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74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74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说,现在说出这句话,我也很惭愧,胡濙最终没有忽悠朱棣,他虽然让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确实带给了他答案。
  而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中间穿插了无数历史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最终还是不能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
  说实话,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经说过,此文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我自然也不能写有。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结论,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 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 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不可能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肯定胡濙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他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 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唯一可能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胡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谈话内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因为胡濙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难说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推论3: 答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肉体。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为了权力,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见,骨肉互残,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抢得了皇位。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却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里醒来,会像上一个失败者那样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
  因为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藏身民间,从此不问世事,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唯有隐姓埋名,只求继续活下去。
  这种残酷的心灵和肉体上的煎熬整整持续了二十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发疯。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这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死于征途的宿命
  无论如何,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脱,虽然来得迟了一点,但毕竟还是来了,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
  也算是老天开眼吧,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一两年,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父亲了,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了。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逼近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