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第3章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第3章

小说: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⒘撕颓字迹饕谌菸汉撼宰谑夜鳎ㄊ滴凹胰俗印泵俺洌┘薷岸俚ビ冢磕暝鸵欢ㄊ康奈锲罚缓撼胄倥嵛值埽ゲ磺秩牛豢拧肮厥小保夹砹阶迦嗣裢疵骋住
  有人说,和亲政策是一个拙劣的谋略,如唐德宗时诗人戎昱就在《咏史》诗中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这无疑是狭隘的历史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政策是被迫采取的妥协性的措施。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汉匈两族人民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生产和交换,加强了友好往来,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预立太子。早在高祖五年(前205)六月,刘邦已经立吕后子刘盈为太子,时年仅10岁。然而到了晚年,刘邦却急于更换太子,常想废嫡立少,以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他对戚姬的宠爱。这看法颇为肤浅,在看似妻妾嫡庶争风纠缠的表象下,实际上蕴涵着刘邦对刘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远忧虑。
  刘邦担心刘盈“仁柔”和皇权旁落,而赵王如意虽小,但在长相、性格上都像自己,适于继承帝业。同时,刘邦发现吕后已经擅权,而戚姬无过问朝政的能力,于是刘邦就有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此事涉及皇位继承问题,吕后竭力利用老臣为之谏诤,并策划了一系列阻止废太子的活动。在一次廷议上,御史大夫周昌曾为刘盈争辩,使刘邦暂时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吕后仍不放心,又伙同其兄吕泽,逼张良为之谏阻。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即刘邦景仰的四位隐士,吕后依计而行。
  黥布叛乱时,刘邦抱病率军征剿,作战中又受了箭伤。平叛后回到长安,伤势日益严重,更易太子更加迫切。太子太傅叔孙通等臣僚以死谏诤。刘邦又发现刘盈身后有“商山四皓”环伺。刘邦认识到,倘若执意废太子,势必使如意更加孤立,不仅无法继承皇位,还可能遭遇不测。
  刘邦更易太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预立太子却从此成为汉代一项定制。这一制度,后来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皇位继承的惯例。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前195年6月1日),刘邦病逝于长安长乐宫,享年62岁,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附近)。
  同年五月,太子刘盈即位,这就是汉惠帝。
  ◎刘邦个人小档案
  姓名:刘邦,字季
  出生: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属相:蛇
  卒年: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
  享年:62岁
  谥号:高皇帝
  庙号:高祖陵寝:长陵
  父亲:刘执嘉(刘太公)
  母亲:王含始(刘媪)
  初婚:30岁
  配偶:皇后吕雉
  子女:8子,1女
  继位人:刘盈(悾郏
  最得意:垓下之战获胜最失意:被困平城白登山
  最不幸:母亲死于战乱,不知葬地最痛心:未能更易太子
  最擅长:用人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完颜绍元:《细说汉高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李伟:《弱势大赢家》,金城出版社,2001年
  (4)(台湾)陈文德:《刘邦大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5)惠焕章、杨明喜:《汉高祖刘邦百谜》,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
  惠帝刘盈
  ◎ 惠帝刘盈简介
  前194年——前186年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饮为淫乐”的“仁弱”皇帝
  高祖刘邦一死,吕后拖延四天秘不发丧,严密封锁消息,加强皇宫戒备。她还与审食其(shěn yìqī)密谋,磨刀霍霍,准备将朝中的功臣宿将斩尽杀绝。皇上驾崩的消息还是传出了宫外,满城飞传皇后要诛除老臣。当时在长安军阶最高的老将是郦商,曾佩右丞相印绶,正在家病休。他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去见审食其,说:“听说皇上已死去,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果真有这回事,天下危矣!陈平、灌婴率10万人驻守荥阳,周勃率20万大军在燕、代,假如听说皇上驾崩,诸将皆诛,他们肯定会联合发兵,你我就踮起脚来等着看看汉家灭亡吧!”吕后迫于形势不利,只好罢手。刘邦的葬礼遂得顺利举办。五月,刘盈即位,尊母亲吕氏为皇太后。惠帝即位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纵饮淫乐。
  纵饮淫乐。惠帝在继位之初,也曾想有所作为,但很快就消沉下去,以纵酒为寄托,以致过早地死去,而从政治立场来看,这些行为恰恰远离权力中心,不事正业,也就是“仁弱”的表现。其原因如下:
  不满母亲暴虐。吕后为独揽朝政,彻底除掉与刘盈争夺皇位的隐患,她首先将魔掌伸向了她最痛恨的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她召回年仅10岁的赵王刘如意,图谋加害。刘盈知道母亲的用心后,亲自将刘如意接到未央宫中,同吃同睡,百般护卫。有一天,惠帝清晨出猎,赵王年纪小,早晨起不来,没有跟着去。吕后找到了可乘之机,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害死了。随后,吕后又命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珠,熏聋了耳朵,灌了哑药,把她当做“人彘”(zhì,古时候叫猪作彘),关进了厕所。过了几天,吕后叫惠帝来看“人彘”,惠帝一见,大惊失色,痛哭失声,因而生病,一年多不能起身。他在病中派人给吕后送信说:“把人害成这个样子,简直不是人所能做得出来的。我作为您的儿子,实在不配治理天下!”从此以后,惠帝“日饮为淫乐”,不再管理国家大事。
  “东朝”专权的必然结果。刘盈登基后,每隔三天两日要去吕太后居住的长乐宫朝见,如果有大事,则必须立即去汇报请示。相对于未央宫“大朝”而言,长乐宫有“东朝”之称。因为国家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中,所以实为“东朝”主政。做为儿子,惠帝无法反抗,也不敢反抗,服从“东朝”的所有指示,只能以纵情沉缅于美酒来打发时光。从此以后,西汉历代皇后除了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被其父汉武帝赐死外,如文帝母薄皇后、景帝母窦皇后、武帝母王皇后、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长乐宫“垂帘听政”。“东朝”主政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外戚专权、王莽篡汉事件的发生,追根溯源,惠帝的仁弱,难辞其咎。
  相国曹参的影响。原来,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后,日夜饮酒,不理国政。惠帝十分焦急,便令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kū)回家劝说。结果曹参大怒,将曹窋打了200板子,还骂了一通。事后,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说:“陛下不如先帝,臣也不如萧何,所以陛下与臣只要守住他们的既定方略就行了,还用干什么?”懦弱的惠帝终于懂得了无为而治的奥妙,也便放心地去饮酒作乐了。这奥妙是什么呢?就是“黄老政治”。
  ◎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因为他们的治国思想一致。那就是黄老政治。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到了秦汉之际,老子思想曾经风行一时,这时又有人托名黄帝为道家的鼻祖,鼓吹“帝道”,从而出现了“黄帝学派”,并且“黄老”得以并称,即把“老庄之学”和“黄帝之学”结合起来,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学术流派。
  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是道家思想的原本面貌,而是以道家思想为骨干,又兼收儒、墨、名、法诸家思想而融为一体的。但道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然是黄老之学的主干。老子主张使民自正、自富、自朴的有利于小农生产的理想被保留下来。正是这种清静无为、俭朴寡欲的主张,适应了汉初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成为统治者奉行的治国指导思想。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黄老政治”。体现这种思想的哲学家是陆贾,而开始实行“无为而治”的典型代表当首推曹参。
  推行黄老政治曹参在齐国丞相任上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时,告诉舍人:“赶快收拾行李!”过了没多久,果然有使者来召曹参。曹参临行之前,嘱托接替他的丞相说:“齐的狱市之事托付给你了,千万不要制造困扰!”接任的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再大的事了吗?”曹参说:“狱市,是善恶同时被容纳的地方。现在困扰他们,那么叫那些奸诈之人何处存身呢?”
  曹参的“勿扰狱市”是汉初黄老政治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政策,它对于恢复和发展汉初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起了相当重大的作用。那么,“勿扰狱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注家诠释不一,最常见的是将“狱市”分解为刑狱和都市。然而,勿扰刑狱、都市,于情理上不太通,所以始终未能成为定论。解放后,经陈直先生研究考证,认为“狱市为齐国大市之名,狱为帲ё质∥模雌牍瘞'之市”。此说较符合历史事实。这里所说的“大市”,实际上同今天集市交易的市场很相似。“勿扰狱市”的含义,指政府对集市交易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即施行市场开放。曹参此举,颇有超前意识。这一经济政策,保证了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必然刺激生产发展,进而使汉初社会经济变得活跃起来。但是,由于放任自流,不加限制,到文帝时,社会上背本趋末、两极分化的现象业已十分严重。
  萧何死后20天,曹参从齐国回到长安,继任相国,将黄老之学的无为政治推广到全国。一方面,“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之约束”;一方面,他任用“忠厚长者”为吏,罢去“欲务声名”的官员。而曹参本人,日夜饮醇酒,不做丞相之事。一旦有官员来谈政事,曹参就请他喝酒,甚至把他灌醉,使他没有说话的机会。
  为什么“一遵何之约束”?曹参向惠帝陈述的话,恰好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他说:“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的一切法令都明明白白。现在只须陛下垂衣拱手而治,臣参等恪守职责,遵守成规,谨防疏漏,不就行了吗?”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这便是惠帝从曹参那里得到的奥秘。
  无为与保身吕后专政时,异姓王的问题解决了,代之而起的是刘、吕两姓的权力斗争。齐王刘肥差点被吕后毒死,吓得刘肥将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又请奉公主为齐国王太后,才免遭杀身之祸。对刘邦的其他诸子,吕后也频下毒手:幽死赵幽王刘友,逼赵共王刘恢自杀,派人杀害燕灵王刘建的独子,使其绝后。与此同时,吕后也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忠于刘姓的大臣。在如此激烈、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大臣们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才能避祸保身的问题。它们的内在关系是:既然饮酒是为了保身避祸,那么崇尚黄老与饮酒的关系问题,实际也就是崇尚黄老与避祸保身的问题。
  基于此,曹参任相国后就全面推行黄老政治。它既不同于法家实行的一味严刑酷罚,也不赞成儒家的繁文缛礼。它的原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唱歌称颂说:“萧何制法,明白整齐。曹参代之,守成不失。承蒙曹相无为清静之治,百姓安宁,乐业安居。”
  曹参死后,王陵继任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他们把无为而治的原则继续推行下去,使汉初黄老之学得以勃兴未辍。不过,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在吕后手中。
  ◎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