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138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38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对魏忠贤说,你接着干吧,没啥大事。
  魏忠贤彻底解脱了。
  正如叶向高所说的那样,正义和道德是打不倒魏忠贤的,能让这位无赖屈服的,只有实力。而唯一拥有这种实力的人,只有皇帝。
  现在皇帝表明了态度,事件的结局,已无悬念。
  天启四年(1624)十月,看清虚实的魏忠贤,终于举起了屠刀。
  同月,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皇帝下旨,训斥吏部尚书赵南星结党营私,此后皇帝又先后下文,批评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最后索性给他们搞了个总结,一顿猛踩,矛头直指东林党。
  可以肯定的是,皇帝大人对此是不大清楚的,他老人家本不识字,且忙做木匠,考虑到情况比较特殊,为保证及时有力迫害忠良,魏公公越级包办了所有圣旨。
  大势已去,一切已然无可挽回。
  第980章
  天启五年(1625)九月十二日,刑部会审。
  李养正果然不负其阉党之名,一上来就喝斥顾大章,让他老实交代。更为搞笑的是,他手里拿的罪状,就是许显纯交给他的,一字都没改,底下的顾大章都能背出来,李尚书读错了,顾大人时不时还提他两句。
  审讯的过程也很简单,李尚书要顾大章承认,顾大章不承认,并说出了不承认的理由:
  “我不能代死去的人,承受你们的诬陷。”
  李尚书沉默了,他知道这位曾经的下属是冤枉的,但他依然做出了判决:
  杨涟、左光斗、顾大章等六人,因收受贿赂,结交疆臣,处以斩刑。
  这是一份相当无聊的判决,因为判决书里的六个人,有五个已经挂了,实际上是把顾大章先生拉出来单练,先在诏狱里一顿猛打,打完再到刑部,说明打你的合法理由。
  形势急转直下,燕大侠也慌了手脚,一天夜里,他找到顾大章,告诉他情况不妙。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顾大章并不惊慌,恰恰相反,他用平静的口吻,向燕大侠揭示了一个秘密——出狱的秘密。
  第二天,在刑部大堂上,顾大章公开了这个秘密。
  顾大章招供了,他供述的内容,包括如下几点,杨涟的死因,左光斗的死因,许显纯的刑罚操作方法,绝笔、无人性的折磨,无耻的谋杀。
  刑部知道了,朝廷知道了,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魏忠贤不明白,许显纯不明白,甚至燕大侠也不明白,顾大章之所以忍辱负重,活到今天,不是心存侥幸,不是投机取巧。
  他早就想死了,和其他五位舍生取义的同志一起,光荣地死去,但他不能死。
  当杨涟把绝笔交给他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有义务活下去,有义务把这里发生的一切,把邪恶的丑陋,正义的光辉,告诉世上所有的人。
  所以他隐忍、等待,直至出狱,不为偷生,只为永存。
  正如那天夜里,他对燕大侠所说的话:
  “我要把凶手的姓名传播于天下(播之天下),等到来日世道清明,他们一个都跑不掉(断无遗种)!”
  “吾目暝矣。”
  这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他做到了,是以今日之我们,可得知当年之一切。
  一天之后,他用残废的手(三个指头已被打掉)写下了自己的遗书,并于当晚自缢而死。
  杨涟,当日你交付于我之重任,我已完成。
  “吾目暝矣。”
  第990章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滕县,这就有点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滕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滕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第995章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第1000章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第1005章
  袁崇焕很清楚,明天城池或许失守,或许不失守,但终究是要失守的。以努尔哈赤的操行成绩,接踵而来的,必定是杀戮和死亡。
  然而袁崇焕不打算放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依然能够坚持下去的人。
  四十二岁年前,袁崇焕出生于穷乡僻壤,一直以来,他都很平凡,平凡的中了秀才,平凡的中了举人,平凡的落榜,平凡的再次赶考,平凡的再次落榜,平凡的最终上榜。
  然后是平凡的知县,平凡的处级干部,平凡的四品文官,平凡的学生,直至他违抗命令,孤身一人,面对那个不可一世、强大无比的对手。
  四十年平凡的生活,不断的磨砺,沉默的进步,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决心:
  只为一天的不朽。
  正月二十五日
  以前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上天就不会放弃你。
  绝境中的袁崇焕,在沉思中等来了正月二十五日的清晨,他终究没有放弃。
  于是,他等来了奇迹。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五日,改变历史的一天。
  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发动了新的进攻。他认为,经过前一天的攻击,宁远已近崩溃,只要最后一击,胜利触手可得。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战斗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开始的。
  第一轮进攻被火炮打退后,他看见勇猛的后金士兵们怂了。
  无论将领们怒吼,还是威胁,以往工作积极性极高的后金军竟然不买账了,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冲。
  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出来打仗,说到底是想抢点东西,发发小财,现在人家炮架上了,打死上千人,尸体都堆在那儿,还要往上冲,你当我们白内障看不见啊。
  勇敢,也是要有点智商的。
  努尔哈赤是很地道的,为了消除士兵们的恐惧心理,他毅然决定,停止进攻,把尸体捞回来先。
  为一了百了,他还特事特办,在城外开办了简易火葬场,什么遗体告别,追悼会都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