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陕西坑 >

第24章

陕西坑-第24章

小说: 陕西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陕西众之所以达成一致,还可以说是大家对现代资本运营有深刻的理解。而主席与总理的同意就没有这个基础。严格来说,总理同意的理由还真不是对这个计划有如何的全面支持。而是主席对这个计划彻底支持。总理也认为这样的全面规划对于他运营政府工作有长期目标。

有长期目标的政府工作,相对更好制定。

土星共同体人决不怕困难,合理的计划会遇到何种困难都并非不可解决。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杨柳十分钦佩。

而主席本人则是彻头彻尾的理解了这个计划,对这个计划的深远意义,以及面对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主席对这个计划的支持态度极为坚定。作为政治局制度上的第一人,主席骨子里那种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先,杨柳等人对主席有种骨子里的畏惧,共事了将近一年,大家的恐惧都在不断消退。对主席的眼光与判断,陕西众都佩服得很。陕西众靠的是过硬的知识和经历,主席靠的是他深邃的政治实力。所以对主席最终审核制定的工作人事安排,虽然很多人觉得不妥,但是最终还是通过了。

对这件事,不少非常委的同志,私下还是有些担心。一旦主席逐渐获得了人事权,那么最终结果会如何。很多人有着自己的看法。

上头决定了大方向,下面就要按照这个大方向前来工作。对于大农业区的解决方案,就采用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模式。

湖北省政府内部的陕西众同志,一度以为大农业区的提案会引发南方同志的某些不满。结果南方同志对大农业区毫无意见。这顶多就是在湖北省土改的时候,减少一些平均分地面积的问题。反正当时中国流民众多,劳动力绝非问题。

工作组对于农业工人招收条件非常苛刻。第一要素并非身体好,而是服从纪律。负责招工的内部条例当中,那种多男丁的家庭并非最优先,对于孤儿寡母的家庭,工作组尽量的优先考虑。

这个出发点绝非以人道主义为优先,相反,孤儿寡母的家庭靠自己的力量更难生存,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这些家庭对纪律的服从程度更高。另外,大农业就必然伴随了联产饲养业,女性因为心细,服从,在饲养业上更有前途。

而且对于家里面女孩多,男孩少的家庭,工作组也特别喜欢。女性服从性高,而且从未听说在正常家庭当中,母亲上过学,孩子是文盲的事例。既然采用了大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整个社会效益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大批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摆脱了体力劳动的范畴,从这方面考虑,女性就比男性要更有效率。而且女性吃得少,这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方面。

在这样的诸多条件下,在大农业区内部,老弱、儿童、女性的比例竟然占据了将近七成,壮年劳动力数量不足四成。但整个生产效率比起其它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高了很多。

畜力的集中使用,水利兴建,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力效率。按照21世纪的成熟经验搞起来的饲养业,草创阶段就展现出强劲的势头。

这不仅仅是科技含量高,规模够大,机械设备的使用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也是惊人的。说白了就是武汉轴承厂开始大量提供平板车轴承,平板车轴承让平板车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虽然还是木轮车,平板车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运输成本。仅这一点就让大农场的劳动力效率提高的极多。

武汉发电厂经过整顿之后,发电量稳定很多,相当一部分电力被用在了饲料加工行业方面,这些相对21世纪水平低下的新饲料,在1937年就是神奇的玩意。饲养业的效率比家庭饲养提高了一倍以上。而规模化的饲养业,又提高了将近一倍的效率。大农业区现在虽然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成,但春节时分,大批上市的副食品,就让市面上很是活跃了一番。

市面上的肉、鸡蛋、皮革制品,比以往价格低了两成,但供应总量提高了三倍还多。春节前,省委邀请沈茂带着夫人一起下乡慰问农业工人。当然,慰问政府工作人员家属的工作也已经展开了。

解放军1936年在湖北征召了第一批兵员,整个湖北省有五万多人自愿入伍。武汉三镇有五千多人入伍,军区展开了慰问工作,凡是入伍家庭,都可以分到五十斤肉,十斤鸡蛋,五丈布,五条肥皂,一套被褥,一条毛毯。而军队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可消费的地方,加上军队内部的教育,出身武汉三镇的士兵,大多数把自己的人民币工资寄给家里。

以往当兵就是生离死别,家里因为过于困苦才当兵。除非混到一定的官位,否则哪里有钱寄给家里。而现在普通士兵的家庭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士兵反过来补贴家里。几百年没有听说过这等好事了。解放军军纪严明,从不骚扰百姓。城市的很多重要市政建设工作,都是解放军承担的,这样的作风让共和国政府开始得到人民沉默的支持。至少政府推行的各种行政命令,人民开始服从。

而这些慰问军属的物资,基本都是大农业区提供的,军区不出面慰问一下,也实在说不过去。

沈茂的夫人对于下乡慰问,是非常兴奋的。沈茂暗自猜测,靠着沈茂的名望享受到地位带来的尊荣,估计也是自己夫人兴奋的原因之一。

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高官们,站在大农业区的居住区门口的时候,真的是百感交集。

陕西同志们因为重新看到了住宅小区,有种怀念的感觉。而南方出身的同志们,则惊讶的一时无话可说。

为了方便建设,住宅区是标准的三层楼房。因为按照拆迁计划,住宅区将在15年后推倒重建,那时候会全部采用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标准,所以楼没有办法修的更高。红砖墙,预制板。主梁采用了低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浇注模式,使用寿命在25年左右。这是在陕西时代弄出的最合算设计。

小区里面有绿地,有公园,有游乐场。学校、幼儿园、政府办公楼、警察局、医院、邮政局、供销社的小卖部、小型商场一应俱全。只是天寒地冻的,除了来迎接的人员之外,外面没什么人。因为小区设计的非常合理,可用地面积足够大、整个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小型城市。这是一座比上海还要漂亮的小型城市。

当然,这座小型城市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依旧在修建当中。但已经建成的部分,足以让参观者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感到震惊。

同来的不仅仅是政府官员,政协代表也有代表。他们出身多是武汉有钱人,看到这片小区,他们大多数只能摇头感叹。

司得人指着这座小区对政协代表说道:“以前成立能住这等地方的,那就是非富即贵。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后中国所有人民都能够住这种小区。”

“司领导,你觉得达到你所说的这个目标,需要多久?”武汉当地报纸的记者问道。

“大概得15年吧。”司得人自信满满的回答了问题。

慰问一般都是和表彰大会结合在一起,在表彰现在的表彰会针对的是大农业区首先建立的饲养业。

大农业区建设的同时,各地的土改也进行得不错。因为弱劳动力大批被吸收进了大农业区,成为农业工人,而家里子嗣多,劳动力强的家庭更多的成为自耕农。这样算是符合经济学原理,让生产资料更有效率的运转起来。

当然,吸收弱劳动力家庭进入大农业区绝非一件易事。这个运作也包含了很多相当微妙的背景。孤儿寡母无论如何都会受欺负,这在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工作队是把这个问题当作某种助力来用的。所谓农业工人,就是没有自己生产资料的工人,在以前就是佃农。土改普遍分地的时候谁不想给自己多捞些好处,那些孤儿寡母同样分到和大家一样的土地,这本身就让子嗣多的家庭少分到地。

工作队针对这个情况提出,需要一些家庭编入大农业区,而且点选的不少家庭都是弱劳动力家庭,一方面是去肥沃的膏腴之地当农业工人,一面是留在自己家乡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各地的农会也“相当配合”的将大批弱劳动力家庭丢给了政府。政府其实并不太在意这件事,人口集中之后,管理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也不会怕那些弱劳动力家庭真地能闹出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出来。强有力的自耕农家庭,集中人口的大农业区,这也算是各取所得。而且加入大农业区的人口当中,壮劳动力决不缺乏。

湖北各地都农会都组建了自己的民兵组织——工程兵。工程兵在军队铁道工程兵的指挥下,迅速建设了居住区,那些忐忑不安的家庭搬进楼房之后,不满自然弱了很多。来自各地的工程兵回家后,把妥善安置的所见所闻带回家乡,反过来安定了农村民众的情绪,国家是真的在用心安排大家的生活。加上自己分到了土地,人民对新政府的支持可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唯一极为不满的是地主阶级,地主们拿到了土地债券,正好赶上了过年,政府也不小气,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们第一年的红利。这些人民币红利又能够在政府经营的供销社买到商品,所以不满之气虽然浓厚,却没有到不死不休的程度。更何况,那些敢于反抗的地主,早已经被彻底打倒,游街示众,偿还血债,那批人在各次农村运动当中被打得落花流水。再也没有人会为地主阶级说话。

湖北几个大农业区在很单薄的工业支持下,表现得很出色。部队的补给终于有了稳定的来源。在各种悲喜下,慰问活动算是很及时的给大家鼓了劲。

这些农民从没听说过这样大的一群官还会来看望他们,1937年的人民真的够老实,被领导接见,就好像是有了什么保障。虽然他们的确获得了保障。

沈茂除了一系列的接见会,庆功会,表彰会之外,重点是慰问军属。挨家挨户的赠送军属慰问物资,这些家庭见到了亲切和蔼,威风凛凛的大首长。沈茂的夫人长相在这个时代算是“不好看”,但是至少她不到20岁,很年轻,这点柔美还是被这些家庭的审美观接受。更何况沈茂夫人整洁的装束还给她增加了很多印象分。因为年轻,所以沈茂夫人称别人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的时候,也不会有丝毫的做作感觉。这次慰问活动是相当的成功。

成功的慰问,直接后果是春节过后的征兵活动,各地志愿入伍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三倍,达到了十五万人之多。兵源问题得以解决。

1937年3月,蒋介石政府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外国干涉”。

英国、法国联合表示支持蒋介石政府,而且要求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中国内战局势问题。其实英法没有武装干涉的想法。他们认为新的共和国不过是苏联的傀儡,为了势力范围的划分,他们认为有必要表个态。于是英法代表团,派遣了代表前往西安,和共和国政府商讨中国内战问题。

对这个形势,大部分共和国干部只觉得义愤填膺。中国内政哪里轮到外国来指手画脚。特别是北洋出身的干部们,他们嘴里不说,实际上却时刻关注着政府的动向。从1840年开始,97年了,中国屡战屡败,政府无法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他们所见到的最强集团,中国土星共同体,是不是真的有维护中国利益的意志,这是严峻的考验。

至于高层,则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光头对“外国干涉”的迷信,是他的致命伤,南京就是个兵家死地,在武汉被占据的时候,顺江而下,南京其实不可守。所以在1936年,政府没有继续东进的举措,就是怕光头部队四散,难以收拾。

现在在南京聚歼光头部队的机会终于来了,为了“国际观瞻”,在“和谈”期间,光头无论如何都会在南京进行抵抗,如果运作的巧妙,南京一战解决光头主力部队,也并非不可思议。作为进攻的主力,湖北军区的军事工作压力陡然升高。

面对新情况,沈茂提前制定的那些军事计划,现在就显现出了足够的价值。对沈茂“按部就班”的习性,湖北军区的同僚们现在突然有种疑问,沈茂是不是得到了内部的什么通气。不然,无论怎么看,这项工作就该交给参谋长,而不是沈茂自己亲自带队督办。

出于这种考虑,彭总不得不和参谋长左权亲自来拜访沈茂。

彭总性子直,刚落座就开门见山的问道:“沈政委,我想问问关于南京战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指示?”

“如何特别法?”沈茂不温不火的反问道,“或者彭总你的意思是,我有些关于南京战役的情报没有向你们通报?”

话说到这份上,彭总也有些觉得讪讪,如果有这种秘密情报,沈茂绝不可能将其单独拦下。这是违反组织原则的大问题,假如确定,那沈茂的前程就会毁于一旦。这不可能是沈茂会干出的傻事。但是沈茂莫名其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