》(《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我周末抽空看了,又是在讨论爱情这个永远不变的话题,但每一段都十分精彩,值得近期拿出来再细细分享一下。

看来我写这篇日志的心情应该是积压了很久,要不然怎么写得那么畅快,现在读起来也很有想打人的欲望。最近出的两本书说是和职场相关,其实这个社会哪有什么情场职场人场,任何场合犯的错误其实就代表着这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这个人的性格。他们所有在职场上犯的错误,在情场上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因为《职来职往》的原因,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到职场问题,于是想发脾气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

骂人真是让自己心情变好的一剂良药啊。

2012年8月29日

火柴的奇妙力量

从某个阶段开始,家里的打火机立刻被换成了火柴。一是因为任何吸烟的朋友来家里之后都会拿着我的打火机说:耶,好有趣的样子。然后顺利地顺走了,拍拍我的肩膀,留下我一肚子怨气。于是我又踏上购买新奇特打火机的旅程,永不停止。二是搬家的时候,阿暴他们为了祝福我红红火火送了我很多火柴,后来我就把打火机彻底替换成了火柴。

对于吸烟的人而言,在公众场合用火柴太丢脸。但是我在家里用一小根火柴点熏香,真是一件倍儿洋气的事情。

对于火柴,不仅仅喜欢那种原始感觉,连着划亮它所产生的气味都那么沁入心脾。亮的那一刹那心情也变得澎湃起来,虽然也仅仅是“哗”的一声而已,但所产生的愉悦的情感足以填满整个耳膜。

那种磷的燃烧比镁的燃烧更接近人的情感,无论是从色彩还是从它的载体来说。镁常常是包裹在铁丝上,而磷包裹在木柴上。

《浓情朱古力》是一本特奇异的书,通篇的美食做法交缠着人的情感和命运。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磷本是从大量蒸发的尿液中提取的,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制造磷的物质。祖母说每个人出生时心里都有一盒火柴。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把它点燃,就像在实验室里我们需要氧气和蜡烛来帮忙一样。氧气就来自你所爱的人的呼吸;蜡烛可以是任何音乐、爱抚、言语或者声音,总之是一切可以点燃火柴的东西。一根火柴点燃后,我们有一会儿就沉醉在一种强烈的情感中。我们的心里激荡着融融的爱意,随着时间消逝一切重新归于平淡,直到又有新的激情来点燃另外一根火柴。”

每个人为了活下去都必须找到点燃自己心头之火的力量,而那熊熊的燃烧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滋养,那烈焰就是灵魂的食粮。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找到点燃心头之火的力量,那盒火柴也会受潮发霉,那时就连一根火柴也划不着了。

这个理论写得真是奇妙。所以也就不难解释另外一个我自己的疑惑:所有的宝石里为什么只有祖母绿,而没有妈妈绿,姐姐红,妹妹蓝,爸爸黑,祖父紫之类的宝石─因为祖母说出来的话一般都比较有含量,所以才有一款叫祖母绿的宝石─我估计我小时如果这样解释,我爸会一枪把我崩了吧。哗~幸好我长大了。

所以也就真的不难解释为何又出现了打火石这样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人的内心产生的情感,偏偏有了后天的辅助道具。用打火石点燃了内心,映着一张苍白的脸,像个调情高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