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80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80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而且也不用多少成本,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数量过大,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蒙古部落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奸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奸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烽烟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第六十七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那些事儿(67)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帅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数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性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脱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的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乱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乱。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塞,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的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加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