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122章

蒙山军-第122章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钗卸
  喜欢听奉承话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唐绍仪不能例外。
  唐绍仪总算见到了这个令袁世凯和徐世昌头疼不已的响马头子:五官透着剽悍的神色,身材高大魁梧,没有留辫子,却用一根细细的黑色布条扎住了头发。
  “唐某奉抚台袁大人之命来此﹍﹍”
  龙谦打断了唐绍仪的话,“少川先生鞍马劳顿,今日就不谈正事了。先吃饭,休息,明日龙某再聆听教诲。请。”
  唐绍仪无奈,只能客随主便。吃了一顿还算丰盛的晚饭,龙谦领到一间干净的客房休息。抓住机会,递上了徐世昌的手书,说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政治经验而言,唐绍仪此时还是刚出道的雏儿,总是急着想将事情办成。
  龙谦没有拆信,“既然你惦记王先生,也好。明日早饭后,我安排你先见聘卿先生。你们先谈。如果想见被俘的其他人,也可以。正好龙某明日还有些急办的琐事,咱们明晚再谈这个?”他扬扬捏在手里的信封。
  这一晚,情商一向很高的唐绍仪睡的十分安稳。但蒙山军高层却开了半宿的会,商议袁世凯的条件。
  徐世昌的信中,还是放不下面子,官军因为不愿意涂炭生灵,所以才派唐绍仪为特使前来,要求蒙山军释放王士珍及被俘官兵,却不愿意说出赎回的字样,而是提出愿意给蒙山军两万两白银的“赏赐”,同时,还要求蒙山军撤出费县。
  宁时俊宣读并解释了这封信的意思,让蒙山军与会的将领们哄笑起来。陈超也在笑。但他很是欣慰。龙谦断定经元庄之战后,官府已无力在短时间内发动新的进剿的判断被验证了。而且,瞧这样子,官府走招安一途大有希望,这是陈超及萧观鱼申无病等自治委员会成员所愿意看到的。
  龙谦讲了他的打算,经过讨论,算是基本统一了蒙山军高层的思想。
  第二天,唐绍仪见到了气色很好的王士珍,甚至得着机会单独与王士珍密谈了一个时辰。然后,骑了马去看了几处“战俘营”。见到了成群的官军俘虏。看上去他们还不错。不像是被虐待的样子。
  当晚,龙谦再次接见了唐绍仪,算是正式的谈判。龙谦向唐绍仪介绍了蒙山军的两位副司令和参谋长,对于唐绍仪代表袁世凯提出的赎回军官的要求。龙谦没有正面答复。而是对唐绍仪说。“少川先生,他们的情况你已经见到了。所有对蒙山军的污蔑都可以打消了。事实上,聘卿先生在这里过的不错。我相信你可以将真实的情况汇报给袁世凯将军。我之所以善待攻杀我军的官军俘虏。是因为不想与官府长久对抗。每一个官军或者蒙山军官兵的阵亡或者伤残,都是国防力量的损失。这个话,我已经说了无数遍了,在给袁世凯将军的信上讲过,对王士珍先生和被俘的官军将士们也讲过。自道光年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受到列强的凌辱,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视为奇耻大辱。现在,京师正在发生着足以影响历史的大事件,或许在一个月之后,列强们,这次不单是英法了,可能是仈jiǔ个国家,再次侵略我们的国土。我所领导的蒙山军有一个理想,就是抗拒外敌!哪怕我本人倒在国战的战场上,也算死得其所!所以,我不要袁世凯的银子,只要他眼光放宽阔一些,将蒙山军视为友军而不是敌人!做到这一点,蒙山军可以全部释放被关押的官军将士。而且,如果国家需要,蒙山军可以代表他袁世凯,北上勤王,与外国联军决一死战!这些话,希望你带给袁世凯和徐世昌,徐先生不是袁世凯将军的首席谋士吗?希望他能说服袁世凯将军。”
  这些话令唐绍仪感到震惊。其中一些词语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并且准确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龙先生刚才所讲的,唐某深表赞同。不过,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愿意归顺朝廷?”
  “是的,”龙谦肯定地说,“蒙山军不是造反,是被逼无奈。但是,我们归顺朝廷,是有条件的。”
  之前,唐绍仪是听说过一些消息的,包括蒙山军乞降的书信。对于龙谦肯定的回答,唐绍仪喜出望外,本来是花钱赎人,现在却可以招降整支匪寇了,这该是多大的功劳?
  “龙先生真是俊杰。”唐绍仪当即起身,给龙谦斟了杯酒,“请龙先生讲出你的条件吧,唐某一定转报敝上,努力促成此事。”
  “多谢唐先生了。我这里有封信,条件都写在上面了。你可以带回去。时间紧迫,我就不留先生了,明日你便回去吧。”
  龙谦一伸手,宁时俊将龙谦的亲笔信摸出来,递给了唐绍仪,“少川先生,我家司令愿意带蒙山军数千兄弟归顺朝廷,不是怕了袁世凯!而是心存报国之念,不忍同室cāo戈,徒耗国防实力。这一节,还望少川先生想清楚,讲清楚。”
  “是的,是的。”唐绍仪当然不会为了龙谦的面子去争辩,“王士珍大人对于贵军的所作所为,已经介绍得很详细了。贵军军纪森严,爱护民众,唐某既有耳闻,也亲眼目睹了,绝不同于一般的响马。我想,抚台大人会考虑这点的。”
  唐绍仪带回来的信还不足以让袁世凯最终做出招降蒙山军的决定。但比起第一次接到龙谦的信,袁世凯的态度冷静了许多。这就是力量的因素,蒙山军连续击败了他的三次进剿,迫使他必须正视这个对手。
  龙谦在信上讲了朝廷目前的困境,再次说明了蒙山军希望为国征战的要求。他的要求很简单,可以归顺朝廷,作为武卫右军一部。请袁世凯放下仇怨。一视同仁。对于将来的指挥关系,龙谦写了句很传统的“听调不听宣”。如果袁世凯同意,请他立即派人来郑家庄,具体商议。
  还是徐世昌,袁世凯第一时间叫来的徐世昌,让唐绍仪将此次郑家庄之行的情况汇报给参谋长。
  “菊人兄,你怎么看?”
  “这是件好事。”徐世昌晃着手里的纸,那正是龙谦的信,文稿是龙谦起草的,经过了宁时俊的润色。誊写。
  “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聘卿一切安好,我也就放心了。幸苦你了,少川,下去休息吧。”袁世凯还要跟徐世昌密议。
  “这个龙谦。怎么探知了京师的消息?”徐世昌疑惑道。
  “是呀是呀。这股贼寇不同一般。还是彻底剿灭为上。”
  出色的政治家有时候会相信直觉,袁世凯再一次感到了蒙山军对他的威胁。
  “招降是上策。慰亭,我们真的不能再有闪失了。”徐世昌赞同招降蒙山军。
  就在这时。荣禄给袁世凯的第一封电报送至了抚台衙门。
  这封信让俩人感到为难了。
  因为京师的局势变化,山东的局势也跟着紧张起来了。德国驻胶澳驻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敌意明显,似有进攻山东腹地的模样,让武卫右军极为紧张。而原先议定的关于购买武器弹药的协议全部作废了。
  对于běi 精的局势,袁世凯和徐世昌的看法完全一致,朝廷就是在胡闹!朝廷这帮大爷们也真能整,竟然相信一帮拳匪!这不要命吗?教堂不能攻击,使馆更不能攻击,后果袁世凯一清二楚。如果真的发生进攻使馆,攻杀外交人员的事件,列强绝不会善罢甘休!全面与列强开战?想都不要想,几个主要的国家中,俄国、日本、英国、德国,咱一个都惹不起,遑论一起来了。
  袁世凯敏锐地意识到,部队集结北上是瞒不过洋人的,到时候怎么向德国人和英国人解释?德国和英国在山东已有驻军,万一发生冲突怎么办?万一胶东德军进攻济南怎么办?
  这些问题困扰着袁世凯,让他彻夜无眠。他仍在观望着京师的动向,直到得到确切的消息:朝廷竟然对万国宣战了!袁世凯细读着宣战诏书,真是一片千古奇文。自从这个世界有战争就有宣战文书,可以有各种文字,各种风格,各种式样。但无一不是指明某国、某部落或某首领,但大清帝国的宣战诏书,竟然用了“彼等”字样。以汉语的语法,彼,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就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外部世界,难道帝国要对它所面对的整个外部世界宣战?
  “怎么能作出这样愚蠢的事?”袁世凯简直无语了。
  袁世凯认为,新军北上勤王绝不可行,如果新军北上,山东一省绝非自己所有了,德国人之所以对他表示出友好,是因为他一上任对义和拳严厉的态度换取了德国人的友谊。如果他率军北上,一切就彻底结束了。其结果是,因为开罪了洋人,他不可能再回到德国势力极盛的山东,因为对联军开战,新军被打残,朝廷将会像一件用过了毫无价值的旧玩意一样被抛弃,绝没有因功而入阁拜相的可能。
  这一切,都因为自己是汉人而不是满人。
  袁世凯立即行动起来,紧急联络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实力派总督,一方面苦思自保之策。最先表态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明确表示决不能出兵。而随后李鸿章的一封电报内容让袁世凯吃下了定心瓦,这位洋务领袖说,朝廷调兵勤王是乱命!随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表示支持刘坤一,搞出了一个注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东南互保。
  且不说那几个人与京师距离上的差距,单说名望职衔,哪个都不是他这个新任巡抚可比,张之洞刘坤一可以搞什么东南互保,不理会朝廷的疯狂之举,自己可不行。恼羞成怒的朝廷拿自己开刀再正常不过了,就算顾忌自己手里的两万精兵,现在一时隐忍不对自己动手,千日防贼的滋味太也难受,谁能保证自己不犯个错?
  在朝廷危难之际拒绝勤王,就彻底将朝廷得罪死了,这点袁世凯心里很清楚。但怎么办呢?本来无解的一个难题却因为王士珍的一封来信找到了一条解决路径,他再次拿起王士珍的信函细读,终于,胖胖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
  “……心怀忠义,常思报效国家……”袁世凯重新拿出王士珍的信函认真阅读,好嘛,既然这个龙谦想报国,眼下就有个机会。沉思许久,巡抚大人传下命令,请他的义兄兼头号智囊徐世昌来议事。
  对于袁世凯的决断,徐世昌深表赞同。其实,自6月22日的宣战诏书明发天下,袁世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立即招降龙谦所部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第二十九节张前村谈判一
  
  清廷的宣战诏书是6月21日发布的。同时发出的,还有勤王诏书。毕竟慈禧对她的京畿武力是不那么放心的。
  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荣禄在这一天给南方的督抚们发去一封电报,口气和观点都令人万分惊异,因为在这封电报里,荣禄是以彻底的反战派面目出现的。
  荣禄先是谴责了朝廷攻杀使臣的“罪行”,说“两国相战,不罪使臣,自古皆然”,然后又断言“以一弱国而抵十数强国,危亡立见”,讲了朝廷走上这一步的无奈,斥责了满清权贵除“庆邸”(指庆亲王奕劻)外,大半成了拳匪了,“虽两宫圣明在上,亦难扭众”,最后提醒南方的督抚们,战争爆发,南方势必受到危害,应早做准备。
  荣禄真是那个时候最令人难以捉摸的人。从这封电报可以断定,荣禄对慈禧的忠心实际上很可疑。他又在脚踏两只船了。而且,他对京畿战事极度悲观,将自己的余生寄托在了南方的督抚们身上。
  南方的大员,以刘坤一、张之洞及甫至两广的李鸿章为首。论风骨、见识和威望,当时的满清朝廷,无人可比此三人。
  袁世凯还排不上号。
  电报是个好东西,比之前的快马八百里加急要方便多了。在这之前,刘、张、李三位疆臣一直关注着京师的动静,彼此商议着应对之策。
  至洪杨乱起,朝廷便呈现出内轻外重的格局。湘、淮两系的大员因战功占据了十八行省督抚宝座的大半,朝廷在战时是无奈的,战后自然猜忌的紧。曾国藩,中国这位近代军阀的鼻祖,掂量轻重后,不顾下属各种方式的劝进,决意与满族朝廷合作到底,以裁撤湘军换来了朝廷的放心,也得到了自己和子孙的富贵和安全。他这个头带的好,免除了十九世纪晚期中国可能出现的内战。换来了昙花一现的所谓“同光中兴”。表现在政局上就是朝廷的威权日重。
  刘坤一、李鸿章的资历威望比不上曾国藩,张之洞就更差一些了。这三位疆臣在观风色,其他的督抚自然不吭气。但现在必须做出决定了。如果他们公开支持朝廷对万国宣战,那么。可以想见。无论是广州还是江宁。都将受到联军海军的打击。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已南移,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将数十年洋务运动积攒的一点家底子全部败光。所以,三位疆臣函电交驰了一番。做出了一个令朝廷极为尴尬的决定,那就是“东南互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