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地海故事集 >

第32章

地海故事集-第32章

小说: 地海故事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瘫缩的灰斗篷下,他双手只触到一团衣物、干枯骨骸、断裂巫杖。
  「这样比较好,索理安。」他说,但哭泣。
  老名字师傅向前,对山丘上的女子问:「妳是谁?」
  「我不知道我另一个真名。」她说。她和他说一样的语言,即是她对召唤师傅说的语言——创生语,龙语。
  她转身离去,开始走上山丘。
  「伊芮安,」形意师傅阿兹弗说:「妳会回来找我们吗?」
  她停步,让他走向她。「如果你呼唤我,我会。」她说。
  她伸出手碰他的手。他急忙倒吸一口气。
  「妳要去哪里?」他问。
  「找那些会赐予我真名的人。在火中,不在水中。我的族人。」
  「在西方。」他说。
  她说:「比西方更西。」
  她转身背向他和其他人,在逐渐笼罩的黑暗中走上山丘。她渐行渐远,他们看到她,所有人都看到她,壮硕的金鳞身躯、多棘卷曲的尾巴、利爪、映着火光的气息。她在圆丘顶端稍停,旋转颀长头颈,慢慢看遍柔克岛。她凝视大林最久,那儿如今只是黑暗中一团迷蒙。然后,龙随着仿佛铜片晃动的咯咯声,开展宽广羽翅,跃入空中,环绕柔克圆丘一周,飞离。
  一卷火,一缕烟,在黑暗夜空中飘下。
  形意师傅阿兹弗站着,左手握着经她碰触而燃烧的右手。他低头看着默默站在山脚下的人群,盯着龙的背影。「那么,朋友们,」他说道,「现在呢?」
  只有守门师傅回答。他说:「我想我们应该回馆,开门。」
  地海风土志
  民族及语言
  民族
  赫族大陆
  群岛王国的赫族以农业、畜牧、渔业、商业,及非工业社会中常见的手艺、技艺维生。人口十分稳定,适合人居的有限土地从未过度拥挤;不知饥荒为何、少有贫民。
  小岛及村庄一般由大致民主的谘议团或议会治理,领导或交涉代表为遴选出的岛民代表。在陲区,政治组织通常只有岛民议会或村镇议会。内环王国中,统治阶级早已奠立,多数大岛及城市(至少名义上)皆由世代相传的贵族男女统治,整个群岛王国数百年来皆由王治理。然而,实质统治城镇都市的,多半是议会、商贾与贸易公会。大型公会网络遍及内环王国各地,不受黑弗诺王之外的领主或组织管辖。
  采邑制度、领地制度、奴隶制度曾偶尔在某些区域出现,但在黑弗诺王统治下并不存在。
  魔法为普遍认可的的实质力量,由少数个人行使,而非全体。魔法塑造、影响赫族制度,因此,群岛王国生活表面似乎近似其他非工业社会,其实天差地远。其中一项指标或许是:有组织的宗教付之阙如。各地普遍存有迷信,却无神祗、教派或各种正式崇拜。仪式只存于某些太古力圣地的传统奉献,或每年普天同庆的大型节日,如日回及长舞节;念诵、歌唱传统歌谣与叙事诗,或表演魔法咒语时,也有仪式。
  群岛王国及陲区人民同属赫族语言及文化,却带有地域差异。西南陲区的浮筏民族保留大型年度庆典,却鲜少展现其他群岛文化,他们没有商业,没有农业,也不知有他族。
  多数群岛民族都有褐色或红褐色皮肤、黑直发、深色眼睛,体型多半矮小、纤细、小骨架,但颇为健美丰盈。东陲及南陲民族则较为高大、骨架较重,肤色也较深。许多南方人有深褐色皮肤。多数群岛男子皆少有胡须,或根本不长。
  瓯司可、罗格密及博茨人的肤色较群岛王国其余民族浅,经常有褐发、甚至金发,浅色眼瞳,男人多半有须。他们的语言及部分信仰较接近卡耳格族而非赫族。这些遥远的北方人可能是卡耳格后裔。卡耳格人在东方四大陆定居后,约于两千年前又航返西方。
  卡耳格大陆
  群岛王国东北方四大岛上,居民肤色自浅褐到白,发色自深到浅都有,除了深色瞳眸外,也有蓝色、灰色。
  除了瓯司可岛外,卡耳格及群岛王国的肤色种类鲜少混杂,因北陲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两、三千年来,卡耳格民族对群岛王国人民普遍敌视,刻意避免接触。
  卡耳格四大岛屿气候多干燥,但经灌溉耕耘,便颇为丰饶。卡耳格社会似乎封闭,鲜少受影响,只有南方及西方的强势邻居带来负面影响。
  卡耳格民族中,魔法似乎少以与生俱来的形式出现,或许是因为受到社会及主政者忽视或主动压制。魔法除了是邪恶力量,应当畏惧躲避外,在社会中亦不受认可。因此,相较于群岛王国,卡耳格人不能、不愿使用魔法,使他们在各方面处于劣势,这或许也是他们强行劫掠、入侵邻近南陲及弓忒岛之外,无意参与商业或其他交流活动的原因。
  龙
  歌谣及故事显示,龙的出现早于所有生物。古赫语中,「龙」的隐喻或委婉语有「头胎」、「至寿者」、「长儿」。(代表家里长子的字,在瓯司可语为「阿卡德」,在卡耳格语为「嘎达」,两者均由「哈斯」衍生。「哈斯」就是太古语中的「龙」。)
  弓忒与陲区散见的文献及故事、卡耳格大陆的圣史片段、帕恩岛智典晦涩神秘故事片段,皆长期为柔克学者所忽视。这些文字叙述,在最早的年代,龙与人同种,后分裂为二,彼此生活习惯或欲望均不相容,也许是长期地理分隔,造成渐行渐远的分歧与种族差异。帕恩智识及卡耳格族传说坚称这是刻意分离,由分裂协议——或称「夫尔纳登」、「夫都南」——造成。
  这些传说在卡耳格大陆最东边的胡珥胡保存最为完整,该地的龙已退化成没有高等智慧的动物,但胡珥胡人坚信人类与龙族的血缘关系;伴随这些古老传说则有近代流传的故事:变为人形的龙、变为龙形的人,及亦龙亦人的生物。
  无论分裂如何发生,自有历史记载,人类便住在群岛王国中心及其以东的卡耳格大陆,龙则留在最西端岛屿,及更遥远的彼方。人类常不解龙族为何选择空无大海为领土——龙是「风与火的生物」,栽入海中便会溺毙,但它们无须在水面或陆地降落。它们依凭翅膀而生,在空中、日光、星光中飞翔。龙唯一需要的地面,是崎岖多岩处,以便下蛋、养育小龙。西陲最远程那些狭小贫瘠的岛屿,符合这项需求。
  《伊亚创世歌》并未明显提及龙族与人类同源,或日后如何分离,但这可能是因为这篇诗歌的正本据传以创生语写成,年代早在分裂之前。诗中有关人龙同源的最佳证据是其中古赫语词「阿拉斯」,此词通常解读为「人民」或「人类」,但语源(出自《阿特与萨阿之真符文》)是「文字生物」、「说话者」,可能正意味龙族或包含龙族。歌谣中另一个偶尔使用的词为「阿勒拉斯」,意指「真字生物」、「说真字者」、「说真言者」,可能意指人类巫师、龙族,或两者皆是。晦涩的帕恩智识认为,此词同时意指巫师与龙。
  龙生而通晓真语,或如格得所说,「龙及龙语为一体两面」。即便人类最初也拥有这份天生的智识或身分,如今俱已丧失,一如早已丧失龙性。
  语言
  太古语,又称创生语,是兮果乙在时间之始,用以创造地海诸岛的语言,咸认毫无界限,因它赐予万物真名。
  如上述,龙生而知晓这语言,人类则不然。不过也有例外。有强大魔法天赋,或透过人类与龙族古老血缘关系的少数人类,也天生知晓某些太古语词汇,但多数人都必须学习太古语。操持魔法的赫族人透过师傅习得,术士及女巫学得少数,巫师学到许多,有些人则几乎可以像龙一般流利使用。
  咒文皆至少使用一个太古语词,不过,村野女巫或术士未必确知其意。宏深咒文完全以太古语组成,只有念诵时才得以理解。
  群岛王国赫语、瓯司可语、卡耳格语,都是太古语的远房后裔,这些语言皆无法编组魔法咒文。
  群岛王国人民说赫语,方言与岛屿同多,但未差异到彼此完全无法了解。
  瓯司可及西北二岛使用的瓯司可语,比之赫语,更近似卡耳格语。三种语言中,卡耳格语的词汇、句构广由太古语衍生而来。大多数说卡耳格语的人,正如同多数说赫语的人,不了解两者语出同源。群岛王国的学者意识到此事,但多数卡耳格人加以否认,他们分不清赫语与咒语中使用的太古语,将群岛王国语言尽皆视为邪恶魔法,感到恐惧、鄙视。
  文字
  据说文字由符文师傅发明,他们是群岛王国首批伟大巫师,或许为了保留太古语,而发明文字。龙没有文字。
  地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真符文,与符文文字。
  群岛王国的真符文包含创生语字词。真符文不仅是象征,更是创因:可让事物出现、令某桩状况发生,或实现某事件。写出此符文便是行动,行动的力量则依客观环境而定。大多数真符文只出现在古籍与智典中,只有受过专门符文训练的巫师才会使用。不过,其中有多种经常使用,连未经学习的一般人也非常熟悉,例如:写在门框上保护房子免遭祝融的符文。
  真符文发明很久之后,发展出一套与之相关却不带魔法的符文文字,用于撰写赫语。这种文字影响现实的能力与任何文字并无二致,换句话说,影响力虽然间接,却也可观。
  据说,兮果乙最初在风中以火写出真符文,因此真符文与创生语在同一时期出现,但此说可能有误,因为龙不使用真符文,即便识得,也不会承认。
  每个真符文都有其含义、言外之意,或特定范围的意义。赫语多少可予以定义,但这么说比较好:这些符文不完全是文字,而是咒语或行动。然而,真符文必须存在于太古语句,由巫师说出或写成,不能以陈述句呈现,须带有行动意图;施咒时还须辅以声音手势。满足这些条件后,文字或符文的力量才会完全释放。
  须书写记录时,咒文皆以真符文写成,偶尔也混入赫语符文。书写真符文,就如同说太古语般,保证所说必为真实——是人就须遵守。人无法以太古语说谎,龙却可以——至少龙是这么说。如果龙说谎,岂非证明它们所言为真?
  真符文在口语中的名称,可能是太古语中指涉的字词,或是译成赫语时的言外之意之一。常用的符文名字,一般说赫语的人都随意使用,例如庇耳(用以抵御火灾、风灾、疯狂)、西弗(一路顺风)、西姆(工作顺势)等;操弄魔法的人即使说这些人尽皆知的常用名字,也非常谨慎,因为这些名字其实都是太古语词汇,可能在不期中或意料外,影响事件本身。
  所谓「赫语符文六百」,其实不是用以撰写普通语言的赫语符文,而是真符文,附有「拴锁」,普通语言中无法启动。这些符文在太古语中的真名必须默记。求知欲强的魔法学徒会进一步修习「进阶符文」、「伊亚符文」及其他种种符文。如果说太古语无边无境,则符文亦然。
  日常赫语为了政务、商务、个人传讯、记录历史、故事、歌谣等,以赫语符文工整写成。多数群岛王国人民在数年就学时间中,便学数百到数千个字词。无论口语或书写,赫语在施法上都毫无用处。
  文学与历史渊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赫语符文成形,使叙事写作得以进行。此后,以歌唱或口语流传的《伊亚创世歌》、「冬颂」、行谊、叙事诗、歌曲等等,皆经人抄写,以文字保存。口耳相传的方式依旧存在。许多古文抄写本可避免内容差异过大或完全失传,但歌谣、历史为孩童教育的一部分,由口耳教学,藉由人声,一代传一代。
  古赫语与现代语在词汇及读音上有所差异,但硬记死背、定期背诵、聆听古典作品,也保存了古语言的意义(或许有助于遏止日常言谈中语言流失),赫语符文如同汉字,可包含多种不同读音及意义转变。
  行谊、叙事诗、歌曲、流行歌谣仍以口语表演的方式创作,创作者多为专业歌手。受欢迎的新作不久便写在大幅纸上,或收入丛集。
  无论表演或默诵,此类诗篇及歌曲的价值尽在内容,而非良莠不齐的文学质量。主要诗作手法有松散的格律、头韵、制式定句,反复构砌等,内容包括神话、史诗、历史叙事、地理描述、自然观察、农业活动、海洋知识,及手工艺、劝世故事与寓言、哲学、幻想、性灵诗篇与情歌等等。行谊及叙事诗通常经人吟诵,歌谣则由人演唱,伴以打击乐。专业念诵者与歌手可能以竖琴、六弦提琴、鼓及其他乐器伴奏。歌曲通常较少叙事内容,而多因曲调受到喜爱及保存。
  史书、记载,及魔法巫术,仅以书写形式留存,晚期常混合赫语符文及真符文。智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