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28章

煮酒话太宗-第28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不正常传位给嫡长子,这秩序就彻底乱了。唐太宗还是不太敢负这个责任,但也不可能让李承乾继续储位,最后他采取了一个让人笑掉大牙的折中办法——由晋王李治建储。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争得头破血流的全部落空,围观打酱油的捡到馅饼,其实这就是想告诉后人三个字而已:别争了。

李治其实生性柔弱,本不想参与两位哥哥的政治斗争,谁知无心插柳,捡了个皇帝当,即为唐高宗。但这小子柔弱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勇敢的心,他虽然不学表叔公的政治斗争,却把人家趁探病勾引老爸妃子的本事学了过来,在唐太宗病榻前把其爱妃武媚勾到了手,后来还公开册为皇后,即为更加著名的则天顺圣皇后。没错,又是一对恩爱夫妻——又!

隋唐的皇帝,全都是深爱妻子的好男人,每一对都令人称羡,但又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出轨方式,到最后自己也会戴绿帽子:隋文帝的陈蔡夫人被隋炀帝笑纳;隋炀帝的萧皇后最初被窦建德笑纳,后落入突厥之手,几经辗转终于被唐太宗(她表侄)笑纳;而此前,晋阳宫全体宫妃均已被唐高祖和裴寂笑纳;而李建成、李世民都揭发过对方淫乱宫廷,这是谁给谁戴了绿帽子?哥,你懂得!唐太宗的爱妃武媚被唐高宗笑纳;至于唐高宗这个老婆后来自己当了皇帝,笑纳她的男人正史无详载,总之就是数不清;到后来唐玄宗突破了后辈给前辈戴绿帽的常规,给儿子戴上一顶绿帽……这是一部比《天策上将征战史》更加波澜壮阔的战史,“唐乌龟”绝非浪得虚名。而唐太宗,这个万人景仰的偶像,其实也是这个庞大队伍中不光彩的一员。

所以,尽管唐太宗立下了贞观之治这个大功,但并不能掩盖他不光彩的一面。他本人却急于掩盖,为此又做了更不光彩的一件事。

二、篡改史料,文过饰非

中国人有着极其强烈的正史情结。无论当权者对史官以生命相威胁,还是巧妙地逃避罪责,也都无法阻止正直的史官连续写下“崔杼弑庄公”“赵盾弑其君”等。这个不以宗教立国的庞大帝国之所以世代传承,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这种相对独立的治史精神。唐太宗尽管在皇帝位置上干得很出色,或能得到政论家好评,但始终无法完全冲抵道德上的巨大缺陷。有些突破底线的当权者通过篡改史料来抹去许多劣迹,唐太宗很可能也干过此事。事实上,他不一定要去篡改已经成书的史料,只需要从两方面做一些细节处理,就能文过饰非。

首先是垄断第一手资料。从永嘉之乱到玄武门之变,这三百年总体而言是大混乱,无数零散史料大多在唐初才编撰成史,唐太宗本人也是许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提供者,有时还是唯一知情人,他只需在这个环节上做点手脚,就能改变很多史实的传世印象。当然,有些事已被他胡说得无迹可寻,我们也不能乱猜,但有些事显然牛皮吹破了。比如,唐太宗为了彰显他对唐朝建立的重要作用,将唐高祖刻画成一个柔弱、犹豫、缺乏主见的肉人,完全是在他的挟持下被迫起兵反隋的,事先并不知情。他才是唐朝的真正创始人,所以唐高祖也多次表示要传位于他,最后他当上皇帝也算合理。但稍加思考,晋阳起兵时李世民才十八岁,而史书号称他背着李渊“筹画多年”,策划了一整套反隋建唐的庞大计划。这个“多年”是多少年?就算三年吧,那李世民小朋友也是从十五岁开始,在隋朝还很富强时就背着父亲筹划这么大一套计划。而据唐初宰相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在唐朝创立过程中,李世民的战功和李建成相当,而李建成还充当李渊副手,做了大量组织管理工作,功绩远在李世民之上,他的皇储地位应该相当稳固(如果不考虑被刺杀)。如此看来,唐太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史官哭诉是他哥哥先对付他,他才被迫反击的说法也是恶人先告状。总之,李建成的人都被杀光了,我们可以想象垄断了第一手资料的唐太宗及其同党向史官提供的资料水分有多重。

其次是通过大力宣传丑化他人,美化自己。除了唐高祖被刻画成庸碌无为的废物,唐太宗的敌人包括隋炀帝、李建成、李元吉等也都遭到极大丑化。唐太宗就算不能掌控史官,但他可以开动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对史实极尽刻画渲染之能事,让后人接受先入为主的印象。中国人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正史情结,一方面又热衷于野史演义,官方有一套严格的正史系统,民间也有一套非常自由的野史系统,只要好玩儿,连孔子私通南后这种事也编得出来。唐太宗巧妙地绕开正史的春秋之笔,在野史上下大力气,先为自己立起一座千古圣君的丰碑,让大家在主观感情上先入为主,喜欢上他这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对他产生美化倾向,刻意回避甚至为他的诸多劣迹强行辩护。当然,要做到这一步不仅要力气下得大,还得要有条件。唐太宗真的运气很好,太宗系列势力非常强大。宋明两朝的太宗在很多方面与唐太宗颇有共通之处,需要通过吹捧他来达到一些现实政治目的。唐太宗的宣传攻势在他们手中接力千余年,终于在中国人心中深深地烙下了“唐太宗是圣君”的烙印。

三、夸大其词的大唐盛世

贞观、开元是不是盛世?大唐帝国的文治武功是不是很伟大?当然是!但这也在唐太宗以及宋明两朝的过分吹嘘中变了味儿。

首先说文治。前文说评价唐朝盛世不能看数据,那正是因为这组数据实在惨不忍睹,三百年都没能恢复隋朝鼎盛时期的水平。不过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但唐太宗对隋朝进行了严重的丑化,对唐朝的恢复性增长进行了严重的夸大。

唐太宗其实没有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贞观时期经济增长是乱世终结后的自然恢复过程,并非他的治国之道真有多么过人之处。

唐朝的文化不可谓不繁荣,但一个真正具有文化软实力强大的时代不仅仅有文学家就够了,还必须要有伟大的思想家才能升华。历史上文化发达的主流王朝都有“节点级”的大哲鸿儒镇世,先秦诸子百家自不必说,汉有董仲舒、王充,宋有程颐、程颢、朱熹、周敦颐,明有李贽、王阳明,连晋朝都有鲍敬言这种“无君论”的先行者,唐朝有谁?韩愈?柳宗元?不是我不尊重两位前辈,客观地说,两位在跟宋朝第二级别的几位思想家共同组成的唐宋八大家中也不敢说顶尖吧,更遑论程朱了。所以,唐朝的文化虽然发达,其实缺乏升华,严格地说也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的浮华。在当时文化层次还很低的外国人看来,唐朝是和汉晋宋明一样伟大的文化大国,其实就像蚂蚁看篮球和地球一样大一个道理。

至于著名的魏征,实际上他和唐太宗也是相互利用。魏征本是李建成的人,唐太宗故意重用,并要求他故意做出一副诤臣的姿态,以显得自己胸怀博大。这样,唐太宗利用魏征打造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魏征则利用唐太宗成就一代诤臣的美名。唐高祖手下有一位大臣苏世长非常喜欢直言进谏,但唐高祖对他说:“你并非真心进谏,无非是以直谏博取美名罢了。”此事正史有载,可见当时已有这种风气露头,魏征不过是一个成功的发扬者罢了。而唐太宗的虚情假意终究也要露馅,他晚年皇位稳固,无须再假装纳谏之态,遂冷落了魏征。魏征死后,唐太宗还撕毁与他的儿女婚约,甚至推翻了魏征的墓碑,显然是忍了这老家伙很多年,死了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而要体现太平盛世,最俗套的方式就是罪犯少,几乎所有史书都不忘记载贞观四年(630),全国只判了二十九个死刑犯,由此引发了一桩令人陷入深思的哲学故事。据《资治通鉴》讲,贞观六年(632),全国共有三百九十(有史料称二百九十或二百九十九)个死刑犯在押等候明年秋后问斩。唐太宗说秋后还有大半年呢,你们先回家过年,待秋后自己回来受刑。果然第二年秋后这三百九十人全部自觉回来受刑,无一人逃亡!唐太宗治下的中国,社会秩序竟然达到如此境界,白居易写下“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的诗句,不知让多少唐太宗的拥趸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过想想又觉得有点不对劲,我不是怀疑白居易乐府诗的真实性,只是觉得才区区两年,死刑犯就从二十九人暴涨至三百九十人,这好像也不是很光彩。何况这三百九十人全都是重大义、轻生死、一诺千金的豪侠,金庸小说里怕也只有乔峰、郭靖等寥寥数人能达到如此境界。而唐太宗一年就判了这样级别的大侠多达三百九十人,会不会反而让人觉得心寒啊!

到了现代,唐太宗的崇拜者更是泥沙俱下,甚至到了张冠李戴、罔顾事实的地步。有人说唐太宗首创三省六部分权体制,主动用门下省、御史台来限制皇权,体现了博大的胸怀;有人说“中国史上出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还有人喊出了“贞观王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甚至有人著书称李世民是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大伟人……

厉害!

其次说武功。吹嘘者总爱拿唐朝轻松剿灭突厥来说事儿,然而,我们仔细研究下唐代的地缘政治环境,却不得不发出一个疑问——仅仅踩扁突厥就够了吗?

突厥强不强?当然强,不强的话,现代不会有那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民族硬要认他当祖先。但问题在于突厥不可能一直强,必然有一个强弱起伏的过程。刚刚攻灭柔然,让北齐、北周争相纳贡的突厥就很强。后来打着突厥旗号,其实跟突厥没啥关系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强,把挺立千年的东罗马帝国都灭了。那它什么时候弱过?不就是被长孙晟玩残这段时间最弱吗?我们看看唐太宗是怎么对付突厥的。天策上将其实一次都没有将他的战神绝技用到突厥身上,每次都是把人家吓跑的。且先不论吓跑的背后有多少复杂的背景,但一个每次都能被吓跑的部族,您总不太好意思把他说得太强吧。

事实上,隋末中原大战乱,突厥恰恰处于极度虚弱,不然早就杀进中原来了。唐朝建立后,走上正轨的中华帝国碾死这么一个垂死的部族联盟很值得吹嘘吗?中原王朝历来以蒙古草原为最主要的边患,唐朝很轻松地剿灭了当时蒙古草原的霸主突厥,这确实极具迷惑性。其实,中原政权对蒙古草原战绩最好的既不是汉武大帝,也不是什么大唐王朝,而是北洋军阀。那北洋军政府是不是史上最强中原王朝?

什么叫强?强就是你在小班把全班打趴下,转头到大班被打得尿裤子?除了轻松捏死突厥,唐朝其他方面的战绩可以说一塌糊涂,其创造的诸多纪录堪令其他王朝叹为观止,比如大败于高句丽;被尚未开化的契丹部落斩首数万;被吐蕃攻占长安;请回纥助战,条件是回纥大爷可以在洛阳自由劫掠十天。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尽管中原汉族王朝经常陷入与北方游牧部族的苦战,但从未在南方面前丢过脸,唐朝是唯一一个——南诏国(今云南省一带)曾攻占成都,迫使唐王朝签下城下之盟……

唐朝,这个天策战神李世民构筑的贵族王朝,尽管也取得过一些不错战绩,但总体而言战绩较差,吹嘘成分过于严重。

再次是贻害后世的过度开放政策。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唐朝开放的民族和外交政策是中华帝国强盛开放的象征,造就了一个繁荣的大时代。但也有人指出正是唐太宗开启了这种国界不设防的模式,导致大量部族进入中原,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巅峰盛世极速坠入乱世深渊,二百年不得解脱。

适当开放可以增加交流,促进发展,海纳百川也是一个超级大国应有的胸襟气魄,然而唐太宗采用过度开放的政策却是有严重的私心作祟。唐太宗得国不正,急欲创建不世之功以掩其罪,但国力有限,不容过度征伐,于是他利用政策杠杆,驱使大量游牧部族去为他立功。这当然不是没有代价的,他必然对这些部族的领主施以厚赏,并允许他们的部族进驻中原。唐太宗之后的几届朝廷延续了这个国策,尤以其曾孙唐玄宗(李隆基)为甚。唐玄宗朝的开元之治表面上看更胜贞观,其实埋藏了更大隐患,最终以安史之乱的形式爆发出来。

文明帝国雇佣游牧部族作战在全世界范围都引起过激烈争论。许多大帝国都雇佣蛮族作战,靠杠杆效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辉煌战功,但最终都因为无法控制进入国土的诸多蛮族而自取灭亡。罗马之亡于哥特,波斯之亡于阿拉伯,阿拉伯又亡于塞尔柱,其实都不是从外部攻破,而是淹没在一大片自己请来的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