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造。
钢铁因为强度大,且可利用合金及热处理改变其机械及物理性质,所以几乎所有工业都需要钢铁。钢铁工业的发达,可以带动其它工业的进步,这样看来钢铁可说是工业之母,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必先具备一个坚强而蓬勃的钢铁工业。因而自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每个国家尤其是工业落后的国家,都在努力于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而因为钢铁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引申出了 “钢铁即是国家”,由此可见钢铁和钢铁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这个钢铁决定力量的时代,鉴于钢铁在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性,建立强大的钢铁工业一直都是西北工业发展规模之中的重中之重,钢铁是西北工业的基础。
位于西北市东南部的冶金工业区拥有一百七十多家分厂的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无论其规模或是钢铁产量、钢材产品种类都远远超过由日本政府于1896年创建的八幡制铁所,这是亚洲较早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不计算500立方以下的六座炼铁高炉,仅仅只是一座一千五百立方的炼铁高炉就足以使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成为这个时代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共和六年十二月份,西北钢铁联合体的粗钢以及钢材产量达到惊人的十二万吨,铁产量更是达到二十五万吨,仅十二月份一个月的产量,就接近同期日本八幡制铁所年产量的70%。
“支那月钢铁产量超过日本年产量!”李贺扔掉手中这份一位从日本归国的友人带回来的日文报纸,看着报纸上的报道,李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豪,有什么比看到整整一辈子的梦想得已实现,更让人觉得欣慰的事情呢?
四十五年前,在旅居美国的大伯要求下,十五岁的李贺拜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少妻前往美国留学,美国发达的工业让这个从广东出来的少年惊呆了,李贺在美国用了十五年时间完成学业,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取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归国的李贺却发现自己所学在国内除了在兵工厂工作之外,根本没有其它用处,原因很简单,国内没有钢铁,没有钢铁就没有机器。
被理想冲昏了头的李贺再次赴美学习冶金,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二十年的李贺忘记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朝廷官员并没有建立钢铁厂的意愿,以至于李贺不得不在美国钢铁公司中工作,直到一年多之前,接受西北钢铁企业的邀请,曾经深埋的钢铁强国梦才再次浮现在已经麻木的李贺脑海中。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李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乘船从美国来到西北,随后进入了西北冶金研究所,成为研究所中少有的几名中国工程师中一员,带着十几名西北大学冶金专业学生一起从事冶金技术研究,由李贺和学生们一起设计的180吨炼钢平炉,现在正在建设之中,一旦建成西北的钢产量还会再增加一个量级。
“李工程师,吴经理请您去一下会议室!”这时李贺办公室门被一个学生推开,当李贺来到会议室后,冶金研究所的几十名德裔、俄裔工程师已经先后到了会议室,而西北钢铁企业联合体总经理吴健则坐在那里,看这阵势显然是有大事,好像上次把研究所的冶金工程师招来开会的目的是为了研制用于重型火炮的新型炮钢,这次又是为了什么新课目。
“……想来大家都知道现在边防公署已经决定建立海军重整中国海防,造船不能无钢,尽管我们制造的几种船用钢都已经用于制造商船和驱逐舰,但那些钢种并不适合制造装甲舰,海军舰船部昨天开会决定让西北钢铁公司研制一种新型舰用渗碳装甲钢,这是舰船部提出的技术要求。”
吴健简单说明了来意,作为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总经理,一年来在前任经理李维格扎实的基础上,西北钢铁联合企业在吴健手中进入了高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得相比于年初增加了六倍,利润增加了十倍,大批特种合金钢材的研制填补了当前国内的技术空白,对此吴健个人感觉非常满意,现在西北钢铁企业联合体正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着。
“……要求表面硬度达到600…68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5,基材硬度为200…23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0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 Mpa”看着手中海军提出的装甲钢技术要求,李贺几乎不敢相信文件上的数据。舰船部提出的这一技术指标要超过李贺在美国时曾经参于研制的美国海军的装甲钢,西北尽管已经有丰富的生产合金渗碳钢的经验,但是距离舰船部要求还有很大一段差距,甚至于距离美国目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吴经理!舰船部提出的这一技术要求并不现实,这些指标不仅超过美国的渗碳装甲钢的性能指标,同样高于目前世界上渗碳装甲钢最高水平的克虏伯公司,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并不能实现舰船部的要求,既便是我们能少量生产出试验品距离这些指标还有一段差距。”
李贺听到第六技研室的希多洛夫发表的意见,他是半年前从俄国移民西北,曾经是俄罗斯海军下属的装甲钢工厂总工程师,现在新型驱逐舰上使用的舰用钢就是由他主持设计,舰船装甲钢是他的本行。
希多洛夫的意见得到了会议室内几十名专家工程师的赞同,作为技术人员他们可不像舰船部军人一样,追求最优指标而忽视了自身技术条件,但他们并不知道,舰船部之所以提出这些指标,是为了正在设计的新型袭击舰而提出的要求,在吨位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军舰的防护性能,只能使用最好的装甲钢来弥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尽管海军舰船部的技术人员明白提出的技术指标非常苛刻,甚至于不可能实现,但迫于无奈只能如此。以最高的要求争取最好的结果,一直以来都是西北的信条,或许结果可能和要求指标有些微差距,但是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这正是舰船部所希望得到的。
“我们根本没有大量生产渗碳装甲钢的经验!”尽管明白这些指标有些不太现实,但是此时李贺脑中考虑的却是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根本没有生产渗碳装甲钢的经验,对于渗碳装甲钢的生产西北非常陌生,陌生生产工艺、超标准的技术指标,李贺的眉头不禁皱得越来越紧了。
“或许!并不一定非要使用渗碳装甲钢!”皱眉思考着的李贺此时并没有心情理会会议室内其它人的争执,而是要考虑是不是应该用其它钢种来取代渗碳装甲钢,西北没有生产渗碳装甲钢的经验,尽管在试验室里中渗碳装甲钢的技术早已经突破,但是在工业生产渗碳装甲钢上却非常陌生,也许还可以另辟蹊径,最重要的是使钢材达到舰船部要求的指标,而不是钢种问题,想到这李贺便动起了另起炉灶的心思。
第九十四章 迷的奇迹!
“密码就是错别字!”这是西北的密码教父来自美国的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在西北电报局第一期密码分析学员培训班上给30名学员上课时说到的第一句话,给人们眼中异常神秘的密码作出了简单的定意。密码就是错别字,与小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写出的错别字相比,密码唯一的不同,就是 “有意写错”的。
老师能认出学生的错别字,因为毕竟学生再错 “也还是那个意思”,而密码这种 “有意写错”的字,压根儿就没打算让非授权的人认出来,这就是神秘的密码。在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眼中密码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赫伯特。奥利弗。亚德雷这位密码分析大师的加入,西北省电讯中心的密电破译工作一年之中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步,对日本尤其是对俄国的密电破译几乎达到了同步的标准,负责密码破译的亚德雷曾经非常自豪的说。
在俄国人接收到密电半小时内,他们的电报内容就会出现在调查部以及边防军军情局的案前,当然这与在哈尔滨、海参崴、上乌金斯克等地缴获得密码本以及一些俄军密码编译军官投靠西北不无关系。
在西北省电讯中心大量破解他国政治、军事密码的同时,无论是调查部或是军情局,边防公署或是边防军司令部所感受到最多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惊,密码的编译是一个全新的战场,任何稍有常识的军官都明白,一旦自身的密码被敌方破解之后,对自己和敌人意味着什么,战场单方面透明所导致的就是另一方的惨败。
自己在破解他国密码的同时,就有国家在破译西北的密码,面对这一现实压力,西北军事政治情报三方都迫切需要绝对安全的密码,所以编写一种足够安全的密码就成为西北密码编码人员最重要的任务。由于密码学起源和兴盛都在使用 “字母语言”的文明里,因此毫不奇怪,它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正是字母语言,这一点对使用方块字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有些别扭,不过只要多看看,也就习惯了,西北和国内密码编译方式,就是通过数字编组对明文中的汉字进行替换,而置换的依据就是约定密码本,密码本可能是一本书。
引入亚德雷以及俄国密码编译人员给西北带来密码破译上进步之外,同样也带来了欧洲字母式密码语言,多表替代体制密码被引入到西北的密码编译之中,四码数字密码和字母多表替代体制密码的结合,使得西北政军情三方都以此为基础编写了看似非常可靠的密码。不过无论是多表替代还是译本置换都不见得安全。
早在半个世纪前一个聪明的普鲁士退役少校,一个业余数学爱好者,都能找出多表替代的致命缺陷,至于译本替代更是依靠于人,一旦敌方买通或捕获译电员,得到密码本,那么一切都恢复了原始状态。而西北电讯中心的存在就说明这样的事实,也给了大家两个启示:第一,没有 “绝对安全”的密码,没有不会被攻破的密码,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第二,破译密码这活儿,只要够聪明、懂数学,单枪匹马也能扳倒权威。
所有加密方式,也无非是一个个单枪匹马的人具体研究出来的。以至于所有人都悲观的认为,再聪明的人设计出的密码也会被攻破,为了确保密码安全,西北需要一种可以确保自身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安全的不能够被破解的密码!
曾经有报纸上用三多来形容西北的样子,一是工厂工人多,在西北随处可以看到遍地的工厂,而这座城市主要居民是工厂中的工人;二是军人多,西北实行全民皆兵制和军国民教育,西北男人都是士兵都需要接受军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自然兵多;而第三就是洋人多,数十万德裔俄裔移民的到来,使得西北这个城市各个行业都可以看到外国人的身影。
俾斯麦社区,单听名字人们就可以体会出这个社区透出的德国味,这个名字是德国人的骄傲,居住在这个社区的一千三户居民中,有超过半数是来自美国的德裔移民,当然也有少数来自德国本土和俄罗斯的移民,在这个错落着德国、俄国式乡间别墅的社区,也随处可见中式别墅,显示西北的特点,一座移民城市欧亚文化的融合之处。
“早上好!”一出门看到邻居在清理门前的积雪,身着大衣的亚瑟。谢尔比乌斯便扶着帽檐向其问候道。尽管汉语很复杂,但是在来到西北七个月后,作为工程学博士的亚瑟。谢尔比乌斯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比较复杂的语言,当然除了发音有些生硬和用词偶有不准之外,邻居的用俄语回应了他的问候,来自各国移民是西北的特点。
“刘!去研究室!”谢尔比乌斯对自己的驾驶员说道,今天对于谢尔比乌斯而言是一个大日子,西北电讯中心、调查部、军事情报局的专家和高官们将到研究所内认证自己研制出的 “Enigma”密码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机器!足以改变密码学的历史。谢尔比乌斯现在西北通用电器公司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他曾在汉诺威和慕尼黑研究过电气应用,在通用电器公司从事的研究就是要用二十世纪的电气技术取代过时的铅笔加纸的加密方法,而他的资助方就是迫切需要新密码的调查部。
四个月前,参考了西北实验室关于密码机的设计构想和草图之后,谢尔比乌斯在西北专利局为自己设计的一种密码机器申请了专利,随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密码机在两周前由研究所试制成功。
“……众所周知多表替换编码体系的破绽和死穴就是循环使用密钥进行加密,除非我们使用的多表替换密钥既无规律又无限长,这个破绽和死穴当然也就消失了,但稍微想想我们就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不说别地,仅仅是记录无穷无尽密钥的密码本,就应该是无限厚的……所以,依靠人工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而作为机器的Enigma却能做到!”
谢尔比乌斯不厌其烦的向眼前这些密码专家解释道,当然更多的是解释给那些或许是门外汉的高官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