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横行无忌闯三国 >

第35章

横行无忌闯三国-第35章

小说: 横行无忌闯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管亥勉强的爬起来,朝张德跪下,满脸眼泪的说道:“谢大人收留!”
  第六十一章 终到北海
  这时候,黄忠突然开口:“管亥,你刚才前十三招刀法那里学来的?”
  “从这里学的。”说着管亥拿出了一本破书递给黄忠。黄忠打开破书一看,里面正是自己家祖传的刀法中的一套,不过因为书破了,只有十三页,管亥也就学了十三招。
  以前管亥拿这十三招对敌从无败绩,没有一个人能撑过管亥十三刀。不过那是管亥没和真正的高手过招,要是来个关张级别的高手,管亥一样会被打趴下。
  “这书乃是我家传刀法,你从何得来?”黄忠奇怪问道。
  管亥便把得到这本刀法的经过说了一遍。五年前,管亥刚刚加入太平道,在卜己手下当个小兵。有一次跟着卜己去南阳,途中管亥肚子疼,便跑到旁边树林里去方便,进了树林,便看见两只黄鼠狼正抢一本书。管亥一来,两只黄鼠狼都被吓跑了,管亥就把书拾起来,心说我大字不认识一个,要这个也没用。又一想反正自己要方便,这东西可比树叶好用多了,于是便准备拿书当厕纸用。
  管亥蹲在那方便,反正闲来无事,便打开书来看,可是这书里并没有写字,而是画了一套刀法,那时候的管亥本事一般,但是也是个好武之人,一看便知道这刀法非常精妙,可惜的是这本刀法被野兽争夺,已经残破,只剩下十三页。所以,管亥也只学了十三招。
  黄忠这才琢磨过来,前几年搬家的时候的确丢了几本书,没想到被管亥拾到一本,看来这小子和我也是有缘分。想到这,黄忠便说道:“这刀法乃是我家传刀法,一共有三十六招,你只学了十三招,没有学全,而且还满是破绽,你可愿拜我为师?我将剩下的几招教给你!”
  管亥一听,当下拜倒,说道:“管亥见过师傅!”
  ……
  收降了管亥三万人马,张德浩浩荡荡的朝北海行进。张德派刘辟初步查看了一下,管亥部真正精壮男子只有八千余人,剩下的不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就是几岁的小孩,而妇女更是占了足足有一万多人。
  这三万多人经过可是让附近县城都吓了一跳,都以为这是哪里来的流寇,于是张德所经各县纷纷紧闭城门,有的守军干脆直接逃跑了!
  而这一路上因为有三万多人同行,倒是没有盗匪胆敢前来找事。就这样,张德终于到了北海城。
  但是到了北海城下,却看到四门紧闭,城上守备森严。城上一员大将正站在那,看着城下张德众人。
  此时听城上那人喊道:“何方贼寇,竟敢来犯我北海城!小心我叫你们有来无回!”
  张德这才明白,原来城上守军将自己当成贼寇了。不过也难怪,张德一行人除了原来带来的那三千兵马以外,剩下的都衣衫不整,一副流寇模样,所以城上的人才会误会。
  张德急忙让刘辟上前解释,城上的守将又看圣旨,又验官印,然后有将张德叫到城下问的比查户口还仔细,总算确认张德是信任的北海太守。
  城上守将在确认张德的身份,立刻出城迎接。原来这守将名叫宗宝,是北海的守将,也是现在城中最大的官员。
  演义中,宗宝是北海大将,在管亥围北海城的时候出场的,被管亥给杀了。不过张德虽然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大将张德都知道,不过还不至于到演义中每个龙套任务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张德并不知道宗宝是谁。
  张德对宗宝说道:“宗将军,后面这些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可怜百姓,我准备让他们进城,还轻宗将军安排。”
  宗宝摇摇头,说道:“太守大人,请恕末将直言。这么多流民入城,末将以为不可,先不说会不会引起城内骚乱,但是这十万人吃住,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安排完的。况且万一这些人中有奸诈之徒,城中百姓恐怕会受到波及!”
  张德一想这个宗宝说的有理,自己刚才的确是太理想化了,便问道:“不知道宗将军有何良策?”
  “太守大人,末将认为不如让这些人暂时驻扎在城外,末将会派人来一起搭建营寨,然后再从长计议!”宗宝说道。
  “那好,刘辟管亥,你们二人在城外搭建营寨,让这些人先住下,待我处理完交接事物后,在来处理这三万流民。黄大哥,你带人将粮食先运到城中!”张德说道。
  张德并不担心管亥会带人再反,毕竟现在他们没有粮食,而粮食都在城中,所以如果流民再反恐怕就得饿肚子了。
  ……
  张德带人进城后,便径直来到太守府,办理好了交接事物。前任太守已经调到别处,早早就上路了,所以城中最大的官就是张德。
  汉代官员制度和后来不一样,毕竟当时没有科举制度。一朝皇帝一朝臣,一任太守一任官。一地太守是朝廷任命的,可是城中其他的官员就是太守自己任命的了。城中官员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当地豪门世族,比如蔡瑁和蒯良,不管谁任荆州牧,这两个人因为是荆州大族,所以都会被封个很大的官;而另一种就是官员自己招募的人才,比如高顺,不管吕布所任何职,高顺始终跟着吕布。
  所以当上任北海太守卸任的时候,将北海的官员集团都带走了,因此宗宝虽然只是个都尉,却成了城中最大的官员。不过这个宗宝也有点才干,虽然是个武将,但是却能将北海城治理的有条有理。而且这个宗宝在前任太守手下也是那种不得志的人,所以被留在了北海。
  官员任命可让张德头痛了,自己手下都是些武将,没有文官,张德头痛了半天,心想还是让宗宝继续管下去,等陈宫被骗来再说。
  至于城外那三万流民,张德早就想好了,青州经过黄巾之乱,不少大户不是逃亡,就是被杀,有的是空闲土地,这些流民可以去屯田。而且北海境内有不少强盗贼寇,还有不少小股黄巾残兵,张德也需要人手去剿灭强盗,还北海一个安宁。
  不过在这之前,北海城的两个人张德是一定要去拜会的。
  第六十二章 张德一请孔文举
  北海城内最有名的书院当属六艺书院(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六艺书院教授六艺,院中有不少成名的大儒,可是最有名的当属两人。
  一人名叫管宁,字幼安,今天还不到三十岁,可是才名远超不少大儒。管宁不愿意仕官,朝廷多次相招,管宁都想办法推脱了,只是待在六艺书院里做了个清闲的院士。而越是这样,管宁的名声就越大,民间传管宁有“王辅之才”。
  另一人名气更大,这人就是孔融孔文举。
  孔融这个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中平元年曾经被举高第,当了侍御史,可是因为和中丞不和,孔融便辞官回家,在家里待了半个多月,闲着没事,便来到北海六艺书院,教教书,和别的大儒切磋一下学问。
  这两个人的大名张德都听说过,知道这二人在内政方面很有才干,便想请这二人出手相助。
  此时孔融和管宁正在书院后面的小亭中下棋,小童来报:“两位先生,新任北海太守张德大人递贴求见,现在正在门外等候!”
  管宁听了只是点了点头,而孔融确是眉头一皱。
  孔融是十分厌恶宦官的。孔融是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原来孔融还有个哥哥叫孔褒,兄弟两人关系特别好,孔融十分敬爱自己的哥哥,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就是把大梨子让给了哥哥孔褒。
  后来孔融的父亲孔宙死了,兄弟二人相依为命,那时候孔融还小,所以孔褒又当哥哥又当父亲拉扯孔融长大,所以在孔融心中,哥哥孔褒是自己最重要的人。
  可是在孔融十五岁的时候,却发生了变故。孔褒有个好朋友叫张俭,因为揭发了当权的宦官侯览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恶,却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张俭就跑到了孔家,寻求庇护,不过正巧孔褒不在家,张俭就没有说明来意,孔融不明所以,就收留了张俭。
  后来有人告发孔家私藏逃犯,官府就把孔褒和孔融都抓了起来,孔褒为了保护弟弟,自己认罪,最后被定了罪,杀了头。
  这件事情一直让孔融活在无尽的自责中,同时因为张俭是得罪的宦官,孔融将哥哥的死算在了宦官头上,所以孔融从此就憎恨上所有宦官了。此时听到张德来访,孔融自然知道张德是大汉朝最大的宦官张让的儿子,所以孔融眉头马上就皱起来了。
  管宁见孔融眉头紧皱,举棋不定,知道孔融又想起了死去的哥哥孔褒,便说道:“先生今日心已乱,这局棋咱们还是来日再下吧。只是这张太守先生是见还是不见呢?”孔融比管宁大几岁,所谓长者为尊,所以管宁称呼孔融为“先生”。
  “哼!宦官之子,见他干什么,不见!”孔融厉声说道。
  管宁叹了一声说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8226;卫灵公》,意思是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孔融自然知道管宁这时在告诫自己,也叹了一口气道:“幼安兄,我也知道,可是这么多年了,每每想起我兄长,我的心都在痛!”
  “先生,当年之事,我也略有所闻,不过人家既然递贴拜见,完全合乎礼数,我等要是不见,于理不合,所谓君子坦荡荡,见一下又何妨呢?”管宁说道。
  孔融恍然道:“多亏幼安兄提醒,也罢,我就见这个张德一见,来人哪,让这个张德到厅中等候。”
  ……
  张德在外面等了半天,终于有人把他领到厅中,献上香茶。不久,见两名文士来到了厅中,一人年纪少大些,而另一人则年轻些。张德一猜便知道,年纪大的准是孔融,而年纪小的则是管宁。
  张德慌忙起身,道:“张德见过两位先生!”
  在汉末,文人地位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孔融和管宁这种大儒级别的人物,一般刺史见了都得恭恭敬敬!所以两人见张德也只是抱了抱拳,算是打了个招呼。
  分宾主落座后,管宁先开口问道:“不知道太守大人前来所谓何事?”
  张德说道:“在下初到此地,特来拜会两位先生,另外在下也有事情向两位先生求教。还请两位先生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不知道太守大人有何事不解?”管宁问道。
  “如今黄巾刚平,北海百废待举,可是如今青州境内流民无数,更有黄巾余孽肆虐。张德是武人,带兵打仗还行,可是治理地方恐怕心有余力不足,所以特地前来,向两位先生求教治民之策!”张德说道。
  管宁和孔融见张德是为了这事而来,也不好刁难,只听孔融说道:“轻徭役,减赋税,令民众休养生息;外平贼寇,内修仁政,不出三年,必然大治!”
  张德见孔融发话,立刻趁热打铁道:“先生既然有大才,何不出仕助我一臂之力,也好造福一方百姓!”
  孔融那边听了可就不高兴了,心说凭你一个宦官之子也想要我出山,我刚才肯跟你说这些话已经够给你面子了,想到这越想越气,便要发作。
  旁边管宁见了,急忙打圆场道:“多谢太守好意了,我等都是闲云野鹤之人,只想耕种于田间,出仕一事,莫要再提。”
  张德急道:“先生岂不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正是百姓需要两位先生的时候,先生怎能视而不见呢!”
  孔融和管宁听了都顿时一惊,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太好了,没想到这个张德还颇有文采,难道这张德真是个忧国忧民之人!难不成阉党当中也有为国为民之辈。
  张德见两人诧异的望着自己,这才琢磨过来,自己刚才竟然盗用了范仲淹的话,老脸一红,一时间也说不出话了。
  终于,还是管宁先看口,道:“张大人,实在是抱歉了!”
  ————————————————————————————
  哎呀!为了这一章,馋虫又查了好几遍《论语》,馋虫以前觉得自己看过不少书,还很洋洋得意!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顺便向大家要下推荐!晚点还有一章!
  第六十三章 陈宫来了
  只听管宁开口,说道:“张大人,实在是抱歉了!我等真的无意仕官。不过要是我书院中人有不少人颇有才干,如果他们愿意仕官,我一定会推荐到张大人手下,还望大人能够不要嫌弃!”
  张德见两人不愿意出仕,也知道自己的身份确实是不受欢迎,而且管宁也答应会推荐弟子过来,张德也算是得到了些好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