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

第41章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41章

小说: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戏。这种情况在各大中城市非常普遍。

当然如此运作,我们不能够否认人家确实可以赚到一些钱,多少年下来活得的确还比较滋润。通过复制不断培养老客户,不断去宰老客户的模式,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但在实际上,他们已经放弃了做大做强的可能。而那些质量标准始终能够一以贯之的特色餐饮,刚开始看上去有些笨拙,老板脑瓜不够灵光,后来居然生意越做越大,有了一定客户资源和口碑效应之后,就开始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实施扩张,其中很多企业现在都已经做到上市公司的水平。那些本来有特色的餐馆,倘若能一直遵守诚信,最起码多开几家分店是没有问题的,发展程度自然比现在好很多,可他们白白浪费了很多机会。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草根创业者从创业伊始,就是奔着捞钱去的,直接将诚实守信这些东西丢进垃圾堆,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这些人的命运最终自然也不必多言。

铁律87 怎样判断你进入的领域是红海还是蓝海?

某个领域是红海还是蓝海,和进入者多少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呈高度正相关性,而与是否属于新领域关系不大。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博弈,当社会普遍看好某类项目之时,即使真的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其十有八九也是红海。

在不少人的意识当中,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机会,是一座未被开发的金矿,只要早日进入,就等于为自己打开了实现财富传奇的大门。还举了一大堆例子来论证此事,比如石油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钢铁行业迅猛发展成就了多少人,IT行业崛起成就了多少人,互联网行业崛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房地产行业兴起又成就了多少人,新兴领域似乎从来就直接等同于蓝海。具体的榜样如数家珍地就有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王永庆、史玉柱、马云等。这种看法针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而言,属于真理,而在资本严重过剩的条件下,则会存在很大问题。

在目前境内外资本都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只要有某领域被普遍看好,就会有大量的游资进入。同时由于大家都认为,只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回报率都是成百上千倍的,因此行业投资饱和程度和竞争惨烈程度甚至要远远高于成熟领域,这就意味着导入期所要耗费的时间变得更长,配套资金量更是高得惊人,甚至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近些年来比较典型的就有视频网站、交友网站、新能源、环保项目、生物制药、大屏幕分众广告等,这些领域都被认为是前景无限的领域,当属蓝海,只有进去的人才知道竟然是一片血光,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满园春色。

我的一位朋友,她公公属于技术专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于2008年在北京创建了一家专做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公司。本来感觉这一领域前景广阔,到达一定临界点后可以高速成长,属于目前少有的蓝海市场。没想到这个领域看上去很冷门,实际上投资者还真的不少,很多还具有优质人脉资源,两年多下来,已经砸进去接近300多万元的资金,连一个水花都没溅起来。好在她公公是老北京人,在五环之内拥有四五套房产,同时又属于典型的事业型理想主义者,并且非常自信,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做起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大不了资金不济的时候将房产变卖掉。虽然我对这一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但直觉是此类项目导入期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所需配套资金至少数千万,他们的实力根本支撑不了,最终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是拥有极其重要的人脉资源的合伙人。

一个领域是否属于真正的蓝海,这个跟不同投资主体的实力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是千万级投资商,具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并有充分的给养保障能力,只要行业本身确实有巨大潜力,这一领域对你来讲,无可置疑地属于蓝海领域。倘若你基本算是一个草根创业者,所能投入的资金只在100万元之内,即使纠集到几个合伙人,可动用的资本最多也不超过500万元,资金量上准备不足,再加上进入者太多,这个领域对你来说就注定是红海,最终结局连皇子伴读都赶不上,只能以非常凄惨的命运收场。

一个领域是否属于真正的蓝海,固然与该行业未来的成长性有很大关系,但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和产能是否过剩。无论是新行业还是老行业,如果投资规模和产能远远大于未来数年可预计的市场容量,整个行业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红海,投资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得不面对惨淡经营的境地,对实力、信心、毅力都是比较极端的一种考验。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领域,虽然在市场培育期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承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却能够支撑有关企业在10~20年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并成长为叹为观止的明星企业。

与自然科学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明显的博弈属性,尽管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的确很好,但只要这种趋势被大家都认识到,甚至成为社会共识,就很容易导致一哄而上,投资和产能过剩,竞争的惨烈程度和生存下来的难度,甚至远远超过原本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好事儿倒成了坏事儿,而那些普遍不被看好的领域,反而有可能成为黑马。在很多非常成熟的领域,同样存在着盲目跟风的问题。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很多常规的市场,莫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别人淘汰掉,能够笑到最后。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但在大致上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经济实力或者人脉资源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换言之,无论是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都存在着一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在某一阶段只要供给远远超过了需求,这个领域就处于阶段性红海状态之中,即使它属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高增长潜力的行业,也不能例外。古来就有“花多色不艳”、“油多菜不香”、“物以稀为贵”等类似的说法,其实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这个道理。其实不光物品供需层面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在人才的社会供需方面,也存在很多类似情况。一般认为农民工属于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但稍微有一些技能的,现在日收入都在150~500元,而很多戴着硕士博士头衔的白领,月薪处于2000~3000元的也并不鲜见。当出租车和司机较少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曾是令人艳羡的高收入人群,而目前则被调侃为“现代版骆驼祥子”。

铁律88 现下,网络创业的压力已经多于机遇

在信息海量的时代,如何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怎样更加容易被发现,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是因为如此,基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创业难度越来越大,导入期会更长,耗费的心血会更多。

近些年来,草根阶层通过淘宝网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如果你随意梳理一下自己认识的朋友,肯定会有那么几个在淘宝网上开店的。有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淘宝商城联合100多品牌的5折大促销活动,吸引了数千万的用户参加,当天淘宝商城的交易额达到9。36亿元,已经超过香港一天的社会零售总额,其中有两个商家单日销售超过2000万元、5个商家超过1000万元,180多家超过100万元。在网购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的主流生活方式的今天,其内容已经不仅限于购买衣服、数码产品、化妆品等小件商品。更多人装修房子的建材、家居用品都会在网上购买。另外,我们还不断接收到这样的消息,说某人现在在淘宝网店上的年营业额超过了500多万元,某人目前在淘宝网店上的年营业额达到了数千万元,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杭州女“七格格”淘宝网店销售额在2010年有望达到1。5亿元,而做到这一点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

这样的业绩让很多做实体企业的老板都会感觉十分眼红。试想一下,开服装工厂的企业,如果一年要取得1。5亿元的销售额,得需要多少销售人员,得需要多大分销网络,还得多少差旅费用,最后能有10个点的纯利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自己设计服装、找工厂代工生产,然后通过淘宝网店销售,粗略估计应该能有接近30个点的利润。

但同时我们也经常能对周围朋友的一些网店的经营情况有所了解,绝大多数网店连最起码的访问量都保证不了,不少人也是用尽了心机,但起色还是不大,而且越是新近开设的店铺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人只能靠朋友施舍来象征性地完成一点销量。同样是在淘宝开设网店,之所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经营网店很多东西是与实体店相通的,比如业绩好坏往往和所经营的领域、种类丰富程度、款型和花样、商品名称、品牌组合等诸多因素有很大关系。比如,IT产品、图书、服装、化妆品、光盘等相关产品,特别是品种齐全、款式新颖的店铺,业绩往往会好很多,而很多偏门的土特产,特别是地域局限性很强的商品,效果自然要差一些。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创业者的眼光和市场的磨合需要有一个过程。

与传统的商贸经营一样,网店的经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能否找到优质货源有着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创业者越接近初始货源,或者越接近产业集群地,自己商品的丰富程度和价格越具有竞争优势,在互联网比价相当便捷的情况下,自然会具有一些先天优势。比如在淘宝网上开店比较成功的一些案例,绝大多数或者是自己独立创意设计或者是来自于产业集群地或者传统物流集散地,比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义乌这样的地方。

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发展,淘宝网已经出现了一批“品牌化”的店铺,同时商铺数量也越来越多,几乎海量。淘宝网尽管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但其本质上仍属于媒体。在供给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草根创业者新开户的信息,被用户和受众有效发现的概率基本上越来越低。本来在信息传播领域就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而淘宝网店铺点击率、用户评价、商铺等级、信用评估等一系列规则,在客观上又进一步强化了“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力度。这些都造成了店铺开得越晚、店铺开的时间越短,越难以突破传播规律上的临界点,在淘宝这样的平台上创业,所需的导入期越长,在导入期上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要远远超出在小区门口开一家便利店或者服装店。别的暂且不说,光做各项指标的优化,就是一个十分耗时耗力的事情,其难度之大,往往会超出创业者最初的想象,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如果草根要选择淘宝网创业,动手越晚,就越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有百折不回的境界。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淘宝网上开店也一样。网络经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尽管作为后来者,在导入期内会承受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而且想通过这个渠道来支撑自己事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只要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坚持下去,一旦突破临界点,业绩就很容易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做大做强的周期要比传统模式短得多。“七格格”在4年多的时间内做到1。5亿,如果换成传统渠道模式,至少需要8~10年时间。

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专题会让很多人看了之后非常不爽,因为现在社会上越来越认为在淘宝网开店是低成本创业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途径。但本文的意图不是打击草根们通过淘宝创业,而是希望朋友们能够非常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选择一种更为适合自身情况的方式去创业。一旦选择网上开店模式,就要抛弃原来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步一个脚印,把路子走踏实了,去迎接真正的曙光。而非抱着迅速暴富的心态而来,坚持上一年半载之后承受不了打击就选择放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多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以非常急功近利的心态来看待网店。我曾与一位朋友笑谈,在淘宝开网店成功,对创业者是有很高要求的,一是两到三年内没有将生存之本压在网店上;二是能以一种近乎痴迷的心态来打理,即使收效有限也能乐此不疲;三是要有超乎常规的毅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铁律89 一以贯之的精神不能随着业务量的波动而波动

在创业期间,无论业务是多是少,都要确保正常的营业状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对客户资源积累有着巨大的伤害。如果感觉实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