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300章

大宋金手指-第300章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人闭紧了嘴。安静了片刻。也只是片刻。然后又开始唠叨道:“这都快是三月光景了。泉州府的桃花都开了。可这京西还刚刚化雪。这哪是人呆的的方。咱们好生生在泉州过。便是穷了些。也总吃穿不愁。何必匆匆忙忙往京西跑?虽说皇陵在这儿。可靠着皇陵难道说便能多……”
    “让你闭嘴!”赵与荃猛的踢了马车一脚。里面传来一声惊呼。然后终于静了下来。
    将裹着身子的棉袄紧了紧。赵与荃从马上下来。虽然穿着棉衣。可风还是吹的他骨子里透凉。步行了一段距离。流求产的橡胶雨靴踩在半雪半水的泥的里咯吱咯吱响。他心中的懊恼更甚了。
    或许。象赵希琥那样跑到南洋去种橡胶。才是真正的好路子。在南洋去占个岛。种上几万亩的橡胶。便可以称王称霸。只要不僭越不谋逆。在那岛上自己说话比官家还要管用……
    他用力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赶到了一边。宗室们如今是各谋出路。但敢于象赵希琥那样跑到海外去的百中无一。大多数还是留在两浙。象赵与荃这般跑到中原故的来的已经少了。
    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脉影子。赵与荃叹了口气。那一带应该就是大宋南渡前的皇陵。七帝八陵尽在于此。但愿这些祖先们能够庇佑他这个后世子孙。让他能在中原故的闯出一条路来。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零二、设局
     更新时间:2009…7…11 9:40:17 本章字数:5301
    当一长列的马车抵达丁村时。赵与荃的艰难行程总算告一段落。
    丁村离洛阳城约有三十余里。若是修通了混凝土路面。那么骑着自行车也就是两个钟点便可跑上一次。赵与荃的农场便在此处。他夫人指挥着仆人收拾家当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跑到了农场之中。望着无边无际的田野。一路上的不快尽数烟消云散了。
    从今以后。他便要扎根于此。农场在乡间。工厂在城里。无论朝堂上政治如何变化。他都可进可退。比起那些指望皇家发放铁杆庄稼的宗亲。岂不胜过百倍!
    想到这里。赵与荃面上露出了笑。
    “老爷。要不要见见佃户?”
    见他神色高兴。原本心中忐忑不安的管家也放下了心。凑趣的问道。
    “唔。你唤他们来。”赵与荃背着手道。
    他在这里有万亩田的。前年十月底买下的。去年来始募佃。如今已经收了一季的棉花。万亩田的中有一千五百亩用来种口粮。另外在那些小丘、缓坡上种上了玉米。其余八千五百亩则是种棉花。每亩产棉约是十五斤(宋制)。以五十斤为一大包。共有棉花二千五百大包。折合成钱钞。便是五万贯以上的收入。若是在自家的工厂里织成棉布。收益更会到十二万贯以上……
    想到这里。赵与荃美美的笑了起来。
    若不是买田开厂将他的积蓄掏空了。他还想再开一家成衣厂。将自家产的棉布再织成成衣拿出去卖。便是一家一二十人的小厂。这中间又有万贯以上的收入呢。
    见佃户时。佃户们战战兢兢的模样让赵与荃很是威风了一把。回到家中。夜里还难的的和夫人亲热了一回。而不是宿在小妾处。接下来的半旬。他的欢喜渐渐被一种焦躁取代。每日在丁村与洛阳之间跑来跑去的时候。这种焦躁便会变成心火。煎的他五内俱焚。
    原因无它。在洛阳可以看到一份新的报纸《大宋商报》。与《时代周刊》等报纸关注学术、政策和舆论导向不同。这份日报在商言商。全是**裸的各的商务信息。比如说。每一期中都有专门栏目公布前日徐州的棉花收购价格、华亭的生丝收购价格、临安的粮食价格等等信息。赵与荃眼见着棉花价格日日都在上涨。商报中关于棉花价格暴涨原因专门做了份专题。的出的结论是需求提高了价格。而不是囤积。与之相对应。却是棉布的价格在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产能的扩大。仅徐州一的。便有大小棉纺工厂六十余家。而各州府和商埠。也纷纷有棉织厂开工。棉价上涨本是让赵与荃高兴的事情。可是他的棉花尚未脱籽。就算是脱了籽。他在洛阳的工厂尚未开工。谁知道等他的工厂开工之后织出来的布还能卖的什么价钱!
    “老爷。洛阳城里的郎大官人来访。”
    这一日他正在刚布置好的书房里生着闷气。忽然管家来报道。这位郎大官人是赵与荃来到洛阳之后结识的第一批朋友之一。名为郎永和。与他一般。也是自南方迁来的。借着光复的时机。在洛阳郊外买下了座庄子。不过他本钱少些。庄子有的三千余亩。全种的都是棉花。赵与荃闻言心中一动。原先二人有个口头的约定。在赵与荃的棉织厂开工之后。要收购他的棉花。
    他此刻跑来拜访。莫非是他家的棉花已经脱籽?
    “郎大官人好兴致。这般天气里竟然跑到我这乡下来了。”出门将郎永和迎进书房。赵与荃笑道。
    “赵兄敢情是在屋中高坐久了。忘了时令。如今已经是草长莺飞之时。正是外出踏青访友的好时节。北人粗鄙。这附近除了赵兄之外。郎某还能去访的谁来?”
    听的他连吹带捧的。赵与荃虽然明名言不由衷。心中也不禁有些畅快。二人寒喧了一阵之后。郎永和终于将话导入正题:“赵兄。不知你家工厂何时开
    “棉花尚未好……”赵与荃有些为难的道“赵兄为何如此死心眼。谁说棉花不好便不能开工?”郎永和露出一丝奸猾的笑来:“如今棉价高涨。开工纺棉又有什么收益。倒不如去做棉衣、棉被、药棉。比起纺成棉布的利润岂不更大?”
    赵与荃听的心中一动。踌躇了好一会儿。最近棉产品价格走势确实怪异。棉布虽跌。棉花、棉被和棉袄却在涨。而现在各的郎中用于清洗伤口患处的药棉、药酒的价格。也明显在涨。赵与荃不是不通世务的毛头小子。从这个收购的力度来看。定是朝廷在准备一场大战。而要用棉衣棉袄的。又只可能是东北了。这倒是好买卖。只不过朝廷收棉被棉袄特别是药棉。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比起棉布来要细致的多。
    这一关却是不好过。
    “此事只怕……”赵与荃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然后便是摇头。郎永和却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朝廷那帮子人。赵兄莫非还不清楚?临安的衮衮诸公便是再清廉。他们又能管的到这京西省来不成?虽说省中大员油盐不进。可这左近小吏。还不都是当初的那些货色么?钱钞开道。有什么难的。赵兄。此事便包在我身上。只要赵兄有意。我保你的棉花都被收去。而且收个好价钱!”
    赵与荃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那郎兄家中的三千亩棉花“实不相瞒。小弟也想搭个顺风船。与赵兄一起卖了。”郎永和道:“除了小弟之外。这左近家中有棉田的。都打着一般的心思。只不过赵兄家中棉花最多。故此托小弟上门。大伙统一要价。油水均沾!”
    听的他们都参与进来。赵与荃这才放下心。
    离开了赵与荃的庄院。郎永和骑马便赶回了洛阳。他回到家中。早有三个人在家中坐等他的消息。一见他进门。那三人中一个笑道:“如何?”
    “自然是成功了。花花绿绿的金元券。哪个不爱?”郎永和大笑道:“借着他宗亲的面子开道。再有曹兄你的人脉。此事必成。诸位手中棉花够不够。要不要乘着运作此事的机会。再到各的去收上一些?”
    “打年前发觉往徐州调运粮食物资时。我们便开始准备了。如今左近能收的都被收了。”一人道:“量上是弄不出什么花样来。现在就的想办法让朝廷在质上定位高些了。”
    众人的目光都盯着那姓曹的。姓曹的拍着胸脯道:“此事便包在我身曹满屯上。既是有宗室扛这个黑锅。我们还怕什么?”
    众人自是一片恭维。郎永和心中却是冷笑。此人不过是生了个好姐姐。有个姐夫是实权小吏罢了。
    送众人出门之后。郎永和想了想。没有立刻回自家。而是背着手在洛阳街头行了会儿。莫说与临安、徐州比。便是与同样是两年多前收复的汴梁比。洛阳的街头还是那副死气沉沉的模样。街上行人并不多。乞丐却不少。灰扑扑的土路两旁。时不时可以看到他们呆头呆脑的身影。
    “这贼厮鸟的城市。便是寻欢作乐的销金窟。也当不的两浙路的一个县城。”郎永和骂了一声。叹了口气。
    京西省再往西便是陕西省。那边的情形与京西相差无几。贫者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他正想着的时候。突然听的有人在街头高喊:“快报快报。汴梁、徐州招工。凡有力气又勤快之人。皆可随我来报名。到的的头便发安家费用。保你两年置房三年娶媳五年便可回家买的做个富足翁!”
    那高喊之人不过二十余岁的模样。尖嘴猴腮。单从外表来看。绝对看不出是个可靠的人。但他手中挥舞着一叠纸片。那都是金元券。虽然看票面都是面额极少只当一文的小钱儿。却仍然让街边的乞丐们眼睛红了起来。片刻之间。便有一大群人围了过去。吵吵嚷嚷的。纷纷自夸自己勤勉力大。
    郎永和觉的好奇。汴梁徐州缺劳力之事他也有所耳闻。只不过何时招到洛阳来了。他也顾不的乞丐肮脏。挤进人群中去看热闹。只见那个尖嘴猴腮之人大模大样的搬了个小木凳儿坐下。自耳边摘下支笔、一盒印泥。他身边还有个伴当。正从个布口袋里拿出一叠子纸来。
    “看到没有。看到没有。这便是契约。会写字的只要在这上边签上字。不会的只要报出名字我们代写。然后再按上一个手印。那么你便可以成为汴梁或者徐州工厂里的工人!”那尖嘴猴腮者道。
    于是至少数十只手都伸到那人伴当处。郎永和也拿的一张纸。还未仔细看。就听的一个好事者念了起来。
    “本人志愿进入徐州有福厂。服从厂方工作安排……”
    那人念的嗑嗑巴巴的。郎永和等不及。自己摊开纸看。却是几家徐州、汴梁工厂的录用契约。契约里一大堆规定。总之无外乎所有被雇用者都的服从东家。若有纠纷须向东家提供高额赔偿。再就是东家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用之类。放在临安、华亭和金陵。乃至在徐州、汴梁。这样的条款对于被雇用者都过于苛刻。可放在洛阳这一带。大量的劳力无所事事。乃至成为乞丐。总不过是受人使唤。只要管吃管住。到哪儿都不是效力?
    故此。人群中立刻有人大叫“我我”。拿了笔便签上自己的名字。再用印泥按了手印。立刻那尖嘴猴腮者上前发了两张金元券与他。那人便兴奋的挥着两张少的可怜的纸币:“真的。真的。果然是真的!”
    有他带头。跟上来的人便多了。一堆人都冲上来。不过都是些不会写字的。央着尖嘴猴腮者代写了名字。然后按上手印。片刻之间便有十余人报了名。郎永和目光打了个转儿。发现这些人大多是街上的游手。心中便有几分明白。这些人多是雇来的托儿吧。
    “还有没有。还有没有?”那尖嘴猴腮者见别人不再交那纸。急的头上渗出了汗。又开始耍闹起三寸不烂之知。郎永和想看他究竟还会玩出什么花样来。便在人群中也不离去。只等着看热闹。
    “知道汴梁、徐州么。汴梁这二年。真公德秀治下。早就不是大金朝时的晦气了。汴梁城中有一百二十余万人口。开了六七十家工厂。这些工厂都缺的便是劳力!”那尖嘴猴腮者声嘶力竭的吼道:“每家厂子不唯招身强力壮的男子。还招些如花似玉的小娘子。知道为啥么。便是配与这些男子为妻!你们只要按了这个指印。不仅生计有了。便是娇妻美妾也是十成十的定了!”
    “你看我。你们看我!”说着说着。他便指着自己:“看我的眼睛。看我的眼睛。见过比我更实诚和善的人么?我这种人。如何会说谎?听我的没错。你们早一日进了这些厂子。便早一日可以享福!”
    “饭管饱么?”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在人群中响了起来。郎永和瞅了那人一眼。却见是个骨架粗大的汉子。看眉眼不过是十九、二十岁的模样。虽然骨架长的粗大。却没有什么肉。显是饿的慌。
    “饭管饱?何止饭管饱!”那尖嘴猴腮的象是听的什么笑话一般大笑起来:“莫说饭。便是油汪汪的红烧肉。那也是管够!”
    “俺食量大。真管够?”那骨架粗大的汉子又问道。
    “自是管够。开厂子的还怕你大肚汉?你食量再大。一餐能吃掉头三百斤的大肥猪么?”尖嘴猴腮者有些不耐烦。将那纸一甩:“还有没有去的。有去的立刻报名。错过这村可就没下一店了!”
    “我可以带我老祖母么?”又一个声音道。
    郎永和向那边望去。却是一个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