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首富真相 >

第13章

首富真相-第13章

小说: 首富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度过不惑之年的黄俊钦而言,2007年那个夏天恐怕给他一生留下了最炙热的记忆。200亿元、400亿元、800亿元、1200亿元……黄俊钦的纸上财富比酷暑的气温蹿升得还快。在那段时间,他已经分不清楚白天黑夜、梦里梦外,自己在寒苦的幼年所做的日进斗金的美梦,每天都在上午9:30开始重演,而到下午15:00他梦醒时,总会发现自己的账上又多了几十亿元。疯狂啊!真是疯狂!

第36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6)

就在大家对这个超级新富豪翘首以待之时,媒体“不合时宜”地抖出*ST金泰定向增发方案的诸多硬伤:重要重组资产、东北第一高楼东北世贸广场系违规工程;资产注入方案未与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预先沟通;公司对方案涉及资产的审计评估是否开始闪烁其词……一系列“魔鬼细节”引发*ST金泰股价惊天逆转。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还没等自己从梦魇中清醒过来,*ST金泰在2007年8月31日舞出了最后的疯狂,在开盘即涨停后又翻身急转直下,三分钟内封于跌停,从此又开始了7个跌停。9月14日,*ST金泰开始停牌。直至2008年2月19日才复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短短66天时间内,上千亿元的财富轰然而来,转眼间又呼啸而去。速度快得让大哥黄俊钦连梦里梦外的时差都倒不过来。更让黄俊钦伤心的是,*ST金泰定向增发和债务重组等工作因此受阻,恐怕短期内无法完成。甚至有行家判断,除非黄俊钦能手眼通天、法力无边,否则资产注入恐怕要因此胎死腹中。

再次复牌后的*ST金泰,继续上演蹦极游戏。在2008年7月底,ST金泰(从2008年6月12日起,中国证监会撤销其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ST金泰”)连续3个交易日触及涨幅限制,且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5%以上;但是从8月初到10月,ST金泰又一直处于不断跌停的状态,至10月8日,其股价从7月29日的5。79元跌至2。61元;然而从10月9日至10月13日连续3个交易日,ST金泰再次触及涨幅限制;从10月底到11月初,ST金泰再次经历6个跌停板,11月12日至14日,其股价又是连续跌停;11月18日到20日,其股价又再次上扬,连续涨停……因其总是暴涨暴跌,众多投资者都直呼ST金泰为“妖股”。

回到2007年底,在当年的10月8日和10日,“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和“胡润百富榜”相继出炉。这两份榜单让看的人瞠目结舌,因为成为财富双料冠军的是26岁名不见经传的杨惠妍。大家都在惊奇地追问:这丫头是何许人也?

综观胡润百富榜,在前25位巨富当中,业务主攻房地产或兼营房地产的有20位之多,占总数的80%。当时尚拥有200亿元人民币个人财富的黄俊钦,只能在25人中垫底。

这一年,最大的财富新贵,无疑是碧桂园的杨惠妍。她是广东碧桂园实际控制人杨国强的二女儿。这位54岁土得掉渣的包工头真是太气人——他在顺德那个小地方“潜伏”了十数年,2007年4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内一浮出水面便让大家吓了一跳,代号为“2007。HK”的“碧桂园”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上市后短短的两分钟内,就从每股5。38港元蹿升至7。21港元,杨国强当天便以近700亿港元的身价一跃成为中国首富。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富豪榜上,仅碧桂园一家公司,就有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等5人位居其中,身价都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碧桂园真称得上是中国大陆富豪的制造工厂了。

SOHO中国的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则是最显眼的一对“金童玉女”。2007年10月8日,一副黑镜框的“中国潘”和一头染黄发的“美国张”,用12年时间激烈的磨合与碰撞,最终在香港联交所里绽放出璀璨的财富之花。当天上午9时30分,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以10。10港元开盘,收盘报9。55港元,较8。30港元的发行价上涨了15。06%。以当日收盘价计算,SOHO中国总市值已经达到了477亿港元。潘石屹和张欣夫妇是SOHO中国的实际控制人,两人(以张欣名义持有)通过Capevale(Cayman)间接持有SOHO中国33。241亿股,占总股本的66。48%。以此计算,潘石屹、张欣夫妇的身价一飞冲天至35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夫妻。

而黄俊钦控制的*ST金泰及黄光裕控制的中关村,都错过了这次百年难遇的暴富良机。

无独有偶,黄光裕的老对手张近东,也是一对典型的兄弟搭档,而且张桂平、张近东两兄弟与黄俊钦、黄光裕两兄弟几乎有着如出一辙的财富崛起模式——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正式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当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曾经70元的高价使张近东身价达到150亿元;2005年9月28日,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的兄长张桂平掌控的苏宁环球集团,以4亿元的资产为代价,换得*ST吉纸50。06%的股权,张桂平持有90%股权的苏宁环球也实现上市,张桂平身价过百亿元。

第37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7)

陷身13亿元违规贷款,黄氏兄弟最终却涉险过关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谁走路的时候开始带着风,谁就离出事不远了。

一场巨大的危机潜伏于2006年的年末,令迎面快速奔来的黄光裕打了一个趔趄,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只若隐若现的“拦路虎”也让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想之心悸、闻之色变,它叫“原罪”。

在2006年10月底、11月初的短短三天时间里,黄光裕被两本知名的财经杂志抛到了风口浪尖——一本10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以《黄俊钦、黄光裕受查》这样的醒目标题报道说:黄光裕大哥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中国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并称他们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违规方式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贷款;紧接着11月2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公布:黄光裕以180。9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资产登上“2006中国富豪榜”榜首位置,再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财经》杂志报道称:就在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而早前,中国银监会也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据该杂志报道,此次突然立案调查,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起因于9年前一桩贷款,贷款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就在2006年国庆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入公安部监控范围。

据该杂志称,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加上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有人评价,这些资金为黄氏兄弟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从某种程度来讲,当年的北京中行是黄氏兄弟的“生命之泉”。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些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北京中行流出来并几经周折后,就变得浑浊而难辨其踪了。参与调查者指出,对上述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的名义贷出,贷款用途大多含混不清,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而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繁杂的网络中频繁流转,最后无人能说清楚它们的最终走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黄氏兄弟的房地产等项目,在这些资金的支撑下,都顺利地盖好并发售,资金又源源不断地流了回来。但这是一笔充满人情味的贷款,缺少应有的监督,所以借贷者也没有主动归还的积极性。据参与调查者透露,“资金回笼后他们还是长期不还。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作其他投资”。

事后的追查工作困难重重,因为这看起来完全是一笔“无主债”,贷款的主体都和黄俊钦兄弟的公司无关,最终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些违规贷款本来一直深藏于地下,直到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时,这些问题贷款才露出水面。

当年6月,央行及财政部主持了这些问题贷款的竞标,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都应邀参加。最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资产50%的价格竞拍获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计2787亿元的不良贷款。在北京中行这次不良资产的剥离中,以其他公司名义贷出的部分贷款,明确归至黄氏兄弟的“鹏润系”和“新恒基系”名下的总计4亿余元,被列为可疑类资产,随中国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被整体打包以账面资产23%计价出售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第38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8)

次年,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又将这4亿余元不良贷款单独打包再次转手,而四家参与竞标者中,有两家公司与黄氏兄弟密切相关,甚至有消息说其法定代表人均为黄俊钦、黄光裕兄弟的母亲。这次竞标的价格是原账面资产的40%,看起来是一笔不错的买卖,但就在交易手续都快办好的时候,中国银监会却出面给予了否决。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似乎陷入到一个困局——在2004年竞得中国银行的资产包时,信达承诺要在三年之内把它们处理完毕,否则“后果自负”,将由信达自己从资本金中抵扣这些资产,所以信达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迫切感。

无奈之中,这笔4亿余元的不良贷款又出现在2006年5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拍卖中。此次,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公开招标出售北京地区的不良资产包,4亿余元不良贷款被收进一个账面资产总计15。28亿元的资产包中,公告中如此介绍这笔不良贷款:“以某一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零售业的企业集团债权为主。”但几个月过去了,此次招标仍无人问津。

行内人士指出,这笔4亿余元的可疑类贷款,因为既无授信、也无明确抵押物,而且贷款用途不详,长年都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这块烫手的山芋。唯一能放心接手并十分划算的人,那无疑是当初贷款的人。如果当时没有中国银监会的阻挠,那么意味着仅用1亿多元的代价就能抹平4亿多元的问题贷款,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财经》杂志的爆炸性报道出来后,黄氏家族马上陷入了继1986、1989年后的第三次巨大危机。黄光裕本人对此事一直沉默应对,但国美却对媒体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声明称:国美电器、鹏润地产及黄光裕本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受到任何一级公安部门的调查;国美电器在大陆任何一家银行无不良贷款,更未给任何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国美、鹏润和新恒基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完全独立经营业务……

20多天后,一直被媒体追逐的黄光裕突然高调亮相。2006年11月22日下午,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举办了盛大的国美、永乐合并庆典。细心者发现,国美公司组织召开的此次会议可谓“匠心独具”——极力回避敏感的话题,却又在有意无意间透露出一些信息。

会议主题为“和谐?使命”,似有纲举目张之意。“和谐”的提出,不能仅仅看成是一次对政治主流话题的简单附和,而应该是黄光裕近日来一种深切的体会和迫切的需要。数年来,黄光裕的强悍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之带来的副产品是僵硬的人际关系。因此引发的种种非议,在他勇往直前时不过是夹杂着沙粒打在脸上的拂面风而已,有点痛却无甚大碍;但整个生存环境趋于严峻时,这些非议则会像一根根稻草,彻底压沉在波涛中起伏的一叶危舟。

'奇'树敌无益!所以,在此次会议上,黄光裕一反前几个月的凌厉言行,数次诚恳地提出要与厂商和竞争对手和谐共存、在竞争中一起求发展。为此,这次会议安排在感恩节的前一天,黄光裕称他想借此机会,对所有给予国美支持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

'书'至于“使命”,黄光裕赋予了这个“虚词”以具体的数字指标: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显示,国美电器集团以1023。5亿元销售额、1020家店铺规模再次位居第一。上缴税收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