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149章

将血-第1149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励边关将士士气,安抚河东军心。”

    “二来嘛,朝廷邸报微臣也看了,河东宣抚使张佩官想要助木华黎平灭乃蛮余孽,太子前去,上阵就不必了。。。。。。。。到是也能见一下兵戈之事,这对太子殿下而言,当是好事。。。。。。。”

    “三来嘛,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出去透透气,到边关走一趟,不定回来之后,对边关诸事便有了另外一番见地呢。”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立马就笑了,接口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是吧?”

    赵石点着头道:“微臣也该准备去河洛的事情了,正好跟他们同行,微臣这两年可没住了脚,不能总让臣奔波来去吧?再者说了,宣抚河洛,本就是中书的事情。。。。。。。”

    一听这个,皇帝陛下开始连连摆手,“行了行了,朕知道爱卿辛苦,但能者多劳嘛,在此事上,就不要抱怨了。。。。。。。。唉,中书的老臣们年纪可都不小了。”

    赵石撇了撇嘴,心道,要是他们年轻还不让他们去呢,不过嘴上立马道:“在其位谋其政,陪太子巡狩天下,可是荣耀之事。。。。。。。最多,选两位年轻点的大人嘛,不过微臣觉得,张亮初张大人见识不凡,当在随行之列。”

    皇帝陛下不顾体统的咧了咧嘴,心想,张光晋已经五十有六了吧?这么一圈下来,估计得去了他半条命。

    看来这位张大人的条陈,让赵柱国十分的不满了。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不得不警告道:“朕可说好了啊,这些老臣皆乃朕之肱骨,在路途上有所损伤,朕是不答应的。”

    赵石心里一笑,这事还真成了,看看,谈论的已经不是会不会成行了,而是转到了路途之上,“陛下放心。。。。。。。若是几位大人病倒在了路途之上,就在河东养病便是,正好,这些老大人们皆乃远见卓识之辈,定能对地方政事有所助益。。。。。。。”

    皇帝陛下这里则已经开始盘算着,老臣们离开朝堂,完全可以将一些副职提起来,暂理政务,这是好事,如今中书暮气已深,能这般不动声色的完成新老交替,正合为政之道。。。。。。。。。

    赵石这里只是想让中书的文臣们吃点苦头,而人家皇帝,却已经开始在琢磨着借此完成朝堂上的新陈代谢了,就势而为,本就是皇帝陛下最擅长的。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君臣之间,相视片刻,就都笑了起来,笑的有点无良,却又有点得意。

    等到出了宫,赵石回味了一下,心里顿时有点不舒坦了,怎么就觉着,自己方才所言所行,都有点佞臣的风范了呢?

    这么着将中书的老大人们撵出京师,实在有失光明正大,不定这消息传出去,会让中书的文臣们怎么光火呢。

    于是,他决定了,这消息要是传的满城风雨,过后一定找机会收拾皇帝陛下一顿,皇帝陛下有了警觉,应该不会再来晋国公府转悠,就算上门,也不会去校场。

    但皇宫的大门就在这里开着,你不来就我,我还不能来找你?哼哼哼哼。。。。。。。。

    当然,这事皇帝陛下虽然心意已定,但要成行,还需很多的准备,最少,也要拖到二月末尾了。

    首先,就是皇帝陛下将中书的奏疏留中不发,意思很明确,中书之议,有欠妥当,接下来,皇帝陛下下旨给中书,皇帝陛下想要御驾亲临大同,巡狩北疆。

    中书众臣的注意力立马被转移了,开始纷纷劝谏起了皇帝陛下,御史们也开始上书,朝堂上的大人们一下变得忧虑重重了起来。

    (为过年努力码字攒稿,争取不断更,但不得不说,真的很难啊,阿草算了,要想保持稳定的更新,至少要攒五十章,一天写两万字,一下阿草就头大了,咱们过年一天一更成不。)(未完待续。。)

    。。。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整编

    皇帝出巡,在历代以来,都不少见。*。。。。。。。。。。

    当然,皇帝出巡都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意味,除了昏君,没有哪位帝王会倔强的认为,出巡是为了给自己找乐子的。

    封禅泰山自不必提,往来于两京之地是汉唐帝王们最愿意干的事情,巡幸江南也也帝王们的最爱。

    但大秦的历代君王,足迹却很少踏足于长安县境之外。

    这跟大秦疆域不够广阔,以及历代君王少有功绩,甚或是国库无法给予他们这样的靡费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侯割据,君王们想要出去走走,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有风险。

    但现在,大秦的皇帝陛下可去的地方多了起来,而且,大秦这些年来的功绩,以及丰盈的国库都足以支撑他们完成一次出巡任务。

    不过皇帝陛下的旨意,还是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当然,这也不足为奇。

    这是群臣的职责使然,即便是有些臣子很想跟皇帝陛下一起出京走走看看,这个时候也不得不上书劝止。

    皇帝陛下在群议汹汹之下,坚持了几天,“只好”收回成议,改为由太子李珀代天巡狩。。。。。。。

    在群臣眼中,皇帝陛下算是采纳了他们的谏言,却也稍稍坚持了自己的意思,于是,相互之间,也就有了余地。

    反对的声音虽然依旧不止,但得寸进尺的人只是少数,在大秦的政体之下。想跟大秦皇帝来死谏的那一套。纯粹是找死的行为。

    中书的老大人们明智的选择了避让。毕竟,太子出巡和皇帝陛下御驾亲临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太子殿下刚从吐蕃回来,便有可以去大同,这也是太子殿下位置稳固的一种体现,没有必要死拦着。

    于是,中书的老臣们开始准备起了太子出行的事宜。朝廷上的议论也渐渐平息了下来,这事也就这么定了。

    到是在随行人选上开始进行甄别考量,太子殿下代天巡狩,算得上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也是大秦皇家第一次巡狩于外,所代表的政治意义非同凡响,所以不能不审慎对待。

    其实,这个时候最后悔的要数翰林待诏沈鹤了,要是早知道皇帝陛下决议出巡,他这里自然便有言辞可以打动皇帝陛下。要知道,成都府那里还有皇家行宫在呢。

    若是太子殿下能出巡蜀中。对于蜀中臣民而言,都将有难言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如今渐渐陷入困境的朝中蜀人官员,也可以借此陪着太子殿下走一圈,缓解一下因科举案而带来的压力。

    不过现在嘛,皇帝陛下心意已定,也就没有他施展的余地了,在他看来,真的是错过了一次大好的机会。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在成武七年二月初的时候,终于尘埃落定,朝廷上下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太子出行的诸般事宜了。

    而在大秦成武七年正月,朝廷上还在为皇帝陛下出巡之议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京军的整编已经悄然开始。

    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但却被皇帝陛下扰乱了视线罢了。

    而京军整编,变动可也不算小。

    掌握羽林左右卫兵权的李金花,再次晋羽林中郎将,不过对于羽林中郎将的职责,朝廷有了改动。

    羽林中郎将掌羽林左右卫,驻于长安之西,不再担负轮值皇宫,驻守长安四门等职责。。。。。。。

    驻守西山皇陵,值守京中各衙署,协助国武监整训生员等等职责,都落在了羽林左右卫的头上。

    这里面显然有着大将军赵石的影子,多年以来,羽林左右卫在皇位争夺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次,羽林左右卫终于算是稍稍脱开了京中的漩涡,将自己弄到了一个稍微超然一点的位置上。

    而皇帝陛下也就此表明,一直在提的迁陵之事,要暂时作罢了。

    不过,李金花虽然重任羽林中郎将,但就职责而言,却没有过去那般举足轻重了。

    这无疑是大将军赵石做出的最大让步,十几年间,大将军赵石其实一直死死握着京军兵权,掀起了无数风浪,让人喘不过气来,而现在,借着京军整编,大将军赵石控制京师防务的时代,也就此终结了。

    不过如此一来,羽林左右卫彻底沦为了晋国公赵石的家兵,李金花晋羽林中郎将,兼领羽林右卫指挥使之职。

    种七娘升任羽林左卫指挥使,羽林左右卫合于一处,兵员消减到四千人,至此,羽林左右卫差不多已经彻底成了晋国公的亲军,很快,晋国公府的家将们,便差不多都有了羽林军军职,顺便也将长安城西承恩湖畔左近以及西山都划归了自家地盘。

    在这件事上,有些人颇有微词,但晋国公赵石做出的让步已然非常之大,若还一无所得,无论朝廷还是晋国公脸上都不会好看。

    许多人还很羡慕,京中再出什么风波,晋国公赵石只要出城,往羽林左右卫这里一躲,谁也奈何不得他,这样的自保手段,却也有晋国公使的出来,旁人无法仿效。

    其实最惨不是羽林左右卫,而是雄武军。

    这支成军多年,曾经是京军中最善战的一部,如今面临的处境,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了。

    雄武军被取消了番号,转为长安令尹衙门辖制。

    也就是说,雄武军军卒都变成了长安令尹衙门辖下的衙役,这个决定,非是偶然,长安城越来越繁华,权贵也越来越多,军中有功将领在长安置业者,比比皆是,这些人真的不好招惹。。。。。。。。。。。。。

    再者,每年回京述职的地方官员,到长安赶考或者寻找机会的士子,来往的商旅,等等等等,长安令尹衙门这里已是越来越不堪重负了。

    而先向雄武军开刀,也是必然的结果,谁让刘忠国无依无靠,却紧抓着雄武军兵权不放呢?

    尤其是,雄武军和秦州李氏藕断丝连,在长安之变中表现非常不堪,非是大将军赵石之爪牙,却让人孤身入营解了兵权,留之又有何用?

    其实,根子还在雄武军指挥使刘忠国自己身上,这人不偏不倚,秉持的还是当年老指挥使李敢当的策略,却又没有李敢当那样的威望,身处京师重地,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却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这一次几乎是强行取消了雄武军的番号,而反对的声音,却小的可怜。

    如果是在景帝年间,雄武军无疑是制衡京军各部的重要一环,但在成武皇帝年间,皇帝陛下却觉着完全没有必要,大将军们陆续回朝,他们府中的那些家将们,皆乃百战余生之辈,长安城已是隐患重重,时不时就闹出人命案子。

    到不如将雄武军打散了,来梳理成安治安诸事。

    至于京军如何如何,就现在京军这个样子,让他们看看门儿还成,真要事情来了,让他们守城都是难为了他们。

    皇帝陛下想的很开,而且,为了将来能顺利的整编地方军伍,也就开始先拿皇家亲军来做法了。

    所以,京军的整编进行的真可谓是大刀阔斧,干净利落之极。

    随之,长安令尹衙门变成了长安府衙,由中书直辖,参知政事周枋掌长安府衙诸事,雄武军指挥使刘忠国,任长安府别驾,武职转文职,就这么简单,也最大程度的巩固了长安府衙在长安城中的地位。

    也就是说,长安权贵,只要在长安府犯下过错,便由长安府衙来问罪,不用经大理寺堪问,直接便可定罪,交有中书议决。

    再由雄武军做补充,长安府衙已经具有了一个权力机构该有的一切。。。。。。。。

    接下来,便是扩充左右屯卫,驻守长安四门,皇城值守等事,续建左右宫门御卫,轮守皇宫。

    又以内衙一部,组建左右殿卫,皇室人等出游,皆有左右殿卫随行,其实这就相当于皇家保镖了,也可以说是皇家死士。

    这一次整编,几乎将京军上下将领都换了一遍,留下的空位极多,相当于京中权贵们的一次盛宴。。。。。。。。。

    但一些重要的职位,还是留了下来,聪明的人顿时就能明白,这是在为前方将领们留下的退身之地。

    也是皇帝陛下为将来在做着打算,有功将士回朝,无论功过赏罚,这些职位,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到时候酌情而用,这些外间将领怕是比京中权贵子弟们,要来的牢靠的多。。。。。。。。

    而这样的整编,变动如此之大,也绝对不可能一挥而就,所以,大秦成武七年正月,最忙的不是中书,也非是礼部户部,甚或是御史们,而是枢密院和兵部,这两处地方,几乎所有的官吏,都为京军整编忙的焦头烂额。

    也都在按照既定的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