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笑林大全 >

第45章

中国笑林大全-第45章

小说: 中国笑林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为:
  一日难支,足下分开两片
  念头太错,颈上须防八刀
  ——清·吴趼人《新笑史》
  夸张类
  说明
  夸张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二者的特点都是夸大其词、铺张扬厉。作为笑话体裁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夸张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以达到笑话本身“抑恶扬善”、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美目的。
  夸张类笑话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的。通过夸张,可以变平淡为奇崛,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而昭然,用生动之形象揭示抽象之哲理。这类笑话,最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经久而难忘。这里所选的三十几个故事,无一不具有这种特点。如旧题隋代文人侯白的《启颜录》记载为“痴生卖羊”故事,说的是南朝梁代的一位书呆子去集市卖羚羊,别人暗中用猕猴换走了他的羚羊,他竟然没有觉察到,还认为这猕猴就是他的羚羊,只是纳闷它为何没有了双角。这样一来,书生的“痴”也就令人过目难忘了。再如宋人邢居实《籍川笑林》记载的张丞相不识自家字,明人陆灼《艾子后语》记载为古齐国健忘者不识自家门、不识妻子的故事,虽然夸大了主人公健忘的特点,但却使人感到合情合理,而无荒诞之嫌。这些故事,形象鲜明,理趣横生,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夸张类笑语总起来说,是为了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良苦用心。欣赏这类笑话,首先要了解作者谋篇施墨的点睛之笔——夸张了什么?为何夸张?
  这个“点睛之笔”是故事的“笑”眼,通过这一“笑”眼,广大读者朋友尽可在捧腹之乐中回味作者的深层理趣。
  痴生卖羊
  传说南朝梁代时有一位书生,为人呆痴但又有些口才。他从来没见过羊。有一次,别人送给他一只漂亮的羚羊,他以为是一般的羊,便用绳子拴住羚羊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他讨要的价钱并不多,但卖了好多次都没卖掉。后来集市上的人们知道了这卖羊的书生原来很痴呆愚钝,众人便暗暗地牵来一只猕猴偷换了羚羊。这书生看到猕猴,还以为是他的羚羊呢,只是奇怪它为何没了角,样子也变了;又看见猕猴乱蹦乱跳,心想可能是市场上的人们把它的角锯掉了,但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疤,不足为凭,于是只好忍气吞声不做声。
  集市散了,书生牵着猕猴往家赶,一路上悠哉游哉,歌而咏之曰:“我有一奇兽,能肥也能瘦。往日馨膻气,今天一身臭。数次牵入市,三天卖不售。头上失掉皂荚子,面孔变成橘皮皱。”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同州憨夫
  隋朝初年,有一个同州人背着麦饭到京城长安售卖。行至渭水上,河里已结满了冰。他因赶了半夜的路顿觉饥肠辘辘,想吃点麦饭,但又没带水,便砸开冰取水。他看见和碗口一样大的冰孔,心想,这下可好了,冰孔正好当碗,遂把麦饭倒在冰孔中,倒一点,散一点,把一袋子麦饭倒光了,也没有和成麦饭。他只顾自个儿在冰上叹惜,竟不知所措起来。
  过了好长时间,冰孔里的水渐渐清澈了,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同州人乃大声疾呼道:“原来偷我麦饭的正是这个家伙!这个鬼贼真不知足,还故意仰着脸看我呢。”于是便照冰孔挥拳打去。水混浊了,人影也不见了,他方才愤愤不平地大骂而去,并惊诧地自语道:“这个贼人刚才还在这里,怎么一转眼就走远了?”到了岸上,看见有许多细沙,便用布袋装满沙子背回家去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卖黑豆者
  隋代有一个呆痴之人,推了一小车黑豆到京城长安去售卖。走到灞桥翻了车,黑豆全掉在水里。此人便火速回家,打算叫家人们来捞黑豆。
  刚走后不久,灞桥边店铺里的人们便争着从水里捞走了黑豆,一点儿也没留下。等到那人带家人来打捞时,河里只有一些蝌蚪,游戏往还。那人还以为蝌蚪是他的黑豆呢,便带着人下水捞龋蝌蚪见了人,一时惊散。
  此人怪叹良久,说:
  “黑豆啊,黑豆,你不认识我,反而背着我走去。可怕的是我不认识你了,你怎么突然长出尾巴来啦?”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王德仁健忘
  隋代有个名叫王德仁的尚书员外郎,为人最是健忘。
  有一天,他退朝回尚书省,竟糊里糊涂地误入尚书令办公厅,并说这就是他的办公室,大声传唤番官(侍从人员),他自己则端坐在尚书床上,令番官快取线鞋来给他脱靴换上。
  有人来拜望尚书令,见王德仁正坐在尚书床上,便提醒他说:“这是在尚书省,尚书令在这里。”王德仁吓得狼狈不堪,越阶而逃,跑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未来得及坐下,便急匆匆去上厕所,把官笏交给身后的番官。番官双手拿着他的官笏站立于厕所门旁。
  王德仁从厕所里出来,见番官抱笏立于厕所门旁,便惊问道:“您是哪位官人?”番官回答道:“我是一向侍从您的人。”王德仁这才醒悟,便接过官笏到办公室坐下。忽然又看见刚才那位番官站在身旁,于是又问道:“你是何人?”番官答曰:“是番官。”王德仁便拿着官笏走近他身边,边挹边问:“您作官来有几番?”番官见他问得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遂掩口而退下。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不知妻子是何人
  鄠县有一个好忘事的农夫。有一天他带着斧子到田里去砍柴,他的妻子也随他一块去了。到了田里,农夫不觉便意频频,便急转身到旁边大便,于是把斧子放在地上。
  大便毕,农夫返到田里,忽然看见地上的斧子,欣喜若狂地对妻子说:“我捡了一把斧子。”边说边手舞足蹈起来,结果踏踩着他刚才的粪便,大喊道:“这把斧头原来是有人在此大便才遗忘在这里的。”
  他的妻子见他这样昏聩健忘,便郑重其事地提醒他:“刚才你带着斧子来砍柴,因为到旁边去大便,才把它放在地上的,你怎么忘得这么快?”
  农夫听了,愈加疑惑不解,便仔细地端详着妻子的面孔,惊问道:“这位娘子贵姓?我过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现在怎么想不起来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湖涂洛阳令
  隋氏人柳真,曾官至洛阳令,他为人恍惚多忘,糊里糊涂。他任洛阳令期间,有一个人犯了合当杖打的罪。柳真看了这人的罪状,不觉大怒,便传令手下人拿棒杖来打,并脱光这个犯人的衣服,令他坐在院子里。正要举杖打时,忽然来了一位客人。柳真遂放下棒杖,带客人到房中说话。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罪犯因耐不住寒冷,便暂时起身蹲在厅堂屋头晒太阳,并把棉袄散披在身上。
  不一会儿,柳真送客出厅门,回来时远远望见此罪犯,遂大声喝斥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在我厅堂边捉虱子?”这人见柳真竟忘了自己是罪犯,遂慌不择路地逃出衙门,柳真也不再追问。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痴人村
  鄠县董子尚村,一村人都是呆痴。有一家想买个奴仆,父亲让儿子带着很多钱去长安城买奴仆,并交待其子说:“我听说长安城的人卖奴,大都不让奴知道,先把奴藏在别处,然后与买主商定价钱。遇到这样的卖主,必能买到好的奴仆。”
  其子到了长安城里,在卖镜子的市场中行走。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的身影,既年轻又健壮,便以为卖主想卖高价,故意把奴藏在镜子里。于是指着镜子里的身影问卖镜人:“这个奴卖多少钱?”卖镜人方知他是个呆痴,诳骗他道:“这个奴价值十千。”他便付给卖镜人十千钱,把镜子买下,揣到怀里走了。
  回到家门口,其父早在那里迎候,问道:“你买的奴在哪里?”他答曰:“在我怀里。”其父说:“拿出来看看好不好?”其父便取了镜子来照览,但见镜中有一眉须皆白、满脸黑皱纹的老头儿,直气得破口大骂,挥拳欲打其子:“哪有用十千钱的高价钱买这样一个老朽之奴的,我非打死你不可。”说着抡起棍棒来就打。其子吓得慌忙跑到母亲身边求救。
  母亲抱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对其夫说:“我来看看究竟买的什么样的奴儿。”夺过镜子就看,正看到自己与小女孩的身影,便大骂其夫道:“你这个傻老头子,真是蛮不讲理!
  我儿只用十千钱就买回来母女两个奴婢,你为啥还嫌贵?“老头儿这才转怒为喜。等到把镜子收起来的时候,奴婢也就无影无踪了。一家人都说奴婢一定是胆小怕羞,藏起来了不肯露面。
  这家的东邻有一个巫婆,村中人都认为她占卜得很准。老父便到她那儿问卜,看她能否知道奴儿藏在何处。巫婆说:“实话告诉您吧,这是因为鬼神没饭吃,钱财没聚集,所以把您家买的奴儿给藏起来了。您可以择一个黄道吉日多多地置办酒席来求请一下。”于是老父便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大设酒筵宴请巫婆。
  巫婆到了他家,将镜子悬挂于门楣上,嘴里振振有词,既歌且舞起来。全村人都来观看,看到镜子,都惊羡道:“这家真有王侯之相,买了这么好的奴儿。”然而镜子系得不牢,竟掉在地上摔成两片。巫婆忙取起两片镜子相照,看到各有一个身影,大为欣喜,对主人说:“真是上天神明赐给您家的洪福,令一奴变成两婢啊!”因而歌咏道:
  “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飨。买奴合婢来,一个分成两。”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不识自家字
  张丞相酷好草圣张旭之狂草,但他的字却写不好,为同僚们所讥笑。他本人却泰然自若,不存介蒂。
  一天,张丞相偶然吟得一诗句,便索笔疾书,满纸龙飞凤舞,人莫能识。丞相让他的侄子誊抄。侄子每遇波折奇险之字,便惘然搁笔,拿着字问丞相:“这是个什么字?”张丞相熟视良久,终不能识之,遂训其侄:“你为何不早问,致使我忘记了是何字。”
  ——宋·邢居实《拊掌录》
  吝啬鬼
  有一个人家境富有,而生性却极吝啬。他的一位堂弟到京城去谋职,临行前来与他告别,他迫于兄弟之情不得已送给堂弟一千钱和一壶酒,并修书一封:
  “贤弟:值你赴京高升之际,为兄我特地送给你筋一条,血一壶,这两个物件为兄我忍痛割爱,捶胸顿足呈上,还请你这个铁心肝人笑纳。”
  ——宋·无名氏《籍川笑林》
  火烧衣裳
  有个斯文先生,性格非常宽缓,言行从不急躁。
  有一年严冬季节,他和一位友人围着炉子烤火,忽然看见友人的衣角正被火燃着,便慢条斯理地对友人说:“有一件事,我看到好长时间了,本想告诉您,但又怕您性子太急;如果不告诉您呢,又恐您受伤太重。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告诉您对呢?还是不告诉您对呢?”
  友人忙问是什么事情,他不急不躁地答道:“炉火燃烧了您的衣角。”
  友人慌忙脱衣灭火,怒斥他道:“你既然发现这么长时间了,为何不及早告诉我?”他笑了笑,摇头晃脑地反驳道:
  “我说您性子太急躁吧,怎么样?果如我言。”
  ——宋·无名氏《籍川笑林》
  健忘
  齐国有一个健忘的人,走起路来忘了停脚,卧倒在床上就忘了起床。他的妻子对此深以为患,对他说:“听人家说百里外有位艾子先生滑稽幽默,多知多识,听他讲话,能够医治百病,你何不去他那儿学习学习呢?”这人连声点头说:
  “好吧!”于是骑着骏马挟着良弓矢去师事艾子先生。
  还没走出三十里路,就有便意,于是下马大便,把矢插在地上,把马拴在树上。大便毕,往左一看,望见了矢,惊呼道:“太危险啦,这个矢是从何处飞来的,险些射中了我!”往右一看,发现了马,不觉欣喜若狂:“虽虚惊一场,但却得到了一匹良马。”遂牵马欲走,忽然双脚踩着了自己的粪便,气得他顿足捶胸破口大骂:“真晦气,踩了两脚狗屎,把我的鞋给弄脏了,太可惜啦!”于是,跃马加鞭,掉转马头回府。
  不一会儿就到自家门口,在门外久久徘徊,问道:“谁在这里居住,莫不是艾老夫子的寓所吧?”其妻出来开门,知道他又忘事了,连连责骂不断。他熟视妻子良久,怅然而问道:
  “娘子与我素不相似,何故出语伤人?”
  ——明·陆灼《艾子后语》
  悔棋
  有两个人在屋里下象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