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认识马云 >

第13章

谁认识马云-第13章

小说: 谁认识马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马云开始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

“手起刀落”间,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手起刀落”间,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人生一半靠行动,一半靠思考。于是,“能者,隐其锋芒而不露”。

机械制造中的锐度,就是“尖儿”,用锉子磨去一点,锐度就低了。

新闻中也有锐度一说,说的是一条新闻放在头条有些突兀,得用另外一条新闻缓冲一下,这叫降低新闻的锐度。

做人也有锐度,不过更为通俗的说法便是“锋芒”,锋芒要暗藏,甚至深藏,不轻易示人。能者隐其锋芒而不露,这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没有人会相信向来“张牙舞爪”的马云会安静得像一只温顺的兔子,但认识马云的人都明白,“马云不是一个安静得下来、甘愿沉默的人”,他张扬,高调。

聪明的人会审时度势,马云毋庸置疑是聪明的。鲜为人知的是,马云也确实低调、沉默过,那还是阿里巴巴刚筹备建立之时。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手起刀落之间,一朝分娩的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为阿里巴巴起名

为阿里巴巴起名

为了实现马云提出的三个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成员似乎从所有的公共场合中销声匿迹了。当时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没有去租写字楼,而是在马云家办公,最多的一次房间里坐了35个人。

马云不断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不可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他们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创意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邻居们常觉得奇怪,这群人早晨六七点离开马云家,下午三四点又来了。

付出就有收获。1999年3月,杭州春意盎然,春光无限,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

古语云:“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写书和新闻的人也都知道“题好文一半”。

为何起名为“阿里巴巴”,马云当时的想法颇有远见。

虽然只有50万元的创业资本,马云还是认为未来的公司应该具有俯瞰世界的眼光和气魄,所以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据说,为了这个名字,马云苦苦思索了很久,直至一次在美国吃饭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的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他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测试,马云发现这个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正当马云为自己想出了这样一个美妙的名字而兴高采烈地去注册域名时,却被告知“阿里巴巴”已经名花有主了。据了解,这个域名当时被一个加拿大人购买了。

尽管马云手中只握有随时可能令其捉襟见肘的50万元创业资本,他却不惜花费1万美元重金从那个加拿大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当时许多人对此举无法理解,但是也许这就是贯穿马云生命始终的理想主义吧!比起Google斥资百万赎回两个CN域名的个案,马云的这一步也许走得并不亏。

2005年4月,全球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以百万美元巨资买回了几年前被别人抢注的CN域名google。cn和google。cn,创下了CN域名史上交易的最高价。这两个域名几年前曾被北京国网公司先后抢注,Google为了夺回google。cn域名,曾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争议请求,但被驳回。遇挫之后,Google选择了赎买,而赎买的成交金额在百万美元以上。这一天价成交事件,也在域名投资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看来,马云当初的花费是值得的,因为他省下的不仅仅是动辄百万美元的赎买费,还有漫长无果的仲裁所消耗的宝贵时间。

不过有趣的是,瞻前顾后的马云仍然十分细心地将alimama、alibaby域名注册下来。“阿里巴巴、阿里妈妈、阿里贝贝本来就应该是一家。”马云想得很远。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他很有计划,恰恰相反,“如果你去计划,你肯定要失败”。他在哈佛大学用英文表述的这句话,让哈佛学者看到又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

阿里巴巴的出世

阿里巴巴的出世

马云认为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都是大企业的电子商务,而亚洲独特的电子商务不是B2B(BusinesstoBusiness),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mantoBusinessman)。这是亚洲人独创的模式。阿里巴巴就是为中小企业免费登记信息,“以后也将永远免费”。马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义气状态。

在常人看来,这并不是商人的做法。而对于这一点,马云毫不避讳:“是的,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

按照马云的想法,阿里巴巴应由网上论坛BBS按行业分类发展而来,这是马云那一次登长城时的体悟与发现。但是团队的其他人却并不同意他的做法,甚至拍着桌子同马云吵。马云就拍自己的脑袋,还是觉得自己对。当时马云在外地办事,发电子邮件要求同事立即完成这一程序,他们还是不同意。

马云发怒了,他真想立刻飞回去。他抓起长途电话,尖声大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尽管意见相左,但最后阿里巴巴还是按照马云的构想逐步建立起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Alibaba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效果立竿见影。

一个青岛商人,每年从韩国进口一种设备,他坚信设备的产地其实就在中国,但他绞尽脑汁也无法找到中国厂家。后来他偶然发现了阿里巴巴,然后在上面发了一条求购信息,不料几天之内就同该设备的中国厂家联系上了!令他惊奇的是,该厂家竟然就在青岛!

另一个例子是,众所周知徽章等小商品多半出自浙江,如果这种企业在东北,哪有人理?但就有这样一家东北企业聪明地利用了网络,他们每年从网上搜集义乌、温州企业的最新产品图样,接着从当地购回样品照着生产,然后再到阿里巴巴上发布信息寻找买家。一年下来,他们46个买家中有44个来自阿里巴巴网站!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是真正利润丰厚的大鱼。于是,阿里巴巴开设了一个专区“中国供应商”,把中国大量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以会员形式免费向全球发布。

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

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

1999年刚成立的阿里巴巴,偏安一隅,默默无闻,它出奇的安静状态与当时沸腾的互联网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而那个时候,互联网的造势情绪比任何时候都高涨。当时一份基于对全国340家主要电视台和360家报社的广告监测统计报告显示,1999年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在这两类媒体的广告花费总计超过1。5亿元。其中新浪网和中华网在1999年底、2000年初两季度的电视投放分拔头筹,而购物网站8848的报刊投放额竟占所有业内网站在全国报刊投放总额的11%,居全国之首。此外,户外灯箱广告也被互联网业广泛利用,在当年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中国人、搜狐、e龙网、易趣、新浪成为户外灯箱广告曝光率最高的网站。

这份发表于2001年的报告,多少透露出那个年头网站的无限风光,然而阿里巴巴在这个时候令人感到窒息的冷静与这些生活在京沪穗繁荣地区的网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999年的阿里巴巴在做什么?马云的回答是:“我们在闭门造车。1999年回到杭州以后,我们自己商量决定,6个月之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

看来,在常人眼里多多少少有些古怪的马云又走了一步令人费解的棋。正所谓“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而“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肩鸿任巨之力量”。因为马云的缘故,阿里巴巴在杭州这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美丽城市里健康而低调地成长,少了一份不该的浮躁和造作,多了一份踏实和上进。

欲擒故纵:以沉默“招徕”媒体

欲擒故纵:以沉默“招徕”媒体

马云与其说是一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应的“心理学家”。这位在宣传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贵,并没有逃过媒体异常灵敏的嗅觉,尤其是阿里巴巴反其道而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体的好奇心与窥视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体刊载了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短幅报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捺不住。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而此前一言不发、金口难开的阿里巴巴被《商业周刊》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紧接着便是早期英文版的《南华早报》。

《商业周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阿里巴巴的工作场景被形容为“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20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记者当场惊讶得目瞪口呆!

托《商业周刊》的“福”,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就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暴增之势。

就这样,马云不花一分一毫,却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性媒体的争相报道。而相比之下,早年搜狐的张朝阳不惜花费巨资铺天盖地地进行广告宣传与品牌推广,为了增加人气,他还频频出现在各种电视采访中,这一举动甚至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张朝阳究竟是不是企业家?他这样能经营好一个企业吗?”有口难言的张朝阳在2003年的一次访谈中谈到此前频频作秀的动因,十分委屈地说:“搜狐是一个门户网站,需要人气,但它又没有多少钱,不能像现在一样请明星来为自己代言,所以只好自己上场秀一把了。”

张朝阳的苦衷不无道理,但是马云却能跳出媒体舆论的樊篱,这或多或少与早年马云创立中国黄页时北上与那些媒体、记者们打交道的经历有关。姜还是老的辣,“吃一堑,长一智”的马云用了“最强的进攻方式”—防守,周旋于媒体记者之间,显得游刃有余。而马云的“欲擒故纵”为阿里巴巴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融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竞争就像一场运作战,输赢取决于对未来市场的把握和对资本需求的迅速反应。”这是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一句经典的口头禅。

所以,无论传教士一般的马云如何有魅力,如何舍我其谁,风险投资商们都知道,阿里巴巴并没赚钱,而且缺钱,因为com公司是“烧钱”的主,庞大的运营费用终会将马云压得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马云在全球的巡回演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户,二是吸引风险投资。

开垦电子商务市场处女地,市场与资本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唯有做到控制市场、占有资本的两全,马云才能集聚底气,高枕无忧地“享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的未来。

“AK…47的救赎”

“AK…47的救赎”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资本为特征的时代,资本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由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大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形式,其对于资本的渴求也是超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

1999年7月,钱已经成为阿里巴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阿里巴巴已经困窘到马云必须向旁人借钱来发团队成员的工资了。

不幸中的万幸,此时的阿里巴巴受到来自美国顶级的商业媒体《商业周刊》的关注,起因是据说有人在阿里巴巴这个网站上发布消息,说可以买到AK…47步枪。这条消息把马云吓了一跳,可是马云他们找遍网站所有的消息也没有找到这条买卖信息。马云回忆道:“按说这也不可能。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规矩,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工编辑,这个规矩从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我相信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一报道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它很少乱讲话。”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AK…47的负面报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里巴巴,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