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工业霸主 >

第294章

工业霸主-第294章

小说: 工业霸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石油化工机械厂都拿不下30万吨乙烯,更不用说我们了。”将夜首发工业霸主366市场换技术
    “那你打算做什么?”何海峰不理解了。
    林振华道:“这个项目中的关键主机,需要从国外进口,总价值大约会达到2亿美元以上。2亿美元的项目,对于任何一家设备制造商而言,都是一块大肥肉,咱们不能这样随便地扔出去,而是要附加一些条件。”
    “什么条件?”
    “技术转让。”林振华说道。
    “什么意思?”何海峰问道,对于林振华的想,他一向是非常有兴趣的。
    林振华道:“老何,你来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各种设备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买家了。咱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地位,在引进设备的同时,要求设备提供商向我们转移设备的制造技术。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买鱼,而且要让对方教我们如何抓鱼。”
    “这个不可能吧?”何海峰说道,“人家本身就是卖鱼的,如果教会了你抓鱼,人家岂不要饿死了?”
    林振华道:“不会的,我们目前在许多领域里,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不止一代,而是两代、三代。对方当然不可能向我们让渡最先进的技术,但如果我们要的只是落后一代的技术,对方并不一定会拒绝。”
    “能举个例子吗?”何海峰问道。
    “能。”林振华道,“比如说,我们国家曾经组织过11万吨乙烯的攻关,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目前国家计委有意开展30万吨乙烯设备的攻关,但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缺口,各家企业也缺乏积极性,所以这项技术我们一直都未能掌握。而国外目前已经拥有了60万吨乙烯的技术,我们要求他们转让30万吨的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我们就算得到了30万吨的技术,不还是落在外国人的后面吗?”何海峰抬杠道,他倒不是反对林振华的意见,只是用这样的方逼着林振华把自己的想充分表述出来而已。
    林振华道:“有30万吨的技术,总比没有要好吧?我们连11万吨都没有解决,如果一下子能够拥有了30万吨的技术,那么要追赶60万吨的技术,也就更容易了。”
    何海峰担心道:“这样会不会导致国内企业失去搞研究的动力,一味等着从国外引进了?你这个想,好像有点造船不如买船的味道哦。”
    造船不如买船,是文革时候被批判的一个观点。当时的认识是,只有自己造船,才能掌握造船的经验,这样才有可能造出更大的船。推广到科研领域,有些人认为所有的技术必须自己研究一遍,才能掌握其原理。如果从国外引进技术,那么就会丧失掉研究能力。
    林振华微微一笑,说道:“老何,你太小看我们基层科研人员的觉悟和水平了。其实,就是在批判造船不如买船的年代里,我们也一直都是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当时我们把国外的设备买回来进行拆解、仿测,这不同样是借鉴别人的技术吗?现在我们有这样的条件,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节省我们摸索的时间,有什么不好的?就算要自己去做一遍才知道,我们也要把做的提高一些吧?”
    何海峰道:“好吧,姑且认为你这个想是有道理的,那么,你又凭什么相信别人愿意把落后一代的技术转让给我们呢?人家也能想到这一点的,我们掌握了落后一代的技术,与他们的技术落差就缩小了,人家也不愿意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吧?”
    林振华呵呵笑道:“这就涉及到做生意的智慧了。同样是30万吨乙烯设备,日本人能做,德国人也能做,还有意大利、荷兰、美国,都有同类的技术。你不愿意转让,总有别人愿意转让的。资本家是逐利的,我就不信他们会为了这些落后一代的技术而甘愿放弃一个2亿美元的合同。”
    “你是说,如果他们不转让技术,我们就不把合同给他们?”何海峰有些理解林振华的意思了。
    “这就叫市场换技术。”林振华笑吟吟地说道,“到目前为止,咱们已经引进了5套30万吨乙烯的设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还会再引进5套,甚至10套。这个市场我们本来就已经让出去了,如果再不换点技术回来,不是亏了吗?”
    市场换技术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主要是从中国引进德国轿车技术这个案例引申出来的。关于市场换技术的得失,后世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当年,无论你是否愿意去换技术,中国都根本就守不住这些市场。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第一,让出市场,换回技术;第二,让出市场,不要技术。
    任何一个脑子没有进水的决策者,都应当会选择前一项的。
    批评者往往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构造出一个只要自己留住市场,就能够推进自主创新的美好故事。而事实上,这个故事仅仅是一种幻觉而已。以当年人们十分自豪的解放牌卡车为例,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到1986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解放牌卡车的确占据了中国的卡车市场,但它有过一丝一毫的创新吗?如果不引进技术,也许它那张人们所熟悉的老面孔,还要再持续30年。
    林振华是非常务实的,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的管理人员,他知道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很大,如果能够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手段,缩小这种差距,那么追赶起来也就会更加容易了。
    “你这个想,和石油部方面沟通过没有?”何海峰问道。
    “沟通过了,目前他们还有些犹豫。”林振华道。
    “犹豫什么?”何海峰问道。
    林振华道:“如果不附加这个转让技术的条款,那么他们与外商的谈判就会十分容易,因为这是给别人订单,别人是求着他们的。但如果加入这个转让技术的条款,双方的地位就发生变化了,变成了我们有求于别人。对于负责谈判的官员来说,当然不愿意给自己增加麻烦了。”
    “真是糊涂!”何海峰轻声斥道,“他们也不想一想,这一次谈判也许会麻烦一点,但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技术,未来的谈判底牌就更硬了。否则,你的技术永远都落后于别人,别人想拿捏你的时候,你一点还手的余地都没有了。”
    “老何,你这个提倒是挺新颖的。”林振华笑道,“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早知如此,我就这样去跟石油部的官员说了。”
    何海峰摇摇头道:“没用的,他们即使想到这一层,也不会去做。这一次谈判是他们这几个人,下一次没准就是其他人了,他们没必要替别人想那么远的。”
    “呃……”林振华无语了,他不得不承认,何海峰的分析是对的,看来,何海峰比他多吃20年的饭,也不是白吃的。林振华一直在企业里工作,而且汉华重工是比较少见的那种有着良好氛围的企业,所以林振华对于官场里的各种踢皮球、推卸责任的做,缺乏深刻的理解。
    “你打算怎么做?”何海峰问道。
    林振华道:“目前的情况也没那么悲观,石油部有一些官员还是很认同我的想的,此外,国家计委那边的一些官员,也支持我的观点。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动员一些人来帮忙说话,促使石油部下定决心,在这次江北石化的技改项目中,首开市场换技术的先河,并使之成为一个惯例。”
    “所以你就来找我了?”何海峰笑着说道。
    “没错,我知道何主任一向是高瞻远瞩的,对于我的这个想,肯定会大力支持。如果何主任能够替我们说句话,这个份量可就大不相同了。”林振华嘻皮笑脸地说道。
367 不感兴趣
    林振华在北京还是颇有一些关系的,包括机械委的朱晋文、外贸部的高祖兴等人,都对他有很好的印象,愿意出来替他说上几句话。关于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推行市场换技术模式的这个想,经何海峰报告给中央书记处之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计委和石油部终于接受了林振华所提出的意见,同意在此次江北石化的设备引进过程中,附加要求对方转让技术的条款。
    “小林经理,你们的能量可真够大的,我们可真扛不住了。”石油部负责这个项目的官员,是一位名叫顾嘉骅的司长,面对着前来商讨具体技术引进事项的林振华,他这样调侃地说道。在此前,林振华已经多次拜访过顾嘉骅了,多少也算混了个脸熟。
    这一次,林振华是带着韦东齐、贺诚山一起前去会见顾嘉骅的,听到这句话,林振华连忙摆手道:“顾司长说玩笑话了,我们只是一家小小的地方企业而已,哪有什么能量可言啊。”
    “好家伙,这些天来替你们说情的,光司局级以上干部就有十几位,你还说你们没能量呢。”顾嘉骅说道。
    林振华知道顾嘉骅所言不虚,他笑着说道:“我们也是病急乱投医,各个庙门都去转了一圈。其实,主要是各位领导都比较卖我们贺老的面子。”
    说到这,他指了指贺诚山,直接把这个仗势欺人的雷让贺诚山扛着了。如果他说自己年纪轻轻就认识这么多部级和司局级的官员,恐怕会给人留下一种非常嚣张的印象的。
    贺诚山是石化系统里的老人了,顾嘉骅也认识他,他向贺诚山点了点头,说道:“贺老这么大岁数了,还如此热心于石化科技的发展,真是让人感动啊。”
    贺诚山道:“顾司长,这一次我们小林经理提出来的这个设想,非常好。我们引进了那么多设备,按理来说,应当把技术也同时引进的。过去我们没有这样做,现在算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老爷子这话说得就不那么客气了,颇有点批评石油部过去的做不合适的味道。
    顾嘉骅没有介意贺诚山的指责,而是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小林经理提出的这个想,的确很有启发。不过,引进技术这件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是外商同意转让技术了,我们这边的受让方,也得有消化这些技术的能力才行啊。”
    林振华道:“这是肯定的,受让技术的企业,必须是在所受让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积累的企业。我们汉华重工在过去几年中,对乙烯三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也算是形成了一定的积累,我们这次希望能够与行业内的一些龙头企业一起,共同接收有关这方面的技术。”
    顾嘉骅看着林振华,沉默了一会,说道:“林经理,你知道吗,在我们行业内,到目前为止,提出接受技术转让这个要求的,只有你们汉华重工一家。”
    “什么!”林振华一愣,“不会吧,据我所知,国内有几家石化装备企业,实力比我们汉华强得多啊,他们难道不想涉足这个领域吗?”
    顾嘉骅道:“前些日子,我们已经把你们提出来的建议,向各家石化装备企业都通报过了,但目前还没有接到他们的回复。据我掌握的情况,那几家有实力的大企业,有的目前手上正在大型项目在做,分身无术。有的只更关心能够从这次江北石化的改造项目中拿到多少分包的份额,至于技术转让的部分,他们兴趣不大。”
    “可……这是为什么呀?”林振华有些郁闷了,在此前,他还担心过自己会不会是替人作嫁,好不容易说服了石油部,回头从国外转让进来的技术,却落入了其他同行企业之手。现在听顾嘉骅的这个意思,似乎人家对这个根本不感兴趣,人家更在乎的是能从这个项目中挣到多少钱。
    “大型乙烯项目的研发,是一个无底洞啊,国家如果不往里投钱,企业是舍不得投的。”贺诚山悠悠地说道,“小林,这方面你就不了解了,其实现在很多石化装备企业日子都过得很紧张,根本拿不出什么闲钱来进行技术开发。就算他们能够获得国外转让进来的技术,他们也没有能力去消化掉这些技术的。”
    老爷子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很深的体会的,他原来呆的那个单位,就不愿意花钱去搞研发,而是宁可拿这些钱来搞职工福利。汉华重工的情况与其他单位大不相同,在林振华的倡导下,汉华重工在技术研发方面,一向是非常慷慨的。乙烯三机的项目,国家计委也曾投入过一些资金支持一些单位进行技术积累,但据贺诚山了解的情况,国家投入的这些资金,好像还没有汉华重工前前后后投入的资金更多。
    “是啊,舍得在技术上投入这么多钱的,恐怕也就是咱们汉华了。”韦东齐也附和道。
    “从这点上说,我倒是挺欣赏林经理的。”顾嘉骅说道,“其实,我们石油部也一直都在鼓励下属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可是各家企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很多,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