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71章

帝国风云-第171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把太平洋舰队留在了夏威夷群岛,而没有派往菲律宾。
    当时,美国在菲律宾只有一支以巡洋舰为核心的地区舰队,而且主要任务是对付菲律宾国内的反美武装力量。
    美国海军在万里之外,根本威胁不到中国海军,也帮助不了日本海军。
    六月十九日,特混舰队到达琉球岛。
    冯承乾没有让舰队进港,只是在港湾外鸣炮,哀悼那些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时牺牲的将士。
    三天后,特混舰队回到胶州湾。
    因为已经确认,联合舰队的航空战队进入了东京湾,所以特混舰队的官兵终于可以在上岸后好好放松一下了。
    按照冯承乾的命令,特混舰队的官兵都有七天假期,除了轮值官兵之外,其他人都可以自由活动。
    六月二十三日,冯承乾回到北京。
    见到海军大元帅平安归来,吴铁生、刘伯恩与周仁康等人,总于可以松口气了。
    要知道,在六月十四日之前,他们几个连觉都睡不好,吴铁生甚至偷偷吩咐人员替冯承乾安排国葬。
    这一天,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华大使魏特曼也送来了一个好消息:德军在凡尔登地区围歼了四十万法军,前锋突击装甲集群已经抵达巴黎郊外,法军总司令贝京在二十二日夜间下达了停火命令,要求法军立即停止抵抗。
    也就是说,法国即将投降。
    显然,这让冯承乾非常惊讶。
    要知道,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军要花上好几个月才能击败法国,而被当做救命稻草的贝京要等到巴黎被包围才会向德军投降。
    显然,这个时空中的法国更加不堪一击。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并没做好战争准备,军事实力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更重要的是,法国还没有来得及在德法边境线上修建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德军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击败法军,主要就是采取了两线突破战术,即在几乎照搬“施利芬计划”、从比法边境向南突击的同时,也在德法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突击行动。结果就是,集中部署在凡尔登地区的法军在开战几天之后,就被德军包围。
    当然,还有很多地方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不一样。
    比如,到这个时候,英国都没有参战,也就没有派遣远征军前往法国作战,自然就没有出现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了。
    可以说,法国几乎是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被德军击败的。
    根据战后传闻,贝京元帅在决定投降的时候,一直在大骂背信弃义的红俄,认为是红俄出卖了法兰西,不然法国不会战败。
    当然,最高兴的,肯定是德国人。
    魏特曼在送来捷报的时候,甚至喜不自禁的提到,欧洲战争将在一个月内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再次击败了敢于挑衅的敌人。
    问题是,有这么乐观吗?
    虽然冯承乾也认为,在法国迅速战败之后,红俄不大可能参战,因此欧陆战争很有可能就此终结,但是冯承乾更相信,这场战争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因为战争造成的破坏不足以使那些企图通过战争发财的金融寡头、也就是那些策动了这场战争的美国银行家牟利,更不足以使世界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
    要知道,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只有一场全面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才能满足嗜血资本家的胃口。那些盯着财富的银行家不会在乎有多少人死于战火,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
    在会见魏特曼的时候,冯承乾就提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就算法国投降了,英国也有可能参战。
    随后,冯承乾还给鲁登道夫与希佩尔发了一封电报,让他们提高警惕。
    鲁登道夫没有给冯承乾回电,大概认为冯承乾的判断并不准确,毕竟法国已经实实在在的战败了。希佩尔回了冯承乾的电报,表示帝国海军一直处于最高战备状态,并不会因为法国战败而放松警惕。
    这也可以理解,帝国海军一直没有把法国海军当成主要敌人。
    六月二十五日,鲁登道夫赶往前往,接受贝京元帅投降。
    显然,这已经不是两人第一次在这种场面下碰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的时候,也是由贝京向鲁登道夫投降。
    时隔二十多年,两人都老了不少。
    问题是,贝京丧失了抵抗意志,而且知道继续打下去,巴黎只会成为废墟,让法国人骄傲的文物古迹将毁于战火。可是,并不是所有法**人、或者说所有法国人都愿意向德军投降。
    在贝京决定投降的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四日,戴高乐就带着一个法国装甲师南下了。
    也就是贝京向鲁登道夫交出象征着巴黎大门钥匙的佩刀的时候,戴高乐在马赛宣布,法军没有投降,依然将继续与德军作战。
    这下,问题来了。
    要知道,戴高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边,除了跟着他南下的那个师的一万多名法军官兵之外,还有法国南部军区与地中海军区的数十万军人,以及驻扎在马赛港里的法国海军舰队。
    也就是说,投降的只有守卫巴黎的法军。
    当天,英国当局就迫不及待的宣布,由戴高乐将军(戴高乐自封的,在此之前,他只是陆军上校)组建的临时政府是法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且将为法国临时政府提供援助,帮助法国击败入侵者。
    英国当局的这一举动,等于捅了马蜂窝。
    虽然当时英国并没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甚至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但是在任何人看来,英国当局支持戴高乐的举动,都等同于参战。要知道,戴高乐宣布继续抵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组建临时政府!
    六月二十七日,在与首相、战争大臣(相当于陆军大臣)、海军部长、陆军参谋长与海军司令商讨之后,威廉二世在波茨坦皇宫宣布,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与大不列颠王国进入战争状态。
    德意志第二帝国向英国宣战的理由,正是英国公开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敌人。
    收到消息的时候,冯承乾也非常震惊。
    在他看来,德皇在这个时候向英国宣战,显然太草率了。不可否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二十天之内,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奇迹。可是同样得承认,此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从战略上讲,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需要对付的肯定不是海峡对岸的英国,而是在东边虎视眈眈的红俄。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后,红俄已经加快了备战速度。
    在法国战败的时候,红俄的军事动员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四百万大军集中部署在俄国西部地区。只要物资储备到位,俄军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而德军的主力依然在西欧战场上。
    说得直接一点,在击败红俄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应该与英国保持和平。
    可惜的是,冲动的德皇忽视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中了英国的圈套。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英国当局急着承认戴高乐政权,主要目的就是表明立场,借此让红俄参战,从而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得首先击败强大的俄国。
    !@#

第七十一章 恐慌
    第七十一章恐慌
    法国迅速战败,使得欧洲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可以说,处境最为尴尬的不是与法国签订了秘密军事同盟条约的红俄,而是一直暗中支持法国的英国。原因很简单,红俄在战争爆发前,已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秘密签署了友好条约,加上法国迅速战败,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看到了击败英国的希望,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不会立即攻打红俄,而会首先对付海峡对岸的英国,在消除了后患之后,再出兵攻打红俄。也就是说,红俄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备战工作,暂时不需要担心受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进攻。
    相反,英国却在烈火之中。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拥有欧洲第一海军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在迅速击败法国之后向英国宣战,并且再次击败英国皇家海军,夺取欧洲的制海权。因为没有法国阻挡,德军肯定会登陆英国本土。
    显然,英国在此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战胜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没有能力阻挡德军在英伦三岛登陆。
    正是如此,英国才非常希望红俄及时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只有红俄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才能引开欧洲第一的陆军,让英国获得完成战争准备的时间。
    说白了,此时的英国与红俄,都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把矛头指向对方。
    这也反映出,不管是英国、还是红俄,都没有信心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都希望对方来消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实力,然后趁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坐收渔利,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问题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谁都看得出来。
    德意志第二帝国向英国宣战之后,鲁登道夫并没有向西线增兵,反而从西线抽调了四十个师前往东普鲁士,巩固帝国的东方防线。随后,鲁登道夫就让攻法的德军轮番撤回国内休整。到七月,留在法国的德军已经不足一百五十万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在战争爆发前后组建的预备役部队。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仅仅向英国宣战。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攻打英国本土,欠缺的不是制海权,而是制空权。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向英国宣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就进驻斯卡帕湾,但是并没有出海活动。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威廉港,摆出了与英国皇家海军决战的架势。因为双方的实力在伯仲之间,所以双方都没有绝对的把握一举击败对手。
    一时之见,北海出现了僵持局面,而且双方都不愿意打破这个局面。
    原因很简单,英德双方都承受不起海战失败的严重后果。对英国来说,如果在海战中败北,将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将再次上演,英国将不得不在丢失了制海权之后承认战败。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如果输掉了海战,意味着将遭到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也将因此与盟国断绝往来。
    对双方来说,僵持都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局面。
    不管怎么说,只要本土舰队还在,英国本土就不会受到直接攻击。同样的,只要公海舰队还能出海作战,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没有遭到封锁。
    也正是如此,当时双方在北大西洋上的航线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
    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局面。
    当然,双方的主力舰队都龟缩在港口里面,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中日海战给双方的启示。
    虽然联合舰队偷袭那霸港、以及特混舰队突袭硫黄岛,在战术上都属于突然袭击,不是正统的海战,但是这两场战斗,有一个共同点,即被各国看中的主力舰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问世的航母、以及新兴的舰载航空兵成了真正的主角。
    显然,英德双方都认识到,制空权比制海权更加重要。
    问题是,双方海军都缺乏真正的舰队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作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防空掩护,更别说依靠航空兵作战了。
    结果就是,如果让舰队出海,最有可能遭遇的不是对方的舰队,而是对方的轰炸机。
    当时,双方不约而同的开始加强海军基地的防空设施。到年底,英国在设得兰群岛的斯卡帕湾附近建成了四座野战机场,部署了近三百架战斗机与上百架巡逻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边,帝国空军在威廉港附近有六座大型机场,长期部署了近五百架战机。此外,双方都在港口附近设置了大量防空阵地。比如,威廉港附近的就有十二处防空阵地,总共部署了上千门高射炮。
    事实上,问题就在制空权上。
    到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空军将领才发现,在他们手里,没有多少能够从西欧机场起飞去轰炸英国本土的飞机。
    要知道,帝国空军是一支非常典型的战术空军。
    大战爆发时,帝国空军大概有四千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大约有二千八百架,其中八百架是战斗机,剩下的两千架中,一千二百架是单发轰炸机,四百架是双发轰炸机,还有一些远程巡逻机。
    也就是说,当时帝国空军没有一架四发轰炸机。
    事实上,帝国空军的主要职责除了本土防空之外,就是为帝国陆军提供支援,即以战术轰炸为主。
    显然,攻打英国本土,战术空军远远不够。
    虽然在打败了法国之后,帝国空军获得了法国北部地区的机场,但是在法国北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