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楚汉争鼎 >

第215章

楚汉争鼎-第215章

小说: 楚汉争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驿馆匆匆洗去脸上风尘,武涉便连夜来到了淮南王宫外,要求面见淮南王英布,如今楚国跟淮南国是盟国,遏者马业不敢怠慢,赶紧入内禀报英布,英布正与蒯彻在议事,听说楚国上大夫武涉到访,赶紧命马业请入书房相见。

    武涉在马业的引领下洒然入内,又向英布拱手见礼。

    英布回了礼,又肃手请武涉入席就座,然后才问道:“上大夫深夜到访,莫非江东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武涉点点头,直截了当地道:“大王,我大楚要跟梁国开战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说客,不仅要有良好的口才,更要善于察言观色,面对不同的对象,你必须采取不同的游说方式,这便是俗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

    在武涉看来,英布性格刚毅,是个极有主见的人,有时候,既便是国相蒯彻也无法左右他的意见,所以在英布面前,你完全没必要云遮雾绕、故弄玄虚,你只管说明事情原委,然后让英布自己去取舍就是了。

    如果英布认为有利可图,那他就一定会答应出兵,反之,如果英布认为无利可图,那你就是说破了大天,说得天花乱坠,英布也绝对不会调动一兵一卒。

    “嗯,楚国要跟梁国开战?”英布闻言愕然,这个还真有些意外。

    虽说最近这几年梁国跟楚国之间龌龊不断,有两次甚至还险些大打出手,可最终楚国不都忍让了么?去年秋天武涉才刚刚出使了定陶,给彭越送了好些战马和白酒,可怎么才翻过年来,楚国就要跟梁国开战了?项庄这脸变得也太快了吧?

    陪坐侧席的蒯彻却是暗暗点头,心忖项庄这一手倒是耍得挺高明,先用战马、白酒等贵重礼物麻痹梁王彭越,等梁军完全放松了警惕,却骤然发难,给其致命一击,这却是兵法上讲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要旨。

    涉重重点头道,“梁军屡屡寻衅,我大楚每每退让,可彭越却是得寸进尺,竟向我王索要造纸、酿酒之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大楚的退让已经到了极限,再退那便是丧权辱国了,因此,我王决定对梁国用兵,却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发兵襄助?”

    彭越向项庄索要造纸、酿酒之术,这个事情英布是听说过的,事实上,中原各国谁不眼馋楚国的造纸、印刷以及酿酒之术?便是英布,也曾几次派人出使楚国,希望能用十万石粮食换取酿酒术,不过也遭到了拒绝。

    楚国不愿意泄露造纸术跟酿酒术,这个英布也能理解。

    造纸术跟酿酒术可是宝贝啊,随便哪一样都能为楚国带来巨大的财富,更能为楚国换回大量的战马、粮食、黄金等物资,既便是楚国的宿敌汉国,不也在暗中跟楚国做交易,用战马、粮食跟楚国商人交易公输纸跟白酒?

    所以,彭越向项庄索要造纸术跟酿酒术,的确有些过份。

    不过,要淮南国协同楚国对梁国用兵,这可不是个小事,不管怎么说,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梁国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恢复,梁王彭越是枭雄,十万梁军更是一支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招惹这样强敌,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下英布回头以征询的眼神望向了蒯彻。

    蒯彻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示意英布不要马上表态。

    英布心领神会,向武涉道:“上大夫,此事关系重大,寡人虽为国君,却也不敢贸然置淮南国两百万子民于危险境地,寡人还得召集大臣商议一下,不如您先回驿馆歇着,待寡人这边有了消息,再派人请你前来合议,如何?”

    武涉起身,侧身作揖道:“如此,在下告辞。”

    英布亲自将武涉送出书房,然后才回到席上坐了下来。

    甫一坐下,英布便问蒯彻道:“国相,这事你怎么看?”

    蒯彻捋了捋颔下长须,答道:“楚国要跟梁国开战,此事虽然有些突然,倒也符合兵法上讲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要旨,不过,梁国毕竟不是什么弹丸小国,所以对梁国用兵要慎重,臣以为,可以答应楚国的请求,不过绝不先于楚国出兵。”

    英布恍然说道:“国相的意思是说,等楚军完成了集结,咱们再开始集结军队,然后等楚军已经攻入梁国,咱们再跟着兵发梁国?”

    彻道,“要不然,咱们就极可能首先遭到梁国的攻击。”

    蒯彻倒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淮南军如果跟着楚军同一时间向边境地带集结,则难免引起梁军的警觉,梁军为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就极有可能先行出兵,尽最大可能抢在楚国跟淮南国出兵之前首先击破实力稍弱的淮南军。

    真要出现这种局面,淮南国可就亏大了。

    所以,淮南国绝对不能先出头,要出头也只能让楚国先出头。

    布点头道,“那就这么定了,楚军不动,咱们也不动,楚军若动,咱们再跟着动!虽说这一来好处难免让楚军得了大头,可楚军付出的代价也必然远胜我军,我军跟在楚军屁股后面得些实惠,也是不错,呵呵。”

    “这却未必。”蒯彻微微一笑,说道,“大王还记得吗?秦末群雄并起,项羽虽然实力超群,却在中原跟秦军主力陷入了苦战,刘邦虽然实力不强,却先于项羽攻进了关中,占了咸阳,所以说,有时候实力弱的一方未必就得不了大实惠。”

    英布的双眼顿时眯了起来,仔细一想,蒯彻说的局面还真有可能发生。

    假如楚军首先向边境集结,梁军势必会做出反应,也会跟着向梁楚边境集结大军,一旦楚军跟梁军在边境陷入苦战,则淮南军就极有可能长驱直入,趁虚攻占梁国都城定陶,这一来,击灭梁国的大半好处便落入淮南国之手了。

    虽说这么做难免会触怒项庄,英布却也是顾不了那么多了。

    难道项庄还真敢跟他英布翻脸不成?需知天下诸侯当中,也就他英布愿意跟项庄结盟,别的诸侯像彭越、韩信、张敖、藏荼等,全都视项庄为敌人,他英布固然要借助楚国的力量来抗衡齐国,楚国不也需要借助淮南国来抗衡汉王刘邦么?

    所以说,楚国跟淮南国之间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害关系,既便因为瓜分不均闹出点不愉快,也绝不至于坏了两国的盟约。

    ps:发现有读者在质疑书中的金币体系,顺便说一句,书中十八万公斤这个数字指的不是是“黄金。”剑客当然知道秦汉时的“金”指的是铜,可本书中这个数字指的就是黄金,这也是剑客花了不少时间从网上查出来的数据。

    难不成秦汉时期,整个华夏才只有十八万公斤青铜?如果只有这么点青铜,秦军别说武装百万军队了,就是武装十万军队都够戗,关东六国更是只能空着双手,穿着布衣跟秦军打了。(未完待续)!。

第297章 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当武涉正在彭城游说淮南王英布时,项庄却来到了歙县。

    丹阳郡的歙县山区,曾经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已经被焚毁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片碧绿如茵的牧草草场,这里便是楚国最大的军马场——歙县军马场,马场里养殖了不下十万头蒙古矮脚马,以及千余匹阿拉伯混血马。

    为了引进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为了支撑水师船队下南洋,楚国很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第一次下南洋失败之后,楚国很快又打造出了一支由二十艘楚船组成的船队,仍由戈胜率队,偕四千锐士二下南洋,结果却正好遇上南越兵变,这支船队便成了运输队,往返于南越、江东之间,转运了数万楚国壮丁。

    半年后,戈胜重整旗鼓第三次下南洋。

    这一次,船队甚至已经过了马六甲海峡,然而不幸的是,船队在印度洋上再次遭到了飓风的侵袭,满载公输纸、白酒、丝绸等货物的四艘楚船触礁沉没,没有了这些货物,再去西洋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戈胜只好返航。

    第四次下南洋时,船队的楚船增加到了五十艘!

    而且戈胜也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将货物分开放置在各艘船上,这样既便有一艘或者几艘船只沉没,也不会影响大局。

    这一次,戈胜的船队终于抵达了天空之城——巴比伦。

    此时的两河流域正处于塞琉古(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大将)的统治之下,并且正遭到罗马帝国跟安息帝国的东西夹击,因而根本无暇招待东方来的客人,不过楚国人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阿拉伯马、骆驼还有大量的黄金!

    然而返回江东的路上,不少船员纷纷患上恶疾,相继死去(其实是虐疾)。

    绕过马六甲海峡之后,四千水手已经死得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甚至连楼船将军戈胜也患病暴卒了,一千人可驾驭不了五十艘楚船,几个校尉一合计,便将健康的阿拉伯马、骆驼以及所有的黄金集中到了二十艘楚船上,然后凿沉了另外的三十艘楚船。

    从马六甲回江东的路上,又死了不少人。

    等船队返回丹徒港时,出发时的四千水手已经只剩不到六百人了,而且一个个全都皮包骨头、瘦得不成人形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船抵达江东的数百匹阿拉伯马以及数十头骆驼却是完好无损,几万斤黄金也是毫厘无损。

    听说戈胜也在中途暴卒,项庄大为悲恸,当即追赠戈胜为乌乡侯,并由戈胜年仅九岁的长子戈布承袭了爵位。

    所以说,为了得到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的。

    现如今,歙县军马场里的一千余匹混血马就是以阿拉伯马为马种,跟蒙古矮脚马杂交改良而来的。

    不过项庄毕竟是穿越众,因此没有重蹈汉武大帝的覆辙。

    汉武帝将所有从大宛引进的汗血宝马都用于配种,却忽视了维系汗血马的血统基因,结果走上了一条引进、配种、改良、回交、直至消亡的不归路,到最后,偌大的大汉帝国,竟然再找不出一匹纯种的汗血宝马。

    所以,项庄并没有将全部的阿拉伯马用于配种,而是保留了一定的种群,以维系阿拉伯马的基因,只有维系好了阿拉伯马的基因库,才会不断有阿拉伯马用于改良,歙县军马场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的混血马。

    不过从个头上看,改良后的混血马也不怎么出众。

    事实上,从巴比伦引进的纯种阿拉伯马也只有六尺多的平均体高,只比蒙古马的平均体高多出尺许,用来组建轻骑兵那是绰绰有余,若是用来组建重装骑兵,那就不行了,要想组建重装骑兵,怎么说也得是体高超过八尺的高头大马!

    不过,正如蒙古马中存在体高超过八尺的骏马一样,阿拉伯马的种群中也存在体型超大的个体,甚至还会诞生体高九尺的骏马,只要培育的阿拉伯马种群、混血马种群足够大,就总会培育出足够的骏马,组建重装骑兵那也是早晚的事。

    然而,项庄这次来歙县,却不是来看这些混血马的。

    项庄这次来歙县,是为了远征巴蜀征集骡子来的,因为在歙县除了军马场,还有一个大型骡马场,里面蓄养着好几万头骡子。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项庄却是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骡子其实就是马跟驴杂交的后代,既有驴的负重能力、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性和奔跑能力,而且,骡子吃的还比驮马要少,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还要胜过西南驮马,有了骡子,军马场里淘汰下来的劣马就能全部变卖,补贴军马场的支出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歙县军马场已经可以做到自我补血,再不用国库贴补了。

    说起骡子,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是作为稀罕物藏在王宫大内供贵族赏玩的,一直到宋朝,骡子才被当成役使的牲畜,从而开始了大量培育,不过有了项庄这个穿越众,华夏役使骡子的时间却是大大地提前了。

    这次远征巴蜀,可不能再让楚军将士背着干粮袋出征了。

    以前背干粮袋,那是情势所迫,没办法,现在楚军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就再没必要让将士们啃那又干又涩的干粮了,而且,从江东到巴蜀,那可是遥遥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就得走上一两个月,再大的干粮袋也不吃不是?

    所以,这次出征必须征调足够多的骡子以运输粮草辎重。

    这次远征巴蜀,项庄打算以虎贲营、天狼营两万精锐为基干,再抽调三万府兵组建远征军团,而且,项庄还打算亲自领军出征!

    五万大军,人吃马嚼的,可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从江东到蜀中路途遥远,少说也有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只怕就要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