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卫公子 >

第69章

汉末卫公子-第69章

小说: 汉末卫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少了人,便伤了元气。而同时,行军打仗,不适寒暑,感染瘟疫,热病,军心必然惶惶,而战力也该斗转之下,倘若有高明医者在时,必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卫宁这才对卫三道,事实上,从春秋开始便有军医随军征战,但在这个时代,医职地位也不是很高,而若大军征战,遇到该舍弃的时候,这些非战斗成员也是首当其冲的抛弃。所以随军郎中医术也不是很高,只能粗略懂得治疗一些刀伤而已,但是,军队真正害怕的却正该是一些难解的疫病。
    与典韦木讷地在旁四处张望不同,卫宁的话却好似点醒了他般,却是这样,在一个纷争四起的年代,又有多少人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而在三国中,又有多少人如同张仲景般,为了战乱带来的疫病而呕心沥血,即便是张仲景,对于南方那遍地枯骨也是无奈叹息。以至于全身心地投入到《伤寒杂病论》的撰写之中,以期解决
    痛带来地死亡。
    半晌卫三却又有些吞吞吐吐道,“公子所说,却是正理。但那郎中或许医术奥妙,但公子也说,日后若有战事。皆是万人攻伐,那董杰也不过区区一人而已,如何能助大军征战?”
    “呵呵……一个人当然不够,倘若再加上成百上千的学生呢?有六年时间,足够培育出一批合格的军医了吧!”卫宁笑了笑,不由得便将日后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的年限也顺口说了出来。
    “六年?学生?”卫三摸了摸脑袋,大为不解。
    —
    卫宁这才发现自己又露了口风,不由得赶紧咳嗽了一声。又道,“呃,那只是我随口说地个时限而已。我意,便是借助我卫家财力,尽召河东名医,合共开一家医术学馆,用以培养治病医者!”
    “开馆授徒?”卫三神色有些古怪,这天下间,只闻有士子求学的学院,以及不少贵族支持才得以成立的武者行馆。这样一个公共集会授业之所首先必须要得到当时的贵族阶级地认可,例如这一文一武,都是正业。
    但与工匠之类的一样,在当时医生不过也是一些旁门杂技,属于工类,只能口述相传。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大开学馆培育学生。同时,自古便有藏私之论,尤其以高明的手艺更为保藏地严密,即便有卫家做支持,那又如何让那些高明郎中倾囊相授?所以卫宁所说的话,在卫三听来,确实有些骇人听闻了。
    “开馆倒不需多虑,有我卫家在河东的权势。如今皇威暗弱,不需要将它做的明目张胆,只言是我卫家私有产业便可,那其余世家也必然不会有甚蔑视之意。就算这样不行。他日便将其纳入军队体系,作为兵将培养,也无人会议论。只是这些兵士,不过行的医职罢了!”卫宁笑了笑,这才淡然答道,“至于让他们倾囊相授,别人我不敢断言,但这薰杰一路求学,精研医术,该不会藏私才对。”
    “我昨日曾找人打听,那董杰乃是交州人氏,正是苦于自己医术不足,对于许多疑难杂症而束手无策,加上交州地处大汉边疆,山越之民频频作乱,而北方医术无法流通入内。这才北上一路讨教求学,精研自己的医术造诣。你可知道,他那一身医术是从何而来否?呵呵,却是自己翻阅医术自学而成!此人在这方面确实有着惊人的天赋,但是终究还是苦于自学,没有更大的成就,倘若有人教导,未必不如张先生!既然如此,一个求学而感念医术无法流通传授的人,要让他将自己的本领教导给许多人,想必他必然不会推脱!更何况,交州何处?此地之人多是山越蛮族和汉人群居,那董杰出自这里,本性也不该如同那些酸腐之人才对!”卫宁看了卫三一眼,反倒是自信满满道,“即便是只有人一个人愿意传授自己所学,也足够培养出不少合格地郎中行走天下了!其余人,有我卫家权势,要召来也不难,就算他们不肯将自己的独门配方传授出去,我也有的是时间来敲开他们的嘴巴!”
    “事实上……若此事能成,于我是大幸,但与天下相比,才是真正的大幸啊!”卫宁闭了闭眼睛,不知何故,他的心里蓦然有些激动,却也正是为了这个计划。
    西晋代魏,三分归一统一。而后五胡乱华,扰乱天下。真正地原因确实也正是三国连连征战,导致人口锐减。但实际上,这锐减的人口,却也有许多,是死于各种因为战乱带来的疾病。
    卫宁此举,确是也为了这些方面有所考虑。
    他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若有系统的军医保障体系,那对于军队的战力有着绝对好处。同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甚至是其他数不胜数的大战带来的人口伤亡,这些尸体的处理,一个草率,必然引起大规模地疫病泛滥,而若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扩散,同样也救了不少性命。
    而让高明医者开馆授徒实际上在卫宁脑中是早就有过的想法,在当初知道自己“仲道”表字的时候,遍访天下名医,却无人能治,华佗,张仲景之辈四处游医,若非机缘,难觅踪迹,卫宁便想若这些医者能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播出去,那该救得了多少人地性命,比如,华佗的青囊书就绝对不该失传。
    一但开了这个先河,让军阀尝到了甜头,那例如工匠之类的技巧,即便是贱业,日后让人将技术传播出去,也必然带动整个科学文明的进步。在这堂堂五千年的文明之河中,到底有多少璀璨的发明因为这社会构架的歧视与打压下,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士农工商,其实正是一个有序的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必定影响其他的走动。卫宁取其工入手,工匠所需,正该让商人四处游走贩卖,商业的蓬勃发展,也必然带动士族的享受,还有务农的增长。
    最后,便只需要从最根本的政体上,改变这一切。而卫宁首当其冲选得“医”,表面上便是为军阀服务,而军阀得到了好处,要推行也必然少了许多阻碍。
    “唉……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只要到时候天下遍地到处都是这些医者,到处都是那些工匠,又或者商人蓬勃发展,能给诸侯带来利益,那也阻力必然会小上很多。那这个政体的变迭也不是难事……他最终还是需要有一个强力的人物来推动,大不了,我来做这个人物变是!”卫宁紧了紧拳头,喃喃自语道。却不曾发觉,眼睛里颇有些斗志在缓缓燃烧……   
第一百一十八章 责任与枷锁
    谓乱世多出墟垣,战争必定带来许多苦难,甚至有可浩劫般的文明灾难,但实际上,在经过了欲火的洗礼,整个文明实际上也会有飞速的增长。堂堂中华泱泱大国,这万里疆土,哪一块地图不是因为经过战火淬洗而慢慢融入这个礼仪之邦。不止中国,甚至放眼世界,一战二战都是带起了整个文明的巨大跃进。
    实际上,战争这个巨大的怪物,在某一方面确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不止是他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了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使得他们不停的运用大脑和四肢,为了自己的性命而奋力挣扎。同时,在经过片片战乱的土地上,同样也意味着新的权利更替,也代表着新的统治者的跃起,随之而来的更是新的政治理念和治理策略。
    三国正是这样一个饱经战火的时代,所谓破而后立,得而新生,倘若卫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乱世,实在是一个早好不过的时段。从根本上来说,三国军阀混战,各诸侯的心思几乎全部都放在了战场或者是粮草之上,对于工匠之业也无暇再保持着当初贵族蔑视,打压他们的心态。甚至,如果这些在他们眼中所谓的“贱业”能够带给他们军队强大的战斗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还有更强大实力,那同时,只要有一个拥有足够身份的人站出身来。带头提议,那么势必推广出去也不是难事。
    卫宁只需要中下一个幼苗,便已经足够了。至少,一个人地成功势必影响他人的眼红,这个世界上,善于模仿的人并在少数……
    内心有万般矛盾。卫宁的梦想确实有些过于天真,既想安稳,舒服的渡过一生,但又不想劳碌,工作。就如同守株待兔的农夫般,那般可笑。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那守株待兔这样一个颇具讽刺意味地成语,但想来多少还是有些憧憬。至少在工作繁累,身心疲惫的时候都有过那心中的一丝幻想,尤其一些身居高位而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人物,多少对平淡的生活有些向往。
    进入三国,该做什么?争霸天下,又或是抗击蛮族,甚至是改变古代那种酸腐封建的弊端,或许任何一个有机会穿越到三国都自认为有能力,或者是有义务去做这些。但实际上。这却又无疑于给自己上了一层厚厚的枷锁。卫宁的性格虽然并非出生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懒散性格,因为一些事情地突变,使得他人生颇有些迷茫,从而浑浑噩噩,即便穿越了,这样一个责任。这样一个枷锁,还是压迫得他有些沉沉喘不过气来,更甚者,卫仲道,这三个字,却也耳濡目染,一个标准的失败者形象,一个早死的可怜人。以至于更让卫宁那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下来了。
    现在性命得保,而自己终究还是逃不过三国乱世这场浩瀚的大劫,卫宁即便表面上有些抵触摄入这个乱世,但实际上。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曾发觉,在许久前,他似乎就已经早早的定下了策略。就如同緑萼当初所言,在河东时,只要无意听到一些天下时事,他卫宁都会颇感兴趣……
    骨子里,对于这个乱世,其实还是该充满渴望的……
    而确实,在此刻,即便有外力的推动,但实际上,他也自嘲却也毅然得背负上了那层枷锁,现在性命无忧,又有最基本的保命本钱,或许,那孱弱的肩膀该抗得下来才对。
    有一些事情总是会不停地牵扯一个人新的思考,而卫宁本就喜欢神游物外,看了一眼病榻上的緑萼,一脸苍白,她幼年的往事却也是这个乱世间,底层百姓最基本的苦难写照。
    一时间心里也平添几许惆怅,轻叹一声,卫宁这才吹灭那昏暗的油灯,依稀间,还可闻见緑萼那有些急促而沉重地呼声。
    淡淡一笑,卫宁也慢慢依着床榻边上缓缓闭上了眼睛,少了以前盛夏入秋之时的那些鸟叫虫鸣,此刻的卫宁忽然发觉似乎却那般难以入眠。
    天刚见微,寒冬的冰冷加上对緑萼的忧心忡忡却使得卫宁没有丝毫的睡意,早早便苏醒过来。
    既然緑萼之病不能延误,那如今也只能早些到得乌巢。
    得到卫宁示意,徐晃早将人取了一些帐篷帆布按照卫宁给的式样剪裁,做成一个合格的担架,此刻没有马车随行,正用于緑萼地搬运。
    事实上,就典韦那个身体,比徐晃还要阔上几分,若没有强健之马给他骑乘,恐怕马走上几十里路也都受不了才对,那么负担緑萼的职责也正好交给他和卫三。若让那些毛手毛脚的人来抬緑萼,卫宁可放不下心来。
    一路疾走,卫三本就身强力壮,更别提典韦这样的牛人了。緑萼地身体本就没多少
    在这两人手上几乎没有多少负担,奔跑起来,却也稳至,躺在担架上的緑萼也比乘坐马车还要舒适一些。
    二十里路,于现在来说若非军人,平常人已经很难轻易一口气跑下来。但对于古代这些习武之人也实在太过平常。遥遥相望,已经可以见道乌巢那经过战乱而有些残破的城墙。
    城墙上那临时征召的新丁,见远处那彪人马横生生的突然冒进眼球,而且行军速度不减,却不见队形散乱,兵甲严整,各个杀气腾腾。
    五百人马,突然杀出,对于这个兵员不足三百的战后小县确实有些庞大了,尤其这些新丁哪见过徐晃带队的这些精锐杀气。
    根本来不及分辨他们的衣甲皆是汉军制式武装,早已经有人吓得面如土色,飞快的向县衙跑去禀告。而城门却在一些胆小之人慌张下当即早早的关闭上来。
    卫宁见了,此刻焦虑,哪还能注意那些人心细节,早是勃然大怒。
    未几时,乌巢都尉一副惶恐的爬上城楼,看着渐渐靠近的卫宁大军不由得心里松了一口大气,这才对那禀报之人怒声道,“没看见那是我大汉官兵的衣甲吗?你们这群蠢货!看清楚了!那可是中央军的衣甲,是平定前线的精锐之师!快快给我打开城门!”
    “大……大人……你不是说中央军都在前线么?这些怎么还有人马。而且我们没有接到文告啊,大人不是曾说,那些贼寇攻破城池都取了不少军库衣甲穿戴身上么……小人如何,如何知道?”那被训斥之卒一脸委屈,不由得缓缓道。
    —
    那城尉微微一愣,心里咯噔一跳,“没错啊,中央军受朝廷钦命的左右中郎将大人北上攻打张角反贼,怎么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