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红旗 >

第35章

红旗-第35章

小说: 红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少宗沉默不语。
徐保山不说话,他倒觉得严格管理是好事,旗山肉联厂贷了五百万的款子,这些钱是要还的,如果肉联厂还不了,那就得要旗山煤矿厂来偿还,这笔帐最终还是要算在公社的头上。
魏大中似乎就是不对付杨少宗,笑呵呵的和宋长明道:“宋社长,年轻人有些鲁莽是很正常的嘛,不过,杨建林,你也真的同意这么做?”
杨建林道:“我和少宗昨天晚上就商量好了,必须参加典礼是我们几次三番强调的,所有人都通知到位了,如果还不来就立刻开除。五百万贷款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我和少宗都是提着脑袋办事,不好好管理对不起公社啊!”
不等魏大中再开口,徐保山就嗯了一声道:“就得这么管理,咱们公社在这件事上是输不起的,建林、少宗,书记支持你们!”
杨少宗道:“多谢书记的理解。”
魏大中不方便再从中刺上两句,只能是阴呵呵的笑着,心里暗笑:什么书记啊,再过两个月不也就一个平头老百姓,旗山以后是谁说了算,咱们还不知道呢!
饭吃了一半,杨少宗和杨建林也去了其他几桌给那些返聘的老同志敬了酒,回到自己的桌子上,宋长明才和杨少宗问道:“小杨,你现在已经是经济办主任了,咱们公社对你寄予的期望还是很大的,你下面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啊?”
杨少宗稍加思量,答道:“目前最重要的两件事还是旗山肉联厂和煤矿厂,其他的事情暂时搁置一下也正常。我希望是先集中精力将肉联厂办好,等一段时间再腾出时间去一趟省里,敲定和日本大谷会社的合同的同时,我还要去一趟省轻工业厅将省里的扶持指标拿下来,再去省农业研究院谈一谈咱们的养殖场,看看能否和省农业研究院达成一个更深入的合作计划,请他们派一些专家过来指导我们增加养猪量,引入一些更好的品种!”
宋长明这才显得很满意,道:“行,小杨,你身上的担子很重,公社有很多事都只能指望你去操办,我倒是想让别人帮你去办事,可他们就算去了也未必能把事情谈妥当,指不定又和煤矿那件事一样,还得让你再去谈一遍,搞的双方都不是很高兴。”
杨少宗还是微微点着头。
公社现在对他已经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很多事基本都是指望他来负责,特别是那些谈合作的大事和大项目,似乎只要他一出马就肯定能成功。
魏大中就那么平静的喝着酒,脸色黝黑的他看不出酒意,这个人体格魁梧,也是退伍兵出身,原先在县农机站当了七八年的维修员,一直都没有什么机遇。
左良喜调到县里出任县委书记后,因为和左良喜是同乡,他就迅速搭上了这条船,很快被调到旗山公社担任农业科的科长,成了一个股级干部,如今则提成了副科级。
有人关照着,魏大中自然是春风得意的很,他心里很清楚,只要左良喜还是县委书记,凭他和左良喜的关系,他就算是在旗山公社站不住脚,也能调回县里找一个副科级的位置,要不了多久还可以再调到下面当个正科级的乡长、镇长。
有着这样的后台,魏大中从来就不将旗山公社的这些人放在眼里,甚至连本职工作也不是太在意,话说,他的修车本领还不错,搞农业工作就是一团乱,自己也没有头绪。
刚到公社的时候,他连什么时候是大农忙、小农忙,什么地能种什么庄稼之类的基础问题都搞不懂。由下及上,通过魏大中这样的人大约也就能看出左良喜的素质。
原本希望通过帮助左良喜来对付郭右宾的杨少宗,现在看看魏大中的样子,杨少宗心里就不免有些唏嘘和无语,他只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啊,只是谁比谁更黑的问题而已。
徐保山很支持杨少宗和杨建林,宋长明却有点不好说出口,因为杨少宗上午开除的人中恰好有他安排过去的亲戚晚辈!
面子上是有点尴尬,可宋长明心里更加明白另外一本账……杨少宗和杨建林背负着五百万的贷款,压力很大,上来不烧一把火是不可能的。
旗山肉联厂已经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通道,这边准备投产,另一边又开始建设新的冷库和车间厂房,为后续的火腿肠项目做准备。
9月28号正式办厂,前三天都没有正常的生产活动,所有人,包括从外面返聘的老同志都要参加管理章程的学习,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工作,不合格就继续学习,补考不过关立刻打回公社。
不仅与此,就在责任工分制上做文章,杨少宗为肉联厂设计了一套很有效的激励分配体系,将职工的收入划分为底薪工资、计量工资和绩效奖金三个部分,绩效奖金又包括了绩效奖、全勤奖、质量奖、模范奖、优秀奖。
通过这么一套分配方案,肉联厂每个月都能从盈利中抽取一部分进行奖金分配,对厂里的管理人员给予更高的激励。
国庆节之后,旗山肉联厂才开始小规模的投产,最初的产品就是半手工制作的鱼丸、虾丸、海鲜鱼丸、海鲜牛肉丸、汤汁猪肉丸。
除了鱼丸,海鲜牛肉丸和汤汁猪肉丸都是挺有创意的新产品。
与此同时,杨少宗亲自带队去宁州建一个供销站。
宁州市是江东省最好的资源和重工业城市,国家在80年代以前对江东省的重工业投资几乎有一半都集中在宁州市,直到现在,宁州机械总厂、宁州起动机厂、宁州铁路车辆制造厂、宁州钢铁厂、宁州煤矿依然是华东地区排得上前百强的工业企业。
宁州的经济基础是非常好的,国营大厂多,整体效益好,煤矿工人多,整体收入高。
杨少宗仔细计算过,宁州市区有六十多个菜市场,直接在宁州建立供销站,通过这家供销站每天直接向菜市场批发供应,销量即便有限,但至少能收回前期的二十万投资。
第四十五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杨少宗和杨建林搞了一个分工,杨建林留在厂子里组织生产,负责进购原料,杨少宗则负责带着整个销售团队去宁州做好第一个样板市场。
别看手里有五百万的贷款,现在的旗山肉联厂仍然是一空二白的时期,要什么没什么,所谓的销售团队也就是潘时敏、徐小莉、宋小波、赵大军这些年轻人,厂子里甚至连货车都没有,只是租了两辆解放大卡车负责送货。
和宁州冷库厂在电话里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后,第二天,杨少宗就带着人乘坐一辆解放卡车去宁州,车里除了潘时敏这十几个人,还随车运送着三百多斤的海鲜牛肉丸。
这一批的所谓供销员都是同学,卡车在县公路上摇摇晃晃的颠簸着,大家就聚在后车厢里唱着歌,拍着掌,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劲儿。
离成功还很遥远,可大家都像是看到了希望。
在向宁州送货之前,肉联厂前些天试投产中生产的鱼丸和海鲜牛肉丸都选择就近销售,在旗山公社里派送,每个职工都领回去一斤,大家带回去给家人吃,反响都是普遍叫好。
特别是肉联厂的海鲜牛肉丸,真的是人人翘起大拇指的夸赞啊。
海鲜牛肉丸其实是杨少宗偶然吃过的一种福建地方小吃,外面一层是牛肉粉丸,里面是海鲜酱汁,类似于电影里的撒尿牛丸。
在1987年当然是非常新鲜的肉类食品。
在试投产之前,杨少宗就已经打定主意要从海鲜牛肉丸做起,除了少部分的生产工序,其余都是靠机械生产,省工省力。
在具体的配方上,他和杨建林做了多次试验,还请了两个返聘的食品化工专业的老技术员帮忙,其中光是乳化剂就换过三种,幸好杨建林是化工专业毕业,虽然很多化工知识都忘了,临时重新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这里面的关键工艺就是海鲜酱汁在腌制前有一个油炸工序,随即有一个乳化工序,相比家庭手工制作的海鲜酱汁要鲜美很多。
小小的海鲜牛肉丸就承载着旗山肉联厂的所有希望呢!
在家里和公社集市上获得的良好口评让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希望,和大家一样,杨少宗心里也有着一股热腾腾的干劲。
靠卖煤让旗山人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那算什么本事?
杨少宗也将更多的希望放在了旗山肉联厂上,他想要从这里建立一个真正的旗山创业之路。
大家一起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声笑语的拍着手,歌声从车里传出去,荡漾在秋意浓浓的道路上,荡漾在防风林外的原野上。
杨少宗和大家一起唱着,享受着这青春的旋律和热情,他也不由得在心里赞叹着青春的美好。
啊。
现在的我们是如此年轻。
军绿色的大卡车在青黑色的道路上穿梭而过,大家迎着凉爽的秋风欢歌笑语,当他们越过长治县,渐渐看到宁州市区的身影,特别是经过宁州热电厂的大门前,看着那高耸的烟囱,看着那白色烟雾向着天空飞去,大家的心情便是无比的激昂。
仿佛所有人都从农村跃过去,进入了广阔无比的大城市。
宁州是个多么大的大城市啊!
这一行的目的地是宁州市冷库厂,杨少宗已经和这家冷库厂谈好了,租用他们的冷库、场地和车辆经营,宁州冷库厂的经营状况并不好,有上百个职工就靠租赁冷库过日子。
卡车直接驶入冷库厂的停车区,杨少宗一下车就将潘时敏招呼下来,一起去冷库厂找他们的厂长谈事。
大部分的事情都已经在电话里谈的差不多了,杨少宗报出来的租价还不错,冷库厂是非常欢迎,不仅愿意出租冷库,还愿意将一部分的办公厂区和库房低价租给旗山肉联厂。
听说旗山肉联厂的人到了厂里,从门卫那里接到通知的冷库厂庞厂长匆匆忙忙的就从办公楼里走出来,杨少宗和潘时敏则匆匆向着他的办公室而去。
为了联系冷库租用的事,杨建林曾经带着潘时敏来过一次,他见过庞厂长,可杨少宗没有见过。
在楼道上几乎就要擦肩而过的时候,潘时敏才忽然和一个身穿蓝灰色长袖衬衫的中年干部笑道:“阿,庞厂长!”
听到这话,杨少宗一抬头看着对方,立刻上前握手道:“庞厂长,您好,我是旗山肉联厂的副厂长杨少宗!”
“哦……你好,你好!”
庞厂长这才反应过来,和杨少宗握着手道:“欢迎你们到我们厂租用冷库啊,来,来,请到办公室里坐!”
杨少宗笑呵呵的点着头,就和潘时敏一起跟着庞厂长去二楼的办公室。
宁州市在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是国家和江东省在工业上的投资重地,也是江东省两大重工业基地,本地的经济一直要高于其他地区,80年代之前也仅次于长江市。
82年之后,这种情况就已经在逐步的改变,在新的经济时期,宁州市逐渐显露出国营大厂多,亏损多的新局面,宁州冷库厂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
宁州冷库厂在60年代建厂,冷库规模在宁州一直是数一数二,随着猪肉销售逐步脱离计划经济,和其他中小型国营冷库厂、肉联厂一样,宁州冷库厂也开始逐步陷入了亏损期,再加上从60年代逐渐累积至今的人资成本,企业的经营是越来越困难。
宁州冷库厂有一千多名职工,目前超过一半都没有实际上的工作,还有一半则完全靠租赁冷库和场地生活。
这种特别的困难情况在厂长办公室里都能看出来,厂里能跳出去的能人都想办法提前跑路了,厂长办公室里空荡荡里,有两张属于副厂长的桌子上都蒙了一层轻轻的灰。
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坐下来,庞厂长就和杨少宗笑道:“小杨啊,你们肉联厂是不是刚开始创办啊?怎么,这生意都做到了咱们宁州市来了啊?”
说这话,他一边给杨少宗和潘时敏倒茶。
杨少宗笑道:“确实是刚创业,咱们旗山就在长治县东侧,离宁州市区也就六十多里的路,开车过来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咱们的产品拉到宁州卖是最好的选择!”
庞厂长很高兴的端着茶杯过来,笑道:“小杨,你要是这么想那就对了,咱们宁州的经济确实比周边几个城市好很多呢。上一次是你们杨厂长亲自过来谈的,怎么,他今天是不是有事啊?”
杨少宗点着头,道:“杨厂长目前在厂里负责组织生产,暂时就由我负责带队到宁州搞销售工作。”
庞厂长笑道:“看不出来啊,想不到你们厂的副厂长居然这么年轻,年轻人好啊,年轻人才有干劲,咱们厂子就是老同志太多,死气沉沉啊!”
杨少宗呵呵笑着,没有接着说话。
潘时敏则和庞厂长道:“庞厂长,我们杨副厂长还是咱们公社管委会经济综合办公室的主任,省里安排下来的选调生,也就是咱们杨副厂长说服了几位公社领导才有了这家旗山肉联厂,他还在市里给我们拉到了五百多万的贷款呢!”
“哦?”
庞厂长一听到“五百万的贷款”便是陡然一惊,敬佩之情油然而出,当即就和杨少宗赞道:“哎呀,真是失敬啊,想不到我们杨副厂长还是这么有能力的能人啊。哎呀,以后咱们两个厂搞合作,杨副厂长要是有时间,还请杨副厂长也给我介绍几个银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