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官策 >

第572章

官策-第572章

小说: 官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委院一号楼戒备森严,在常委院中,只有一号楼门口有标杆笔直的武警岗哨,而这也让这里变得异常的庄严神秘。

    经常出入省委大院的干部都知道。一号楼就是省委|书记苗奇的住所。

    岭南省委|书记是高配的,省委|书记苗奇同时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即使省委|书记,又是国家级领导。所以他的身份是非常特殊的。

    今天一号楼里面灯火通明,这在苗书记家可不多见。

    所有的岭南官员都知道,苗奇的家门是最不容易进的。

    苗奇最反对的就是送礼这一套,他曾在多个场合交代过身边人,任何人任何情况下,谁都不能拎礼物进他的家门。

    在这一点上,苗奇显得很不近人情,这有点不像他平时的为人。

    苗奇绝对不是一个迂腐的人。

    苗奇执政风格很柔和,是那种抓大事,放小事的领导,他主要是抓干部,用他的话说,他的作用就是要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所以,有人形容苗奇的执政是润物细无声,是那种把控大局能力强,同时又特别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领导。

    另外,苗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作息非常有规律。

    一般早上六点起床,前后不超过五分钟,晚上八点睡觉,误差也不超过五分钟。

    因为极其严格的作息时间,所有那些想来他家的领导干部,也不敢晚上来,生怕打扰书记休息。

    而今天晚上,苗奇一反常态的没按平时的作息时间作息,这只能说明他家里有重要的客人。

    能够让苗奇放弃休息接待的客人,在岭南省还没有这样一个人。

    很自然,今天他家的客人肯定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苏北。

    苏北省省委书记沙明德刚来岭南,不顾舟车劳顿就第一时间赶过来拜访苗奇,苗奇比他的级别要高,所以他过来算是拜访领导的。

    苗奇的书房不大,但是藏书很多。

    在书房里面坐着,浓郁的书香的气息让人心里觉得特别的宁静。

    苗奇很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古书,他收藏的古籍孤本几乎占据了他书架的大半部分。

    苗奇个子很高,也很瘦,脸上双颊的颊骨高高的隆起,看上去是个很严肃的人。

    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那双眼睛。

    他的眼睛不锐利,也不平和,顾盼之间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深渊一般深不可测,他似乎什么都知道,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他说话很和蔼温和,偏偏脸上从来没有笑容,这样的反差让很多第一次见他的干部,心中忐忑得很。

    在岭南流传有一个故事,说苗奇刚履新岭南的时候,他接见北粤的某个贫困县的县委书记,这位县委书记在他面前浑身冒汗,如坐针毡,甚至导致了他严重的失仪,当众放了好几个响屁,搞得场面非常尴尬。

    岭南民间讽刺这个官员,说他幸亏是空腹去见苗书记,要不然可能就不是放屁那么简单了,极有可能是大便失禁,那就真要闹天大的笑话了。

    这个事例也说明,苗奇虽然风格柔和,润物无声,他的官威还是相当盛的,气场极其强大。

    苗奇的书房就只有两个人,苗奇和沙明德。

    恐怕也只有沙明德才够资格进他的书房,而两人在书房秉烛夜谈,自然别有一番味道。

    苗奇和沙明德以前就认识,两人都有知青的经历,同时又都是以高龄参加恢复高考以来的首届高考。

    苗奇年轻的时候是个很执拗的人,他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来三十多岁还没结婚,所以他顺利的上了大学。

    而那个时候沙明德因为娶妻生子了,被他考中的大学拒之门外,他最终没有上到全日制的大学。

    但是,苗奇和他的同学关系并未断,两人在中央党校地市领导培训班是同学,那个时候两人还同时参加竞选了班长,不过那一次是沙明德胜出,而苗奇则屈居了副班长的位置。

    因为熟悉,两人的谈话自然就免不了怀旧,倒是相谈甚欢。

    当然,两人也很清楚这次见面的背景,像这么高级别的领导的会晤,也绝对不会有下面官场那么多的庸俗客套,聊了一会儿往事,苗奇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了工作上了。

    他道:“苗书记,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应该是你在岭南工作的最后一年了!所以啊,在我看来,有些工作就不用那么较真。这一次我是怀着虔诚而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访问能够学到真东西。

    岭南和苏北是兄弟关系,岭南是大哥哥,苏北是小弟弟,我们这一次就是来向老大学习来的,我们希望能取到真经啊!”

    苗奇微微皱眉,道:“明德,你少跟我来这一套。听你这口吻,好像我一直都是藏着掖着是怎么的?我实话跟你讲,这些年你们已经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你没听外面都在传,说你们苏北模式优于岭南模式吗?

    我就奇怪了,你来取真经,究竟是取哪方面的真经?”

    沙明德哈哈大笑,道:“在苗书记您面前我不怕扬家丑,现在我在苏北的工作是有苦说不出。现在我们苏北最大的问题是缺人才,我们官员中的人才很匮乏。

    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些年全国的优秀人才都往岭南来,怎么就没有去咱们苏北呢?”

    沙明德顿了顿,又道:“还有啊,在经济指标上面,我们和岭南老大哥之间的距离也还很大,外面说什么苏北模式云云,我看有炒作的成分。现在老美不是搞中国威胁论吗?

    我看啊,现在外面也有人在炒作苏北威胁论,苗书记,您难道还信这些吗?”

    苗奇轻轻的哼了一声,用手指着沙明德道:“明德,诛心啊,你尽是诛心之言。你这个做派可不好啊,这么多年了,你性格也得改改了。今天幸亏没外人在,如果有外人在,可有得你笑话了!

    你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你是在说外面的那些赞美苏北模式的声音都是我岭南发出来的,是我们在搞苏北威胁论,是不是?”

    沙明德连连摆手,道:“不能那么说,千万不能那么说!苗书记,我如果这么说,那肯定是不负责任!但是有一点让我觉得欣慰的是,我很荣幸被人惦记,被人威胁。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苏北工作干得不错啊,连咱们的老大哥都对我们重视了。

    我们尊重老大哥,你们重视咱这个小弟,这就是真和谐嘛……”

正文 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药味很浓!

    苏北访问团赴岭南访问学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有人关注,就有巨大的新闻价值,这几天岭南苏北访问团驻地外面的记者排成了长龙,只要从流年酒店出来的人,逮着就采访,也甭管采访得对不对,先采访再说,万一错了再换。

    当然,最备受关注的事件还是苏北省委书记沙明德在岭南的行程,以及他和苗书记的会晤。

    两位书记会晤会就哪些方面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重点要探讨哪些问题等等,这些种种都被媒体广为揣测,然后大篇幅分析报道,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到其中来。

    而在这期间,苏北江宁晨报报道了一条新闻。

    新闻标题是《苏北需要多少年赶超岭南?——三年足矣!》。

    江宁晨报的这篇报道不是凭空臆断,无的放矢,而是他们采访了苏北省江宁市市委书记毛家青,然后根据毛家青的言论写的文章。

    当时记者问毛书记,问他苏北还需几年能够赶超岭南,是三年还是五年。

    毛书记回答说应该三年差不多,而且他还补充了一句,说如果从地区对比来说,粤州因为城市太庞大,以后的规划也不可能像粤州这样搞城市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宁已经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发达地区,不输于岭南了。

    而江宁晨报的记者也是大肆发挥想象空间。最后写成了此文发表。

    这篇文章出来,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同时给地方电视台纷纷在新闻中介绍,苏北和岭南的第一次碰撞由此开始,火药味非常的足。

    这一次毛家青作为访问团成员参加了对岭南的访问。

    而因为这篇文章,也一下让他成为了记者们争相围堵的对象。

    可能考虑到文章影响太大,他在粤州被问及三年赶超岭南的问题的时候。他笑称说记者断章取义了,他希望是三年甚至更短。

    他作为苏北省的高级干部,当然希望苏北经济越来越好,这无可厚非,如果刻意炒作这件事情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一切都需要用实际成绩说话,在发展的道路上不相信浮夸风,不相信吹牛。他毛家青不是一个吹牛的人。

    他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明显是柔中带刚。表面上说是希望。骨子里面傲气得很,一时岭南的媒体坐不住了,他们开始纷纷物色采访对象,然后也希望能够对苏北的傲慢进行一个有力的回击。

    而就在这个时候,媒体又传出重磅消息。

    据岭南省委某高级官员介绍,苏北省省委书记沙明德已经和苗书记秘密会晤了一次。

    这个消息一出,媒体又是竞相追逐。

    然后很快就传出消息。说沙记提出苏北要加强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据说沙记提出要求。希望岭南在人才方面给予苏北支援。

    而苗书记也是十分大方的表示,岭南可以给苏北干部支援。而且双方还可以推进中高级干部的跨区域任职。

    媒体很快从这条消息中嗅到了极大的价值,因为涉及跨区域任职,是否意味着在这一次两省交流过后,岭南会有干部赴苏北任职?

    要知道这些年,大部分情况都是苏北表现出色的干部调到岭南,这样的干部即使是同级调动也意味着提拔。

    岭南毕竟是共和国最发达的省份,中央对岭南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是非常的重视,也是大力的支持。

    甚至有体制内的专家称,岭南的干部队伍素质要远超内地十年以上,这个说法也给岭南的各级干部脸上是大大的贴金。

    现在岭南的干部外调苏北,是平调还是升职调动?

    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了正反双方,双方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互不退让,俨然形成了一场论战。

    陈京这几天参加所谓的交流活动表现得十分的中规中矩,他并没有发表任何惊人之语,也没有任何的出位的举动。

    陈京参加的交流组是厅以下干部交流组,主要交流的是基层组织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县域经济,这是苏北的法宝。

    这些年苏北各市打造出一种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县域经济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县内讲究专精广,所谓专就是专门打造一个特色产业,而精就是把特色产业做精,做细,做出大名堂来。

    在这个过程中,苏北诞生了一大批知名的区县,而他们的出名都是以特色出名。

    比如乌蒙县的小商品,华林县的猪肉火腿产业,茂江县的卫生纸产业等等。

    至于广就是特色涵盖的产业链广,一个行业整条产业链完善,从而衍生出很多的企业和创新。

    而在县与县之间,他们的经济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互补,各县域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合作非常的广泛,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在发展中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财产。

    同时,县与县不展开产业的直接竞争,互相之间比的是经济指标,而不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山头主义。

    不得不说,苏北的做法很好,非常的有活力。

    陈京在邻角的改革也参考了所谓的苏北模式,不过岭南不比苏北,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

    所以陈京在邻角的改革定位也是非常高的,他的定位是邻角要成为共和国的家具中心,邻角家具交易市场成为共和国家具第一市场。

    实际上,陈京现在就是手上只有一个区,而他摆出的架势是一个市的架势,各方面工作都是高标准,摊子铺得很开,发展和投资的理念也是相当的超前。

    陈京这样做的理论根据是邻角一个区,完全可以当一个市来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楚江,一个地级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也差不多有些还不到岭南一个区的规模,陈京是从楚江过来的干部,他心中清楚一点,那就是同样是那么多人,同样拥有那么大的经济规模,为什么就不能按照大的思路去规划经济?

    所以陈京在邻角的施政理念是独具特色的,而从苏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有用的经验,陈京认为很重要。

    所以他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多听少说,虚心学习。

    而实际上,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