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游戏电子书 > 六合大拳师 >

第37章

六合大拳师-第37章

小说: 六合大拳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光着屁股这么唱:

    “捻军来,俺不怕。爷爷说捻子是好人,奶奶夸捻子功劳大。清兵逼咱汉民死,捻军替咱打天下……”

    想比起来,捻子也果然都是视死如归的好汉子,大头领看不到的没办法,大头领所控范围也确实是纪律严明,至于那些偷鸡摸狗,欺侮民妇,杀人放火又何止是某家某姓。

    当时还在安徽指挥战争的袁甲三见此情景惊愕无比,言:“每遇行刑,谈笑歌舞,既不畏朝廷之法,并不恋骨肉之情。”那是豁出去了,所谓官逼民反。

    袁保恒写有言“捻军以重然诺轻生死为义”。

    那都是兄弟义气深,流血不流泪的汉子。

    后来的回乱更是残暴,头领为示决心,那都是先杀自家妻儿,都红了眼了。

    后来一直逼得曾国藩沿河布下了百里防线,袁保庆也被毛昶熙调回老家组办乡勇。

    这之前大战有河南巡抚英桂派兵镇压,小战却是这各家寨堡独立支撑,也可见此地民风如何彪悍团结。

    战乱,旱涝之灾,庄稼无收,很多行当都停了,街道萧条,早没了往日的喧哗。

    自此起很多闺女家就已有不裹脚的了。

    舟口起了这么大的变化,袁老四没有想到,袁凤吟没有看到,他还在他那间破庙躲雨,

    另一场屠城的杀戮已经在他身后展开,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联合回勇下了“传杀人贴”要在黄河西岸建立新国。

    就在平凉夺马处起始,将四下县城的人杀了八成七八,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

    人都疯了。

    咱是平平实实讲故事,至于那寨子怎么修得,用来多少砖瓦土木,请了多少工匠行家,都不必细细说。人都是渴望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穷则思变,稍微好点,都喜欢过安稳生活,所以对待的态度也不同,都是为了生活,此地各处都开始修寨以对匪寇。当然,那时节,鱼龙混杂,防得又何止哪一家呢。

    哪里都有好人,哪里都有不好的人,有有志之士,誓为天下穷苦人铲不平,也有有志之士誓死报效朝廷,此处只说时局,不论立场,单借用林则徐赠左宗棠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第五十三章 只树引枝承鸟语】………

    第五十三章只树引枝承鸟语

    天近明时,已是上午,只是乌云蔽日,寒气森严,不觉是天明。(本书转载文学网。门外有车马狂奔而过,那马蹄踏着泥泞咕唧噼啪的乱响,很是吓人。

    凤吟提哨子一窜到了门后,老太太紧紧搂住娃子道,不怕不怕,有哥哥在。

    带风声过后,凤吟盘坐回来,从包里取了一对锋利的枪头,那是成“小”字形的一个片锥,

    顺着哨子铁头的卡槽就顺了下去,嘎巴锁住,又取了铁箍套上固定。

    将中间链子活扣打开,又挂上了一串环链,然后取了红布条,一道一道地缠匝起来。

    那铁环便逐渐没了响动。

    而那红布条却也似有法力一般,每缠一道就感觉多一分慈悲,而这慈悲又连着那除暴安良,护法平安。

    和尚取了老太太的铜壶打了些水回来,老太太搭个架子,挂壶煮了。

    然后从包袱里取了炒面干粮,和水里化开,取了小碗与大家分了吃。老和尚取了自己的钵盂盛了。

    老太太已不避人,那小碗都极为讲究,虽说不是一套的瓷器,其中竟也有雕花的银碗,又有细瓷包着银边,极为考究,定非寻常物件。

    老太太端一碗给了凤吟,也不知是用什么谷物磨了粉泡成,甜香美味,又隐隐有瓜果的清纯香味,虽是薄薄的粥汤,吃出那么一块地瓜干来,也是大有嚼头,只两碗也就饱了。

    几个孩子看着凤吟大口大口地喝,都笑了,凤吟也跟着笑。

    老和尚喝得很少,但喝得干干净净。

    稍大点的姑娘对凤吟道,你若能跟着到俺家,俺婶会做更好喝哩。

    老太太看了大姑娘一眼,姑娘突感不妥收了声,红着脸低下头去。

    老太太看着凤吟又不好意思,道:“俺家就是做这小买卖的,这次回家就再不回来了。”

    然后来太太又讲了地址,言语间无不透露着对儿子的怀念。

    也让人感到谋生不易。

    那偏大的孩子不懂得这些,嚷道:“哥哥,等你到俺家,俺给你做了吃,俺也会做哩。”

    然后睁大眼睛瞪着凤吟回答,凤吟看着这个女娃,总感觉似曾相识。

    好。凤吟只是简单回答,娃子心理顿时很高兴,凤吟也感觉很高兴。

    另一个大些的就笑起她来,然后两个孩子开始闹腾,已将环境的危急丢在脑后。

    大人受了感染,只管放任她们打闹,一路上绷着神经,难得有这样的天伦乐事。

    老和尚却在那小娃娃的眼里看到一片真诚,心中默默祷告,后来这孩子就真的等了十年。

    太阳升起来,大家收拾好继续赶路。

    女娃看着凤吟手里那两条棒子好奇,凤吟在手里掂了掂道:“双枪”。

    一抖手,一翻身用脚一弹,那哨子一回头,如毒蛇取食般“唰”一下顿直了链子,

    直直钉在柱子上,这端被凤吟牵住,打得是一个迎门贴臂的斩手把。

    但那姿态仿佛不是施展刀枪,更像是运用书法,银勾铁划一般。

    一些尘土随着看不见的振动簌簌落了下来,在透进来的阳光里精灵般飞舞。

    再振动时,那杆子已回到凤吟手里,凤吟取牛皮鞘将枪尖封了,一并赶路。

    看到这一笔,几人似乎都放下心来,他们想到了老和尚昨夜那话,这一路就算平安了。

    道路很是泥泞,走在上面一撤一滑的,凤吟就将枪挂在脖子上,轮番背着两个孩子走。

    凤吟第一次感觉到一种压力的沉实,那沉实的感觉踏实而美好。

    凤吟很想跟她们说些什么,但又着实不习惯开口,也就罢了。

    若一路只看着地面行走,便有了些许无趣,几个女人便开始找起话来,一路行走又不方便讲故事,说来说去就说到和尚身上。

    老太太问,大师,你们修行守戒,不觉得苦么。

    和尚说,戒能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如此可得智慧。

    老太太道,人生苦短,大师这是何苦呢。

    和尚道,人生苦短,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人带业临到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即得了这躯壳,就借此磨砺修行,一切从简,以去贪念,除业障,一心不乱,成正果脱离轮回之苦。不便宜便是苦行,而无魔不成道,既已出家就是要脱离俗缘而演忍。若有愿力,一切便不苦,也再没有烦恼能够来打扰我们。

    若至诚真修,心无种种心,自然有龙天护法,魔障不临,无所畏惧,一切都伤害不到我们了。

    老太太刚经历了白人送黑人的悲切苦楚,哪能理解这苦乐因果,问答了几句,有些说不上话来,老太太就引着大师讲些故事。

    老和尚就给几个孩子说了一个小故事。

    南阳慧忠是当国师时,有个有神通的“大耳三藏”来到京城,

    被传得神乎其神,慧忠便被请去试探真伪。

    慧忠法师一见大耳三藏就知道他就是那得道的大耳狐狸所化。

    他问大耳三藏三个同样的问题“我的心在哪里?”

    第一次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

    慧忠说:“对。”

    第二次大耳三藏说:“现在在江边看赛舟。”

    慧忠说:“是。”

    待到三问,大耳三藏却回答不上来。慧忠说:“你这野狐精!”

    便让人把他驱逐出长安了。

    据说此时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里。

    几个人并听不出太多的含义,只感觉天地空远,人是那么渺小。

    而世间万物嘈杂熙攘,想不明白的生老病死,便只看眼前。

    蓝天,白云,这一路只感觉安静而悠长,但却又难得安静悠长。

    一行人似舍不得歇脚一般,两边的枯草似繁花般迎风起舞,像一种苍凉而孤独的美。

    这一天不知是神佛保佑还是天公作美,阳光温暖舒适,不像深秋,

    地面渐渐硬实起来,几个孩子在小路上小鹿般奔跑,拉着凤吟游戏。

    凤吟越来越多愁善感,隐隐感觉到即将离别的酸楚,很难身心投入,那味道就像早上喝得

    那碗稀面,透着一点的苦涩,接着是暗暗的香甜。

    凤吟想,或者有一天,自己是不是可以开这样一处小店,但又有多少人能尝出其中的味道呢。

    突然又被这个想法搞得不好意思起来,索性放开步子,只顾奔跑。

    如果只有一条路可走,而这一天又是个雨过天晴的好天气,那一切就都是美好的。

    如果此时有一群纯真善良的人为伴同行,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了。

    无论前方是否有灯在守候,而这一路,越远越美好。

    和尚与他们说着一些故事,也无所谓大家听懂多少,记住多少。

    只要他们能记住那几个名字,那便是极乐世界的名字。和尚说,在今生的终结,若是愿意,只要念佛号,念那名字,大家就会在极乐世界相遇。

    而这一路,和尚会每日为众人祷告。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和尚对凤吟说,你不同,是有责任的,要保护她们。

    凤吟知道,所谓的她们是一切美好。

    凤吟感谢大师。

    期间路过了几处小店,大家都没有歇脚,眼见黄昏,和尚说,他但凡有容身之处,

    就不在客栈居住,和尚选了一处枯桥洞住下,就在野外。

    凤吟就随着几个要了房间。

    这里有个小集市,已是西域风格,很多高大健壮的骆驼川流往来,市场上也很多胡人的器物,

    琳琅满目,让人倍感新鲜,凤吟带着孩子们一路看。

    突然听到前方人群叫嚷着四散,然后又围拢回来,听说是刀客杀人了。

    凤吟赶紧护住几个孩子,近前观瞧,见是一个浑身血淋淋的人正与几个刀客对峙,

    眼看就要出人命了。



………【第五十四章 日落枯树晚凉天】………

    第五十四章日落枯树晚凉天

    秦地自古民风彪悍,游侠之风流行。(本書轉載临潼关山产关山利刀,关中渭北出刀客好手,他们的组织与流匪不同,大多三五一聚,

    称哥道弟,也有独行者,个个武艺高强,善使长三尺宽二寸的关山刀子,行侠仗义,打抱不平,

    杀人不眨眼。

    这群人都有着自己特别而坚实的价值观,而且脾气倔犟,认准了的事情便以死相护。

    年景好点的时候,他们通常是走私盐带保镖,也不闹事,也就是聚赌**之类,

    极讲信义。年景不好的时候就图碗饭吃,游侠四方。

    只是近些年实在挨不住,有些人便合起伙来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了。

    而有的却依然抱着侠义二字,穷有穷志气,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的潜规则,各组之间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

    这些人与豫东那些拳家高手不同,他们有种认理不讲理的劲头,谈不拢就打,打就不是轻打,

    往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捅了就往死里捅,心狠手黑。

    而这些人又很奇怪,行踪诡秘,在老百姓中就有了很强大神奇色彩。

    他们也受雇于出钱买命的客人,只要信义说得通,他们就干,也时常平白为百姓讨一些公道,不图钱。

    非常讲义气,只要谈得来,那就比亲兄弟还亲,讲究的是义气交往。只要把事情托付给他们,那就放心好了,能办成会办得漂亮,办不成也尽力而为不让主家失望。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练就的本事,有得刀快无比,以一当百,有的高来高去飞檐走壁如履平地,山地奔走步履健捷快若奔马。

    不论哪一种,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个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干,只要认了理儿,敢把皇帝拉下马。再是人人带刀,不讲胜负讲生死,吃点小亏小辱不算啥,关键是最后那一刀的结果。

    极有忍耐力,出手就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