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兵器奇闻趣事 >

第13章

兵器奇闻趣事-第13章

小说: 兵器奇闻趣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塔古少校是个很有经验的间谍战老手,他为了迷惑敌人,想了许多点子,最后选择那张伦敦戏票存根,使这幕戏更加真实可信,证明马了少校是从伦敦坐飞机不幸中途出事而坠海的。
实际上参加演出的是英国一艘潜艇,马丁少校的尸体就是这艘潜艇悄悄从海底运送到这片海区的。就这样,“马丁少校案件”使老奸巨滑的希特勒也信了。
其实这幕戏也差点露真相,因为西班牙参谋部弄到马丁少校时,对尸体也进行解剖。如果遇上一位精明的肺病专家,一看肺里水就能判断是肺炎还是淹死的。可是请来的那位医生是个马大哈,医木不高明,他果然断定马丁少校是淹死的。这样就更加有了真实性,因此欺骗成功了,希特勒上当了。
在这同时,英国间谍机关,还令盟军司令官蒙哥马利元帅离开英国,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视察,纳粹当局得到这个消息有些不信,派间谍到那里侦察,结果拍回照片,的确跟蒙哥马利一模一样。希特勒根据马丁少校的那份密件,又根据蒙哥马利元帅的行踪,断定盟军不会在诺曼底登陆,希特勒从防守诺曼底调走2个坦克师,6个步兵师,这就促成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成功。其实蒙哥马利元帅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利亚是假的,是一名杰姆士中校扮演的,他战前就是一位演员。
60 山本大将坐机被击之谜
1943年4月18日,当山本大将坐着双引擎轰炸机飞往布干维尔岛的时候,飞机失事了,山本五十六遇难。日本军方从飞机残骸中找到他的尸体,发现他满身是血,手还握着军刀。
山本五十六大将是怎么死的呢?是飞机出故障,还是遭人暗杀呢?当时成了世界之谜,谁也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山本是日本海军总司令官,是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和指挥者。
直到1979年,这个谜才大白于天下,原来山本五十六的坐机,是被美国人的战斗机击落的。当年亲手击落山本坐机的美国空军上校仲马斯·格·朗菲尔发表了回忆录,说出了山本五十六之死的真相。
原来,4月18日上午9点45分,美国得到正确情报,山本五十六要飞往布干维尔岛的卡伊里机场。美国空军立即组织16架洛克希德闪电式战斗机,悄悄地埋伏在半路。山本五十六和他的参谋部乘员2架轰炸机,在6架
零式战斗机掩护下,出航了,到了半途时,突然冲出了16架美国战斗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零式战斗机纷纷被击落,它们自顾不暇,对山本五十六的坐机难以保驾。山本五十六的轰炸机没有多少空战能力,个头大,又笨重,很快被美国战斗机炮弹击落。
山本五十六是海军总司令,他的行动高度机密,为什么美国人如此正确地掌握这位日本大将的行踪呢?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原来半年前美国就破译了日军的密电码。山本在抵达布干维尔岛的前一天,曾用密码告知那里的日军指挥官。这个密码被美军截获,这就决定了山本五十六的命运。可以说,山本五十六大将,就是死在密码泄密上。
美国人擅长窃取别国密码,他有几个奇才专家,一辈子都是研究破译密电码的。
50年代,美国人暗地里也掌握了苏联密电码,只是不露声色而已。
1953年,美国法庭判处美国科学家罗森堡夫妇死刑,指控他们把美国的原子弹机密泄露给了苏联。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当时是罗森堡的妻弟美军机械师林格拉斯出庭作证,揭发罗森堡夫妇叛国的行径。其实这是一场戏,是演给公众看的,真正掌握证据的是这对夫妇跟苏联来往的密码电报。美国人不想使苏联知道他们的秘码已露,因此叫林格拉斯出场演这场戏。到了80年代时,美国人才透露了这一真相。可见,保守机密是多么重要。
61 高射炮和飞机的“对抗赛”
所有兵器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就拿高射炮来说吧,它的问世就是从打气球开始的。
1870年7月普法战争暴发,这一年的九月,德军派重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切断了同城外的一切联络,法国政府面对这种困境,急需组织援军来解救巴黎,可是人出不去,信息也传不出去。后来法国人想出一种办法,制造了一只大气球,内政部长就是乘坐这只气球成功地越过了德军防线。在距离巴黎200千米的都尔城降落,内政部长在那里宣传鼓动,很快组织起新的军队,并用气球不断同巴黎保持联系。
德军知道了这一秘密,要拼命阻止天空中气球的来往,就下令专门研制出一种打气球炮。这种炮比其它炮高度高,弹炸面积大,真打了不少气球。
从此“气球炮”就诞生了,这实际就是高射炮初始原型。
后来发明了飞机,它比气球速度快,这种“气球炮”又落后了,对付不了空中的飞机。1914年8月,法国两架飞机扔下两发迫击炮弹,把德国军队的飞机库炸得起火。接着英国的飞机又把德国的飞艇库炸得粉碎,使德国损失很大。德国人就在“气球炮”的基础上,一再的改进,研究出打飞机的高射炮。德国人这样做了,其它各国也都悄悄在努力,大家都看到了飞机对军队的威胁。
1918年9月,德国以为只有他们有高射炮,英法还没有这种武器,于是就派出50架飞机去法国巴黎轰炸,谁知法国早有高射炮作好了准备,德机一进入就受到地面炮火猛烈攻击。50架飞机,只有一架安全返回,其余49架都被法国高射炮击落。
德国人研究了如何对付高射炮的战术,发现高射炮射速慢,机动性差,难以对付低空攻击的弱点。他们就采用飞机低空俯冲、扫射的方法来袭击高
炮阵地,果然见效,炮手们一看飞机俯冲就吓得抱头躲到战壕里,炮手们称飞饥是“战壕上空的幽灵”。德国人自己也研制出对付低空俯冲的兵器,即快速发射的高炮和高射机枪,在一次法国飞机袭击德军阵地时,就采用了低空俯冲,结果被德国人击落了一半。
飞机为了对付高射炮,只好在高度上、速度上去改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飞机发展很快,不但速度快了,而且实现电子化;火力也很猛。
当时还出现了高空轰炸,导弹袭击,这使高炮毫无办法,只好用对空导弹来代替高炮。因此高炮面临“陶汰”的危险。
62 大型“滑雪板”的秘密
1943年6月初,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宣布,他要使用一种秘密武器,向英国伦敦发动大规模袭击,希特勒还宣称,要在年底之前,把伦敦夷为平地,到那个时候英国将被迫投降。
这一重要情报传到英国首相丘吉尔那里,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于是急忙下令英国皇家空军和间谍机关,要千方百计弄清希特勒秘密武器是什么,在哪里生产,英国应提前把它摧毁。
皇家空军数十架侦察机出动了,他们在德国统治区域,冒着被击落的危险,拍回了几万张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在沿海针对英国伦敦方向上,发现一些巨大的“滑雪板”似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专家们的分析,认为这些“滑雪板”似的东西,是一种巨型火箭发射架。从这些架子可以看出,这些火箭弹至少在6米到12米之间,弹头可能有500千克以上,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乒器。
英国的间谍也报告,德国佩内德明火箭中心,在制造一种巨型火箭,丘吉尔命令皇家空军集中一切力量去摧毁这些巨型“滑雪板”,去轰炸佩内德明火箭中心,要根除德国生产这种武器的基地。
1943年8月13日这一天,英国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出动了数百架轰炸机,轰炸了佩内德明火箭中心,并对那些巨型“滑雪板”也进行炸毁,这些“滑雪板”实际是火箭发射场。希特勒的新式武器还没有来得及使用,就遭到致命打击,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德国对英国的进攻力量。
英国人当然高兴,这是一个大胜利。但是希特勒并没有停止生产这种巨型火箭弹,只不过更加秘密,把生产线转移到山洞里。那些巨型“滑雪板”也作了伪装,全藏在树林里,山谷里,英国人的侦察机根本发现不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红外照相机,也没有热成相电子照相机,因此对这类伪装无法识破,丘吉尔桌子上的报告,都是没有再发现巨型“滑雪板”。
1944年6月,那夭伦敦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是个战争中少有的安静日子。市民们都轻松地在街上购买食品,呼吸清新空气。人们为了防空,几乎多半时间在防空洞里度过。战争已经对德国人不利,盟军开始了反攻。
突然天空出现一阵尖叫,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奇怪的呼啸声,接着一架架飞机似的东西,从伦敦上空俯冲下来,接着就在市区楼群中爆炸,震天动地的巨响使市民们目瞪口呆,万分惊慌,纷纷钻进防空洞。伦敦到处在冒浓烟烈火,救护车在尖叫,许多血淋淋的市民被送往医院。
市民们纷纷在议论,这到底是什么武器呢?是飞机吗?为什么不见跳伞的飞行员,为什么见不到一个德国鬼子呢?但丘吉尔很快明白过来,这是希
特勒的巨型飞弹,还是那种改进型的巨型火箭,名为V…2飞弹,实际上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英国飞行员们在空中发现,这些飞弹背上像装有一只火炉烟囱一样的长管,外形有些特别,每枚飞弹有十来米长,它们都在一个高度上—900米,以每小时600千米的速度直接向伦敦俯冲。英国飞机即使逼近它,撞击它,都毫无反应。
“V…2”飞弹给伦敦带来了灾难,在3个月里,使英国23000所建筑物被炸毁,5500余人丧生。希特勒要想攻占伦敦,他嫌火炮射程不远,轰炸机精确度不够,要越过英吉利海峡,除有强大海军空军外,还应有远距离支援火力。希特勒下令生产两种专门对付英国的武器,一是超远程的巨炮,二是这种巨型火箭弹。
英国人对付这种飞弹,伤透脑筋,一般炮弹跟不上飞弹的速度,而且它发射时没有规律,突然性很大,很难防御,英国的防空体系是对付有人驾驶飞机的,火力配置部靠近伦敦。当时要对付这种飞弹已经很不适应。因为飞弹进入市区被击落,情况会更糟。
6月15、16两天,英国击落33枚飞弹,其中11枚落到伦敦市区,反而帮了敌人的忙。
面对这种严重情况,英国当局在四昼夜的时间内,就调来384门高射炮,组织11个歼击机飞行大队,其中有两个是全天候歼击机,在规定区域不间断地巡逻值班。在伦敦城内还布置了480个拦阻气球。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效果都很不理想。
丘吉尔召开了防空专家会议,重新研究伦敦防空体系。在导弹入侵的方向上部署了主力部队和足够的武器装备,组成了两道歼击机巡逻线,在海峡上空有外部巡逻线,接近伦敦郊区是内部巡逻线。高炮火力网移到沿海地段,此外,在伦敦近郊系留拦阻气球。这样分工明确,各有防御区域。而且防区扩大了,在导弹飞行的狭窄扇面方向,集中了高炮和歼击机,有梯次的分配使用人力,同时从美国引进了新型雷达。这样才使情况有所改变。到了八月,就有60%进入英国领空的德国导弹被击毁。
英国飞行员还创造了一套歼击机接近和攻击这种飞弹的战术,歼击机对付飞弹没有速度优势,尾追飞弹是不行的,只有在目标斜前方平行飞行,然后偏向目标拦阻射击。这种战术是在巡逻飞行区,即在海峡上空进行,被击落的飞弹掉在海里。开火时,飞机离飞弹不能少于100米,不然飞弹爆炸会把飞机击落。最初有五名飞行员没有这种经验,结果牺牲了。还有一种办法,歼击机在飞弹旁边飞过,用飞机带动的气流猛吹弹翼,逼使飞弹改变方向,或者坠落,或者飞机俯冲把它击落。
英国歼击机飞行大队长伯尔尼,他掌握这种战术非常熟练巧妙,他一个人就击落37枚这种飞弹,创造了奇迹。也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用飞机击落飞弹的开创者。
九月初,盟军在法国沿海登陆,占领了德国V…2飞弹的发射场,这才使伦敦松口气。但是几天之后,德国人在别的地方又建起了发射阵地,又开始对伦敦轰击。
后来丘吉尔和美国总统商量,决定采取大轰炸的办法,来破坏德国后方工业基地,断其V…2飞弹的原料供给基地,盟军数千架大型轰炸机,多次轰炸德国一些大城市的工业基地,数以千计的燃烧弹要比德国飞弹发射量高出一倍多,给了德国沉重打击,使V…2飞弹大大减少了。
这就是“大型滑雪板”引出来的一串战斗故事。
63 “江亚”轮爆炸揭秘
1948年12月3日16时,4000吨的客货轮“江亚”号拉响了汽笛,从上海十六铺徐徐离开码头,开往宁波。两舷的乘客们,约有3000人,拥挤着,过道上、走廊上都堆满了行李货物,舱面上一片嘈杂,管理十分混乱。在这兵慌马乱时节,谁都庆幸自己终于挤上了这艘大轮船。
经过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