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675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675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的眉头紧紧拧在一起,他要想个办法,他不能就这样白白放弃。
    一艘小船飞驶而来。高干派人来报,北疆军的阻击太猛了,突击将士伤亡太大,根本冲不上去,是不是暂时退下来,想想其它的办法,或者另寻地点渡河。这附近百里河道上有很多渡口,北疆军兵力有限,不可能在所有渡口上都派驻重兵。
    “撤。”刘备巴不得了,急忙下令,“快撤。”
    曹操发了疯,完全不计代价,指挥兖州军、徐州军、九江军和江东军向济水河狂攻。
    曹洪、史涣、于禁、乐进、李典、关羽、张飞、纪灵、孙辅、朱治、鲁肃等人无不身先士卒,带着突击士卒一次又一次向对岸发起猛攻。
    张郃、高顺、张辽、吴雄、管亥、昌豨率军死挡。统军大将成廉、张瓒先后阵亡,项澄、孙鸾重伤,七位军司马阵亡。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北疆军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封丘城的战斗也越来越惨烈。
    蒯越、邓义、庞季、黄忠、刘虎、徐璆等人指挥各自的大军轮番攻击,根本不给北疆军喘息的时间。
    高览、雷重想尽了一切办法,死守城池。统军大将周华阵亡,萧恩重伤,五个校尉倒下了三个,伤亡极其惨重。
    张郃面临困境,不得不向阳武求援。叛军集结了大约十万人以上的兵力攻击封丘和乌巢一线,恳求大人速速增兵援助。
    ****
    八月三十。
    麴义、吕布率领北疆军主力撤到济水河北岸,退守原武和阳武城一线。
    袁绍、夏侯渊、刘磐、文聘率军追击到济水河,并立即开始了渡河作战。
    这时,袁绍终于接到了封丘送来的消息。徐璆书告袁绍,封丘城、乌巢一线攻击顺利,北疆军支撑不住,摇摇欲坠,请大人不要追得太快,太猛,要尽可能把北疆军拖在原武和阳武一线,为联军突破封丘、乌巢,攻占延津、酸枣赢取时间。
    刘表也把封丘战场的消息送到了夏侯渊、刘磐、文聘三人手上,嘱咐三人把攻击速度放慢一点,再给封丘战场上曹操和蒯越至少一天的攻击时间。
    另外,刘表也给袁绍写了一封书信,一方面通告了一下封丘战场的消息,一方面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配合袁绍打赢这场中原大战。但他在书信中只字未提把战场指挥权交还给袁绍的事。此刻,战场上的指挥权一分为二,一部分掌控在袁绍手上,一部分掌控在刘表手上,两人各自指挥自己所控制的军队在各战场上展开攻击。
    袁绍拿着刘表的书信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哭好,一股不祥的预感顿时笼罩了他的全身,让他不寒而栗。
    “告诉各部,全力攻击,不要停下来,连夜攻击,不惜一切代价打过济水河,直杀阳武城。”
    袁绍这时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北疆军赶到黄河北岸去。联军现在这种可怕的局面如果继续维持下去,联军如果在延津、酸枣一线把北疆军挡住,和北疆军形成僵持局面,最后败亡的一定是占尽优势的联军,这几乎没有丝毫的悬念。他无法理解刘表,这是打仗,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不是在朝堂上搞什么阴谋诡计,在战场上打仗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这是致胜的根本。两年前冀州大战的教训难道他全部丢到脑后了?
    袁绍的军队在猛烈攻击,而夏侯渊、刘磐、文聘的大军却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们对袁绍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不愿意配合封丘战场也就算了,何必故意赶跑北疆军。既然畏惧决战,那还跑到战场上来干什么?
    简雍从徐州送来了最新的消息。陈登来书,大军已到平原郡的高唐城,准备渡河攻击冀州甘陵国。
    袁绍大喜。按时间推算,臧霸、陈登已经打进冀州了,北疆军应该退得更快。他一边把这个消息送给刘表,一边命令大军加紧攻击。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九章逐鹿中原第六十四节
    阳武城。
    张燕接到张郃的求援书信后,才知道叛军竟然把一半兵力投到了封丘和乌巢一线,这让他大吃一惊,急忙调派援军。他急令正在延津、酸枣一线阻敌的王当急速率军赶到封丘城支援,命令吕布连夜渡河,率两营南军赶到乌巢一带帮助张郃、高顺等将守住济水河防线。
    袁绍不把主要兵力放在正面战场上展开追击,却集结重兵从侧翼进攻意图切断北疆军的退路,全歼北疆军,这种胆识和气魄完全出乎张燕的预料,导致北疆军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仅仅两天时间内坚守在封丘和乌巢一线的北疆军便遭到了惨重损失。
    张燕又是心痛又是懊悔。自开战以来,北疆军还是第一次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损失四员统军大将,近万士卒,这是战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的。
    “急告大将军,请他率领铁骑大军尽快渡河。”张燕脸色铁青,一拳砸到案几,“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阳武城以南二十里外的济水河畔,辛评、蒋奇等人指挥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奋力猛攻。
    中垒营校尉于毒、步骑营校尉陈践急告麴义,叛军攻势如潮,军队损失太大,请求增援。
    此时北军部分将士在玉石的统率下,已经撤到了原武城,南军留在阳武城的两营将士也由樊篱统率渡过了阴沟水,正在向酸枣撤离,麴义手上已经没有了可以调派的军队。麴义无奈之下亲自赶到阳武城,打算恳求张燕临时从原武城抽调军队南下支援。
    “云天兄,命令于毒和陈践两位大人立即撤出战场,退守原武城。”张燕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指着在府衙内匆忙进出的卫士们,“我先渡河赶到阴沟水东岸,你随后率部撤到原武城,和我在延津会合。我们要把袁绍引过来,不能在济水河耽搁太长时间了。”
    “大将军已经渡河了?”麴义听说要撤,心情顿时轻松下来,他一把抢过张燕手上的扇子,狠命扇了几下,“铁骑是不是都已赶到黄河北岸了?”
    张燕俯身把案几上的几卷竹简递给正在收拾东西的魏延,“按时间推算,大将军应该到了黎阳。”
    “这么说,袁绍没有几天高兴日子了。”
    “快了,他马上就要哭了。”张燕笑道,“你的撤退速度要快一点,能丢的东西都丢掉,不要心痛。过几天,等我们杀回来,这些东西还是你的。”
    “哈哈……不但这些东西还是我的,连袁绍的人头都是我的。”麴义把手上的蒲扇扔到张燕怀里,转身大步而去,“我们延津见。”
    ****
    延津渡。
    今天刘备卷土重来。他命令高干在延津渡展开牵制攻击,自己和朱灵带人从延津渡上游十里处渡河。
    渡河非常顺利,数百人畅通无阻地到了对岸,但刘备和朱灵却嗅到了一丝令人窒息的危险,两人都感觉不对劲。这里距离酸枣和延津只有四、五十里路,距离延津渡也只有十里,即使北疆军没有在此部署重兵,至少会安排北疆铁骑往来巡查,不可能连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
    率先上岸的突前曲小心翼翼地在附近查看一遍,回禀刘备一切平安。刘备咬咬牙,挥手下令再派两千士卒渡河。
    这两千人还没有上岸一半,战马奔腾的轰鸣声就响彻了大河上下,一队北疆铁骑沿着河堤呼啸杀来。联军士卒措手不及,仓惶迎战,单薄的战阵转眼就被横冲直撞的铁骑撕得粉碎,一千多人很快便被滚滚洪流吞噬了。
    刘备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撤退,攻击再告失败。
    既然北疆军在延津渡一线屯有重兵,无法突破,刘备随即想到从下游一百多里处的清水口方向实施攻击。不管怎么说,自己总要奉命带着大军杀上对岸,否则大战结束后,北疆军一旦完好无损地撤回去,联军未能实现重创北疆军的目标,自己的罪责可就大了。
    然而,他刚想到清水口,从清水口方向就传来了求救的消息,北疆军开始反攻了。还没等刘备做出是否救援的决定,高柔的第二封书信就到了,北疆军攻势太猛,自己抵挡不住,只好撤出了清水口。
    刘备拿着高柔的书信,一筹莫展。现在自己的麻烦大了,不但要驰援高柔以挡住北疆军的反攻,还要迅速渡河攻击延津。两件事都迫不及待,两件事都需要兵力,自己到底是先驰援高柔夺回清水口还是先集中兵力杀到延津?假如放弃清水口,自己就要在汲县屯驻重兵,把北疆军挡在清水河东岸,但这样一来攻击延津的兵力就不够了。刘备左右为难,进退失据,不知如何是好。
    “先守住汲县,把北疆军挡在清水河东岸,然后伺机攻击延津。”高干看到刘备半天拿不定主意,知道他心里顾虑袁绍,于是主动建议道,“*我们这点人马,再加上眼前这条黄河,想夺取延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我们进攻延津,最大的作用其实不过就是牵制一下北疆军的兵力,以帮助封丘、乌巢一线的联军迅速取得突破。所以,守住河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之务,其次才是帮助对岸的联军攻占延津。”
    高干是袁绍的侄子,他既然说话了,那事情就好办了。刘备毫不犹豫,立即接受了高干的建议,命令朱灵率军支援高柔,尽可能夺回清水口,把北疆军打回朝歌城去。
    ****
    黎阳。
    黄河河面上,五条船桥犹如巨龙一般,静静地俯卧在滔滔河面上。
    桥上旌旗飞扬,一队队运送粮草辎重的车队正从桥上通过。渡口上人海如潮,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非常热闹。
    李弘轻轻皱了一下眉,转身看向傅干。“黄昏前,这里能够清理干净吗?”
    “可以,不会耽误铁骑大军过河。”傅干急忙回道,“从明天开始,所有的民夫和粮草辎重都从长寿津方向渡河,这里的五条船桥全部留给大军使用。”傅干手指渡口和船桥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到了下午,这些人渡河完毕后,渡口和附近几十里的驰道将全部封锁。”
    李弘点点头,“白马城那边可都做好了准备?”
    “都已准备妥当,大将军尽管放心。”傅干笑道,“那边有杨奇老大人坐镇,王凌、王昶两位大人相助,当万无一失。”
    “十万铁骑呼啸而下,近百里范围内的战场将片甲不留,没人能生存下来。”鲜于辅十分严肃地说道,“我们不可能告诉胡骑士卒,哪些人是叛军,哪些人是百姓,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所以你立即书告杨奇老大人,请他竭尽所能,把白马、平阳亭、燕城一带的百姓撤到安全地带,如果有人不愿离开,就把他们强行赶走。”
    傅干躬身答应,“彦云(王凌)在书信中说,最近几个月因为白马、平阳、燕城一带战事频繁,当地的百姓大多逃离了家园,那里可以说是荒无人烟了。另外,根据我们从洛阳得到的消息,袁绍早在四月的时候,就曾命令河南尹、陈留郡和东郡的官吏,把大量百姓从战火可能波及的郡县强行南迁到了豫州和洛阳等地。”傅干微微一笑,“袁绍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鲜于辅闻言脸显疑色,转头看向李弘。
    “的确有这件事。子善(颜良)打河南的时候,荥阳、成皋一带的百姓大都逃进了虎牢关。”李弘笑道,“大军渡河杀进兖州后,袁绍大概估计他至少要在封丘、陈留一线才能挡住我们,所以他未雨绸缪,早早就把那些地方的百姓南迁了。我们打到官渡的时候,走几百里的路都看不到一个人。”
    “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舍得拿粮食出来赈济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难民?”
    “哪有上百万人,能有几十万人就不错了。”李弘摇头道,“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事开始,到袁绍会盟讨伐董卓,到曹操、吕布、袁术争夺兖州,再加上连续的天灾**,中原人口还能剩下多少?看看我们河北有多少中原人,你大概就能估猜到现在中原的人口了。”
    “就算是赈济几十万人对袁绍来说,也是个沉重的包袱。”鲜于辅摇头道,“他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还愿意做这种事?当年他不是把流民往冀州赶吗?怎么现在又要抢人了?”
    “他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给自己募兵扩军。”傅干解释道,“中原大战,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而袁绍要想保持自己的实力,必须迅速募兵扩军。但他如果要在洛阳和豫州等地强行征兵,势必影响到洛阳和豫州的稳定局面。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既能征募到大量兵力,又不影响洛阳和豫州等地的稳定,便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便是制造流民,然后从流民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士卒。”
    “中原大战会造成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些流民为了生存,要么从军,要么贱卖为奴。总之,只要他们想活下去,就得听袁绍的摆布,这样袁绍的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另外……”傅干指指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