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三天读懂金融学 >

第31章

三天读懂金融学-第31章

小说: 三天读懂金融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自动存款机或者通过ATM跨行转帐,虽然能省去跑银行柜台的麻烦,但是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费用也不低,使用要谨慎。

最不方便的还款办法就是每月跑到银行柜台,拿号又排队,除非你想锻炼身体和耐心。

Tips:现在部分银行开办了“还款通”之类的业务,即只要是“还款通”业务开办行发行的信用卡,在“还款通”范围内的各家银行柜台都受理还款业务,而且免费。部分网络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快钱”等,也能向签约银行的信用卡中还款,而且因为是业务推广期,手续费有优惠或者干脆免费。在部分城市的便利店等处,设有多功能智能支付终端,可以实现对签约银行信用卡的还款功能,也很方便。

五、分期付款

如果你已经熟练掌握上述4条,那请你考虑进阶到这条:分期付款。

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分期付款的。在银行信用卡网站上发布的分期商品可做免息分期付款,消费额度会按月显示在账单中。但是,分期付款在第一期要缴纳分期手续费的,多少跟期数有关,期数越多,手续费越高,目前最高不会超过7。2%。而且,银行信用卡网站上发布的商品价格可不一定比市面上低哦。

当你有大宗消费时,一些银行允许你电话申请临时调高信用额度,以及对该笔大宗消费申请分期付款。当然,申请是否被批准以及批准额度多少,往往取决于你之前的信用记录。不过还是要提醒你,除非银行正在进行某些优惠活动,零手续费、零利息,否则信用卡贷款的利率可是很高的,而且都是复利计息,不算明白,你可别轻易尝试!

还需注意个小问题:你的卡当时可用额度要足够支付手续费和第一期消费金额,否则无法办理分期。

六、能刷卡尽量刷卡

除非急需,还是避免从信用卡中提取现金,因为信用卡的提现手续费较高,一般为提现金额的3%,加上取现后按照每日万分之五计息、不享受免息还款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平时身上可以带一张借记卡,以备提取现金之需。

在香港等地贴有“银联”标识的商户刷卡消费时无须支付任何手续费,而如果提取现金消费则可能产生手续费。

信用卡现在一般都提供各种积分计划,不妨日积月累,刷卡积分,享受积分兑换的意外之喜。

同时,每笔刷卡消费的明细都会出现在账单上,便于对自己的财务支出进行归类总结,很多人往往消费时候很潇洒,拿到账单就懵了:天啊!我怎么花了这么多钱!刷卡消费的商户名称会出现在账单上,一目了然。

Tips:不论本市或在异地用卡,均应妥善保管好交易凭条,一方面,如果发生因跨行或者跨地区银行卡交易重复扣款等现象,应该凭交易凭条及时与发卡行联系;另一方面,如果随意丢弃凭条,也将给银行卡犯罪份子有可乘之机。

七、服务也“吃”钱

银行一些服务中,如挂失、补办新卡、补寄账单、账户变动短信通知等项目,一般也要收费。当对银行卡状态或账单项目存疑时,应及时与银行客户服务热线联系。

玩转银行卡

如果你为掌握了以上这些而沾沾自喜,那可就错了,这些“招”充其量可以为你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而要想真正玩转银行卡,你要做的还有很多。

举个用卡达人小F的例子吧。小F今年28岁,在北京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和妻子结婚两年,贷款买了套小房子,父母在老家生活,目前还没有宝宝。

小F的工资卡是一张甲银行的借记卡,他申请了一张甲行的信用卡,同时为妻子申请了该卡的附属卡,为老家的父母也办了该行的借记卡。另外因为经常出差,他还办了一张乙行与航空公司的联名信用卡。

小F将借记卡与信用卡进行关联,这样,他和妻子的信用卡消费都能通过这张卡实现自动还款了。小F还设定了定期自动汇款功能,每月给向住房贷款账户存入按揭款、向老家的父母汇去生活费,因为甲银行规定同行汇款免收手续费,所以,这样与过年时带上一大笔现金回老家相比既安全又方便。

小F事业发展不错,加上自己和妻子过日子精打细算,每月都能有一两千块的结余,经过甲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小F决定将一部分结余采取基金定投的方式投资某基金,为将来有了宝宝做储备。

小F不愧是IT人士,他还开通了网上银行专业版,家里的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电话费等统统通过这张卡支付。这样,小F的这张借记卡,就成了小F家的财务中枢,每个月,在网上银行查一下这张借记卡的交易明细,就能把全家一个月的绝大部分收支看的清清楚楚了。

第三节 股市“抄底”的时机到了吗——鸡尾酒会理论

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彼得·林奇,是麦哲伦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炫、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投资回报率曾一度神奇的高达2500%,其著作《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一问世便成为畅销书。

“股圣”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他1968年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1977~1990年,在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目前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在人们的眼中,彼得·林奇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8000美元,增值28倍,不过13年的时间。

这个“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他不是人们日常认识中的那种脑满肥肠的商人,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

◆成长之路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

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在当时,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但人们的意识还是相对保守,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视股票市场如赌场,把买股票等同于赌博行为,原本林奇也是这样想的,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考入宾州大学沃顿学院。他未放弃球童的工作,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象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的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因为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二的时候,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他是一个奇迹”

1969年,林奇已经毕了业,他来到富达,成为公司的正式职员。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些工作开始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线,他除了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基础。

8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当时的麦哲论基金规模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个小时的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

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当他发现一个即将走俏的商品便组织麦哲伦当即买下该公司的股票。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

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失败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出没有什么用处,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