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86章

帝国风云-第86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柏林”号的航速也不够快。
    为此,冯承乾给破交战件制订了较高的速度指标。在他提交的造舰规划中,新一级破交舰、即快速巡洋舰的火力、装甲等指标与“柏林”号相当,但是排水量增加了三千吨,主要就用来增加动力系统。
    建成之后,这种快速巡洋舰的最大航速能够达到三十三节,而且能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一万二千海里。
    问题是,封锁不能直接击败英国。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帝国海军的封锁行动产生了效果,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将别无选择的与帝国海军进行决战。
    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决战奔败帝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才能解除所遭受的海上封锁。
    为此,就得继续增强帝国海军的战斗力。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中,除了已经下水的“德夫林格”号与“吕佐”号,以及基本上完成了船台建造的“兴登堡”号继续建造之外,规划…中的另外三艘全部取消。此外,在“德夫林格”级之后,帝国海军将不再建造战列巡洋舰,因为快速战列舰能够执行战列巡洋舰的全部任务。
    重点,肯定得放在战列舰上。
    四艘“拜仁”级的建造工作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中“拜仁”号与“巴登”号都得在一九一五年十月之前完工服役“萨克森”
    号与“符腾堡”号则得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底之前完工服役。因为新一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还没启动,所以冯承乾要求追加四艘“拜仁”级的订单,并且这四艘战列舰都得在一九一七年底之前建成服役。为此,帝国海军得在一九一五年追加大约四十亿帝国马克的造舰费用。
    至于新一级战列舰,冯承乾也做了规划,只是不抱太大的希望。
    按照他的规划…,这种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战列舰将在一九一六年下半年,也就是追加的四艘“拜仁”级完成船台建造之后动工,主炮为三座三联装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副炮为八座双联装一百五十毫米舰炮,装甲防护比“拜仁”级增强百分之十,最大航速与“拜仁”级持平。
    如果建成,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
    只是,这种战列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一九一八年上半年服役,能否在一九一八年底建成都是个问题。
    战争会拖到一九一八年底吗?
    在冯承乾看来,如果这场战争持续到一九一八年底,那么就算帝国打赢了,也会为胜利付出全部。
    三月十五日,冯承乾制订的造舰规划得到了德皇的首肯。
    虽然从程序上讲,需耍经帝国首相批准,造舰规划才能付诸实施,但是在战争时期,德皇的决策权超过了首相。再说了,现任首相贝特曼远没有俾斯麦那样的手腕,根本不可能与德皇对着干。
    做完这件事,冯承乾离开柏林,回到了威廉港的公海舰队司令部。
    因为连续在几场海战中表现出sè,德皇已经正式任命希佩尔为公海舰队司令,雷德尔为公海舰队侦察分队司令官,即之前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冯承乾也受到提拔,成为公海舰队代理参谋长。
    德皇原本打算授予冯承乾少将军衔,只是因为冯承乾的履历不够,最终被取消掉了。
    对此,冯承乾并不在意。他获得了足够多的头衔,而且已经是荣誉海军少将了,能否拿到少将军衔并不重要。
    在冯承乾回到威廉港的第二天,杰利科辞去了大舰队司令的职务。
    不是博纳一劳要他辞职,而是杰利科主动提出辞职,并且拒绝了博纳一劳的挽留,把大舰队这个烂摊子丢给了贝蒂。只是,贝蒂并没有立即成为大舰队司令,而是以侦察分队司令官的身份暂时指挥大舰队。
    当时,在大舰队司令官的人选上,英国皇家海军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取代杰利科。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不缺乏高级将领,但是像杰利科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几个。其他将领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对于处于逆境中的英国皇家海军来说,这些不足肯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政治上的矛盾,也使得大舰队的指挥权变得异常复杂。
    问题就出在博纳一劳身上。
    让阿斯奎斯下台后,博纳一劳没能顺利整合联合政府,其推行的很多政策,受到了其他政客的质疑。有趣的是,当初跟博纳一劳合作推翻阿斯奎斯政府的劳合一乔治,成了新的反对派领袖。
    可以说,不管谁住在唐宁街的首相府里,只要前线战况不利,都住不长久。
    杰利科辞职,加剧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内部矛盾,甚至引发了新一场政治斗争,劳合一乔治已经盯上了首相的宝座。
    只是,谁都无法否认,英国正面临着两百年来最为严峻的威胁。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捍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霸主地位,如果英国不能在海洋战场上取得胜利,那么不管欧洲大陆上的战况如何,英国都将成为失败者,并且在这场战争之后丢掉全球霸主的宝座。
    大英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掐准时机
    一九一五年初,处境最为凶险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俄军在bō兰与西里西亚遭受的惨败,几乎压垮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在一个多月里,俄军就损失了近两百万官兵,即便对于人口超过一亿的俄国来说,也难以承受如此惨重的人员损失。
    三月底,罗马尼亚宣布加入轴心国集团,更加重了俄国的战争负担。
    在罗马尼亚参战之后,俄国需要守卫的战线延长了将近一千公里,而且暴lù出了乌克兰这处软肋。
    前线战败,外交上的失败,在俄国国内引发了新一轮〖革〗命。
    虽然沙皇一再向英法保证,俄国有能力稳住国内局势,并且维持现有的战线,但是谁都知道,俄国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崩溃。
    俄国还有救吗?
    为了拯救俄国,英国首相已经明确向法国提出,除了在西线尽快发动一场决定xìng的战略进攻之外,还得打通前往俄国的海上航线,即攻击奥斯曼帝国,控制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的达达尼尔海峡。
    可惜的是,法国并不认为有能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反而认为出兵奥斯曼帝国,必然会分散西线兵力,导致联军在西线难以发动战略进攻。如果联军无法在西线掌握主动权,那么在近东的任何行动都不会收到好的结果。
    与法国僵持不下,英国首相把目光转向了远东的〖日〗本。
    战争爆发后,英国就在积极鼓动这个签署了同盟条约的盟国参战,只是〖日〗本依据条约中的规定,并没有立即承担起战争责任。主要就是,英国没有立即答应〖日〗本提出的一些参战条件。
    到了一九一五年初英国沉不住气了。
    虽然〖日〗本远在地球另外一边,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别的不说,如果英国不想在远东开辟新的战线,就得利用〖日〗本牵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的陆海兵力,并且借〖日〗本打击德意志第二帝国。
    更重要的是〖日〗本成为了援助俄国的主要力量。
    在bō罗的海与黑海均遭到封锁,又无法打通北冰洋航线的情况下,远东的港口成为俄国获得外来援助的唯一渠道。当时,援俄物资中,百分之九十五都需要经〖日〗本送往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港口,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送往欧洲前线。只有极少数的物资是经中亚与伊朗运入俄国。
    只是,与巨大的战争消耗比起来这些援助形同杯水车薪。
    到三月底,俄国的处境到底有多么凶险呢?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俄军的总兵力依然维持在六百万以上,但是运送到前线的物资仅够俄军消耗十天。更严峻的是,前线俄军严重缺乏弹药步兵只能分到几发子弹,一tǐng机枪的备弹量还不足一百发。
    战线对面,德军却没有类似的问题。
    如果俄国得不到外来援助,那么在半年之内,这个曾经充当欧洲大陆调停人的强大帝国就将战败。
    援助俄国的重担落到了英国身上。
    三月的最后一天,英国首相博纳一劳在巴黎与法国总统达成协议,法国将承担西线的主要作战任务,英国将把远征军的数量控制在一百万以内,而多余的兵力将被派往地中海,法国也将提供十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英法将尽快在地中海开辟新的战场。
    在战略上打败奥斯曼帝国,打通达达尼尔海峡是援助俄国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条航线上,只有这么一处阻拦。更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容易被英法联军击败。
    问题是谁也不能保证在数个月内击败奥斯曼帝国。
    英法可以向地中海增兵,德意志第二帝国同样可以向奥斯曼帝国提供支援,确保奥斯曼帝国不会丢掉至关重要的门户。
    如果无法迅速击败奥斯曼帝国,剩下的就只有进入bō罗的海的航线了。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打通进入bō罗的海的航线,夺取bō罗的海的制海权。
    事实上,就算出兵地中海,英国皇家海军也得击败最强劲的对手。
    重担,全部落到了英国皇家海军身上。
    四月初,博纳一劳回到伦敦,立即批准了皇家海军提交的造舰规划,把皇家海军在未来三年内建造的战舰数量增加了两倍。
    显然,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规划非常相似。
    同样的,重点不是那些新增的战舰,而是已经在建造的战舰,比如“虎”号战列巡洋舰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问题是,这些战舰不会立即服役,而英国皇家海军面临的问题却很紧迫。
    到四月中旬,英国皇家海军已能确定,公海舰队的三艘战列巡洋舰正在进行改造,不久之后就将成为破交舰。由此,英国皇家海军不难判断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意图,即在掌握了部分制海权之后,开始对英国进行战略封锁,切断英国的海上航线,使英国无法从外界获取战争物资。
    对英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勒在脖子上的绞索。
    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收紧这条绞索,英国就将窒息而亡。
    更加严峻的是,在没有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下,英国根本无法破解这个难题,或者说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打破交战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绝对制海权,让公海舰队的破交舰无法离开港口。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打得更积极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杰利科辞职的主要理由,因为杰利科知道,大舰队很难在一场海战中击败公海舰队,反而有可能在海上决战中败给公海舰队,从而彻底失去夺取绝对制海权的机会。
    当时,有这个认识的不仅仅是杰利计,而是绝大部分皇家海军的将领。
    问题是,如果大舰队龟缩在斯卡帕湾不出来,公海舰队就将〖自〗由进出北海,那些破交舰就将毫无阻拦的深入北大西洋。
    显然,打不打不是由皇家海军决定的。
    四月下旬,另外一件事情促使英国皇家海军尽快采取行动。这就是,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之后“柏林、,号再次驶离威廉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开始了第二次破交作战行动。
    这次,指挥“柏林”号的不是冯承乾,而是施特朗上校。
    在冯承乾的推荐下,施特朗成为了“柏林”号的舰长,并且肩负起了第二次破交作战行动的使命。
    与上次出港不同,这次“柏林”号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的。
    冯承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大舰队前来拦截,就与大舰队进行决战,不然就护送“柏林”号离开北海。
    大舰队确实离开了斯卡帕湾,但是没去拦截“柏林”号。
    三天后“柏林”号从法罗群岛东面离开了北海,公海舰队也在三天后回到威廉港,而大舰队则在五月一日回到斯卡帕湾。
    五月四日,在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公海舰队再次出港。
    这次行动,依然由冯承乾策划。
    虽然没有情报表明大舰队将搜寻追击已经进入北大西洋的“柏林”
    号,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了“虎”号战列巡洋舰。如果由贝蒂指挥大舰队,冯承乾就有理由相信,他会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
    不管怎么说,大舰队在实力上依然强于公海舰队。
    关键就是,贝蒂有没有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的决心。
    当然,公海舰队的这次行动与地面战场也有关系。四月底,冯承乾就收到消息,鲁登道夫已经策划好了新一轮进攻,最迟在五月十日就会发动。如果一切顺利,鲁登道夫将在五月底取得重大胜利。德军在东线的进攻打得越猛,俄国的处境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