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84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84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说法,在座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么会愚蠢到把所谓天象当成理论依据呢?他的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
  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姚广孝的同乡),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讲学士是个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学之士是当不了的。而翰林院里往往书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读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可是这位徐珵却是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学理学外,他还有自己的个人爱好——阴阳术数之学。
  前面提到过,所谓阴阳术数之学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说,这门学问如果钻研透了,倒也确实能出人才。著名的阴谋家姚广孝就是研究这个的,不过徐珵和姚广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项(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却偏偏挑了第四项(算命)。
  算命这玩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准不准我们不好说,但只要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仍旧存在,它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徐珵就是一个有志于研究算命的人,他经常主动给人家算,虽说他不收钱,只是凭兴趣义务劳动,不过他经常算不准,所以人们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声,在不久之后,这位失败的算命业余爱好者却对当时的一件重要事件做出了准确地判断。
  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败。
  在明英宗亲征前,他夜观天象,大惊失色,跑回家对老婆说:“我观天象,此战必败,到时瓦剌军队攻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回老家躲躲吧。”
  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连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对他的这一忠告,人们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当土木堡之败的消息传来后,徐珵除了对自己的将来命运的担忧之外,还有几分高兴。
  “都不信我,现在信了吧!”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一番话。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一番话。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 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 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 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后来于谦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 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埜。
  邝埜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于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埜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于谦和邝埜自己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可是历史不能假设,邝埜不会退休,于谦也不会这么平淡活下去,惊天动地的正统十四年终究还是来到了。
  之后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一起完蛋了事。
  于谦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他也曾陷入极端的痛苦,邝埜是一个好上司,好领导,他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牺牲在远征途中的命运可能本来应该属于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英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第七十一章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