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医锦 >

第48章

医锦-第48章

小说: 医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氏也挺喜欢这小巧的小布包,精巧细致,还有安神的作用,放一个在身边,可比以前整日里在房间熏的那些香炉好多了,而且这些小布包形状可爱,最是惹的姑娘和年轻妇人的欢喜。最关键的是成本便宜。
    只要她们卖的价格不贵,不怕卖不出去。
    陈悠看着漂亮的小布包,也对自己这个点子越来越有信心。现在她们没成本,等到有了本钱,她们还可以改良,在这小布包的外形上下功夫,比如缀上一个流苏或者是玉石,再将这小布包上绣纹做的精细些,做成高档货,专门卖给有钱人。陈悠想的美滋滋的,手上分拣各色作用的小药包的动作也没停。
    一个样包出来,后面就简单的多,陶氏一个下午一口气儿做了十来个这样小巧的小布包。
    陈悠根据小布包不同的形状来分装不用的小药包。
    心形的是提神药包、三角形的是驱虫药包,菱形的是安神药包……陈悠总共做了五种,她用的配方是现代经过改良的。中药味不重,还带着各色的花香,就算是当做香包戴在身上也可行。
    母女四人一直忙活到太阳落山,才收了手上的东西。
    陶氏去给秦长瑞煎药。陈悠带着阿梅阿杏做饭。
    几日时间一眨而过。
    陈顺这熊孩子这几日一直没敢出门,箫氏为此还逢人便夸,说儿子懂事了,收心了,知道在家里帮助爹娘做活了。
    而张家这几日一点消息也无,张元礼在家中养伤,并未去县学。就在陈悠以为张家不会再追究这件事时,李陈庄里一个流言却越传越广。
    这日,陶氏端着木盆去村后的小溪边洗衣,不远处两个妇人瞥见她来了。连忙闭了嘴,沉默了下来。陶氏奇怪地看了她们一眼,虽说以前的吴氏是荒唐了点,可是最近这些日子,在老陈头家分了家后。他们家平静的很,为什么会有人在背后议论。
    那两个嚼耳根的妇人快手快脚洗了衣服,临走时还不屑地瞥了眼陶氏。
    陶氏皱起眉头,在小溪边洗起了衣裳,不一会儿,曾氏端着木盆从竹林那边过来。这时时间已经有些晚了,小溪边洗衣就只有陶氏与曾氏。
    曾氏见陶氏也在。连忙紧走了几步到了陶氏身边。
    “弟妹也在啊!”曾氏打招呼道。
    陶氏抬起头,顺了顺落到脸颊的乱发,笑回道:“大嫂!”
    曾氏在陶氏身边蹲下,取了木盆中的衣裳,她顿了顿,瞥了陶氏一眼。还是决定开口,“三弟妹,有些话嫂子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这本不该是我与你说的,可是娘因为这件事气的很。”
    陶氏察觉到曾氏的不对劲。停下手中的动作看向曾氏,“我与大嫂是亲妯娌,有什么话就直说便是!”
    曾氏叹口气,“你成日在家中照料老三,怕是还不晓得这外头的传言。”
    “大嫂,什么传言?”陶氏面色也郑重起来。
    “这话我还是听二弟妹说的,现在村里的人都传你让阿悠去勾引张家的少爷,想让阿悠给张家少爷当童养媳。前儿,秋月才说了一门亲事,就因为这个传言黄了,娘在家中生了大半日的气。当然,大嫂不是怀疑你的意思,大嫂只是想给你提个醒儿,这人言可畏!”
    陶氏脸色一黑,陈悠那日与他说张元礼的事情,她那时还担心张家人会上门找茬,等了几日,没有动静,她还认为这个张家小少爷挺讲理,怎么也没想到这才几日就传出这样的流言蜚语。
    怪不得,刚才溪水边的两个妇人看她的眼神怪怪的。
    “大嫂,你可知道这话是从谁的口中传出来的。”陶氏脸色沉沉的问。
    曾氏面露难色,“大嫂也是听顺子他娘说了,昨儿才知道,至于是谁传出来的,却是不知了。”
    “多谢大嫂!”陶氏这时真是恨不得将这些乱嚼耳根子的妇人都发落了。可如今,她出了忍受这样的流言却想不到任何平息的方法。
    古人生活单调,现在又是农闲时候,春种过后,家家户户事儿都不多,李陈庄就这么大,这东家上午发生了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这下午就能传的全村皆知,若不是因为陈悠家的小院偏僻,陶氏又不常与外人接触,也不会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陶氏与曾氏道了谢,快速将衣裳洗了,便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陈悠正在家中整理这两日做的各色小药包,第一次出售,她们不敢做太多,总共才做了三四十个。
    听到门口的脚步声,陈悠转过身来,见到陶氏脚步匆匆,脸色也有些不对。
    疑惑的问道:“娘,你怎么了?可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陶氏一路想着事儿,被陈悠问的回过神,勉强朝着陈悠笑了笑,“娘没事,将这些整理好,就带着阿梅阿杏去休息会儿。”
    陶氏的脸色瞧着并不像是没事,她既然不想说,陈悠也不逼迫。
    陈悠见陶氏晾了衣裳。就进了东屋。
    第二日县集,陶氏与陈悠一早起床,陈悠做好了简单的朝食,叮嘱两个小包子在家中照顾着秦长瑞。便与陶氏一起去赶集。
    前两日,陈悠已经与李阿婆说好了,今日县集她们三人一道儿。
    李阿婆还是有些惊奇陈悠竟然会与她娘一道去县集,虽说这老陈头家的三儿媳失了记忆,可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阿婆担心不久这“吴氏”就会故态复萌。
    但是今儿一早与陈悠她娘一道去林远县,却让李阿婆惊讶非常,这“吴氏”完全与以前判若两人,若不是这外貌啥的没丝毫变化,她都不敢相信吴氏与以前是同一个人。
    李阿婆朝着陈悠眨眨眼。陈悠回给李阿婆一个笑容。
    “阿悠,你和你娘今儿带的是啥呢?”李阿婆好奇的瞧着陶氏臂弯上挎着的盖着一层灰布的竹篮。
    陈悠与她说今日要同她娘一起去县集,就告诉了李阿婆,她不去百药堂卖草药了。李阿婆还担心了劝她,当时。陈悠对她神秘的一笑,清脆着声音对她说,让她放心,她有旁的赚钱的法子。李阿婆这两日一直都在想这鬼灵精的小姑娘会有什么赚钱法子,怎么也猜不出。
    陈悠神秘的对着李阿婆一笑,逗趣道:“保密!”
    李阿婆伸手捏了陈悠的嫩滑的小脸蛋,故意嗔怪道:“连阿婆你都瞒着!”
    陶氏在一旁瞧着陈悠与李阿婆的互动。眸色一深,却是什么也没说。
    “阿婆不要急,一会儿到了集市你就知道啦!”陈悠调皮的朝着李阿婆吐吐舌头。
    “你这鬼灵精的孩子,到时阿婆定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三人边走边唠嗑,这去林远县的路途也不显得那么枯燥和遥远了。今日她们来的早,到了林远县集时正是人最多的时候。
    李阿婆带了些做好的绣活要送去孙记布庄。还有十来个鸡蛋要卖,陶氏与李阿婆在东市选了个不错的位置。
    陶氏还是第一次在这摩肩接踵的县集上出售东西,脸色有些绷着,不是太习惯。
    陈悠笑着接过陶氏手中的竹篮,揭开盖在竹篮上的那一层灰棉布。站在边儿上的李阿婆连忙好奇地探过头来。
    竹篮中放着小半竹篮的各色精致可爱的小布包,那形状和样式,还有隐隐散发出来的淡淡好闻的香味让李阿婆眼前一亮,她这个经常在布庄拿绣活做的人,都没见过这般精致奇怪但却出奇好看的小布包呢!李阿婆一见就喜欢上了。
    “阿悠,这就是你今儿要卖的东西?”李阿婆惊喜的问。
    陈悠抿着嘴笑,对着李阿婆点点头。
    “是不是陈顺的?”陈悠扭头询问阿杏。
    小家伙大眼一亮,清脆道:“对,就是他的,这是大伯做的,当时他还在我们面前显摆过。只是他不是很喜欢这个弹弓吗,到哪里都带着,怎么落在这儿了?”
    阿梅和阿杏脸上满是不解。
    陈悠唇角一抿,盯着这个弹弓,冷冷哼了一声,她就说,好好地蜂窝搭在树上怎么会平白无故掉下来,还正巧砸到人,这些恐怕都与陈顺那小子脱不了干系。他当时慌乱逃跑,怕也是看到情景一发不可收拾了。
    陈悠恨恨将弹弓捏在手里,带着两个小包子家去。
    路过李阿婆家,与李阿婆打了一声招呼,怕陶氏等的着急,与李阿婆什么话都没来得及说。
    快到家门口的岔道时,陶氏果然又在等着了。
    见到陈悠三姐妹朝着这边走来,陶氏也急忙迎过来,陶氏脸上有些不快,“阿悠,娘早上是怎么说的,要你们早些回来,现在午时都过了。”

☆、第080章 暂稳

陈悠不急不慢的将各色小药包分拣开,竹篮底下铺着一层陈悠昨日特地摘来的翠碧荷叶,浅色的精致小药包映衬在新鲜的绿色荷叶上,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做完了这一切,陈悠这才抬起头耐心的向询问她价格的年轻大姑娘、小媳妇们解释。
    方才李阿婆问她时,她是故意将这小药包的作用说出来给周围的人听的,还将她拿在手中展示,她与李阿婆对话间,无意就给了这小药包做了广告。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况且陈悠母女卖的这精巧别致又实用的小药包好看又便宜。大家伙儿也不会在乎这几个大钱。
    一个大娘捏着一个三角形的小药包,放在鼻尖闻了下,好奇的问道:“小姑娘,这奇怪的小荷包真有你说的这些用处?”
    陈悠也不怯人,大大方方的拿起一个菱形的小药包,“大娘,咱做的可是实诚生意,您闻闻味儿就知道了,这小包里头放的都是草药的配方。这方子都是从古医书上誊下来的,灵的很,您瞧这驱虫的药包给经常上山打柴的人带在身边最合适不过了,您要是不相信,就买一个回去试试效果,左右只两个包子的钱,不管是自家带还是送人都是极好的。”
    这有些微胖的大娘被说动,笑着嗔陈悠:“你这小姑娘,这才多大,嘴皮子忒厉害。来,给我来一个回家试试。”
    “大娘,今儿我们头次卖,优惠价,一个两文,两个三文,大娘,您要不拿两个?”陈悠笑嘻嘻对眼前的妇人道。
    “成,就拿两个!”
    “大娘,你要哪种的?”
    “额……就方才你说的那什么驱虫还有醒脑的。”
    “好嘞!”
    陈悠将两个小巧的药包递给了眼前这大娘。收了钱递给陶氏。
    陶氏接过三个大钱时还在愣神,刚刚陈悠熟练的招呼客人,推销小药包那能说会道的劲儿,让陶氏还处于惊讶之中。
    陈悠见到陶氏的模样。喊了一声,“娘?”
    陶氏被唤回神,这才想起来,她竟然让陈悠一个小姑娘来应付这些来买小药包的客人,李阿婆也一时未想到陈悠做的这小药包这么受欢迎,登时放下了自己这边的摊子,过来帮忙。
    一旦有一个人买了,后面想着尝新鲜的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纷纷都表示要带两个家去试试效果。不到两刻钟,这几日她与陶氏做的小布包都卖空了。这后头闻讯赶来的两个大姑娘还没买着。特特的询问了陶氏她们下次市集时还来不来卖,听到陶氏的保证后,两个结伴来的大姑娘这才可惜的离开了。
    这小药包卖的速度大大超乎了陈悠的预料,幸而这大魏朝安宁平和,太平盛世。使得百姓手中有余钱买些这类的小玩意儿,不然如他们家一样,连温饱都成问题,谁还会去花钱买这小药包。
    收了小摊儿,陶氏脸上也有了几分喜色和开怀,四十个小药包全部卖完,一共赚了七十文钱。
    实际上。这四十个小药包并未花多少草药和布料,比陈悠拎着处理过的草药去百药堂直接卖要划算多了。
    钱全部交给陶氏收着,等着李阿婆卖了鸡蛋,几人一起去孙记布庄。
    这头一回儿草药包用的是吴氏以前的旧衣裁的,这后面做小药包要的布料却是要买了。顺便买些各色丝线并半尺质地稍好些的绯色布料。
    之前陈悠便在家中与陶氏商量过,若是这小药包卖的好。她们就将一部分朝精细里做,档次分开。她们人工有限,不适合走薄利多销这条道儿,将小药包做精细了,这一个小药包的价钱就抵得上十来个甚至是几十个。
    所以方才陶氏挑起丝线和布料来也不吝啬。
    陶氏虽卖东西不行。那么多年的贵妇生活,眼光却是极好的。
    一眼就比对出了性价比最高的这种布料。
    孙大姑娘边给她们剪丝线,边笑着唠嗑,“阿悠,你瞧,我这手可都全好了!现下和正常人一样。”说着孙大姑娘还将一只白嫩的小手伸到陈悠的面前。
    “恭喜孙姐姐!”陈悠撇头看了眼陶氏,有些尴尬的回孙大姑娘。
    孙大姑娘活泼善良,“大嫂子,有阿悠这样的孩子可真是您的福气,就连我也羡慕呢,要不是我娘去的早,我也好想能有个阿悠这样的妹子。”
    陈悠以为陶氏不会回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