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305章

大宋金手指-第305章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且说说,此词如何?”
    吴文英凝神屏息,心中却翻腾不休,虽然天子说是“听”来的,但有宋以来,官家大多风雅,晓音律,善绘画,擅诗词,安知这句子不是天子自制,拿出来向人炫耀,故此,评这词不难,难的在于既评得好,又不至于被以为谀奉。饶是吴文英聪明机敏,此时也不禁呆住了。
    “你在此好好想想,朕还有事与邓卿商议,待朕说完话后再问你。”赵与莒抛开这一句,便踏进了邓若水公署的门。
    (修改加入)
    注1: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句,出自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原句为“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但为当世所知,实是一九四五年时黄炎培老先生与本朝太祖在延安的一番****,小说中所用之句,便是自黄老先生原话改来。
    注2:吴梦窗生年有三说,本文之中选用的是吴蓓女士的说法,即生于嘉定八年(西元121年),故此,吴文英初出场时十七岁,文中所引的《浣溪沙》此时应未作。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零七、无印御史
     更新时间:2009…7…16 10:02:12 本章字数:4834
    严格说起来,《大宋时代周刊》已经是当前影响力量大的报纸,发行量之大,使得它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取额外的收入补贴,现在出一期《周刊》,报社可以赚得两三百贯,在工厂日进斗金的今日,这不是个大数字,可一年下来,《周刊》除去维持运营开支,还能有个三五万贯的节余,这就是件了不得的进步了。
    虽说手中有了余钱,不过《周刊》的公署还是当初的模样,几张不知哪里找来的桌子,再加上一些古旧的椅子,和那些散发着霉味儿的堆得老高的故纸堆,看上去杂乱无序。便是邓若水的屋子也是如此风格,这让赵与莒好笑之余也有几分欣慰,邓若水并未因为名声高涨而失去当初的本色。
    “臣邓若水叩见陛下。”
    邓若水头上也有一个博雅楼学士的名头,只是赵与莒特许他不要去点卯签到,只须一心办好报纸即可。他行了礼之后有些局促:“臣心忧报纸发行停滞不前,故此君前失仪,还请陛下责罚。”
    “朕也心忧我大宋吏治倒退,而在大臣面前有失君王体统呢。”赵与莒挥挥手示意算了,早有警卫为他搬了个椅子,他坐下来后笑道:“邓卿,朕有办法让《周刊》销量猛增,就是不知邓卿有没有这个胆量。”
    “官家真有办法?”邓若水大喜。
    “只是此计一出,只怕全天下的官吏富豪,都将视邓卿为眼中钉肉中刺,那些不法之徒必得卿而后快了。”赵与莒笑道:“卿可惧乎?”
    “昔者吴曦为乱时。*臣原本就应死了,史弥远擅权时。臣亦应死了,以文辞污圣主,更是当死得不能再死。”邓若水凛然道:“臣得陛下宽厚。苟延性命于今,已经是足够了。何惧那些不法之徒?”
    “卿此言正气凛然,甚好,甚好。”赵与莒微微颔首,然后向后伸手,身后的侍卫将一个黑色的皮包拿了过来。交到邓若水地面前。
    邓若水觉得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虽然还不知道天子地用意。可是一种直觉,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走在一扇大门之前。只要推开那门,再进一步,那便是海阔天空。
    他打开皮包,拿出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奏折副本,从最上面的王启年地奏折开始,细细向下看过去。
    文字象是江流般,在他眼前漫卷而过,他才将王启年的奏折看了一半。便忍不住拍岸而起。“砰”地一声,让赵与莒的警卫立刻将赵与莒围护起来。
    “陛下……陛下恕罪。臣失态了,臣实在是气不过!我大宋竟然出现这等情形,当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邓若水意识到自己在君前失仪,一边请罪一边解释道。
    赵与莒又是摆了摆手:“朕看到的时候,把丞相和诸大臣召来痛骂了一番,何况是你……”
    “陛下可是要臣写文章正人心清世风?”邓若水不敢多听这些事情,忙打断道,这虽然有些失礼,却只会被视作直率,而不致于听得太多的天子和朝堂大臣的秘闻引祸。*****虽然邓若水还保持着当初入京时地一寸侠肝义胆,但这为世保身的技巧,多少还是学得一些。
    “只写文章尚不足用,还要把这些事情详细地报道出来,要让士子、学生和普通百姓,都知道这些人地嘴脸。”赵与莒森然道:“朕不唯要让那些贪官污吏丢官去职,不唯要让那些黑心东家倾家荡产,朕还要让他们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邓卿,百姓们不都是爱听包公的评话么,这类贪官污吏之事,百姓想来都是切齿痛恨的了,若是《周刊》将这些事登载出来,何须为销量发愁?”
    邓若水怔了怔,接着便大喜,这确实是一个出路,此前他总有些忌惮,可现在是天子钦命,他们便是“奉旨报道”,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此事朕就交给你了。”赵与莒将那些奏折留了下来:“邓卿,四日之内,朕要见着这份报道,邓卿以为如何?”
    “臣即刻便组织人手,当在最短时间内将之拟出来,送交陛下过目。”邓若水道。
    “不必再送朕过目了,你们一拟好便发出来,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赵与莒说完之后,想到那吴文英还在门外等着,便笑着道:“屋外那学生,你说他文笔不错,朕听到了,他的文章既然能入卿法眼,那么不妨让他也加入,给朕写些干系着国计民生的大文章,岂不胜过填些纤云弄巧的清淡词!”
    “陛下说得是。===”邓若水恭声道。
    事情交待完毕,赵与莒起身离开,出了门,见吴文英果然还在门前苦候,他笑道:“吴卿,想得如何了?”
    “陛下,那词纤秀婉丽,妙处如同天籁,不过失之孱弱,似非本朝刚健有为之气。”吴文英此时年少,还满是书生意气,竟然直抒胸臆。赵与莒听他针贬原是他自己制的词,当真是一针见血,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见天子不以自己地品评为罪,吴文英大着胆子又道:“然则如今我大宋盛世,当使东坡复生,稼轩再世,方能以词绘之。其余人众,便是有心有才,也只能锦上添花。辟如南渡之前,欲绘我大宋盛世之图,非清明上河不可……”
    吴文英谈起词道,滔滔不绝,很是说了一大堆,赵与莒笑吟吟听着,等他说完之后,又拍了拍他地肩膀:“吴卿,在朕看来,词若一昧婉约,不过是一周邦彦耳,于国于民都无裨益。朕方才在邓若水处为你讨了份差使。你好生去做,若是做得好了。朕保你文章千古之后犹为人赞,此为开数千年风气之先,卿宜勉之!”
    吴文英这才意识到。天子对于诗词虽是欣赏,却未必喜欢。他恭敬地领命,赵与莒笑眯眯地上了车,这才离开《周刊》公署。
    炎黄七年四月初九,当钟声将百姓自鼾梦中催醒,他们洗漱完毕。还带着久梦之后的疲意踏上街头,开始新一天行程时。^^^^临安城地大街小巷里,数以百计的报贩已经忙碌了四五个钟点。
    “重大新闻重大新闻,贪官污吏人浮于事,奸商盗匪一手遮天!”
    “卖报卖报,《大宋时代周刊》,且看两省贪渎欲焰横流,试听一县黑恶几如粪坑!”
    “中原故地收复不过两年,贪官聚敛钱钞竟过百万!”
    这些报贩都声嘶力竭地喊着各种耸人听闻地宣传词儿,这原本是《武林秘闻》为了增加发行量所用的伎俩,《大宋时代周刊》并不常用。不过。《武林秘闻》宣传时地内容不是什么艳史便是什么传奇。象这般直指贪官污吏的,它还没有过。
    无论什么时候。对于贪官污吏的痛恨都是百姓地本能,虽然他们当中大多还是胆小怕事,可那好奇之心还是促使大量的市民停住脚步,花上二十文钱,从报贩处买得一份报纸。
    “停一下车。”
    饶祥低低吩咐了一声,他是个四十出头地男子,留着三缕胡须,微微有些发福,看上去端端正正的。马车应声停了下来,他向路边正抱着一大堆报纸的报贩招手:“给我来一份最新的《大宋时代周刊》。”
    那报贩应声递过一份报纸,从他手中收得纸钞之后,又开始声嘶力竭地呦喝起来。饶祥令车夫前行,才行了不足百步,他又大声喝令:“停,转回去,回公署!”
    饶祥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京华秘闻》地主笔,在《秘闻》中的地位,大致类似于邓若水在《周刊》之中,所不同地是,他靠《秘闻》很是为自己和自己身后的几个投资者赚了一笔。*****象他所乘的这辆马车,便是流求制造局特制的,舒适奢华,价值在一千五百贯以上。
    马车迅速回到了《京华秘闻》公署,饶祥匆匆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出他所料,《秘闻》的三枝好笔都聚在一起,相互大眼瞪小眼。
    “今日周刊销量只怕要又破一次纪录了。”饶祥第一句话脱口而出:“这都是钱钞,为何让最赚钱的消息归了《周刊》?”
    “饶兄之意是我们也搞,若是官府追究……”
    《京华秘闻》曾经做过一次引起喧然大波的报道,在为自己打开了市场的同时,也让它被官府盯上,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改名字,故此,在这涉及官府的报道上,他们心有余悸。
    “蠢,周刊能报,我们自然也报得,你们忘了,那周刊便是官府地走狗,若不得官府示意,他如何敢报?”饶祥恶狠狠地道。
    “那又如何,瞧周刊此次报道,分明是看到了给官家地奏折,方能如此详尽,我们便是跟进,又能比他知道的更多?”一人摇头道:“后人一步,步步后人,须得另外想法子才是!”
    “我意已决,我要亲自跑京西和河东一趟,他自奏折中得来地,总不如我在现场得来的更详尽!”饶祥原本端正的面容有些扭曲,他乱挥双手,两眼尽赤:“我每日发来最新消息,将之传到汴梁,然后再从汴梁托人带回临安,你们便守着这消息赶工,每来一份消息,便给我发出来,须得争过那《周刊》才是!”
    “什么!”
    《京华秘闻》的三枝笔都是呆住了,他们知道饶祥最大的愿望便是压过周刊,成为大宋首屈一指的大报,却不曾想他能为了这个愿望如此行事!要知道这可是数千里的行程,而且在如今较为富庶的临安百姓心目中,那京西、河东,除了煤之外别无是处,便是当地人吃的面食,也是黑乎乎的与煤球几乎同色!
    “此次若是争不过《周刊》,以后便真的干不过它们了!”饶祥长叹了一声,然后又振作起精神:“咱们一直以来被士大夫们视为小报,除去在青楼楚馆念与那些闲人散客外,便难登大雅之堂。诸君,饶某算是明白,大宋如今所处之时,正是风起云涌之机,若我《秘闻》能乘势而上,自然能成一番事业,否则的话……”
    谈到这里,饶祥再度长叹:“诸君当知,如今大宋每年新增加报纸不下十余份,便是在这临安城中,便有报纸数十份之多,《周刊》有其优势,与官府合作使得他不虞销量,我们则不然,若是一日我们竞争不过卖不出报,那诸君与我便要饿上一日肚皮!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亦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如今我们《秘闻》已经甚为方便地卖到徐州、泉州、汴梁和江州,我料随着火车之发展,不过十年之内,我们《秘闻》便可卖到大宋每一个州府,时不我待,今日便是良机!”
    他一番鼓动下来,《京华秘闻》的三枝笔都是热血澎湃,他们原本都是些失意文人,借势而上方有今日成就,原本以为到了现在便是极限,可听得饶祥的话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这位主笔目标竟然颇为远大。
    到了他们如今情形,在其余方面已经无欲无求,唯有当初落魄时的失意,还让他们耿耿于怀。现在他们虽说算是有钱有名,可是仍然与当初落魄时一般没有地位,可如果他们能完成《秘闻》的转型,那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无印之御史,足以在青史留名了。
    众人心意一致,饶祥立刻开始分派,他自己当然是亲自赶往京西与河东,如今去这两地方要方便些,一般是乘火车到徐州,再从徐州转乘轮渡到汴梁。不过所说如今黄河治理已初见成效,轮渡已经可以开到孟津,从孟津上岸后再转乘马车去洛阳,或者北上过河去河东。三位妙笔中一个随同他前往汴梁,在汴梁中转文章消息,另两位则坐镇临安,轮流值守,文章一到,立刻开始见报。
    分好工之后,饶祥立刻遣人去买车票,自己回家收拾行囊,他们是早上七时做出决断,到得上午十时,便已经准备就绪。前往徐州的列车隔两天方有一趟,这一天正是其时,他二人带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