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37章

煮酒话太宗-第37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詈侠淼慕馐汀2还怂笛菀迳式现兀」苌钍苊鞔∷导一队芬话悴挥璨尚拧

理性地讲,宋太宗动手弑杀皇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宋太祖极有可能是腹疮(在当时并非小病)发作而死。问题真正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宋太祖的死,而在于他到底有没有传位给宋太宗。

中国自古坚持父死子继,如果实在没有亲儿子,把侄子过继为子都不会传给弟弟。周世宗的儿子只有七岁,尚要在乱世中勉强传位给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何须传弟?但反对者认为,宋太宗也是宋朝的创始人,军功章上有宋太祖的一半,也有宋太宗的一半,作为亲弟弟,不无资格继位。

然而宋皇后最初确是召赵德芳继位,是王继恩擅自做主召来赵光义,这应该说也是一种温和政变,至少是抢夺了宋太祖儿子的继承权。宋皇后被史家一致誉为贤良,如果宋太祖真有遗诏让赵光义继位,她应该不会违背。不过客观地说,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依据恐怕更多一点。

首先,宋太祖若要传子,也应传给年长的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但宋后妈比赵德昭还小一岁,可能相处比较尴尬,据信她更喜欢比她小的赵德芳一点,所以召赵德芳即位应是她个人意见而非宋太祖遗诏,宋太祖很可能确是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诏。

其次,既然没有遗诏,那有没有事先约定?说到这个赵光义的腰板就有点硬了。赵德昭、赵德芳虽是宋太祖亲子,但从未册为皇太子,而反观赵光义: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别以为这几个职衔毫不相干,其实五代以来,这几个职衔凑在一起就是皇储的意思。周世宗是正常继位的吧?但他并未当过太子,继位前就是晋王、开封府尹。朱友贞、李从荣、刘承训等明确为皇储的方式都不是太子,而是亲王加开封(河南)府尹,这正是五代确立并实职锻炼皇储的一种惯例。宋太宗登基后明确其弟赵廷美(曾用名赵匡美、赵光美)为皇储,形式也是齐王、中书令、开封府尹。这样看宋太宗早已确立皇储,本就是合法继承人。

而宋太宗继位后六年,突然又曝出一起金匮之盟事件。据称宋太祖、宋太宗之母昭宪皇太后杜氏在宋太祖即位不久便要死了,将宋太祖和宰相赵普召来。→文·冇·人·冇·书·冇·屋←她问宋太祖:“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宋太祖哭着说:“托爸妈的福。”太后说:“行了,我都要挂了就别来这一套了。我告诉你,你就是靠周末帝年幼才搞赢人家,如果周有长君,哪有你的份儿。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你以后定要传位给他,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宋太祖流泪叩头,发誓谨遵母命。赵普也表示遵命,记下誓约并签署“臣普书”。这份誓约被藏在一个金匮之中,由谨密宫人保管,即所谓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表面上看是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一个有利证据,但此事漏洞百出,基本可以确定是子虚乌有,反而成了一个不利证据。试想杜太后为何会在宋太祖三十多岁时就提这样的盟誓?咒自家儿子早死吗?而且宋太宗即位之初为何不提,六年后才提?关键是六年后赵普也只是嘴上说说,这么重要的文件为何不拿给大家看看?种种疑点都分明在说:这是假的,是宋太宗为了证明自己继位合法性编的谎,赵普则是合谋。

不过,光义造出这种谣是不是傻得有点过分?其实此谣非他本人所造,而是赵普为了巴结他所为。宋太祖在时曾与赵普商议皇储,赵普说太祖自有亲子,无需由弟弟继位,所以宋太宗继位后不太给他好脸色看。到太平兴国六年(981),新兴宰相卢多逊几乎要把赵普挤下台,所以他就编了这么一个谎来讨好宋太宗,并借机打击卢多逊及其背后谋求帝位的赵廷美。所以此事实为赵普争夺相权的一个把戏,却总被误记在了赵光义头上,有点冤枉。

除了这些,关于宋太宗继位之谜的说法还很多,但这些说法都是宋人留下的,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宋太宗,都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那我们来看看别人的记载。《辽史·本纪第八·景宗下》:“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

注意看“自立”二字。辽人站在第三方角度,并不认为宋太宗是按宋太祖指定继位,而是自立。辽人的视角或许更加客观,事实上,宋太祖到底有没有指定谁继位恰恰并非头等重要。清以后的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皇储的选定必须由上一任皇帝来指定,他的指定便是法理依据。然而我们细究宋朝的君主确立模式,却会发现上代皇帝的指定至多只能算一种较强支撑,而绝非充分条件。宋太宗就算没有得到宋太祖的指定,以他当时的势力也足以问鼎皇位,唯一的问题就是自立为帝看起来脸皮有点厚。

为了说明中华帝国宋明时代的君主确认模式,我们有必要看看宋太宗之后的继承情况。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驾崩,第三子赵恒(原名赵元侃)继位,史称宋真宗。宋太宗当初以皇弟继位,并以四弟赵廷美为储,这很可能是他加强兄终弟及合法性的一种宣传手段,很快他又把赵廷美赶出朝廷,最终传位给儿子。如果按传统,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但隋唐以来这种礼制便已破坏,继位者的选择面很广。那这么广的选择面,由谁、以什么标准最终决定呢?五代就好说,谁心狠手辣实力强做掉老爹,谁就继位了,但宋朝显然不行。

谁当皇帝,这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气运的大事,早已不是一家一姓之私,而是天下万姓之公,自然就要由朝议决定。尽管有些皇帝、皇后会提出继承是皇室私事,不应由外臣过问,但很显然,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宋明这样的较高阶段,皇室已无私事。私事涉及的公共利益太多,私权力自然就会被公权力覆盖,这是公共管理学最基本的原理。

宋太宗其实最喜欢长子赵元佐,一度封楚王、开封府尹,准备接班,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元佐居然和赵廷美感情很好,宋太宗驱逐赵廷美时他还竭力营救这位主要竞争对手!后来赵廷美郁郁而终,赵元佐竟然悲伤得发了狂,发狂后当然就很令人讨厌,最后被贬为庶人。说实话,贵叔侄不至于感情好到这种程度吧?都谈到皇位继承了,亲父子也可能反目啊,你们这种程度那就只可能是……算了,这里不是《男人帮》,就不深入探讨了。

赵元佐被废后,经诸臣议定,宋廷又以宋太宗次子赵元僖为许王、中书令、开封府尹。本来赵元僖与众臣都相处得不错,很有希望继位,却不幸死在了宋太宗前面。[小说网·。。]后来被查出来是被侍妾张氏毒死的,这好像是前面出现过的桥段,真是每家的不幸总是相同的啊!

连续两位皇储的失败让宋太宗有些心灰意冷,但众臣明知宋太宗非常忌讳,还是屡次上表请立储君,即便有些重臣因此被贬斥也前仆后继。最后,在名相寇准的力主下,宋廷终于议定由宋太宗第三子寿王赵恒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开封府尹,还专门册立为皇太子。但也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继位了,就连宋太宗崩后都还发生了不少波折。

尽管朝廷已经议定赵恒继位,但也有些人不喜欢他,这其中有一位看似很危险的人物——王继恩。

唐朝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唐朝二十个皇帝有九个是宦官所立,其中两个还被宦官所弑。他们大多借助废立翻云覆雨,成为权宦。王继恩曾成功拥立宋太宗,或许他想接过前辈的枪,继续这项事业,成为宋朝的权宦。王继恩利用身处内宫并曾被派出监军的便利,积极结交宋太宗明德皇后李氏、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重臣谋立他人,以树权威。王继恩的选择是被废的长子赵元佐,可能他认为疯子比较好摆弄,如果能够登基后再废掉他,再拥立一次,那就更完美了。

但君主的人选不是赵氏家事,而是天下的公事,就算你们家非要把遗产给他,大家又岂能容忍一个疯子来当皇帝,你一个宦官——皇室私家的奴婢又有什么资格来干涉公务呢?

宋太宗临终前任命了年过六旬的吕端为首相,有人说他是老糊涂,但宋太宗用人不疑,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据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来自吕端,这是一位人品才华都很高的名相。再加上宋太宗最信任的正义使者寇准为副相,这一对正气组合是绝不会容许死太监弄权的。

宋太宗驾崩后,吕端准备按议定方针安排赵恒登基,李后和王继恩却在积极筹备拥立赵元佐。李后让王继恩去召吕端,吕端果然是大事不糊涂,他知道李后和王继恩要搞小动作,于是果断将王继恩锁在自己家里,自去宫中见李后。李后见王继恩突然消失,便失了底气,但还是说:“皇上晏驾归西,现在我们按顺序立长子(赵元佐)为嗣如何?”吕端正色道:“当初先帝立太子(赵恒),就是约定今天嗣位。现在他死了,又岂能违约?”若在前代,皇帝的遗命是最有效的嗣位条件,但先帝的皇后若还在世,则即将升任皇太后,相当于家长死了,那按理该由她来决定哪个男丁继承家产。更重要的是,懂事的人应该知道太后是新的国主,要积极谄媚而不能忤逆她。

但时至宋代,情况就不同了。吕端并未顾忌李后的意见,率群臣拥立了赵恒。而且按照登基仪式,新皇帝要先坐在帘子后接受群臣参拜,但吕端叫大家先不要慌着拜,请升起帘子让大家看清楚真容。老糊涂还有点老眼昏花,又亲自跑上殿,确认坐的确是赵恒而非赵元佐,这才跑下来率群臣参拜,正式承认新皇帝登基。

回想一下,宋太宗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人家明明是叫另一个人来登基,他自己跑过去把登基仪式举行了,皇帝就当上了。王继恩似乎又想来这一手,试想,如果群臣参拜后再升起帘子来,后面坐的不是最初议定的赵恒而是另一个人(赵元佐),但仪式已成,也就只好被动承认既成事实,太后再站出来确认一下,皇位不就坐下来了么?这个皇位,还不就是皇室的家事?

然而,吕端这位外臣非常尽职地维护了朝廷既定决议,坚决抵制了皇后和宦官的私议。最重要的是诸臣也没有理会皇室内部的意见,而是跟随宰相依法办理。

当中华帝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发展至宋,皇位更迭早已不是皇室家事,丈夫死了,未亡的妻子也不能决定哪个儿子继承家产,必须要由朝廷来议定。

事实上,别说皇帝死后继承人的问题,就是在任的皇帝也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宋朝第十二任皇帝宋光宗(赵惇)于绍熙元年至五年(1190—1194)在位,他受禅后与其父宋孝宗(赵昚)关系恶劣,以至宋孝宗在弥留之际洒泪恳请宰相,去求不孝子来探望一下自己,但就这也得不到满足。甚至宋孝宗驾崩后,宋光宗拒绝为父出丧!他这种不孝行为引起朝野上下“人情汹涌”,甚至有边军宣称要去投奔敌国。中华帝国历代以孝治天下,皇帝是天下的表率,这种不孝子显然就没有资格再做表率,于是宋廷经议定,废黜宋光宗帝位,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后人却鲜为人知的“绍熙内禅”。

这正呼应了三千年前伊尹废黜帝太甲之举。而且这一次并非某位权相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朝廷顺应呼声,通过正规程序作出的朝廷正式决议。可以说,至宋代,中华帝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已经脱离了独立出现的随机圣人模式,进入到规范的超大规模线性回归体系模式。

那么宋太宗是否合法继位?可以说,即便宋太祖明确指定了别人继位,或者宋皇后成功召来赵德芳登基,也只能使宋太宗更加麻烦或者脸上更挂不住,并不能真正有效阻止众望所归的晋王水到渠成坐上皇位。宋太宗即位,靠的是整个朝廷的总体支持,而非某一个人(即便是前任皇帝、皇后)的指定。

宋朝这个朝代,没有女祸,没有外戚之祸,也没有宦官专权。尽管有不少太后垂帘听政,但皇帝成年便自觉交出政权,安心终老于后宫。很多人在盛赞之余却不知个中缘由,竟然以一句宋朝的女性心态好来总结,那死太监呢?也是心态好?

很显然,宋朝没有女祸、阉祸,绝非因为谁个人心态好,就算有一两个贤良淑德的,哪有连续好三百多年的道理,再加上后面的明朝要连续好六百年,这个问题只能从政权架构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来求解。

第一,中华帝国已经进入公权力时代。皇帝的私权力已经被压制,他的老婆、姨太、家庭服务员这些人尽管(W//RS/HU)可以得到国家供养,但休想和公权力挂上钩。李后和王继恩还想像前代那样操控废立,和宰相掰手腕,殊不知人家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