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陕西坑 >

第90章

陕西坑-第90章

小说: 陕西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窃企业机密,而且企业的效率更多的来自于管理,共和国企业管理水平颇高,研究共和国企业的论文浩如烟海。这样的信息量绝非CIA那点人手能够处理。

面对共和国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制度,CIA只有苦劳没有功劳,亚洲司的司长是有苦难言。有苦难言是一回事,但是该做的还得做。这次宋三平的会谈,CIA也得监视共和国共方面的通讯。最新的一叠通讯内容已经摆在CIA亚洲司司长的面前,第一条就是共和国紧急要求在美国的公民到大使馆进行登记,申报自己在海外的住房情况,以参加国家的全民住房计划。

这种消息最可气的是,它们对CIA的士气是有一定的打击。共和国这几年推行了很多政策,旨在提高人民的收入。其中的核心,就是全民住房计划。“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中国传统当中的一个观点。虽然全民住房计划被嘲讽为“小农理想”,但是共和国这些年只能算是刚进入了工业体制,小农思想的市场大着呢。

就这份电文而言,里面除了关于具体规定之外,还有一定的讨论内容。而且电文后面还注明,希望能够组织在美的共和国公民对此进行讨论。

浏览完了全文的CIA亚洲司司长,气愤的将这份文电扔到了桌子角落处。你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吃饱了撑的,全民讨论个屁啊!这种事情,在美国鬼才和你讨论,有钱就住房,没钱就住马路。还需要讨论么?

下一份文件,《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驻美工作人员1960年度财产申报》。CIA亚洲司司长把这份文件也给扔到了桌子角落。作为特权阶层,申报个屁财产啊!中国共产党还真把自己当成清正廉洁的代表了?

再下来的文电,《关于驻美大使馆与领事馆为共和国在美同胞服务条例的修改案》。这同样是一份狗屁文电。美国大使馆为海外美国人服务,中国人倒也有样学样。

一直读到最后一份文电,才算有了亮点,《关于使馆工作人员工资调整标准》。亚洲司司长研究了一下,共和国使馆工作人员工资不高。不过在文电最后,亚洲司司长又看到令他十分不满的一条批示。“该文电请在驻美使馆以及领事馆公示栏张贴。并在美国报纸上登报公示。以达到行政透明化的要求。”亚洲司司长知道共和国的使馆与领事馆的公示栏,那是在办公区谁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树立的一块牌子,上面贴着各种最新公示内容。旁边是几本装订好的册子,里面有各种服务条例。根本就是谁都可以自由获取的信息。

看完了这段文字,亚洲司司长抬头看了看表,用掉了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他悲哀的叹口气,这一个小时又浪费掉了。

美国人缺乏计算机知识,所以理解不了共和国的加密算法。例如,他们就不理解区位字符。四个编码组成的字符表,经过加密算法编译后,合成了极为正常的电讯文。共和国大使馆的机要室,则把这些电文通过计算机反编译,轻松的进行解密。共和国那种看似简单加密的电报,非常有效的掩盖了二次加密的问题。这让一些原本会被看破绽来的奇特编码现在看起来毫无问题。当然,这个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如果人工来做,那就得消耗太多的资源了。计算机的应用深刻的改变了共和国的各个方面。很多以前仅存在想象当中的设计,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变成了现实,作为落后国家的美国,是理解不了这个事实的。

中国银行询问这次会谈进展如何。宋三平如实做了汇报。美国人对召开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并没有兴趣,他们还是希望能够由中美两国独立解决问题。

美国人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共和国不能够接受。按照美国人的想法,中美之间互相投资,实际上就是共和国全面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共和国现在已经出现经济危机的苗头,再让美国资金进入共和国市场,产能过剩会进一步加剧。更何况,共和国的全民住房计划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外资进入中国,注定会对共和国造成极非常负面的影响。

美国人想投资也不是不行,但是投资必须严格限制在山南省和兰芳省两地。这两个地区都需要美国人的商业渠道,这是共和国的最后底线。

宋三平看完了电报之后,在保密人员的见证下,将电报烧掉了。共和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底线,美国人的胃口不管多大,他们都得接受这个结果。

谈判非常艰苦,美国代表团态度强硬。共和国代表团则是坚持强硬态度。顶牛式的谈判一直进行了三天,美国代表最终才签署了新的协议。协议内容为,“共和国与美国互相全面解除贸易壁垒。两国之间遵从《中美友好通商协议》,互相开放所有市场。在1963年前,美国只能够向山南省和兰芳省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协议生效以前,美国必须支持人民币升值15%。”

协议结果可谓皆大欢喜,美国方面深知兰芳省与山南省以国际贸易为主,投资这两个地区,等于让美国搭上了共和国开拓国际市场的船。共和国则达成了人民币升值,获得美国资金的目的。经济危机如果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其冲击和破坏力自然会大大降低。

宋三平的地位让他能够了解到一些高端机密。共和国高层里面有一部分人坚持一种观点,既然那些原材料出口国已经积累了不少钱,那么很有必要促进他们进行“工业化的尝试”。在可以预期的工业化失败之后,国际原材料市场必将出现一次全新的崩溃。那时候,共和国完全可以进行一次全新的收购。

在大型计算机的模拟下,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曲线图。从1966年开始,拉美,非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都会面临一个美好的时光。国际市场上的资金充沛,工业品价格降低,原材料价格提升。这给这些国家创造了一个空前的美好时光。他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外资,推进本国的工业化发展。

在1966年,共和国钢铁产量提升到3亿吨之后,钢铁产量会维持3…5年的平稳期,这个时期就是泡沫的孕育期。而共和国貌似永不停歇的需求,势必将促进资金向着那些国家的矿产部门涌入,据宋三平所知,最晚到1972年,共和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那时候,一场悲剧就会上演。

作为共产党人,宋三平对于共和国高层的深谋远虑无比钦佩。作为经济工作者,宋三平对共和国经济界的这个预期有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宋三平见过那些执掌经济界的老家伙。那是一群拥有高素质的男人,一群真正的爱国者和经济学家。或者也能够称他们为政治家。他们有理想,有能力,有道德。但是这些人却缺乏人类的一种基本特征,他们没有任何畏惧之心。

宋三平知道,这些老家伙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从军的经历。这些从军经历并非是在共和国拥有强大武力之后,而是在1927年,那一穷二白的时间。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对手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在当时,数十倍于陕西红军的西北军,对陕西红军的威胁是非常现实的。任何失误都将导致死亡,就算是没有失误,这些老家伙们同样时时刻刻处在死亡的边缘。但是这些人凭借着无比的勇敢,迎着死亡而上,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些人谈笑风声之间就做出了普通人绝不敢进行的决断,用文雅的语言陈述着冷酷的事实与同样冷酷的计划。宋三平很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否达到这些人的高度。虽然宋三平对自己的实力是非常有信心的,可在那些从陕西走出来的老家伙们面前,宋三平常常有一种错觉,那些五十多岁和六十多岁老人才代表了未来的新时代,而自己这个远比他们年轻的三十六岁青年却仅仅是一个笨拙的模仿者与追随者。

在中国共产党里面,太祖是无法模仿的,那是因为他无与伦比的天分与才情。周恩来是无法超越的,那是因为他从来不停止对自己的要求与磨练。但是那些看似地位并非高不可攀,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执掌着共和国命运的高层,即无法模仿,也无法超越。这些人好像已经看透了未来。只有在他们的计划变成现实之后,他们才能够被某种程度的理解。这些人看似普通,他们一切作为都是普通的。任何人都可以模仿与超越,但是这些人普通的步伐,却总是能够踏上最关键,最正确的历史节点。

有他们在,宋三平就有着没有理由的信心,这么一群人,在33年的历史当中,从没有过任何一次错误的决定。他们的布局,在他们预期的时间,总是能够实现正确的结果。对此,宋三平坚信,这世界上是有某种绝对正确的理论,至少在地球上,是有绝对真理存在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已经掌握了这个真理。

作为后进党员,宋三平现在做的就是绝对服从党的领导,领会理解党的政策,并将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当中。他坚信,经过足够的努力,自己是可以一窥那绝对的真理。且不说别的,至少在自己36岁的时候,无论是视角或者看待问题的深度,他相信自己已经凌驾在美国人之上了。

中美之间的协议签署之后,共和国倒是无所谓。亚洲已经变成了人民币圈,美国的资源大多数是从南美和加拿大运来的。你让美国人不远万里的从西太平洋把原材料运回美国,实在是强人所难。不仅如此,共和国现在根本不出口哪怕是一克的原材料。除了不出口原材料,共和国还从西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大量进口原材料。所以美国人现在最希望的是,搭上共和国不断扩大的贸易圈,通过资本输出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至少到了1961年6月,人民币升值之后的头一个月,共和国从美国的进口大增。美国机械行业得到了海量的订单。例如德州工业公司就得到了5000台高精度机床的订单。这可是一笔很大的订单。德州工业公司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购置新机器才能够满足这批订单。

其实不仅仅是德州工业公司,在人民币升值之后,共和国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向苏联订购了两万多台机床。赫鲁晓夫自然是高兴的很。

两国为了满足这批订单,都在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要进口一批高精度加工机床。于是共和国把苏联人的机床改装成数控机床出口给美国,又把美国机床改装成数控机床卖给苏联。这么一折腾,共和国实际上等于一分钱没出,净落了一万五千台新机床。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在之后的很久一段时间,共和国都在做类似的买卖。反正苏联人和美国人科技落后,在数控机床方面是一片空白。共和国做生意童叟无欺,从外国进口机床的好处是便宜,而且对质量可以高要求,严把控。为了争夺中国市场,苏联和美国都得拿出最好的东西来。

共和国的科研现阶段是有工艺,没研发。能把陕西众提供的定型产品吃透,就够共和国的工业界再钻研二十年。从1941年开始,共和国工业界所作的,就是将数以百万计的实验一个个做很多遍,直到能够彻底研究透澈为止。

围绕着这超过百万的实验,共和国的大学纷纷承担了很多实验项目。陕西众绝对不会盲目的信赖共和国的科研机构,每一个实验都是由多家学校与企业承担的。例如张德力所在的西安工业学院,就承担了一部分燃烧实验项目。

张德力的父母都是林业工人,陕西自从50年代就开始转入林业建设省份。说白了就是吃国家补贴的省份。黄土高原是共和国重点环境建设地区,哪怕是为了子孙后代,黄土高原也一定要变成森林覆盖的地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共和国花了十年时间在陕西大搞林业,效果自然是十分可观。林业工人在社会上的比例,陕西省绝对是全国第一的。每一处荒山野岭,都有林业工人的身影。陕西降水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这一番绿化之后,西北初步定型,70%以上的地区,都是林业区。农业区与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不足10% 的地区之内。像西安,就是一系列人口聚集区当中的明珠。

张德力作为关中人,谈不上什么出类拔萃,不过也谈不上平庸。他的个性认真,能耐得住寂寞,是公认的本分人。这直接导致了张德力升迁不快,不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张德力的认真,却让他的实验项目得到了高度好评。这是在一次上头的大人物视察的时候开始的。

张德力不怎么爱凑热闹,所以他所在的实验室本来也没有被当做演示单位。所以,张德力正在专心致志做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两个人进了实验室。

等一个实验做完,张德力按照自己的习惯,手脚麻利的收拾干净实验台。这才发现身边穿白大褂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当然,系主任也陪着这位陌生的同志。既然有系主任陪同,张德力做的也不是什么机密实验,张德力仅仅和大家打了招呼,就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