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购买者的人数为250~300人。如果每人身上赚200元的利润,一年下来毛利为5万~6万元,其房租、水电、装潢、税费等各项费用约为3万元,最终的纯利润为2万~3万元。实际上,以上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还没有考虑这些男性消费者的年龄、职业、收入、品牌偏好,以及那个男性品牌服务店的款式、颜色、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有无雇员经营,市场上跟风者多少等因素。如果综合考虑以上要素,该男性品牌服装店能够在当年实现收支平衡已属不易。如果店主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一年左右关门基本没有悬念。
在精品图书超市案例中,其需求群体的极限基本上是6万县城常住人口,而实际上的需求群体则更可能是3万城镇户籍人口,因为如果按照1%的需求概率来计算,该县城有需求的人数最多不超过600人,单位图书的利润额要比服装小得多。就按每个需求者人均贡献利润50元计算,年毛利极限为3万元,这个赢利状况勉强能够弥补当年成本。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对精品图书感兴趣的更可能是吃财政饭的那个群体,而且对精品图书感兴趣的人不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中的购书者,中间存在着一个转换比例。此外就算有600人到这个书店购书,大多数人也就是购买一两本,而目前每本图书的价格基本上不超过50元,实际上多在25~40元之间,每位购书者的利润贡献水平不超过20元,一年下来该书店的毛利最多不超过12000元。即使坚持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关门自在预料之中。
成功商业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项目具有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能够实现自我滚动发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表面上即使再风光,最终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当然,即使好的项目,前面也存在一个导入期,导入期是难以真正赢利的。在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比较极端,即使放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也未必能够赢利。实际上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创业成败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这里重点谈的是人口基数与商业模式的关系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如果放在大中城市,最起码还存在着成功的可能。即使受地理位置限制,所能辐射的半径和人群有限,也可以通过广告和口碑营销等手段吸引目标消费者,慕名而来的就会络绎不绝。在大中城市中,某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有时候可能需求概率很低,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需求者的绝对数量还是能够支撑起该店的正常运营,而人口基数较小的县城和乡镇,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人口基数较小的很多地方,虽然也存在各种独特需求的消费者,但当地商家提供的基本都是人们日常的消费必需品,而且越是人口基数小的地方越是这样,有独特需求的人,只能跑到人口基数较大的地方去消费。基于同样的逻辑,从总体上来讲,人口越多的地方机会越多,行业的细分程度越高,越是比较独特的定位越容易生存下来,商品和服务越显得丰富多彩、百花争艳,奢侈品和高端服务越容易发展壮大。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样发生在上面两个案例的那个县城中。虽然诊所(该案例中正规医院除外,此处诊所指的是私人小诊所)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需求概率大约为10%,年人均利润贡献率为100元,计算下来当地诊所年毛利润总额大致在60万元。开诊所本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商业模式,无奈当地私人诊所接近30家,平均每家年毛收入2万元左右,去掉房租、水电、税费等成本,平均每家纯收入约1万元。任何行业的收入都呈“马太效应”分布态势,诊所行业也是如此。在全行业平均利润水平都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大多数诊所实际上都处于入不敷出、亏损经营的状态中。同样是诊所,北京等地的社区诊所基本上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再差也不至于沦落到亏损经营的地步。如果按照人口诊所比例来看,北京大约两万人拥有一家诊所,密度要远远低于案例中的那个县城。
以上规律所适用的范围,基本上属于销售半径较短的居民消费品零售领域。工业品和特种产品以及特色产品的生产和批发,则不受这种规律限制,而主要受辐射半径影响。在这里还应当特别提到的是,居民消费品零售需求概率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的在不断变大,有的则在不断变小,这同样是创业者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铁律39 要充分考虑执行和监管的可行性及成本
在制定某项制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逻辑和道德合理性,还必须考虑执行和监管的可行性及成本。如果没有考虑后一个因素,即使制度看上去非常美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实践环节中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制度执行成本与执行的主体、方式、发展阶段都有很大关系。
任何制度都是有执行成本的,制度执行同样存在成本和收益,这是常被创业者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未能很好地考虑到这个问题,最终弄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认真执行吧,成本高得惊人,得不偿失,甚至会将企业拖垮;如果不去认真执行,做做样子,制度的严肃性、公司的权威性就会在员工那里大打折扣,导致将来的管理难度更大,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将面临很大挑战。
就拿企业考勤制度来讲,有的公司规定每迟到一次就扣多少钱,根本不论原因;有的公司人性化一些,员工迟到是要问原因的,如果理由成立,可以不受处罚,如果不成立,则需要重罚;还有的公司,考虑到堵车等偶发性因素,规定每月可以迟到3~5次,倘若没有超出此限,则不受处罚,一旦超出此限,不论何种原因,每迟到一次罚款50元,同时象征性地设立了全勤奖。
第一种情况,给人的感觉非常苛刻,每人难免会因为非主观原因,比如堵车、天气和临时性交通管制等原因迟到。如果不论任何原因,只要迟到就罚款,或多或少会给人一种公司变相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感觉。无论如何,这种制度还是简便易行,执行成本也比较低廉。第二种情况,看上去非常切合实际,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事情最后都能处理得公平合理。但如何判定客观理由成立不成立,需要向员工不断询问和对质,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工作量很大,容易导致对立情绪,甚至还得设立一个专人来负责此事。从产出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效益并不太理想,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第三种情况,实际上是对前两种情况的改良,既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弹性,又有效控制了过分人性化管理带来的巨大执行成本,使得制度方便易行。
有位朋友,在某美资世界500强企业干过十多年,一直做到HR经理。后来他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从事医疗器械销售业务,拥有20多名员工。他本人志存高远,一开头就一再强调管理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在员工管理方面,KPI(关键绩效指标法)、SMART(重要的目标管理原则之一)、MBO(目标管理)、360°考核和SPANCOP,以及周、月、季、年计划与总结等一大堆先进的工具和模型统统上马,似乎不这样就做不到管理的精细化,就会使公司变得一团糟。这样一来倒好,这位朋友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被这些“精细化”的东西所占据,每天除了数十个指标之外,还是指标。他动不动就抱怨员工水平低、素质差、悟性不好。他的口头禅就是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也许是过分注重细枝末节,而忽视关键要素的把握,一年半之后,这个老兄就变得疲惫不堪,公司也由于业绩太差而被迫倒闭。
我们不是说跨国公司那套管理和考核工具不好,但任何东西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世界500强企业个个都是巨无霸,很多都是百年老店,业务分布于数十个国家,员工多达几十万,在客观上需要靠严苛制度化和精细化来保证公司有序和健康的运作,同时他们也有实力聘请大批专业人员从事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而处于草创期的公司,老板的精力和实力非常有限,业务尚未成熟,员工大多只有中小企业工作背景,草根色彩强烈。一旦实施高度精细化的管理,一是老板没有实力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从事此类工作,很多事情不得不亲历亲为;二是容易挤占公司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资源,导致在核心环节上的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公司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三是公司的发展阶段并不支撑这么做,业务开展起来本来就比成熟企业困难,你这么一严格考核,就会因为一些枝节上的指标把人都考核走了;四是所有员工都是新招聘来的,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会有严重的抵触情绪,你又不能给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队伍不稳和消极怠工就会变成常态。综合起来,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难以给公司带来效益,还给运营增添了巨大的成本和包袱。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管理者的引导下自主、自觉地开展工作,而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这看似可望而不可即,但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还是能够办到的。另外一位朋友,自己开了家软件外包公司,管理得非常轻松,从一起步就实现了快速增长。其管理秘诀其实很简单,可归结为“三高”模式,即高招聘标准、高薪酬待遇、高考核指标。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公司员工的招聘要求很高,学历、能力、经验、潜质和成功案例一个都不能少,拿过来就基本上能独当一面;薪酬水平比同行平均水平高一倍,但生产力要求也比同行平均水平高一倍,如果完不成任务,即行淘汰。
这样一来,尽管工作压力非常大,但大多数员工还是选择忍受,同时还能主动自觉接受挑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能掂量出来,无论自己由于哪种原因走人,出去之后薪酬都只是这里的一半。虽然可以通过兼职取得同样收入,但兼职并不是那么好找的,即使能够找到也不太稳定。在他那里,从劳动时间和贡献来衡量,待遇并不比同行好多少,基本上相当于公司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兼职机会,但这里毕竟比兼职收入稳定,且与高手一起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考虑到妻子、孩子、房子、车子、面子等一些现实因素,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努力拼搏。同时生怕达不到考核要求,被公司炒掉,积极主动地提高效率,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铁律40 保持对各种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关注
作为创业者,无论多忙,每周都应确保有一定的时间读书和研究新的商业模式。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思维能够跟得上趋势,不至于落伍,同时能够发现自己项目的一些不足,积极主动地将其补正,规避掉很多潜在的风险。
我们的经营和竞争环境,总是不断发生一些变化,也许这种变化非常缓慢,但几年下来还是比较明显的。商业模式的选择不会一劳永逸,即使你的模式在确立之初就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总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谈到这里,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实际上,知道模式应当因时、因地调整远远不够,能够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存在哪些不足,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改到何种程度才与发展趋势吻合,更为关键和更有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靠平时的积累和领悟,这个方面没有速成之途。即使有高人给你指点和引导,没有经年累月的铺垫,你也还是不能把握好方向和细节,走弯路、受挫折依旧难以避免。因此,平时抽出一些时间多去研究商业模式和市场环境,持续把握其中的一些动向,就变得非常必要。
我认识的一位江苏朋友,从1996年开始创业,做某个品牌的代理。最初只是临街租了一间商铺,带着两个刚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小伙子,每天骑自行车送货。到1999年,他们在当地开始形成比较健全的网络,并拥有几家关键的大型终端用户。这位朋友创业之前是某大型企业的技术专家,对他们所属领域的很多技术非常娴熟,在拥有稳定的网络和客户之后,开始让本省的另外一家企业为他们代工,自己提供配方和技术标准并负责检验,对方完全按照要求进行生产。2001年,他又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重新进行定位,并完成了全新的战略规划。2003年,他们开始建设自己的第一家工厂,并于200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2006年,他们的营业额做到1亿,对VI体系和产品线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作了全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