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笑林大全 >

第18章

中国笑林大全-第18章

小说: 中国笑林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问道:“如果这样的话,我家也须养条能叫的狗,但到哪里去弄呢?”
  侯白回答说:“我家倒是新养了一群狗,不过它们叫的声音与别的狗不同。”
  官问道:“它们叫出来什么声音?”
  侯白答道:“它们‘呜呜’地叫。”
  官说:“你不懂狗,好狗应当‘汪汪’地叫,‘呜呜’叫的,都不是善叫之狗。”
  侯白的朋友们在门外听了,都掩口而笑。侯白知道自己已赢了一桌酒席,便对官说:“我知道了。以后一定出去寻访善叫的狗。”说完即告辞出来。
  ——旧题隋·候白《启颜录》
  “蹲鸱”是什么
  唐朝张九龄知道萧炅(jiǒng)不学无术,所以经常拿他开玩笑。有一次,张九龄派人给萧炅送去一些芋头,故意把芋头写成“蹲鸱”。“蹲鸱”是芋头的别名。因大芋头形状像蹲伏的鹞鹰,所以古书上常有此称呼。而萧炅捎回条子答道:
  “芋头已收到,只是没见到蹲鸱。我家虽多异物,但也不愿见这样的恶鸟。”
  张九龄把萧炅的回信拿给客人们看,引起满座大笑。
  ——唐·朱揆《谐噱录》
  渐至佳境
  晋人顾恺之吃甘蔗时,每每倒过来先吃尾。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叫渐至佳境。”
  ——唐·朱揆《谐噱录》
  所出相同
  三国时吴主孙权让太子嘲弄诸葛恪,曰:“诸葛恪吃马粪一石(dàn)。”诸葛恪答道:“臣能戏君,子能戏父,那么我就让太子吃鸡蛋三百个。”孙权问诸葛恪:“别人让你吃马粪,你却让他吃鸡蛋,这是为什么?”诸葛恪答道:
  “反正这两样东西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
  ——唐·朱揆《谐噱录》
  阿婆舞
  唐朝人郑(cǎn)设宴招待赵国公李绅,让舞妓助兴。舞妓年已老,伶人孙子多便献口号讥嘲说:
  相公经文复经武,常侍好今兼好古。
  昔日曾闻阿武歌,今日亲见阿婆舞。
  其中的“阿武”指武则天。
  ——唐·朱揆《谐噱录》
  恩爱诗
  有一对夫妻恩爱无比。有一次,丈夫从外面回来,看见妻子正在吹火做饭,就作了一首诗送给妻子。这首诗说:
  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
  遥看烟里面,大似雾中花。
  这件事被邻家的女人看见了,这女人等到自己的丈夫回家后,对丈夫说:“我常见咱们邻居家夫妻恩爱,十分多情。刚才他家丈夫回来,看见妻子在吹火,还作诗赞美,你就不能学学人家?”
  丈夫说:“他的诗里说了些什么?”妻子就把自己刚听到的诗念了一遍。丈夫说:“你也去吹火,我也为你作一首。”其妻便学邻居家妻子的样子吹火。丈夫看了,作诗道:
  吹火青唇动,添薪黑腕斜。
  遥看烟里面,恰似鸠盘茶。
  “鸠盘茶”是佛教中恶鬼的名字。
  ——唐·无名氏《笑言》
  喷帝
  唐玄宗与他的兄弟们关系密切,称宁王为“大哥”。玄宗常与诸王一起吃饭,有一次宁王吃饭时呛了一口,打了个喷嚏,饭渣喷到了玄宗脸上。宁王惊惭不已。玄宗见他既惭愧又紧张,想安慰他,便问:“你呛饭了吗?”优人黄幡绰在一旁答道:
  “这不是呛饭,是‘喷帝(嚏)’。”
  玄宗听了大笑起来。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猴似文树
  唐明皇时西安牙将刘文树口才很好,擅长奏议对答,明皇经常夸奖他。刘文树下巴上有胡须,相貌很像猴子,明皇命令优人黄幡绰作嘲语讥笑他。
  文树很不愿意别人说他像猴,便暗地里给幡绰送礼,让他不要讥笑自己像猴子。幡绰答应了他。后来黄幡绰在朝廷上向明皇进嘲语说:
  “可怜好个刘文树,胡须共颜腮边祝文树面孔不像猴,猴子面孔像文树!”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
  暗中摸索
  唐中书令许敬宗记性不好,见过的人过后多忘记。有人说他太健忘,他答道:
  “都怪你姓名难记,如果遇上何、刘、沈、谢这样的大姓,暗中探索着也可认出来!”
  ——宋·高怿《群居解颐》
  妻子不怪
  唐吏部侍郎李迥秀为人恢谐机警,有个到京城候选官员的人未被选上,临回故乡时来找李迥秀说:“我羞于见到来时的路。”迥秀便问他从哪条路来的,那人答道:“从蒲津关来。”
  迥秀便说:“那你就取道潼关路回去。”
  那人又说:“我没脸回去见妻子。”
  迥秀道:“贤妻本来就了解你,料她也不会怪你。”
  ——宋·高怿《群居解颐》
  史思明歪诗
  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已败,史思明还在作乱。他率叛军到东都,正赶上樱桃初熟。
  当时他儿子被封怀王,在河北。史思明便要捎些樱桃给儿子,还附上了一首诗:
  樱桃一笼子,半赤已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周至当时在史思明儿子的军中。诗写成后,众人便竞相吹捧,都说:“明公这首诗真是绝妙。不过后两句若改成‘一半与周至,一半与怀王’,就与上面的‘黄’字押韵了。”史思明闻言大怒,说:
  “我儿子怎能居周至之下!”
  ——宋·高怿《群居解颐》
  清凉伞
  宋代朝廷有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称为“两府”。进入两府的官员,出行时可用清凉桑有个侍郎官叫刘子仪,三次进入翰林院,想借机提升到两府中做大官,都未能如愿,于是情绪很坏,在家装玻朝廷中同僚相继来看望,向他询问病情,他说:“我的病因是虚热上攻所致。”
  当时,大臣石中立正好在座,他立刻插话说:
  “此病只须一服清凉散(伞)马上就好!”
  ——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
  “卖韭黄”
  宋代杨亿曾经告诫自己的学生:写文章应该避免用俗语。事后不久,杨亿在给皇帝的表章中写道:“伏惟陛下德迈九皇。”这是颂扬皇帝的德行超过了上古传说中的九位圣明君主。而杨亿的学生郑戬(jiǎn)想起了老师的话,便问杨亿:
  “请问什么时候能卖青菜?”
  杨亿听后哈哈大笑,挥笔改掉了那句话。
  ——宋·欧阳修《归田录》
  只求死药
  艾子事奉齐宣王,有一天上朝的时候,面带忧色。齐宣王很纳闷,便问他忧愁的原因。
  艾子说道:“我很不幸,小儿子患了病,本想告诉大王,但又想大王知道了也没什么用,所以虽然人在朝廷上,但心里还是挂念着儿子。”
  宣王说:“为什么不早说?我有良药,你拿回去给儿子吃了,很快就会好。”说完就找来药赐给艾子。
  艾子拜谢后,接了药带回家,给儿子吃了。上午吃过药,不到中午儿子就死了。过了一些天,艾子更加难过,宣王问明了原因,伤心地说:“你死了儿子我很难过,赐你黄金用来埋葬他吧。”
  艾子曰:“夭折的孩子无资格受国君赏赐,但我想要求一样东西。”宣王问:“你想要什么?”艾子答道:
  “想要大王前几天赐给我儿子的那种药方。”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喂驴
  齐地天气寒冷,春很深时,草木多未发芽。有一次刚立春,有个老农提了一筐苜蓿献给艾子,说:
  “这东西刚长出来,我们未敢品尝,先拿来献给您。”
  艾子很高兴,说:“劳驾你给我送来这样的新鲜东西。但我尝过之后,下一个该献给谁?”
  老农答道:
  “献给您之后,就割去喂驴了。”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少惹麻烦
  田巴住在齐国的稷下学官,赞许三皇而非议五帝,与人论辩,一天能驳倒千人,其口才没有人能胜过。他的弟子禽滑厘外出,遇到一个老太太对他作揖说:
  “先生不是田巴的弟子吗?您一定学到了田巴的口才。我有件事弄不懂,想请教您。”
  禽滑厘说:“您说出来,看我能否驳倒您。”老太太说:“马鬃向上长而短,马尾向下长而长,这是为什么?”禽滑厘笑道:“这很容易,马鬃向上,是逆势生长却要逞强,所以天使之短;马尾向下,是顺势生长,而很顺从,所以天使之长。”
  老太太又问:“那么人的头发逆势向上,为什么长?胡须下垂,是顺势,为什么短?”
  禽滑厘茫然无词,便说:“我的学问还没到这么深的程度,待我回去请教一下老师。您可以留在这里,等我回来再告诉您。”
  禽滑厘马上去见田巴说:“刚才弟子出门,一位老太太问我为何马鬃短、马尾长,我以逆顺之理回答他,对吗?”田巴说:“很好。”禽滑厘又问:“可是她又问我为何头发逆而长、胡须顺而短,我不知怎样回答,请老师教我怎样驳倒她。她还在外面等我,请您告诉我该怎样说。”
  田巴低头想了半天,才用排行称呼禽滑厘说:
  “禽大禽大,以后没事你要少出门!”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河东狮吼
  北宋人陈慥(zào),字季常,住在黄州歧亭,自称龙丘先生。他很好客,喜欢养歌妓。但是他妻子柳氏很凶暴也很嫉妒。所以苏东坡作诗调侃陈慥说:
  龙丘居士亦可铃,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子,指柳氏。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一觉抵三觉
  苏东坡喜欢调侃,常与丞相吕微仲开玩笑。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吕微仲,正赶上微仲在睡觉,很久不出来接待。东坡等得很不耐烦。过了好长时间,吕微仲才出来,两人相见说话。屋里有一个葛蒲盆,里面养了一只绿毛乌龟。苏东坡便说:
  “这个龟不算稀奇,如果是六眼龟,就难得了。”
  微仲问道:“六眼龟出自何处?”
  东坡答道:
  “当年后唐庄宗时,林邑国进献了一只六眼龟。当时优人敬新磨在金殿下进口号说:‘不要闹,不要闹,听取这龟儿口号:六只眼儿,分明睡一觉,抵别人三觉!”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以贱物为名
  宋代欧阳修最不信佛教。有一次,一个和尚在欧阳修家里,见他有个小儿子乳名叫“僧哥”,便半开玩笑地对欧阳修说:“您并不尊重佛教,怎么给儿子起这么个名字?”
  欧阳修笑道:
  “按风俗,一般人家的小孩,要好养,往往用贱物作小名。我叫他‘僧哥’,就像一般人家把小孩叫做‘驴子’、‘狗子’
  或羊、马一类一样。“
  ——宋·邢居实《拊掌录》
  酒色致罪
  欧阳修与别人行酒令,约好每人作两句诗,诗的内容必须犯罚徒刑以上的罪才行。一个人说:
  “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
  另一个人说: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轮到欧阳修,说:
  “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
  人们问他为何诗中没有犯罪的内容,他说:
  “到了这种时候,徒刑以上的罪也能犯下了!”
  ——宋·邢居实《拊掌录》
  在人脸上打草稿
  有个人叫陆东,做苏州通判官,并代理知州。有一次他判了一个人的流放罪。古时流放的人要用刀在其脸上刺字,陆东就命令在这个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的字样。
  刺完之后,下属人员相互议论说:“凡是说‘特’的,都是罪没有那么重,而由于朝廷一时的旨意才判刑的。如今这个人本来就该发配,再用‘特’字,就不符合官府行文的通例了。”
  陆东听了这话后,非常害怕,赶紧把“特刺”二字改成“准条”,并下令在犯人脸上重新刺。此事传出之后,人们都笑他。
  后来,有人向朝廷中书省和枢密院推荐陆东,说他有才能,建议提拔。参知政事石中立听到后说:
  “我知道此人。不就是代理苏州知州时在人脸上打草稿的那位吗?”
  ——宋·魏泰《东轩笔记》
  竹叶太少
  宋时钱塘有位读书人作了一首《竹诗》,献给苏东坡,诗中有两句:
  “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
  东坡开玩笑说:“你这竹子叶似太少。”那人未解其意,东坡笑道:
  “十根竹子才生一片叶,还能说叶多吗?”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看灯
  宋时司马光在洛阳闲居。正赶上正月十五放灯。夫人想出去观灯,司马光说:
  “家里就点着灯,何必出去看?”
  夫人说:“也顺便看看游人。”司马光说:
  “难道我是鬼吗?”
  ——宋·吕居仁《轩渠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